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中文名:老虎刺
种拉丁名:Pterolobium punctatum Hemsl.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属中文名:老虎刺属
属拉丁名:Pterolobium
国内分布: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区
国外分布:老挝也有分布
海拔:300-2000
命名来源:(植物名实图考)[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Botany 23(154): 207 1887]
中国植物志:39:113
形态特征:披散状木质或攀援灌木
最低海拔:300
最高海拔:2000
生 境:山坡疏林中和村宅旁
模式采自:湖北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来凤,鹤峰,恩施,巴东,秭归,宜昌,南漳,保康,崇阳
木质藤本或攀援性灌木,高3-10米;小枝具棱,幼嫩时银白色,被短柔毛及浅黄色毛,老后脱落,具散生的、或于叶柄基部具成对的黑色、下弯的短钩刺。叶轴长12-20厘米;叶柄长3-5厘米,亦有成对黑色托叶刺;羽片9-14对,狭长;羽轴长5-8厘米,上面具槽,小叶片19-30对,对生,狭长圆形,中部的长9-10毫米,宽2-2.5毫米,顶端圆钝具凸尖或微凹,基部微偏斜,两面被黄色毛,下面毛更密,具明显或不明显的黑点;脉不明显;小叶柄短,具关节。总状花序被短柔毛,长8-13厘米,宽1.5-2.5厘米,腋上生或于枝顶排列成圆锥状;苞片刺毛状,长3-5毫米,极早落;花梗纤细,长2-4毫米,相距1-2毫米;花蕾倒卵形,长4.5毫米,被茸毛;萼片5,最下面一片较长,舟形,长约4毫米,具睫毛,其余的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花瓣相等,稍长于萼,倒卵形,顶端稍呈啮蚀状;雄蕊10枚,等长,伸出,花丝长5-6厘米,中部以下被柔毛,花药宽卵形,长约1毫米;子房扁平,一侧具纤毛,花柱光滑,柱头漏斗形,无纤毛,胚珠2颗。荚果长4-6厘米,发育部分菱形,长1.6-2厘米,宽1-1.3厘米,翅一边直,另一边弯曲,长约4厘米,宽1.3-1.5厘米,光亮,颈部具宿存的花柱;种子单一,椭圆形,扁,长约8毫米。花期6-8月;果期9月至次年1月。[1]
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区。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疏林阳处、路旁石山千旱地方以及石灰岩山上。老挝也有分布。[1]
老虎刺 | [1] |
老虎刺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