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

兴庆区

中文名 兴庆区
所属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别名 老城区
火车站 银川站
行政代码 640104
方言 银川方言
政府驻地 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471号
著名景点 黄沙古渡、鸣翠湖、横城、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
邮政区码 750001
面积 828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概况

兴庆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金融和商贸中心,是宁夏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区域,堪称“宁夏第一区” (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兴庆区以原城区为主体变更而来,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

面积757.6平方公里,人口41万,有回、汉、满、蒙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8.5万。

除月牙湖乡及掌政镇临河村外,辖区均在黄河西岸,北邻贺兰县,南邻永宁县,西至唐徕渠邻金凤区,东隔黄河邻灵武市。月牙湖乡原属陶乐县,位于黄河东岸,西邻贺兰县,北邻平罗县,南邻灵武市,东邻鄂托克前旗。掌政镇横城村原属灵武市临河镇,位于黄河东岸。

历史沿革

兴庆区是银川市1970年设定的县级市辖区,原称为银川市城区。始建于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为怀远县城。宋天禧四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国,此为西夏国都兴庆府。明代于此设置宁夏镇,是全国“九边重镇” 之一。清代设宁夏府治此,为“西陲一大都会”。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5号)调整银川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兴庆区辖原城区的行政区域和原郊区的红花乡、满春乡、大新乡、永固乡、掌政乡、通贵乡,区人民政府驻上海东路。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

2004年9月,原灵武市临河镇横城村已正式划归兴庆区掌政镇管辖。横城村东靠水洞沟,西靠黄河,南靠临河镇十八村,北靠明长城,南北宽3.5千米,东西长15千米,总面积约50多平方千米,人口547人。

2005年,兴庆区辖11街道(凤凰北街、前进街、胜利街、玉皇阁北街、富宁街、文化街、解放西街、丽景街、新华街、中山南街、银古路),2个镇(大新、掌政),2个乡(月牙湖、通贵)。面积近790平方千米。人口42万,其中回族8.5万,农村人口6万多。

2015年,银川市兴庆区调整8个街道行政区域,并对街道所辖社区进行部分调整。[3]

行政区划

兴庆区辖11街道、2个镇、2个乡:凤凰北街街道、解放西街街道、文化街街道、富宁街街道、新华街街道、玉皇阁北街街道、前进街街道、中山南街街道、银古路街道、胜利街街道、丽景街街道、掌政镇、大新镇、通贵乡、月牙湖乡。[4]

     凤凰北街街道 辖8个居委会:安秀社区、崇安社区、兴隆社区、兴荣社区、北安社区、西寺社区、兴胜社区、阳澄社区。

  解放西街街道 辖8个居委会:文艺社区、湖滨社区、北苑社区、健康社区、光明社区、银湖社区、临湖社区、海宝社区、华新社区。

  文化街街道 辖7个居委会:山河湾社区、崇信社区、文湖社区、丰收社区、和平社区、幸福社区、游乐社区。

  富宁街街道 辖10个居委会:中寺社区、兴华社区、利群社区、大庙社区、康乐社区、自强社区、铁北社区、西关社区、南苑社区、铁南社区。

  新华街街道 辖6个居委会:鼓楼社区、思宁社区、长城社区、正丰社区、富华社区、永安社区。

  玉皇阁北街街道 辖10个居委会:信义社区、北寺社区、天成社区、北关社区、北门社区、益民社区、永康社区、青山社区、东方社区、东关社区。

  前进街街道 辖7个居委会:西塔社区、明德社区、陶瓷社区、三林社区、华林社区、银华社区、星光华社区。

  中山南街街道 辖6个居委会:富强社区、新宁社区、东桥社区、康华社区、康怡社区、安和社区。

  银古路街道 辖9个居委会:八一社区、春园社区、丽景社区、丽水社区、友爱社区、迎宾社区、民乐社区、金南社区、高台寺社区。

  胜利街街道 辖8个居委会:双城门社区、南关社区、宝庆社区、清和社区、陈家寨社区、祥和社区、康馨社区、南华社区;苗木试验场。

  丽景街街道 辖6个居委会:银虹社区、八里桥、双庄、满春、北塔、景墨社区。

  掌政镇 辖13个村委会:掌政村、春林村、洼路村、五渡桥村、镇河村、孔雀村、永南村、碱富桥村、强家庙村、永固村、杨家寨村、茂盛村、横城村。

  大新镇 辖6个村委会:上前城村、塔桥村、燕鸽村、新渠桥村、新水桥村、大新村;石油城。

  通贵乡 辖6个村委会:通南村、通贵村、通北村、通西村、司家桥村、河滩村。

  月牙湖乡 辖6个村委会:小塘村、大塘南村、大塘北村、海陶南村、海陶北村、塘南村、月牙湖村;月牙湖治沙林场、草原管理站、陶林园艺场。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末兴庆区常住人口75.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63人。其中:城镇人口68.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0.04%;回族人口15.3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3%;女性人口39.1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82%。人口出生率为9.2‰,死亡率为3.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6‰。

