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在子宫肌层称“子宫肌腺症”,异位在卵巢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多数位于卵巢、宫骶韧带、子宫下部后壁浆膜层以及直肠陷凹、乙状结肠的腹膜层和阴道直肠膈。其中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见,约占80%。也可见于宫颈,会阴侧切,或腹壁手术切口等处。脐、肺及四?肢等均可发病,但很罕见。该病在形态学上属良性,但它具有播散、种植、侵袭或转移等类似恶性肿瘤的行为。病变范围的大小可以相差悬殊,临床症状往往与病变程度不平行。
现代医学研究对此病有以下五方面的说法:
a)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Sampson最早提出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继发生长和蔓延,发展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生殖道畸形或梗阻的妇女常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说明经血逆流可致子宫内膜种植。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或分娩后会阴伤口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手术者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造成医源性种植。
b) 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在盆腔静脉或淋巴结中发现子宫内膜组织存在支持该论点。并认为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大腿的皮肤和肌肉发生的子宫内膜异位可能是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
c)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胸膜均起源于体腔上皮淋巴及静脉播散,反复受经血、激素或慢性炎症的刺激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d) 免疫学说:有人认为在妇女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月经期经输卵管流入腹腔的内膜细胞为主的局部免疫系统所杀灭,若局部免疫功能不足或逆流腹腔内的内膜细胞数量过多时,免疫细胞不足以将杀灭,即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红斑狼疮或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史者为无该病患者的两倍。从实验结果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lgG及抗子宫内膜自身抗体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子宫内膜中的lgG及补体C3沉积率亦高于正常妇女,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既可有体液免疫,即B细胞应答反应增强,亦可有细胞免疫,即T 细胞免疫功能不足。上述免疫功能的异常是内膜异位的原因,还是内膜异位的结果仍有待确定。
e) 遗传因素:Simpson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级亲代(女性)中患有同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然而并未有发现与该病相关的特异性HLA抗原存在。
主要病理变化为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
1) 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见为80%患者的病变累及一侧卵巢,双侧卵巢同时波及者占50%,早期卵巢表面及皮层中可见紫褐色斑点或小泡,随着病变的发展卵巢内的异位内膜反复出血而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囊内含暗褐色粘糊状陈旧血,象巧克力液体,故称卵巢巧克力囊肿,这种囊肿如增大囊内压力就过高,囊壁出现小裂隙,并有少量血液渗漏。引起腹壁炎性反应和组织纤维化闭合,导致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这种情况往往会误当成盆腔炎来治疗。)
2) 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窝、子宫后壁下段可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散在结节,病变发展使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严重者的异位内膜向直肠阴道隔发展凸出。引起排便性交疼痛。)
3) 腹膜早期病变,通过腹腔镜可见到无色素的早期子宫内膜异位腹膜病灶。如白色混浊腹膜灶、火焰状红色病灶、腺样息肉灶和卵巢粘连等。这些病灶发展成典型的色素灶约需6—24个月。
4) 宫颈很少累及。但输卵管是在管壁浆膜层见到紫褐色斑点或小结节,常与周围组织粘膜。(这种情况使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对此警觉性不高。)
