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辛酸;Perfluoroheptanecarboxylic acid; Perfluorocaprylic acid; Perfluorooctanoic acid;Pentadecafluorooctanoic acid
分子式:C8HF15O2
分子量:414.07
CAS号:335-67-1
熔点55-60°C。沸点189-191°C。水溶性3.4
g/L。
0.1%溶液的表面张力 19mN/m。在32℃水中的溶解度0.01~0.023mol/L。
常温下为白色结晶。呈强酸性,在水中能完全解离与强氧化剂及还原剂不起反应。有较高界面活性,与纯碱反应生成盐;与伯醇、仲醇反应生成酯。加热至250°C时分解,并放出有毒气体。蒸气对眼睛、粘膜及皮肤有刺激性。
主要用作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全氟辛酸及其钠盐或铵盐用于四氟乙烯聚合及氟橡胶生产时的分散剂,[2]也用作制备憎水、憎油剂的原料和选矿剂。
将原料辛酰氯(纯度99.5%)与氟化氢及少量正丁基硫酸投入电解槽,于20-25℃下通电(电压5-8V),电解产物用碱中和,再用酸酸化,蒸馏之,即得全氟辛酸。[2]
原料消耗定额:辛酰氯6000-8000kg/t、无水氟化氢12000kg/t、硫酸1500kg/t、氢氧化钠1500kg/t。
全氟辛酸 - 危害性
PFOA进入大气环境有2种途径:(1)含氟化合物的降解,(2)PFOA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进入大气环境的PFOA,不易被降解,并可进行远距离迁移或转运,随干湿沉降到达地面,或进入水体或土壤。2006年研究人员利用烟雾室实验证明了大气中的全氟辛烷磺酸氨化合物[C8F17SO2N(R1)(R2)]可以通过大气转运、氧化为全氟羧酸化合物(PFCA)和PFOS,并导致偏远地区的污染。研究人员认为全氟化物挥发性前体物质可通过大气转运扩散到遥远的地区,然后沉降为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这个过程也导致了对生物体的污染。
在南极等地已检测出PFOA的存在,因此它也被认定为新的持久性污染物。
PFOA可通过摄取、吸入、皮肤接触等被人体吸收,导致人体中过氧物酶体繁殖影响能量传递、破坏细胞膜等,从而诱发癌症、肝肿大等疾病。
生物体一旦摄取PFOS,会分布在血液和肝脏中,由于其稳定性强,它很可能难以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而分解。当然,尽管相当缓慢,PFOS可经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在不同的物种体内,它的“半排出时间”差异很大,老鼠只需要7.5天,而人体则需要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