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零年),拳师黄思焕前往浙东经商,结识宗人黄百家,他不仅精通少林拳法,还精通阴阳内家拳。当时还与其师傅王征南结为莫逆。数年来,三人经常相互切磋武艺,黄思焕深得二位师友的悉心指教,因此造诣更深。回家后,再经勤学苦练,取其长舍其短,遂成为别具一派的《连城南田拳》。黄思焕在康熙年间,因练功所需而铸造了一把大关刀,大关刀连柄长四米、刀梢长六十六厘米、刀柄粗八厘米、刀柄相连均由铁铸成,重约二百斤。后辈习武之人大都无法舞动。唯有黄思焕的第八代孙黄肇疑年轻时可以把弄。黄肇疑身高一米七八,年轻时为了生计,经常肩挑三百斤来往连城与南平之间,为盐商贩运食盐。故后辈习武之人中唯黄肇疑可以把弄大关刀。
隔田村地处僻壤,一向缺少娱乐场所,每逢雨天或晚饭后,只有在习武厅内,提枪弄棍,以此为乐。若人数多时,便敲锣打鼓鸣钹,举起狮头舞动狮身,哄然而戏。村民习武之风,可谓甚之又甚!族人奉列祖前辈的告诫:隔田武术架势沉宏、防守严而不疏、不易被人所伤害,若遇人挑衅,先以谦让为恭,倘若一犯再犯,亦可自卫。强调尚武先立德,倘若伤人,应负责为人医治。此乃隔田人未学武先立德习医的原则。这也是隔田村黄宗盛、黄宗耀、黄冬年等骨伤科名医的医术由来。
连城南田拳经过历代黄氏前辈如文祥、士昌、登有、庵佬,现代有湖佬、鹤林、俊登、俊保、宗镜、肇筹、奎祥(现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等人的创新,成为今日之《连城拳》,流传颇广,曾经流传上杭、长汀、龙岩、清流、宁化、永安、三明、明溪、沙县等地,还流传至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民国初期还流传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深受赞誉。
一九五六年秋,县政府组织隔田村的武术狮班,到福州参加全省武术表演,得到全省武术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并上报授予《隔田武术之乡》的称号,这是隔田村号称武术之乡的由来。一九五八年,中国《体育》报社,《中国体育》杂志还专门派人到隔田村采访,发表《体育之乡》的专题报道。一九六一年七月,省委安排黄奎祥、黄清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武术比赛,获棍术第一名、南拳(连城拳)第二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隔田村武术活动受到冲击。存放于祖祠的狮头、大刀、钩刀、钯头、铁尺、双刀等练武器械,被视为“封建遗产”。遭红卫兵焚销。世代相传的武术典籍《南田武谱》和保存了三百多年全国罕见的大关刀也在劫难逃。七十年代,两块二百余斤的练功石与石锁皆不翼而飞(九十年代练功石已寻回)。武术活动被迫停止。
文化大革命后,停办已久的隔田武术狮班得以重组。一九七七年六月,福建省武术比赛大会在隔田村举办,参加的单位有龙岩、厦门、宁德、三明、建阳等七个地区的代表队。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共产主义青年团龙岩地区委员会和龙岩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在连城文川乡隔田村和长汀县庵杰乡联合召开全区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一九八三年,在县体委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了《连城武术协会隔田分会》,隔田武术得以新生,涌现出许多的青年后辈,在老前辈的指导下,为弘扬隔田武术作出了不懈努力,多次参加由省、市举办的武术比赛并获奖。
连城县隔田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定为各村舞狮武术队聚会竞技的节日,叫“天川狮会”。这天,十乡八寨的舞狮队会从四面八方涌向隔田村相聚比武。各色狮队在十番乐队的伴奏下在黄氏宗打前的大坪上各献技艺,煞是壮观。狮舞结束后,就表演拳械格斗,刀光剑影,闪展腾挪。这天的观众非常多整个场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正月前后,舞狮武术队便走家串户进行舞狮武术表演。这种风俗意在驱赶邪魔歪气。舞狮武术从入年关开始,至农历二月结束。期间,各村的家族武术队走村串巷,一路锣鼓喧天。凡需要舞狮驱邪的人家一听到锣鼓声,便打开中堂大门,神案上点燃香烛,主人手里拿着一串鞭炮站在门口迎候,一见舞狮队便点燃鞭炮,舞狮队即知道这家需要舞狮。于是舞狮人就舞动狮头来到门口,向中堂以狮头拜上三拜,算是致礼,然后一步一跨地向中堂步步舞进,后面的武师们跟着鱼贯而人。进了中堂,舞狮者在中堂上随着锣鼓声伸缩腾挪使劲舞动布狮,其余的武师们分坐中堂两旁。主人家则端着茶盘向各位武师献茶。待舞完了狮,舞狮者将狮头端放在神案上(狮头面向中堂大门),便开始进行武术表演,表演的项目是:先表演单人拳术和单人器械,器械有:棍、叉、钩、双刀、长柄大刀、双钧、短戟、铁尺等,然后进行双人或三人拳术及器械对打表演,随着锣鼓声的节奏加快,对打也更加激烈,这是最激动人心和最精彩的表演!
