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

洛川县

特产 洛川苹果
中文名 洛川县
外文名 LuochuanCounty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省延安市
地理位置 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方言 中原官话-关中片(秦语)-东府小片
邮政编码 727400
人均生产总值 31961.9元(2019年)
地理坐标 东经109°133′144″~109°45'‘47"、北纬355°266′2929″~36636°04′12″
行政区类别
政府驻地 凤栖街道办
县委书记 张继东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洛川县名始于后秦姚苌时期(393),考其沿革,历史悠久。

洛川县洛川县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属西河国地盘。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猃狁部落活动地区。

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时期为白狄(猃狁分支)活动地区。战国前期属赵、魏(从马长寿、谭其骧说),后期属秦上郡所辖。

秦(前221~前206年),设鄜县(治所为今鄜城附近),属上郡。县东北部属定阳县(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

西汉(前206~8年),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治高奴,今延安附近),鄜县属翟国。刘邦灭翟,鄜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大荔)。新莽改鄜县为修令县。

东汉(25~220年),撤修令县,其地并入定阳县,属上郡。

魏晋(220~417年)、三国时逐渐为匈奴、氐羌占据,郡县废。西晋、前秦为鄜县。后秦建初八年(393)分鄜县北部置洛川县(以洛水流经其地故名,为洛川县名之始),与鄜县属东秦州。

南北朝(420~581年),北魏改鄜为敷,置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为东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公元534年,北魏分东、西魏,洛川县属西魏,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敷城郡属之,以至北周未变。

隋(581~615年),开皇二年(582)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三年(583年罢敷城郡为敷州,仍领敷城、洛川二县。十六年(596)分三川,洛川县地置洛交县,洛交县属鄜州(今富县)管辖。大业元年(605)将鄜城县改为敷城郡,改“敷”为“鄜”,恢复鄜城县、洛川县。大业三年(667)改鄜城郡为上郡,领鄜城、洛川、洛交三县,其年郡置自杏城(今黄陵县侯庄)移于五交城(今富县)。

唐(618~907年),鄜城县(唐末改翟州),属坊州;洛川县属鄜州。

五代(907~960年),訚州(洛川县改),属訚州;禧州(后梁开平三年由翟州所改),昭化县(禧州改)。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昭化为鄜城县,属鄜州。

洛川县洛川县宋(960~1127年),鄜城县、康定军(康定二年由鄜城县改);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

金(1127~1234年),鄜城县、洛川县,属鄜延路鄜州,后属延安路鄜州。

元(1271~1368年),洛川县(至元四年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属延安路。

明(1368~1644年),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

清(1644~1911年),洛川县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隶州,洛川属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县城由旧县迁于今凤栖镇。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榆林道,16年(1927)撤道,由省直辖。24年(1935)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等县。30年(1941)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原名黄龙设治局)。

1948年4月洛川解放,洛川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至今。

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菩堤乡、黄章乡、洪福梁乡、永乡乡、后子头乡、京兆乡、杨舒乡、槐柏乡、石泉乡、武石乡、秦关乡、百益乡、石头乡、朱牛乡。

2000年,洛川县辖6个镇、13个乡。

现全县有1个街道、8个镇、3个便民服务中心和196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全县有1个街道、8个镇、3个便民服务中心和196个行政村。

全县辖菩提镇、旧县镇、永乡镇、交口河镇、老庙镇、槐柏镇、土基镇、石头镇、凤栖街道办和朱牛、杨舒、黄章3个便民服务中心。

旧县镇下设村委会34个:北街村、东街村、西街村、西关村、上桐堤村、积马河村、安东村、元甲村、上圪崂村、下桐堤村、西武村、洛阳村、圪塔村、纸局村、洛生村、靳家原村、荆尧科村、伍里头村、故现村、九郎头村、张村、李家坳村、王家村、阿吾村、候井村、高家洼村、来桥村、院夫村、何夫村、洪福梁村、丁子头村、杨塬村、韩村、五先头村。

交口河镇下设京兆社区和个28村委会:交口河村、水渭村、高家河村、岭前村、崾岘河村、弥家河村、老河湾村、杨庄河村、桥头川村、枣园村、李家湾村、吉家河村、裴家河村、京兆村、常家塬村、伏益村、焦家圪崂村、活乐村、东坡村、上坪村、来往村、小桌村、林台村、崾岘村、塬畔村、南安善村、北安善村、三琢洼村。

