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化学径流是化学物质在径流携带下的迁移。在水文学中,称离子径流。某时段通过某过水断面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为该时段内的化学径流量,常以吨表示。天然水与周围的空气、植被、土壤、岩石相接触,溶解气体、离子、生物原生质、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等,形成水中的溶解质。不同的化学物质在径流中的迁移形式不同。易溶盐类,如K、Na、Ca、Mg的氯化物和硫酸盐以极不饱和的离子溶液形式迁移。较难溶的 Ca、Mg的碳酸盐、SiO2以及有机质大部分以溶液形式迁移,小部分以悬浮物形式迁移。难溶的Fe、Mn、P以及许多微量元素,如V、Cr、Ni、Co、Cu等的化合物主要以机械悬浮物形式迁移。在不同地带,化学径流量和化学组成不同。在同一地带不同季节,化学径流量也不同。
化学径流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工业和生活用水都有影响。研究化学径流对于了解地表的物质迁移、土壤更新和地貌发育等有重要意义。
河川
化学径流(chemical runoff),化学物质在径流携带下的迁移。在水文学中,称离子径流。某时段通过某过水断面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为该时段内的化学径流量,常以吨表示。天然水与周围的空气、植被、土壤、岩石相接触,溶解气体、离子、生物原生质、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等,形成水中的溶解质。不同的化学物质在径流中的迁移形式不同。化学径流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工业和生活用水都有影响。研究化学径流对于了解地表的物质迁移、土壤更新和地貌发育等有重要意义。
化学径流。一定时段通过测流断面的离子总量。与河水、泥沙共同组成河川径流量。离子在径流量中含量虽少,但决定着河水的化学性质。离子径流通常以离子径流量(Rd)计量,Rd与离子总量(D,毫克/升)、流量(Q,米/秒)、相应时段(T,秒)的关系为:Rd=DQT。D指一定体积水中所含离子重量,它是河水矿化度的主要组分。河水中的主要离子有Ca2+、Mg2+、Na+、K+、Cl-、So42-、CO32-、HCO3-等。河川径流量大的河流,离子径流量相应较大。径流量相差不大而离子总量大的河流,离子径流量相应较大。离子径流量反映流域化学元素迁移过程,同时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影响。地质和气候条件是决定离子径流量的主导因素。土壤、植被、河道及流域特征是次一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是离子径流产生区域差异和时间变化的基本原因。中国几条大河控制站年平均离子径流量为:长江大通站14000万吨,浔江(西江)大湟江口站2700万吨,黄河花园口站2100万吨,澜沧江戛旧站830万吨,海河各支流总计640万吨。单位面积产生的离子径流量称离子径流模数(吨/公里2·年)。在中国的分布是自北向南递增,东北各河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为16.23吨,华北各河平均为33.72吨,淮河及山东半岛各河平均为54.46吨,长江流域为80.02吨,珠江及两广地区各河平均为95.79吨。中国离子径流量总量的估算幅度为3.59~4.51亿吨。
径流
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按形成及流经路径分为生成于地面、沿地面流动的地面径流;在土壤中形成并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表层流,也称壤中流;形成地下水后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广义上,径流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径流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包括降雨、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融雪径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热量,使雪转化为液体。在融雪期间发生降雨,就会形成雨雪混合径流。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气温、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