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3)1780年8月29日,生于蒙托邦,他的父亲约瑟夫·安格尔是蒙托邦皇家美术院院士,[6]母亲是皇宫假发师的女儿,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1786年,安格尔被父亲送入教会学校学习。
1791年,进入图卢兹学院学习美术。
1793-1796年,充当乐队小提琴手。安格尔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图卢兹剧院乐队充当第二小提琴手。
1797年,安格尔来到巴黎,进入新古典主义大师雅克·路易·大卫的画室,成绩突出。
1799年,考入美术学院油画系;
1801年,以《阿伽门农的使者》一画获罗马大奖。[7]
1805年,他在巴黎结识了司法官里维耶一家,创作了《里维耶夫人像》。
1806-1820年,在罗马学习、创作和工作。
1820年,迁到佛罗伦萨,接受了大批肖像画的订作;
1824年,在法国展出《路易十三的誓愿》,受到官方赞扬。同年,在巴黎开办自己的学校。
1825年,被选为皇家美术院院士。
1835-1841年,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
1835年,再次回到罗马,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素描和油画;
1841年,回巴黎,继续创作多幅巨作
1856年,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
1863年,蒙托邦市赠予他黄金桂冠。
1867年,因肺炎卒于巴黎,享年87岁[8]。
时间 | 作品 |
---|---|
1801年 | 《阿伽门农的使者》(《阿喀流斯接待阿伽门农的使者》) |
1805年 | 《里维耶夫人肖像》(里维耶小姐像) |
1806年 | 《拿破仑一世在皇座上》 |
1808年 | 《土耳其浴女》(《瓦平松的浴女》) |
1811年 | 《朱庇特与海神》 |
1814年 | 《大宫女》 |
1819年 | 《保罗与弗兰西斯卡》 |
1824年 | 《路易十三的誓愿》 |
1827年 | 《荷马的礼赞》 |
1832年 | 《贝尔登像》 |
1851年 | 《莫特西埃夫人》 |
1856年 | 《泉》 |
时间 | 作品 |
---|---|
1801年 | 《阿伽门农的使者》(《阿喀流斯接待阿伽门农的使者》) |
1805年 | 《里维耶夫人肖像》(里维耶小姐像) |
1806年 | 《拿破仑一世在皇座上》 |
1808年 | 《土耳其浴女》(《瓦平松的浴女》) |
1811年 | 《朱庇特与海神》 |
1814年 | 《大宫女》 |
1819年 | 《保罗与弗兰西斯卡》 |
1824年 | 《路易十三的誓愿》 |
1827年 | 《荷马的礼赞》 |
1832年 | 《贝尔登像》 |
1851年 | 《莫特西埃夫人》 |
1856年 | 《泉》 |
时间 | 作品 |
《安格尔论艺术》 |
以上资料来源[9]
时间 | 作品 |
《安格尔论艺术》 |
1801年,以《阿伽门农的使者》一画获罗马大奖[10]。1863年,蒙托邦市赠予他黄金桂冠。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作品(3)1808年,安格尔创作了著名的《瓦尔品松浴女》,这个被后世奉为裸体背影经典的形象健康、丰满、洋溢出生动而毫无任何淫亵的成分。
安格尔强调绘画必须重视骨骼,而肌肉远在其次,他认为肌肉绘制得过分精确会成为造型纯真的最大障碍,甚至会造成独特构思的浪费使作品平庸化。这是发前人所未想的重要美学理论,1814年他应卡萝琳皇后的邀请创作的《大宫女》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佐证。安格尔故意拉长人物的腰身(增加三根脊椎骨),这种“没有骨头”的变体增强了裸体特有的妩媚感。另外色彩的调配显得平和稳定、独具匠心,以至有人称威尼斯画派无一人能够企及。
安格尔崇尚自然,代表他最高成就的裸体创作往往不事雕琢,是自然形象洗练化与古典造型理性的完美结合。他笔下的裸女没有思想(《土耳其浴室》)、没有信仰(《后宫佳丽》)、没有任何时代的成分(《维纳斯》,实际是他夫人的画像),完全是画家纯粹的艺术创作。《泉》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他于1820年在意大利期间作为习作开始的,1856年才在巴黎完稿,据说原名是《维纳斯》,但画家经过数十年的世俗漂泊,修改了少女脚边的小天使,把整理秀发改为倒倾水瓶,使之成为一幅具有古典主义象征意义的名作。也许安格尔在寄托对青春的无限眷恋--少女充满活力的胴体正像她脚边的那朵含苞欲放的雏菊,散发着长久的魅力,给人以宁谧的思绪、无尽的隽永。少女是画家衰老年岁的产儿,她的美资超过了所有的姐妹,集中了她们的美于一身。安格尔的艺术形式美是成功的,他笔下的裸体屏弃了一切非自然的成分,因而她们的美是可供任何时代膜拜的典范。
在8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孜孜以求地在艺术道路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勤于创作,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他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调绘画基础的训练,制订了一系列为学院派奉为圭臬的古典主义原则。
学派斗争
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他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2]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
他的绘画吸收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等遗风,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尤其擅长肖像画。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尤其突出地体现他的表现人体美的一系列绘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开办学校
在1824年时安格尔在巴黎开办了自己的学校,那些追求原始主义的年轻人都投向了他。[11]追求直率而纯洁的原始风格,把宗教画当作心爱的体裁,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感兴趣,他认为使艺术健全的道路在于通过希腊人和拉斐尔·桑西(Raphael Santi,1483-1520)去研究自然,注重细节的刻画,而主要是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他强调纯洁而淡漠的美,这是与雅克·路易·大卫的艺术观点相对立的。在对待古希腊的态度上,安格尔无疑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和热情。
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罗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安格尔生前享有很大的声誉,死后安葬在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纯正浪漫主义者
安格尔油画集(26)安格尔崇拜希腊罗马艺术和拉斐尔,和大卫一样捍卫古典法则,但又对中世纪和东方异国情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而被一些艺术史家戏剧性地划入浪漫主义画派。
安格尔是一个对自然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多情者。安格尔在向希腊人和拉斐尔讨教之前,先学习了自然。他曾断言:“希腊人就是自然;拉斐尔之所以是拉斐尔,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了解自然。”不过,安格尔并不能完全放弃明暗的处理,他还使用很强的,鲜艳得过分而不真实的颜色,以弥补作品色彩的冷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安格尔的画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线条画得太干净了。正是这种线条的干净把安格尔引向抽象,会使画面毫无内容,但为了表现明暗和反射(使作品富有内容),他也会把线条打断,使之带有“绘画性”,可是在这种有如金属一般坚硬的“绘画性”中,却没有一般“绘画性”所必不可少的那种流畅和“灵魂”。如创作于1819年的《保罗与弗兰西斯卡》。当他的线条变得过于准确时,他就以细节来压倒它,画上一堆纯属低级的趣味的装饰物。但当他模仿提香时,那简直就是拉斐尔,这时的作品就成为珍贵的杰作。当他初访罗马之后,他又完善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越来越多的杰作出现了,他的艺术也到达了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