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长征出发纪念碑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为“于都”。
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
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营分设阳都县(280年改宁都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乡分设安远县。
五代时分设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将瑞金监升为瑞金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设会昌县。
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1949年于都解放。先后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行政公署、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
截至2021年,于都县全县下辖9个镇、14个乡、1个工业园。[6]
9个镇:禾丰镇、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
14个乡:罗江乡、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
1个工业园:于都工业园。[6]
于都县于都县地处赣州市东部,距赣州城区65公里,南昌城区422公里;东邻瑞金市,南接安远县,西连赣县区,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位于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之间。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
屏山风光(7)于都县境内地层出露见有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沉积。岩浆活动频繁,从澄江期至燕山期的三级构造单元信丰~于都拗褶断束的北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紧密线状褶曲和断裂构造。地层震旦系分布在祁禄山、小溪、利村,铁山垅:靖石、黄麟,高龙,沙心,马安等地,厚1100米。寒武系分布在祁禄山、小溪、峡山等地,厚4000米。泥盆系分布在峡山,盘古山、祁禄山,罗江、梓山,宽田、黄嶙,银坑,桥头,马安、车溪等地,中统云山组厚100米,上统中棚组厚572.4米,上统三门滩组厚493米。石炭系分布在罗坳,罗江,西郊、岭背,仙下,马安、桥头,银坑、车溪、段屋,宽田,梓山、于阳、盘古山,铁山垅、禾丰,祁禄山等地,下统横龙组厚266.5米,下统梓山组厚89.7米,中统黄龙组厚772米,上统船山组厚421米,二叠系分布在罗坳,禾丰,梓山,段屋,于阳,银坑,葛坳,桥头等地,上统龙潭组厚570米,下统茅口组厚100米,下统茅口组厚135米。三叠系在利村中塅出露晚世沉积,上统安源组厚201米,缺佚早中世沉积。侏罗系分布在罗坳、西郊、岭背、仙下、葛坳等地,中统罗坳组厚851米,缺佚早晚世沉积。自垩系分布在罗坳、罗江、西郊、利村、靖石、盘古山、小溪、岭背、仙下、于阳、车溪、新陂等地,厚3000米。第四系更新世至全新世沉积遍及全县,更新统厚10~15米,全新统厚5~10米。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于都县境内地貌复杂,有盆地、丘陵和绵延的山地,也有宽广的山间河谷堆积平原及岗地, 整个地势由一系列平行山岭与许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样的盆地组成。形态呈北东~南西向条状展布。以县城为中心的于都断陷红岩盆地被盘桓县境西北部的雩山山脉和东北部的武夷山余脉与南部的九连山余脉延伸的群山所环抱。 南、东、北地势较高,逐渐向中西部倾斜,形 成一个封闭式的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大小河流汇集贡水的丘陵低山地貌·南部屏坑山主峰海拔1312米。地势渐次向中间降低,中西部谷地平缓、低丘广布,盆地相间,西部罗坳大滩贡水河床海拔98米。
于都县于都县位于赣江源流的贡水中游。贡水是流经县境的主要干流。汇集梅江、澄江、濂水、小溪河等4条较大支流。贡水干流和4条较大支流又汇集48条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支流。河流总长1283公里,河网密度每平 方公里为0.44公里。区划成贡水、梅江、濂水3个流域。
于都县(6)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7]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别是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有寒潮、台风、高温干热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占全县总面积的67.8%。[8]
于都县于都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正常年景当地水资源总量平均每平方公里为85.17万立方米。 按1989年耕地面积计,平均每亩占有水量5033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水量3420立方米。水质除个别地方有污染外。均称良好。水电理论蕴藏量28.73万千瓦,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99.31千瓦。 建国后,水资源得到较快开发利用,但总的利用率低,农田缺水量大,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差,1989年人均水电装机5.48瓦,为赣州地区最少的县。
于都县截止到2011年10月于都县已发现矿种27种(其中锡、铋、钼、铜为钨共伴生矿种),其中有查明储量的矿种23种。矿产地103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钨2处、滑石1处、透闪石1处),中型矿床5处(钨2处、银铅锌1处、水泥灰岩1处、耐火粘土1处),小型矿床42处(煤11处、泥炭1处、铅锌2处、锡钨11处、银3处、铌钽2处、稀土2处、灰岩1处、(耐火)粘土1处、膨润土1处、钾长石1处、高岭土4处、矿(温)泉水2处),矿点47处(不包括普通建筑用砂、石、砖瓦粘土)。
截止2007年底,于都县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
银:资源储量268.47吨,其中基础储量52吨,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19.4%;
钨:资源储量41138吨,其中基础储量31424吨,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76.4%;
锌:资源储量33156吨,其中基础储量3288吨,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9.9%;
铅:资源储量14992吨,其中基础储量3778吨,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25.2%;
煤:资源储量4495千吨,其中基础储量2464千吨,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54.8%;
水泥用石灰岩:资源储量14806千吨,其中基础储量14221千吨,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96.1%。
人口
黄法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117792人,比上年末减少1686人,其中城镇人口273330人,比上年末增加353人,乡村人口844462人,比上年末减少2039人。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06290人,比上年末增加734人,其中城镇人口404638人,乡村人口501652人,城镇化率达44.6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8354人,出生率9.22‰,死亡人口5609人,死亡率6.19‰,比上年基本持平,自然增长率3.03‰,下降0.01个千分点。[2]