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影响的器官有:卵巢、子宫后壁、子宫直肠凹陷部位、子宫颈、直肠、腹膜、尿道、膀胱、会阴、输卵管、腹壁、胸部、手臂、腿部、中枢神经系统。事实上子宫内膜异位症除了脾脏外,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存在。
直肠膀胱周期性出血,月经期排便疼痛,首先应考虑直肠膀胱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必要时可做膀胱镜或直肠镜检查,有溃疡时还应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腹壁疤痕有周期性硬结疼痛,病史中有经腹子宫腹壁悬吊术、剖腹产或剖宫手术者则诊断亦可确立。
可疑病例经药物治疗有效者亦可诊断
凡形成局部肿块接近体表者尽可能取组织(切取或用肝穿刺针取)送作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B超内膜样囊肿声象图呈颗粒状细小回声如囊液粘稠,内部漂浮有内膜碎片时,易与畸胎瘤内脂肪中含有毛发的回声特点相似即为液内见小细光带,呈平行虚线状分布。有时内部见分隔将其分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各个囊腔之间回声不一致,常与子宫粘连而两者边界不清。畸胎瘤则一般囊肿边界清晰。卵巢内膜样囊肿也易与附件炎块及输卵管妊娠声象图混淆,故应结合临床各自特点加以鉴别。此外应用阴道探头,使肿块处于高频率声的近场,对位于盆腔肿块性质的鉴别有其优越性,可确定肿块性质及来源,还可在超声指导下穿刺抽取囊液或活检以明确诊断。
X线检查:可做单独盆腔充气造影盆腔充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和单独子宫输卵管造影。多数内异症患者有内生殖器官的粘连及与肠曲粘连。异位内膜最易种植于子宫直肠陷凹故粘连的内生殖器易发生于子宫直肠陷凹,使之变浅,尤其在盆腔充气造影侧位片显示更明显输卵管卵巢可形成粘连团块,在充拍片或在充气造影显示更清楚。碘油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保持通畅或通而欠畅往往24小时复查片中可见碘油因粘连而涂抹不佳呈小团块状或粗细不等的点状似雪花样表现。结合排除其他不孕原因及具有痛经等病史,可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为诊断内异症的有效方法镜检所见最新鲜的种植灶呈黄色小水泡;生物活性最强的为大焰状出血灶;多数散在病灶融合成咖啡色斑块,并向深部植入;骶韧带增粗、硬化缩短;盆底腹膜疤痕形成,使子宫直肠窝变浅;卵巢种植灶多起于卵巢游离缘及其背侧,最初为1~3mm肉芽状灶渐渐向卵巢皮质发展,形成巧克力囊,表面呈灰兰色多为双侧,相互连粘,倒向子宫直肠窝与子宫、直肠及周围组织广泛粘连。Ⅰ~Ⅱ期输卵管无异常Ⅲ~Ⅳ期卵管跨于巧囊之上被动延长,呈水肿,蠕动受限伞部多正常,通畅或通而不畅。做腹腔镜时应做子宫输卵管通液术
估计可能5%—10%的妇女患有此病症,资料显示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95年美国儿童健康及人类发展学院的召开的会议上,公认此疾病的发生率是10%,其中30%—40%有疼痛的病证。亚洲人比欧洲人要多,92年的医学报告中指出,患者之中亚洲妇女占了51%,而欧洲妇女只有22%,在不孕妇女中30%—40%的人患上了子宫内膜异
答案并不容易:
第一:因为很多人对这种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学所知道的不多。
第二:它与其他许多疾病的病症相似。
第三:一般来说,医生和病人对这种疾病的警觉性不高。
要想知道你自己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就得找专科医生并具有一定专科资历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无特殊症状,这也是这种疾病不容易诊断的原因。
1) 根据美国子宫内膜异位协会的调查,90%的患病妇女有痛经,10%的病人有性交疼痛或不适,如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入了直肠,阴道或骶骨部位,在经前或经期中,会发生便秘或排便时疼痛。严重疼痛的情形往往和盆腔炎很相似。
2) 根据调查,有一半的患者,性交时疼痛,特别是那些因疾病引起的粘连,固定了子宫的位置,因此在行房事时会产生疼痛。如有在性交疼痛严重者也可采取在上的姿势,这个姿势会减轻疼痛,因为它可以避免阴茎过度的插入时伤害到那些附有子宫内膜的组织。
3)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一定会造成不孕,它是由很多因素而造成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卵巢与输卵管跟周围的组织产生粘连,使输卵管无法蠕动而使卵子无法进入输卵管而失去受孕的机会。如早期发现病变只局限一侧卵巢,盆腔周围的组织无侵犯,如及时治疗也能受孕。
4) 据调查有58%的患者有不正常的出血现象经前可以会有出血及月经过量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子宫内膜异位造成急性卵巢破裂,它的临床症状像是子宫外孕或者像兰尾破裂那样剧痛。
根据它的临床表现,有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月经不调等不适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增大或附件及结节、触痛、再结合B超、腹腔镜可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累及大小病变部位方可作出临床诊断。