老庙镇下设杨舒便民服务中心和53个村委会:南高阳村、北高阳村、上路村、下路村、化石村、沟头村、杨武村、樊村、页畛村、屯儿村、勿广荣村、小兴村、桥子村、北韩村、过家现村、桃花畛村、界村、余村、板胡村、过村、桌子村、西洼村、金村、太夫塬村、家槐塬村、南下桌村、北杨舒村、南杨舒村、月食村、韩门村、姚村、尧雪村、南青牛村、东青牛村、北城村、北街村、东巷村、南城村、甘杰村、故现村、南谷村、太月村、西月村、田河村、庵芦河村、南湾村、居生村、姚汉村、永乐村、桥头塬村、北益村、赵塬村、裴塬村。

槐柏镇下设石泉社区和55个村委会: 贺卓、东头、底楼、太仪、钦花、桃坡、杨柳渠、槐柏街、张家村、陈胡、西北定、东北定、白家咀、杨候、仙姑河、史家河、冯李河、卢家塬、赵河、段家河、洼里、甘孟咀、度古、三合、塔子平、武石、统将、汉村、北两坑、南两坑、甘石、宜章、贝郊、上白、上操、下操、西安宿、南安宿、枣林、常花园、东石泉、西石泉、南洼、寺合、上兰庄、下兰庄、清池、畔里、百道庄、咀头、查家嘴、贺家庄、东村、西村、圪崂

土基镇下设秦关社区和46个村委会: 土基街村、湫村、铁炉村、刘星沟村、吕家原村、席西堡村、东良谷村、太留村、曹马村、刘马村、西良谷村、女茹村、黄连河村、埝里村、严家庄村、茹神洞村、夫城村、新建村、上马村、桥章村、善定村、秦关街村、南月合村、北月合村、南故现村、北故现村、西故现村、鲁家塬村、陈家庄村、赤雁村、立家坪村、上西湖村、下西湖村、北界村、南界村、抗家塬村、东孙坪村、廉湖洞村、北村、安草村、牛心堡村、刘家渠村、桃池村、回乐村、范家塬村、柳家庄村。

石头镇下设百益社区、朱牛便民服务中心和50个村委会: 石头街村、吴家庄村、寺庄村、寨头村、独不着村、月家庄村、车厢塬村、南岭古村、修辉村、兴牛畛村、科石村、吕家山村、圪崂村、半坡村、史家河村、盘曲河村、党家塬村、黄龙山村、百益街村、腊元村、牛天咀村、安固村、师师堡村、元圪塔村、短支村、武郊村、仁里府村、百马庄村、朱牛村、备庄村、上乞佛村、下乞佛村、元庄村、员家塬村、吉林村、员李河村、页勿村、秦家寨村、审交村、沟曲头村、贾家寨村、白中村、东化庄村、小里村、西庄寨村、西庄尧科村、坊堡村、杨贺河村、西化庄村、月合村。

永乡镇下设黄章便民服务中心和52个村委会:永乡村、冯家村、刘窑科村、霍家村、北贺苏村、南贺苏村、阿寺村、南咀头村、张郑河村、五兴村、东安宫村、西安宫村、东贝兴村、东井村、平阳村、岭上村、韩家寨村、圪崂村、北汉寨村、东汉寨村、西汉寨村、东咀头村、堡子头村、当川村、北头村、羊吼村、陈家洼村、张家洼村、上黄章村、下黄章村、上珊瑚村、下珊瑚村、上草地村、下草地村、社生村、方相村、太平村、元桌村、田窑科村、东堡村、金盆村、现头村、尧头村、洛东坪村、洛西坪村、白牛村、高才村、康塬村、杨窑科村、埝里村、路尧科村、潘尧科村。

菩堤镇下辖16个村委会:菩堤村、马武村、木家塬村、咀头村、党家塬村、宋家咀村、杨木洼村、曲西村、白家塬村、向阳村、文西村、王家河村、厢西堡村、新城堡村、梁家台村、李家村。

凤栖街道办下设凤栖社区和37个村委会:东关村、东街村、北街村、西街村、西关村、西沟村、后子头村、胡村、西贝兴村、罗村、车王村、西井村、高堡村、薜孟河村、石家庄村、秦腰村、上黑木村、下黑木村、作善村、谷咀村、屈家河村、刘家河村、马家庄村、蒲荣村、桥西村、芦白村、安民村、屯里村、好音村、蒋村、许家河村、秦咀村、青桑河村、石牛村、雷云村、马王村、芦家河村。[9]