民族
辖区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黄法 |
县委副书记 | 李松柏、郭书珑、高新强(挂职)、姜超(挂职)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李松柏 |
副县长 | 陈运明、高新强、姜超、杨海峰、郑宝华、杨国峰、廖剑、黄娜(女)、杨俊刚、李兴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罗高波 |
副主任 | 邓晓斌、刘立新、朱寿福、高宏伟、王曲生、刘爱民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赖晓强 |
副主席 | 管世荣、蔡兰芳、蓝淑娟、李祖高、李敏 |
以上内容参考来源:于都党务公开网[9][10]、于都县人民政府[11]、大江新闻[5]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黄法 |
县委副书记 | 李松柏、郭书珑、高新强(挂职)、姜超(挂职)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李松柏 |
副县长 | 陈运明、高新强、姜超、杨海峰、郑宝华、杨国峰、廖剑、黄娜(女)、杨俊刚、李兴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罗高波 |
副主任 | 邓晓斌、刘立新、朱寿福、高宏伟、王曲生、刘爱民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赖晓强 |
副主席 | 管世荣、蔡兰芳、蓝淑娟、李祖高、李敏 |
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8055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828万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222万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590508万元,增长10.4%。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33.1%和57.3%。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1.5:38.2:50.3调整为10.4:39.6:5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108元,增长13.4%。
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41486万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567万元,增长5.8%。2021年,全年各项税收收入197629万元,比上年增长 10.6%,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1.8%,税比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专款)660193万元,比上年下降12.3%。其中,科学技术支出16515万元,增长3.8%;教育支出246416万元,增长0.4%;卫生健康支出112043万元,下降59.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6935万元,下降8.4%;城乡社区支出9155万元,下降55%。[2]
魅力于都(3)202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3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4%。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47.15千公顷(707250亩),比上年增加0.137千公顷(2050亩),同比增长0.3%。全年粮食总产量220200吨,比上年增加4805吨,同比增长2.23%。蔬菜产量302026吨;茶叶总产量508吨;水果总产量120379吨,其中,脐橙产量83511吨。肉类总产量97322吨,生猪存栏227990头。[2]
于都工业园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完成“三通一平”面积3700亩,引入县外资金29亿元,签约项目146个,动工建厂企业17家,投产企业42家,被评为省重点工业园区。铁山垅钨矿为江西省知名企业。
于都已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现代轻纺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
202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042507万元,较上年增长9.0%,占全县GDP比重为32.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60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销售产值3057025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工业产销率达99.9 %。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63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从工业三大门类来看,采矿业实现营业收入14.52 亿元,下降6.3%,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88.97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下降7.66%。
2021年,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0家,建筑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3.2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2.2%;安装工程产值1.8亿元,占5%;其他产值1亿元,占2.8%。[2]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县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1.0%,占全部投资的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9%,占全部投资的59.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3%,占全部投资的33.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33.9%,占全部投资的21.3%;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33.7%,占全部投资的78.7%,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0.8%,占全部投资的68.9%。
2021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7.0%。商品房施工面积263456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7%;商品房销售面积10102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商品房销售额7049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445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8494万元,增长25.4%。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53841万元,增长16.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70776万元,增长19.1%;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2569万元,增长27.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5947万元,增长30.5%。