有的人认为作了手术或停经后就不会再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事实上并非如此。如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还会在停经后继续活跃,就是因为体内其他器官不断地分泌荷尔蒙,因而使子宫内膜继续生长和产生疼痛。其主要的原因是卵巢并不是身体内唯一生产雌激素的器官。在停经之后,肾上腺是荷尔蒙来源的另一地方,所以在停经后体内仍有足够的雌激素去刺激子宫内膜的增生。更进一步使这些子宫内膜最后成了独立的组织,不受任何内分泌的影响。如果病人的体重增加而超重的话,肾上腺用来制造雌激素的脂肪会更多,因此患这种疾病的机会就更大。由于子宫内膜可能在服用荷尔蒙后受到刺激而增生,有些专家提出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人做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之后,暂时不应该让病人服用女性荷尔蒙。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很多,有手术治疗,西药及中药治疗,手术治疗易复发,西药多为以假孕疗法为基础,所有的药物为化学制剂。长期服用易伤肝肾,而使正常的月经周期受到抑制。使患者心理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根据此情况花园妇幼门诊采用纯天然动植物中药“巧囊专用药”以内调外治取得很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上已为重多的国外朋友解除了痛苦。有详细问题可以咨询在线专家。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在发达国家妇女总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以腹膜EM最多见,普遍认为其病因为经血逆流。相关因素为大年龄、以往经产、长期应用LUD及阴道塞,还有遗传及环境因素。现在发现紧身衣与EM发生亦有—定关系。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助于腹腔液回吸收到血流中,形成的组织间隙液体压平均约低于大气压0.667kPa(5mmHg),致使液体从宫颈缓慢上移至宫腔、输卵管、直至腹腔与负值,腹部组织间隙液体压相对应的必然有大约相等的正值实体组织压,在麻醉后犬的胃、结肠、腹腔以充水无张力球囊做的测量,正如预期的—样,为大于渗透压的十0.667kPa(5rnmHg,直接测量人类腹内压亦相同。 给犬穿紧身衣,犬的肝脏有畸形及轻度组织学改变,在人类称之为“紧身胸衣肝”,是长期高于肝脏的腹内压导致的获得性功能障碍。
人类月经周期最初3天的峰值宫内压为5.33—9.33kPa(40一70mmHg),平均1.07—6.93kPa(8—52mmHg),痛经妇女则更高。这种明显高于腹内压的宫内压为子宫收缩所致。细如针鼻的子宫输卵管接口也趋向关闭,故无经血逆流。两次宫缩之间宫壁松弛,若宫颈关闭,这时宫内压约等于腹内压。若慢慢升高后的腹内压突然降低,即使宫颈未开,有厚硬肌壁的宫腔虽短时间维持巳增高的宫内压,随之会有从宫腔到输卵管腔的压力梯度改变。可使宫内积存的血液及脱落的子宫内膜逆流。据此推理,若所穿之紧身衣达到腹内实体组织压持续轻微升高程度,而脱衣时恰好子宫输卵管接口于两次宫缩之间松开,经血则可逆流。依此道理,EM应少见于不穿增加腹内压衣服的妇女。
现代已知,EM多见于发达国家而少见于发展中国家。Mediline调查也发现近30年来印度医学杂志中20000余篇文章中仅有4例自发性EM报道,另还有一大组中孕剖宫取胎后瘢痕内EM报道,这与印度妇女不穿紧身衣有关。中非情况亦类似,而发达国家同期却有有5000余份EM报道及复习(美国占一半)。用细导管和微型传感器测量输卵管及腹腔内压的梯度变化;用示踪剂置于宫颈管内,经子宫、输卵管闪烁影像测定逆流经血的流速及量,均直接验证了上述推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紧身衣与子宫内膜异症发生有着某种关系,从公众健康角度考虑也应劝告妇女起码在经期不要穿紧身衣服。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为阳虚体质,四肢及小腹怕冷易凉,月经期间更为严重,同时部分患者性格不开朗,长期处于郁闷情绪中,加上某些诱因,使寒邪与气滞相搏结,形成瘀血与寒邪相搏结与子宫中,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是防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着凉。
3、月经期间,禁止一切激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4、如果已查处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大于7厘米以上者,在月经期或月经中期一定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囊腔内张力突然升高时,囊壁破裂,会形成急腹症。
5、尽量少做人工流产和刮宫,做好计划生育。
6、月经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保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生闷气,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的改变。
7、女孩子青春期要避免受惊吓,以免导致闭经或形成溢流。
8、女性月经期一定杜绝性生活。