自然环境

位置地域

洛川县洛川县(3)洛川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地区南部,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居乔山、乔山林带之间,东经109°13′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10]北接富县、宜川,南与白水相邻,东靠黄龙山地,西与黄陵、宜君毗连。县城距省城西安240公里、距延安地区行署135公里、北京1350公里。

地形地貌

洛川县洛川县洛川县东与黄龙县的黄龙山脉西麓一黄龙山接界,此山由富县东的普师山延伸而来,在洛川县境内分三大支,1940年这一区域划归黄龙县管辖。唯北干由高庙山迤逦分支的白起山(白鸡寺峁),海拔1481.8米。中干分支的烂柯山、鄜畴山尚留洛川境内,与黄龙县接壤。南干黄龙山,在县境东南边与白水接界,海拔1196米,绵亘数十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650~1481米,沟谷切深在100~200米之间,主沟道比降为1%,1公里以上的沟道767条,沟壑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

气候环境

洛川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湿润易干旱季风气候。境内气候较温和,太阳辐射能量丰富,年均气温9.2度,年降水量622毫米,无霜期167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据旧志记载和新的发现,洛川矿藏有下列几种:

发现裸露煤层和有煤块的地区有永乡的老庄河、旧县镇的蔺家沟、菩堤乡的榆林河、土基镇的黄连河、黄章乡的双庙村、凤栖镇的枣刺沟等。但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勘探,因而蕴藏量不详。民国32年6月(1943年),县集民股资本20万元,成立煤厂,在枣刺沟、黄连河开采,由于技术差设备不足而下鸟。1949年在黄连河又进行开采(凿井),因煤层太薄而停。

石灰

永乡乡等处群众曾用沟壑石头烧制成石灰,虽可用但质量不佳。

蓝土

槐柏乡王家峁及永乡乡郑家河沟壑中有蓝色土,群众用其刷墙壁。不知再有其它用途。

白土

产于永乡乡杜家河沟壑中,质细有粘性可刷墙,为烧制磁器原料。

植物资源

林地面积为664431亩,木材蓄积量1274936.2立方米,林木粗生长率37.3%,净生长率2%,年净生长量0.037立方米/亩,折合面积28856.1亩,散生树折合面积1173亩,木材蓄积量207009.4立方米。草场面积971454.1亩,草木植物覆盖度50%~80%,平均亩产草量160公斤。人工草场25258亩,其中紫花苜蓿6378亩,亩产鲜草量1536.45公斤、沙打旺4980亩,亩产草311.3公斤。药材种植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永乡乡的东井村,老庙镇的韩村、桥子街和朱牛乡等地。

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牛、驴:、骡、马、羊等。

野生动物;刺猬、野兔、狼、黄鼬、獾、金钱豹、野猪、黄羊、野羊、羊鹿子、山狸子、黄鼠等

:麻雀、布谷鸟、家燕雀、百灵鸟、雉(野鸡)、山鸡、啄木鸟、猫头鹰、野鸭、鸳鸯、麻喜雀、火连板、马燕、鹌鹑、召泽山雀等。

人口

洛川县会议纪念馆洛川县会议纪念馆明洪武二十年(1383年)洛川有8960户,82227人。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繁,瘟疫流行,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剧减为788户,1644人,数十里地段无人烟可寻。康雍年间,实行将人丁银并入田赋,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地丁银”制度,生产逐渐恢复,人口大幅度增长,至嘉庆七年(1802年)上升到18667户,94498人。清末,政治腐败,经济枯竭。光绪年间洛川三次大旱,境内人口锐减,至宣统元年(1909年)仅有11619户,64760人。

民国31年(1942年),洛川县有11431户,58363人,尚低于清末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发展生产,群众安居乐业,加之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出生率和成活率相应提高。“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使人口逐年递增,呈失控趋势。1978年,人口猛增至144211人,比1942年增长2.4倍。1989年已达168104人。

2019年末全县总人口217315[8][8]人,比上年减少1446人,全县出生人口1466人,比上年减少1077人,出生率为6.7‰;死亡人口866人,死亡率4.0‰;人口自然增长率2.8‰。[8]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张继东
县委副书记 张晶、滕云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张晶
副县长 王永鹏、申连庚、郑晓娟、张域、赵晓杰、郭伟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王晓宏
副主任 王怀印、王宏卫、王桂芳、曹富强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高竹莲
副主席 羽谦、孙杨民、蔺小健

