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矗(4)195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入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今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工作;
1960年代初,四川编省志,胡锦矗受命参加编写动物篇。为对动物植物地貌地质进行摸底调查,从此开始野外考察;
1964年,接受四川省科研任务,为四川东部动物地理区划提供科学材料,组织人员到全省各个山去采集动植物标本;
1973年前先后从事脊椎动物学教学和研究、长江水产资源研究;
1973年国务院召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决定弄清野生大熊猫的真正数量,于是全国第一次大野外大熊猫调查(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全面普查)应时而生;
胡锦矗教授
1974年,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他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考察中,他发明了通过对大熊猫粪便比较分析研究确定大熊猫的年纪、种群数量、各种群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及规律、成长史、发情期等。胡锦矗发明的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
1970年代中期,岷山地区缺苞箭竹大面积开花,有人主张将大熊猫迁往湖北神农架,胡锦矗经过详细考证,写出《大熊猫东迁宜慎重》科考报告并被国家科委采纳,避免了不必要的大熊猫迁徙;
1977年,胡锦矗及其带领的“野调队”经过为期四年、徒步9万公里的野外调查结束,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炉。凭借“胡氏方法”,有史以来第一次调查出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2400余只);此次调查还第一次查清了金丝猴、牛羚等7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根据《报告》反映的情况,国务院批准了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直接促成了唐家河、小寨子、蜂桶寨、马边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至此,大熊猫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拯救工作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大熊猫得到了初步拯救;
1978年,和有关研究人员在卧龙保护区建立世界上首个野生大熊猫观察站(胡锦矗将其命名为“五一棚”,在这里,胡锦矗坚持工作了7年,一边向当地居民灌输保护大熊猫的意识,一边进行野生大熊猫生态观察研究);
1980年,中国首次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五一棚”合作研究保护大熊猫工作,胡担任中方和专家组组长、秦自生担任副组长,联合国动物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乔治·夏勒(George Beals Schaller)博士任外方组长,合作中,无线电遥测技术首次运用于大熊猫研究领域,对野生大熊猫进行定位和有目的的跟踪;同年,宝兴盐井汪家沟,胡锦矗忍着恶臭解剖一只死亡的大熊猫尸体,从中取出了2336条蛔虫,大熊猫研究史上有了第一个关于蛔虫病的详细记录;
1983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期间,共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胡锦矗担任第一任主任;
1985年,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持续5年的合作研究工作,胡锦矗及其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
1985年后,从事研究生教育,先后三次带领研究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大熊猫研究项目;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员来到四川,就大熊猫栖息地申请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进行考察,胡锦矗作为随行唯一一位动物专家,他近乎完美的介绍,为“申遗”成功增添了一块很重的砝码。
2019年11月12日下午,在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被授予“敬业奉献模范”称号。[4]
2023年2月16日,胡锦矗教授病逝。[2]
著作
《卧龙的大熊猫》(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
《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生态生物学研究》
《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二卷兽类)
《大熊猫的风采》
《九万里熊猫故乡考察记》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哺乳动物学》
《熊猫史话》等。[1]
出版图书
图书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哺乳动物学》 | 2017年 | 科学出版社 |
《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 | 1990年7月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大熊猫研究》 | 2001年12月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卧龙的大熊猫》 | / | / |
图书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哺乳动物学》 | 2017年 | 科学出版社 |
《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 | 1990年7月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大熊猫研究》 | 2001年12月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卧龙的大熊猫》 | / | / |
在经过长期实践后,胡锦矗提出从大熊猫的粪便入手,通过对不同的大熊猫粪便对比,发现其中残留竹节的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致年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熊猫在野外的踪迹来还原它们的生存状态。后来这种调查方法被总结为野生大熊猫调查的“胡氏方法”。
胡锦矗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0多部。荣获国家级奖12项,省部级奖72项,其他荣誉、奖励100多项。
1985年开始从事研究生教育,已指导研究生80余人,其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为青藏铁路设计藏羚羊通道的杨奇森、中国海洋兽类研究权威专家杨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年轻的熊猫专家张泽钧、秦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熊猫专家雍严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和高级人才,很多已成为当今中国大熊猫等濒危珍稀动物研究和保护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中坚力量。
时间 | 荣誉 | 颁奖单位(会议) |
---|---|---|
2021年 | 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 | / |
2021年5月 | 成就奖[5] | 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 |
2019年11月12日 | 敬业奉献模范 | 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 |
2019年9月 | 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6] | / |
2010年12月 | 2010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 |
2008年 | 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 | / |
2007年 | 自然保护贡献奖 |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
1987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国家科委 |
/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 |
/ |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一等奖 | / |
时间 | 荣誉 | 颁奖单位(会议) |
---|---|---|
2021年 | 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 | / |
2021年5月 | 成就奖[5] | 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 |
2019年11月12日 | 敬业奉献模范 | 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 |
2019年9月 | 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6] | / |
2010年12月 | 2010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 |
2008年 | 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 | / |
2007年 | 自然保护贡献奖 |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
1987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国家科委 |
/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 |
/ |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一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