1、不孕:约有50%左右内异症患者伴有不孕,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约30-40%患内异症。内异症患有不孕,常因病变造成盆腔肿块、粘连、输卵管堵塞卵泡发育不好或排卵障碍等因素引起;而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受到抑制而萎缩,对内异症起到很好的治疗,习惯性流产病例中有部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2、痛经:内异症的临床特征为渐进性痛经,是常见而突出的特征,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止痛,甚至痛得“滚炕”或撞头,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月经结束而消失,但国内报道有21%约无痛经。
3、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的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罕见于其他妇科疾病,是诊断本症最有价值的症侯。直肠、肛门、外阴部坠胀、坠痛、里急后重感和大便次数增多。当病变逐渐加重时,症状日趋明显,而经后症状消失。
4、月经不调:内异症患者常有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现象,说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碍表现。月经不调可作诊断参考,但在鉴别诊断中并无价值。
5、性交痛:当存在于阴道穹窿部异位子宫内膜结节、直肠凹陷结节或粘连,或卵巢粘连在盆底时,均可产生性交痛。阔韧带后叶病灶纤维化增生及收缩明显时,可以外源性压迫输尿管,使其狭窄阻塞,亦可能出现泌尿系统症状,严重的可发生输尿管积水或肾盂积水。
6、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当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层时,会同时出现经期尿急、尿频等症状。若病变侵犯膀胱粘膜(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有周期性血尿和疼痛。
7、经期或行经前后的急腹症:一般为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有穿破的特点,多数患者因卵巢囊肿扭转或宫外孕而急诊手术。若不手术而好转时,盆腔粘连加重,今后还会反复破裂发生急腹症。
8、周期性下腹不适:本症状的出现率高于痛经,无痛经的内异症患者常存在于本症状。出现于轻症患者,或某些病变虽较重但由于痛阈的个性差异或其他原因,不产生痛经症状而仅有经期腰酸、下腹坠胀不适感。
9、腹壁疤痕及脐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出现周期性局部肿块及疼痛。
10、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子宫胀大,但很少超过3个月妊娠。如为后位子宫,往往粘连固定。
11、在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韧带或宫颈后壁常可触及1-2个或更多硬性小结节,如绿豆或黄豆大小,多有明显的触痛,肛诊更为明显,这点很重要。卵巢囊肿可长至拳大,由于常有囊肿内容物外溢和异位内膜出血,盆腔脏器粘连加重成冰冻盆腔状,即是所谓广泛内异症。病变程度轻重不同时体征差别很大。
12、B超声象图:B超显象是目前辅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以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其声象图的特征为:
(1)囊性肿块,边界清晰或不清。如囊肿周围粘连重,则边界不清;如囊肿与子宫或周围组织粘连少,则边界清晰。囊肿多为中等大小,囊肿内可见颗粒状细小回声,是囊液粘稠表现。有时因陈旧性血块浓缩机化而出现较密集的粗光点图象,呈混合性肿块状。
(2)肿块常位于子宫后侧,可见囊肿子宫伴随症。
(3)囊肿自发破裂时,声象图示后凹陷,囊肿较前缩小。
(4)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标准,通过腹腔镜可直接窥视盆腔,见到异位病灶即可明确诊断,且可进行临床分期,以决定治疗方案。
临床症见:患者盆腔及荐椎部位疼痛,不孕,性交时疼痛感,月红前有淋漓状出血,发病率在不孕妇女中约30至40%。
中医:辨证调治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属于月经不调及不孕症范围,其病因:
1、冲任伏热,真阴不足;
2、阴虚火旺,不能摄精血;
3、湿痰闭塞子宫;
4、血瘀积血闭塞子宫。
在中国古籍文献中提及(类似)的以下症状:
一、经水不调
1、有经水断续,或先后无定期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肾之郁乎……治法舒肝之郁,方名定经汤。(酒菟丝子一两,酒当归一两,炒山药五钱,炒黑芥穗三钱,酒白芍一两,熟地五钱,白茯苓三钱,柴胡五分)
2、妇人有经水过多,行后复行渐复行,身体困倦,面色痿黄者,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或谓血旺经多,虽旺而经亦不多。治法应大补血,而引之归经,方用四物汤加味。
而在《女科切要.调经门》中亦有以下论述:
室女妇人经事先期而来,有热甚者,有气血多而伤血海者;
1、血热者,腹多不痛,血色紫,脉洪,宜凉血地黄汤;
2、虚热者用逍遥散或补中益气加黄柏。知母,或四物汤加陈皮、香附、黄柏、知母;
3、腹中冷痛用五积散;
4、若泄泻者,要先理脾;
5、咳嗽者,逍遥散加川贝;
6、若气血多而伤血海者,其腹必痛,宜妇附丸及霍香正气散。
二、不孕
在文献《傅青主女科.锤子门》
1、妇人有腰背酸楚腹胀,乃任督脉虚,治法必先去其虚,而补其任督,用升带汤;
2、妇人有少腹之间,自觉紧迫不舒,不能生育者,先大补脾胃之气血,而使腰膀利,方名宽带汤。
复方同步疗法