以上内容参考:网易新闻[11][12]、腾讯新闻[13]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张继东
县委副书记 张晶、滕云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张晶
副县长 王永鹏、申连庚、郑晓娟、张域、赵晓杰、郭伟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王晓宏
副主任 王怀印、王宏卫、王桂芳、曹富强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高竹莲
副主席 羽谦、孙杨民、蔺小健

第三产业

文化

洛川县苹果节洛川县苹果节2019年全县(全口径)实现生产总值24387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3.2%,第一产业增加值241240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950万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80540万元,增长5.7%。其中:县属实现生产总值694580万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240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72800万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380540万元,增长5.7%。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1.8%、0.9%和57.3%,拉动力分别为1.9%、1.3%和3.3%。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12.8∶54.2调整为34.7∶10.5∶54.8。人均生产总值达31961.9元。[8]

交通

明洪武年间,人口大增,开垦荒地,时有“开山到顶”之说。洪武以后,因天灾、匪患,造成人畜相食,良田荒芜,人口大减,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洛川县仅有1644余人,农业生产破坏惨重。清乾隆元年(1736),灾情平缓,税赋稍减,人口回升,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民国时期,名虽改制,实沿旧制,加之军阀混战,匪患频仍,农业生产屡遭破坏。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群众粮食自给有余。

1988年,洛川县种植业产值达5437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38%,是1949年的12.23倍,年均递增7.65%。种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9.63%,人均2.93亩,劳均9亩。粮食播种面积为43.5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5.25%,粮食总产量达到75365.86吨。虽然粮食作物的面积比1949年减少24.58万亩,但总产却增加75059.86吨,提供商品粮8167吨,商品率为10.84%,亩产从1949年的41.5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173公斤,增长了4倍多。人均粮食460.6公斤以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到13.93万亩,其中油菜面积达5.34万亩,总产为2319.17吨,亩产43公斤,烤烟从无到有,1973年引进试栽至1988年,栽种面积达7.4万亩,年产量9775吨,亩产132公斤,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7%,占经济作物产值的84.4%。

2019年全县果畜产业全面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143万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5.9%,农业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201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91万亩,较上年同期增长0.8%。全年粮食产量平均亩产594公斤,总产106324吨。其中:秋粮总产106324吨,秋粮平均亩产594公斤,其中:玉米产量105738吨,同比增长0.07%。2019年全年苹果产量90.06万吨,同比增长62.9%,实现总产值339146万元,同比增长39.2%。

2019年全县林业生产总值完成2553万元,同比增长35.2%。完成造林面积3.71万亩,同比增长59.9%。

2019年生猪存栏158534头,同比下降5.13%,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7127头,同比下降1.64%;出栏猪199774头,同比下降4.99%;猪肉产量14173吨,同比下降6.01%。[8]

社会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洛川工业掀起第一个发展高潮。1958年仅商业系统一家就上马糕点、制糖、造纸等13个项目。受资源、资金、管理、技术、质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被纷纷裁并、淘汰,到80年代,仅留“洛川县食品厂”一家。建筑、五金、服装等行业发展亦不景气。

1984年,受江、浙、鲁等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洛川县委、县政府在组织中层干部多期出外考察后,形成“无工不富”的思路,一次确定新建16个县乡企业,再次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县奶粉厂、罐头厂等在这种大气候下仓促上马。

1989年,洛川县县属工业企业达到67个,其中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5个,村及村以下办工业41个。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07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7789.2万元的13.84%;工业净产值256.04万元,实现税利85.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74万元,职工人数达到1483人。

2019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052011万元,按现价计算,较上年下降6.8%。实现工业增加值180602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992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2.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67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2.5%。县属完成工业总产值71246.01万元,较上年增长42.3%(现价)。实现工业增加值61880万元,较上年可比增长13.3%。

2019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92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8.7%。[8]

教育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661638万元(全口径),同比下降12.6%,其中:县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8588万元,同比增长10.8%。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96975万元;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完成1725万元。按行业分,第一产业完成19697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4711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317551万元;按建筑性质分:新建完成投资 620366万元;扩建完成投资31997万元;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9275万元。