表演完毕,舞狮者从神案上取下狮头又舞起来,这时主人就会捧上一个红包恭敬地交到带队的长者手里,算是对他们的酬劳,并说一些感谢和吉利的话。舞狮者一边弓腰舞动狮头,一边背向中堂大门向外退出,其余武狮纷纷敲着锣鼓走出大门,舞狮者退出门口后,就可停止舞动,并从头上放下狮头,向另一家走去。
日前,由中国武术协会、福建省体育局和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大赛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在泉州举行,共有1100多名运动员参与比武。连城派出5名运动员参赛,都摘金夺银,“连城拳”又大放异彩。其中,李庆豪获得男子中年组(其他传统南拳)金奖,蒋继武摘得男子老年组(42式太极剑)金奖,黄剑
忠在男子青年组(其他传统南拳)问鼎冠军,黄炎林、江楠则分别在男子中年组和男子少年组(其他传统南拳)中获得金奖和银奖。
追根溯源,“连城拳”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连城县志》记载,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姓第三代九四郎借送县尹伥某荣归河南之机,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返家乡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隔田拳师黄思焕经商浙东,结识宗人黄百家及其师王征南并成为莫逆之交,切磋拳技,交游甚密。思焕得黄百家、王征南的多年悉心指教,颇得内外两家拳法真谛,融两家精华于一炉,穷毕生之精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城拳”。在清代中叶,又经黄观杰精心删改更加精彩,历经黄文祥、黄士昌和黄宇茂等先辈世代相传迄今。黄观杰是“连城拳”清代期间较早的改革人,他不仅继承先祖遗志,同时对“连城拳”作过较大的改革,以他为首设立的“兴武社”,规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天川胜会,且为一年一度的“连城拳”检阅日,凡武术学人均可自愿进行擂台比武,一者为人观赏,再者作抛砖引玉之举,以继承和发展“连城拳”,使它世代发扬光大,人才辈出。在乾隆年间比较闻名的有黄宇茂、黄日千、黄日朝等;嘉庆年间有黄祖泮、黄祖兴,道光、咸丰年间涌现出了黄石头、黄呀老、黄宗雄、宗照、宗宇、宗招、宗裕等;民国初期有黄狗哩、黄家贵、黄兆熹、罗桂胜、邱火旺、林忠、杨湖等都为“连城拳”变革发展作过较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连城拳”的代表人物有黄兆凝、黄奎祥、罗柏权等,黄奎祥是省武协委员,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的武术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他多年从事武术工作,为连城县和 龙岩市发展武术事业做过贡献,是连城县武术班的最早创始人,为普及武术运动,传授过数千名青少年和儿童,还协同省武术教练洪正福共同编写了《福建南拳基本动作》。据连城县文体局局长马勋明介绍,“连城拳”已列入全国知名拳种、全省八大拳种之一,流传于连城、上杭、长汀和清流、宁化、永安、明溪、沙县等地。在民国初期还流传到马来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
综观“连城拳”的风格特点,可见其架势适中,以中下磐为主,身活步健,运手莫测,防守严密,前后兼顾,进退有法,拳势猛烈;讲究吞吐浮沉,门户紧,来势凶,吞三分,吐三尺,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子午中正,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和兼南北二家之长,既舒展又凌厉的特点。连城拳内容丰富,完整系统,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拳术套路有:单勾、双勾、猛虎跳墙、八步缠狮、七拳、四门拳、蛤蟆觅水、捆手、单提、花勾、老虎伸腰、心安拳、老花拳等。器械套路以棍为主,有大阵棍、二十八宿、流水棍、烂秆缠绵、枯树架桥、淮枪棍、老棍、大峰枪、子午棍、起脚枪(赶狗棍)等。另外还有双刀、山字耙、铁尺、勾连枪、锏、双剑、七星耙、凳术、盾牌等。对练套路有:对练拳、对练棍、棍对耙、棍对勾连枪、棍对大刀、棍对凳、棍对盾牌、棍对铁尺、棍对双锏、棍对七星耙、钩镰枪对大刀、勾连枪进山字耙、空手对双刀、空手对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