民族

2011年年末,兴庆区常驻人口有回、汉、满、蒙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11.46万。

政治

党委领导

区委书记:张青雅[7]

区委副书记:邓彦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兴庆区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8°28′、东经106°17′,东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接壤,西临唐徕古渠,南北分别与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接壤。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兴庆区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多样,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之间,地面坡度为2‰左右,土层较厚。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全长约150公里,宽20公里~30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银川的天然屏障。贺兰山在银川市境内近70公里,面积5.88万公顷,山高坡陡,气势雄伟。

地质

兴庆区位于中国东、西两大构造带的枢纽部位。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带的贺兰山台陷和银川地堑,为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间的山前拗陷区。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中国首批确定的38个抗震设防城市之一。银川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

地堑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铜峡,长约160公里,最宽为55公里。地堑东西两侧分别受黄河断裂和贺兰山东麓断裂控制,地堑内还有两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即芦花台断裂和银川—平罗断裂。这4条断裂共同控制着银川地堑的形成和发展。周边县市地堑内发生3级以上地震,对银川市区即有影响;地堑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对市区将会造成破坏。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曾发生过6级地震;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发生5.5级地震;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发生6.5级地震,烈度均为8度。特别是乾隆四年(1739年)发生的银川—平罗8级大地震,银川震区烈度为10度,使银川古城尽毁。这是银川平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地震。

土壤

兴庆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多个土种或变种。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水文

兴庆区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黄河是银川的主要河流,流经银川80多公里,南北贯穿。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引黄干渠有唐徕、汉延、惠农、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数10亿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

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全市有湿地面积3.97万公顷,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处。较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

气候特点

2013年银川市兴庆区各月平均气温均偏高,其中3月和8月显著偏高;全市年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最高记录;降水主要出现在5-7月、9月,其他月份降水量均明显偏少,其中2-3月、11-12月各地均无降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成。年内不同程度出现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2012年秋季至2013年春季降水持续异常偏少,气象干旱严重;3月气温异常偏高,提前进入气象学意义的春天,4月上旬出现明显“倒春寒”,对林果业造成严重影响;夏季高温天气出现早,高温集中时段后延且明显偏多;雾霾天气多,对交通和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前冬未出现初雪,历史少见。综合气温、降水因子分析,2013年贺兰为偏旱,其他各地为干旱年景。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2010年兴庆区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湿地植物有190多种,林种主要有云杉、油松、山杨等乔木,还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有15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獐子、马鹿、蓝马鸡、青羊、狐狸等32种。

矿产资源

兴庆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贺兰石“石质莹润,用以制砚,呵气生水,易发墨而护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盛誉,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灵武矿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以及其具有的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质,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交通运输

公路

公路有6条国道通往全国各地,境内有高速公路125公里,109国道、110国道、青银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

银川汽车南站位于兴庆区清和南街以西、胜利南街以东、六盘山路以南。

银川旅游汽车站(汽车北站)位于兴庆区清和北街以西。

银川汽车西站位于西夏区兴州北街以东。

铁路

铁道线路:包兰铁路、太中银铁路、宝中铁路;

火车站:银川火车站、银川西站、银川南站。

航空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已开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及首府城市、香港、首尔、曼谷、台北等航线,可起降波音、空客等大中型客机。

经济发展

银川市兴庆区,是首府银川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金融和商贸中心,是宁夏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区域,堪称“宁夏第一区”。面积790平方公里,人口43.08万,下辖2乡、2镇、11个街道办事处,有回、汉、满、蒙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8.5万。

银川市兴庆区原为城区,是银川市1970年设定的县级市辖区,原称为银川市城区。始建于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为怀远县城。宋天禧四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国,此为西夏国都兴庆府。明代于此设置宁夏镇,是全国“九边重镇”之一。清代设宁夏府治此,为"西陲一大都会"。200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重新调整,更名为兴庆区,新的兴庆区成立后,其职能从一个单纯城市区变成了城乡并存,一、二、三产业完善的行政区。