国内贸易

2019年全县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城乡消费同步加快、商品货源充裕、市场运行态势趋旺。2019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024.9万元,同比增长9.3%。其中:城镇零售额为239407.6万元,增长22.5%;乡村零售额为104617.3万元,增长22.8%。按消费形态分:餐饮业零售额为42124.8万元,增长24.7%;零售业零售额为301900.1万元,增长22.3%。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1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25812.3万元,同比下降23.5%。地方财政收入14266万元,下降30.3%。非税收入7006万元,同比下降34.7%。全县财政支出203864万元,增长2.9%,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950万元,增长15.9%;教育支出44047万元,增长1.8%;医疗卫生支出13772万元,下降2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330万元,增长1.5%;交通运输支出4801万元,增长6.0%。

201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786023万元,增长3.4%。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 614591万元,增长6.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0070万元,增长10.4%。

2019年全县保险费收入达6689.98万元,比上年下降5.5%,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897万元,下降5.3%;人寿保险费收入4792.98万元,下降5.5%。支付各类赔付额1795万元,下降5.5%,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857万元,增长32.5%;人身保险赔付额938.88万元,下降25.1%。[8]

卫生事业

地方文化

民间舞蹈

秧歌

洛川县秧歌洛川县秧歌(3)民间秧歌在表演风格上有三种:北五乡的黄章、旧县、永乡等地,表演动作粗犷,如蹩鼓服装均似古代武士打扮,蹦跳勇猛,具秦汉时期风格;中五乡的凤栖、京兆、杨舒、老庙等地,表演动作细腻、文雅,服装有明清时期的特点;南八乡以石泉为代表,表演内容丰富,有大型锣鼓队伴随,鞭炮齐鸣,气势宏伟壮观,类似古代凯旋而归的仪仗队。

社火

社火是洛川民间一种在白天进行的大型演出活动。其演出形式分三部分:最前边是锣鼓队,鼓队一行,锣、镲一行,两行面对面,敲鼓者每人胸前用绳子系一鼓,敲着“社火鼓”,踏着一定步点,侧步前进。锣鼓队人数没有限制,有的多达几十人。在锣鼓队中间站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杆,木杆上边用彩色纸条缠上花纹,一边前进,一边挥动彩色木杆,调整锣鼓队,与后边的高跷使之协调,群众叫“吆社火”。紧跟锣鼓队的就是高跷队,这部分是社火的主题部分,即演出内容。

民间美术

毛绣

建国后洛川民间刺绣随着日用品的繁多美观而退化。毛绣是依据刺绣、布制品等造型而创作的,以麻织物为底,以彩色毛线绣制而成。图案多以戏文故事、鸟兽花卉、现实生产、生活和未来憧憬为题材。有组合画面、单独画面,用以装饰墙壁。

面花

洛川面花洛川面花

洛川面花,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以加工酵面制作祝福品的艺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嫁娶、祝寿、走亲访友以面花为隆重的礼品,用蒸、烙、炸等各种方式制作成多种形式,好看好吃。制作者用木梳一压,便成鸟儿的羽毛,用汤勺给鱼龙雕出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兔子剪出嘴巴、尾巴,用豆粒装点眼睛,并染上色彩。

陶器

洛川县是古陶器制作的地方,陶器早已为洛川人民的生活用品,建国后搪瓷日用品得到广泛使用,陶品很少制作。瓦瓮、瓦盆、瓦罐等在农村仍为广大农民所喜爱。相传放置食品不易坏,至今农民还将陶品视为传家宝,擦得明光闪亮,摆设在碗架最高层。

人民生活

民国23年(1934),加修咸榆公路,洛川段是民国23年(1934)9月动工,24年(1935)4月完成,征用民工9840名,共加修42.5公里。

建国后,1952年咸榆公路改称咸宋公路。1970年定为西包公路,沿路设伏益、城关、安宫、汉寨四处养护班,增修和改修大型石桥3座;半土桥5座。1957年洛川道区成立筑路大队,进行重点改建,逐段铺上沙石路面,道路两旁栽树,修筑涵洞石桥,成为沙砾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1969年冬,成立战备公路工程营,计300余人,沿路勘察设计拓宽路基,加固土桥,改成料砾石路面。

1976年至1980年铺成渣油路面。1984年路基拓宽达7.5米,油路面宽5米,达二级渣油路40.8公里,沿线有四行绿化树。

2019年全县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60万人,比上年下降45.9%,货运290万吨,下降1.7%;货运周转量8700万吨/公里,下降1.7%。客运周转量4977万人/公里,下降18.4%。[8]

旅游

词条图册

2019年全县教育事业继续深化改革,农村中小学布点调整成效显著,教育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44047万元。全县各类学校86所,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19410人;普通中学12所,在校学生9400人;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10300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信息技术教育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服务和民办教育趋于规范,职业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