2021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44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6%;实际利用省外2千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8.79亿元,比上年增长8.9%。
金融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6116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7.4%,比年初增加296437万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627708万元,比年初增加429094万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65742万元,比年初减少21856万元。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0844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2%,比年初增加591471万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480364万元,比年初增加313290万元;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328079万元,比年初增加278181万元。存贷比88.93%,比年初提高6.29个百分点。[2]
于都唢呐《公婆吹》(3)县城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等文化设施和采茶剧团;地方剧主要有赣南采茶戏,主要传统戏有《南山耕田》、《王三卖肉》、《才郎别店》、《妹子》、《补皮鞋》等,改革开放初期县采茶剧团排演的《茶童戏主》盛演不衰,后拍摄成同名戏曲艺术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12]
于都唢呐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的。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的唢呐曲牌众多,仅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在唢呐手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于都全县有1000多名。1993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
于都客家唢呐有木管唢呐、铜管唢呐、铝管唢呐、锡管唢呐。木管的唢呐音质柔和、铜管的音质响亮,如今,用得最多的是铝管和锡管唢呐。于都客家唢呐分为大、中、小以及“辣子”4种。小唢呐欢快、优雅;中唢呐高亢、激昂;大唢呐粗犷、气派;“辣子”音高、尖细,吹奏时很费力。到2012年,用得最多的是小唢呐和中唢呐两种。唢呐为簧管乐器,由哨、气牌、芯子、柏木构成,形体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发音响亮、雄厚。
于都客家唢呐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开张剪彩、参军等,以及接送贵客都喜欢请唢呐手吹上一番。于都的唢呐手有个顺口溜:“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唢呐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在赣州东河戏、采茶戏的舞台上也得到充分发挥。
地方特产
不刮鳞不取鳃
于都土特产有峡山道菜、岭背柿饼、梓山酱油、盘古山番薯干、绿茶、禾丰珍珠粉、靖石的高山青草奶、仙下青梅酒等;工艺品有唐三彩工艺品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境内有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小吃有:薯粉饺子、禾丰珍珠粉是于都的传统名点,眉公酥是于都的传统茶点。烧买、花丸、芋包、糯米果、春卷、黄元米果、索粉、炒花生、盐花生、云片、瓦角酥、烧卷子、柿饼、擂茶等是于都的特色小吃。
禾丰珍珠粉
禾丰珍珠粉(2)
于都禾丰珍珠粉,用大米制成,是于都特有产品,主产禾丰等乡镇。首先将优质晚米浸泡12小时,磨成浆,磨得越细越好,用一块白布垫在草木灰上,把浆过滤,待水滤干,将粉块晾晒,进行筛制。持糠筛者不停地旋转,粉在筛内象滚雪球似地逐渐增大,待有绿豆般大小时,倒入另一米筛中过筛,留在米筛的颗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然后倒在白布上,用鹅毛轻轻拂开晾晒干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吃的时候,先将清水烧沸,将珍珠粉徐徐撒入,边用筷子搅动,见珠粒沉入锅底即可捞入另一冷水盆里浸漂,待珠粒膨胀成半透明状,然后捞出,兑入鸡鸭鱼肉等汤,和以佐料即可吃了。它的特点是,味美滑溜、营养丰富,似珍珠般可爱,纯天然食品。[13]
峡山道菜
以大蔸菜为原料,其色黄褐,味甘甜绵香,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份,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大蔸菜"独产于于都县罗坳镇峡山山区。当地村民根据祖传手艺,将大蔸菜晒干后,配以辣椒、精盐、植物油等佐料,经过一年的精心腌制,做成味甘甜香的"道菜"。
于都肉皮
于都烧卷子、肉皮(2)猪肉皮,是于都客家人宴席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色、香、味俱佳,蜂窝般厚厚的肉皮色泽金黄油亮,油香猪肉香扑鼻诱人,脆软不酥,鲜美可口,百吃不腻。
于都烧卷子
烧卷子源于畲族,是一种独特的食品。公元746年,畲族蓝姓祖先彩和任唐朝谏议大夫时,带入宫中,从此列为贡品。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而精心制作出的烧卷子,具有健齿固肾之功效。
2021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44.7公里,其中,乡村公路通车里程3151.81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111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2%。[2]
于都拥有各类公路里程3444.7公里,其中:国道2条(91.45公里,分别为323国道和319国道),省道2条(54.24公里银于线、庄黄线),省养县道3条(93.8公里,分别为于盘线、利朱线和三门-金沙线),县道16条(377.984公里),乡道57条(528.261公里),村道724条(1505.725公里),公路密度83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323线、319线、省道于银线为主骨架,县道为支架,乡村道为延伸的公路运输网络。实现市至县通二级公里水泥路,21个乡镇机关所在地通水泥(油)路和388个行政村通公路及134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水泥砼(油)路面里程为605.79公里,占通车里程的25%。
2009年G76厦蓉高速公路于都段通车。[8]
于都火车站2005年4月赣龙铁路于都境内58公里正式通车,设有于都火车站。
2010年开工的赣龙铁路扩能工程途经于都,本工程建成后,与既有的赣龙铁路施行客货分行。
2015年12月26日,赣瑞龙铁路正式开通,于都进入动车时代。[14]
境内航道2条,有渡口32个,航线总里程123公里。有大型桥梁6座,即寒信大桥、水头大桥、红军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和新澄江大桥,总长2030.24米,2009年11月建成的渡江大桥为连接贡江两岸又一大型桥梁。[12]
2021年,全县实现年接待游客人数997.16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82.72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791.77万人次,同比增长16.1%,红色旅游收入达65.4亿元,同比增长15.7%。[2]
于都中学(4)