近年来,兴庆区以建设经济实力最强、发展环境最优、生活质量最好、人居环境最美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为目标,围绕城市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园区科技化、物流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五大战略”,全力打造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城、金融信息城、文明卫生城、生态旅游城、基础教育城"六大城市品牌",不断加大调农业、兴工业、整物流、建康居、引项目、促开放力度,使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物流市场走廊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8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总产值完成100.3亿元,同比增长24.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89.1元,同比增长24.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7元,同比增长4.25%。

经自治区统计局统一核算,2019年兴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为1.65:13.97:84.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9%、18.46%、81.06%。按常住人口计算,兴庆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6]

第一产业

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

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9.06万亩,比上年减少1.88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52万亩,减少1305亩;水稻种植面积5.99万亩,减少1.9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5万亩,增加2115亩。蔬菜种植面积3.74万亩,增长435亩。

2019年粮食总产量4.51万吨,比上年减产1.18万吨,减少20.69%。全年小麦产量4864吨,下降13.45%;水稻产量3.15万吨,下降27.99%;玉米产量8800吨,增长16.09%。

2019年蔬菜产量16.23万吨,比上年增长4.51%。[6]

第二产业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31.8%,重工业增长13.7%。分门类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6%。[6]

兴庆区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03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房屋竣工面积221万平方米,增长13%;竣工产值96亿元,下降5%。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8.3%;剔除滨河新区同比下降16.8%。

201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6.34亿元,比上年下降12.6%。其中,住宅投资43.84亿元,下降7.7%;办公楼投资11.17亿元,增长620%;营业用房投资10.33亿元,下降43.49%。商品房销售面积15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9%。商品房销售额100.2亿元,同比增长37.8%,其中:住宅销售额87.17亿元,同比增长64.4%。

国内贸易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2.8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6.0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1.1%,集体经济零售额下降19.5%,股份制经济零售额下降2.8%,私营经济零售额下降1.3%,个体经济零售额增长10.7%,其他各种经济零售额增长3.2%。

2019年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5%,饮料类增长5.0%,烟酒类下降4.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2.6%,化妆品类增长14.8%,金银珠宝类下降8.8%,日用品类下降1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3.6%,中西药品类增长32.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0.8%,通讯器材类下降1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3%,汽车类下降21.4%。[6]

兴庆区以黄河文化旅游为龙头,以沙漠旅游为热点,以回族文化风情为特色,以戍边文化和西部风情观光体验为组成部分,并划分为“黄沙古渡、沙漠生态、西部大漠、黄河文化、回族文化、历史人文、黄河漂流、黄河湿地涵养、原生态保育”九大功能开发区。

社会事业

科技

兴庆区是科技人才比较集中的智力密集区,是发展本地区科技、经济的优势所在。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380人,在西部地区(西南西北9省区)的城市中是最高的,比西安高2.8倍,比兰州高21%;每千人拥有自然科技人员21名,比全国平均拥有量多12人;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2993人,其拥有量居全国295个城市中的第52位,居同类81个城市中的第15位。

兴庆区立足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主动与国家、自治区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对接,申报国家、自治区创新基金和中小型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2项,资金640万元;成功申报国家清洁汽车二期工程“干热条件下银川市代用燃料汽车规模化运行技术考核项目”资金100万元;兴庆区、灵武市、永宁县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示范县,争取项目资金575万元。

2011年,投入科技三项费用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2倍;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2项,增长23.6%。全年申请专利量637件。拥有宁夏名牌产品140种。

卫生

兴庆区的医事活动始于何时尚不能确定,宁夏府城(今银川市)的医事活动的出现应不晚于宋代。明代宁夏镇城庆王府内,有“良医所”,置“印一颗,良医正、副各一员”。镇城中曾设有药局,址在“南薰门内,大街东宁夏在明代也出现了医人的著作,有张景皋《难经直解》、方口《疮疡论》等(已失传)。

1932年秋,比利时、德国的天主教神甫和修女将西方医学首次传人宁夏。其后宁夏本地华医张明哲、任子仪、马元义、王秀清等天主教徒和修女先后参医,逐步扩大医疗范围,设立简易病床,治疗危重病人。1935年,宁夏成立高级助产学校,由医师程士杰担任教务长,开始培养妇幼保健人员,从此,新法接生、产前检查和产后护理等妇幼保健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46年,德国外科医师胡爱理从北京来银川市教会医院行医,先后做了许多外科、妇产科、宫外孕等手术,曾剖腹切除12公斤重的大肿瘤,开创了大型手术的先例。