内服调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症瘕"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血瘀,故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配用温经散寒,益气补血,化痰消瘀,软坚散结之法,佐以扶本培正,调节脏腑功能,调节代谢,具有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抗炎、抗肿瘤等作用,阻断瘤体供血、缺氧而萎缩、瘤体消失;
穴位激活
作用于特定穴位和反应点上,激活人体脏腑活性细胞,以痛感反射和整体调节的特点,作用持久直达病灶,从而达到内病外治、双向调节的功效,起到了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固本培元的目的。
穴位挂贴
脐为先天之蒂,位于腹部中央,名位神阙,脐与诸经相通,将药挂贴于神阙,能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通过脐孔,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之循行,以达病所,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吸收,起穴位截根作用;
药物热敷
可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西医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1、保守治疗多采用假孕或假绝经疗法,如达哪唑和三苯氧胺、内美通、普维拉等,人为的造成月经停止来潮形成假孕状态,不来月经就没有痛经,但该类药副作用较大,并对肝肾有一定的损害,一些病人当病尚未治愈但由于副作用,只得停药,停药后月经仍会来潮,病情一般会继续发展。
2、手术治疗分两种:
(1)根治性手术,即将两侧卵巢和子宫全部切除,这对年轻和未生育的妇女是极其残酷的,所引起的并发症、后遗症给患者身心造成一定的痛苦,术后会发生绝经期综合症。
(2)保守性手术,将病变部位局部切除、剥离、剔除,但由于该病粘连很重,往往手术不彻底,如已经异位到骶韧带,侵润到直肠的异位病灶电灼后,复发率高。
腹腔镜即是一种诊断方法,又可以进行治疗,但术后复发机会较多,目前西医对该病确诊较容易, 但治疗上也很棘手。
1、女性月经期一定要杜绝性活;
2、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着凉;
3、月经期间,禁止一切激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4、女孩子青春期要避免受惊吓,以免导致闭经或形成溢流;
5、月经期要做学会控制情绪,不要生闷气,否则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6、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
7、如果已查处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大于7厘米以上者,在月经期或月经中期一定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囊腔内张力突然升高时,囊壁破裂,会形成急腹症。
活血通腑法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占生育年龄妇女的5%-20%。其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病经、性交瘤、盆腔痛、月经异常、不孕等。西医一般采用激素疗法或手术治疗、但是, 激素疗法副作用太大,手术疗法对生育年龄的妇女来说,很难接受。因此,求治手中医药者自然多了起来,事实上中医在这方面也的确有其独特的治法,其治疗效果也不同凡响。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并有“腑以通为用”的观点,故以活血通腑之法,则立见其效。不过,本法用以治疗热郁血瘀、气滞血瘀者疗效最佳,而寒凝血瘀或肾虚血瘀者,又当配合温中祛寒或滋补肝肾才能奏效。现将活血通腑法之基本方开列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桃仁12克,桂枝、枳壳、芒硝(冲)各9克,鳖甲15克,田三七粉(冲)、土鳖虫各10克,大黄、甘草各6克,益母草20克。
在上述基本方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加减。如为气滞血瘀型,则应在基本方中加入三棱、莪术、香附等理气行滞药;如为热郁血瘀型,就应加败酱草、蒲公英之类清热解毒药,大黄宜加至10克,以除郁热;若为寒凝血瘀型,又应减去芒硝,加吴茱萸和干姜,桂枝易肉桂,温里以除寒凝;若为肾虚血瘀型,除减去芒硝外,还应加杜仲、续断或女贞子。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服药方法也有讲究;一般应在经前7-10天开始服药,服至月经第5天才停服。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轻者服1个疗程即愈,重者需服2-3个疗程。眼药后痛经、性交痛、肛门坠胀痛等症状会很快消失。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活血通腑法具有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浆前列腺素含量和抑制异位内膜生长等作用。故运用此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确具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