2021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61所,其中,幼儿园 344所,小学362所,初中41所,高中9所,职业中学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共有专任教师13946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含在园幼儿)214296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174人,毕业生2297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221人,毕业生9313人,初中学校在校生49916人,毕业生17318人;小学学校在校生91735人,毕业生1603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953人,离园幼儿13396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97人,毕业生1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100%。[2]
2021年,境内授予专利权1398件,境内有效发明专利5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62件。
2021年,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1个重点专项。共签订技术合同6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01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8.2%。[2]
2021年,全县有文化艺术中心1个,文化馆1个,全年组织大型文艺活动8场次,送戏下乡演出232场次;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全年组织文艺活动92场次;长征源合唱团截止12月31日完成了543场公益巡演。图书馆1个,有藏书29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5449件(套),参观人数100.99万人次;拥有电视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2021年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89个,增长0.2%,其中,医院15个,乡镇卫生院28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1039个,其他还有卫监所、卫培校、单采血浆站。全县拥有病床数5746张,比上年增长11.8%;全县医疗机构职工总人数6586人,比上年增长14.7%;全县拥有执业医师1596人,比上年增长3.4%;执业助理医师529人,比上年增长5.6%;注册护士3235人,比上年增长4.9%。
2021年,全县共组织有影响的各类群众健身活动25次,参与人数1.2万人次;县级体育社会组织21个(含俱乐部);二级裁判员发展人数35人,二级运动员发展人数3人;公共体育场地(县本级管理使用)8个,其中田径场1个,体育馆2个,全民健身广场4个,游泳馆(池)1个。[2]
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50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3元,比上年增长11.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7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03%。[2]
2021年年末,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633人,比上年少增1264人,下降18.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9%,与上年基本持平。[2]
于都县人民医院
2021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1995人,比上年末增加12132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78107人,比上年末增加11727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0930人,比上年末增加930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23888人,比上年末增加405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959人,比上年末增加72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661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984688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59575人,比上年末增加9485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2909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7100人,比上年末增加1000人。全年共有49227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居民4979人,农村居民44248人。全县有公办综合福利院、敬老院和光荣院共24个。全县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个。[2]
2021年,全县林地面积319.39万亩,森林覆盖率71.68%,低质低效林改造48.73万亩,全县已建成罗田岩、屏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面积7.39万亩;已建成于都长征源省级湿地公园,面积1.73万亩,建立了于都祁禄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万亩。
2021年以来,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9.1%(较2020年新增优良天数10天,优良率提高2.47%),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二降”(二氧化硫下降40%、臭氧下降12.3%)、“二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持平)、“二升”(PM10上升39.28%、PM2.5上升22.22%)。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100%。全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7.4%,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均完成减排任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09平方公里。
2021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93.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2%;万元GDP能耗(按2015年可比价)0.307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54%。[2]
2021年,全县发生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1人,与2020年持平;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4起、死亡11人,同比分别上升50%、63.6%。[2]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于都县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罗田岩摩崖石刻、宝塔公园等。[8]
于都风光(长征第一渡为主)(11)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1934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