截至2013年末,有卫生机构933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2个。卫生机构床位1289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2210张。卫生技术人员1.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432人,注册护士738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技术人员341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824人;乡镇卫生院38个,床位数477张,卫生技术人员728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10人。已认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206个,定点零售药店501个。

教育

2019年末兴庆区拥有普通中学27所,专任教师2768人,在校学生数41499人;普通小学51所,专任教师2999人,在校学生数62855人。[6]

民生

兴庆区结合实际,建设农村养老幸福院,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子,破解农村老人养老难题。

2019年兴庆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18.4元,比上年增加2911.3元,增长7.6%;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8.7元,比上年增加1224.6元,增长7.7%。

2019年生态移民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9元,比上年增加814元,增长10.5%。[6]

旅游景区

悠久的历史给兴庆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辖区内有承天寺塔、海宝塔、玉皇阁等多处庙宇楼阁,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市内中山公园、唐徕公园、丽景湖公园、光明广场、南门广场、宁园、怡园等也是游客和市民休闲的良好场所。兴庆区是宁夏旅游的中心,塞上江南的自然风光、黄河东岸的大漠草原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以及古老的西夏文化构成了以“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大漠黄河、回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兴庆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兴庆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旖旎多彩、人文景观风格迥异,形成了以“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大漠黄河、回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境内有承天寺塔、海宝塔、玉皇阁等多处著名的文化古迹,还有黄沙古渡、西夏皇城、兵沟汉墓、水洞沟旧石器遗址公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旅游区。

民族风情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2002年银川市总人口为132.9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为35.75万人。银川市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回族民俗、民风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住宅及建筑、饮食、婚姻习俗、节庆、服饰等文化上。

银川市回族住宅一般多为“四合院”,由于地处西北干旱地区,住宅建筑多为土(砖)木结构,平顶无瓦,家中常能见到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工艺镜、古尔白图和教历 公历等。有条件的回族家中一般有一间收拾得很洁净的小屋,屋内挂精美的古尔白图等,主要供回族老人静心礼拜诵经。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兼有阿拉伯和中国宫殿 式古典建筑特征,如银川市南关清真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具有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风格。

回 族禁吃猪、马、驴、骡、狗等动物的肉,禁吃凶禽猛兽和自死动物的肉,以及动物的血液,其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由于地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错地带,银川市 回族的饮食兼有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风味,在煎、炒、烩、爆、烤、煮、炸、烧等各种烹调技法上都有一技之长,形成了中国式的宁夏清真风味,如手抓羊肉、羊 杂碎、盖碗茶、炸馓子及清真筵席菜的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都很有名气。

除了举行必要的宗教仪式外,银川市回族婚庆还有一些自己的习俗,如结婚前二三天,男方要准备大约0.25kg重的大蒸馍10~20个,及半只或1只羊, 并将其送到女方家,作为催妆礼。结婚当天,女方在接亲队伍到来之前,要给新娘开脸,俗称扯脸,还要洗大净,叫做“离娘水”。银川市回族结婚筵席一般为 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

银川市回族聚居区,节日气氛极浓,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主要节日。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的十月初一,过开斋节时回族群众要洗大净,换上节日 服装,去清真寺礼拜,还要炸馓子、油香、花花、宰鸡、羊、牛等,节日十分热闹。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在希吉莱历十二月十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朝觐盛典 的最后一天,与

兴庆区兴庆区(3)

开斋节一样,回族群众要洗大净,去清真寺会礼。古尔邦节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会礼后3天。经济上宽裕的穆斯林要宰牲以施济贫民。并分给亲友,圣 纪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也正好是他逝世的日子,因此又称“圣纪节”,日期为教历三月十二日。节日里清真寺张灯结彩,挂横幅并用阿拉伯 文书有“纪念穆罕默德”字样,回族群众集中在清真寺会礼诵经、赞主、赞圣,听阿訇讲穆罕默德圣人的生平事迹。

银川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族,在服饰上体现了回族服饰的总体特征,一般是男子头戴白帽,身穿黑坎肩,讲究一点的在帽子上绣有漂亮的阿拉伯经文。回族的帽子 除了半圆形还有六角形,颜色有黑色、墨绿色等。女子一般戴盖头,有白色、黑色、绿色等,回族女子也有戴白帽的。除此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回族民间歌舞、民 间体育和民间游戏等活动。

城市排名

2018年上半年,兴庆区环境空气质量在8个市辖区中排7名。[8]

2021年2月,入选“2021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榜单,排名69位。[9]

荣誉记录

2018年10月,兴庆区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0]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