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城区西南。
辖区东起菜市口南大街,西至西护城河,南至南护城河,北至南横西街、枣林前街。
1954年设白纸坊街道,1960年改白纸坊公社,1978年复置。
1996年,面积3平方千米,人口8.9万,辖大小川淀、双槐树、盆儿胡同、平渊东北里、平渊西南里、新里仁街、右安东里、育仁里、建工局、右安门后身、迎春里、新建楼东、新建楼西、崇效寺东、南樱桃园、崇效寺西、崇效寺南、白纸坊胡同、白纸坊街东、白纸坊街南、菜园东里、枣林西里、白纸坊街西、菜园西里、滨河里、建功北里、南菜园、建功东里、南运巷、信建里、劳改局、公安宿舍、宏建南里、宏建北里、邮票印制局、右北大街、新安北里、北樱桃园、西大楼、河北宿舍、中南里、华北电业管理局、右内西街、北京第四印刷机械厂、光源里东、光源里西、无线电管理局、供电局物资处、客七物校联合宿舍、中国戏曲学院、供电局工程处、印制总局邮电医院、镀锌丝厂53个居(家)委会。
2006年末,面积3.11平方千米,人口10.1万人。
2010年宣武区撤销后,白纸坊街道划归西城区管辖。
2011年辖18个社区。
【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110102019:
~001 111平原里社区
~002 111双槐里社区
~003 111右北大街社区
~004 111樱桃园社区
~005 111崇效寺社区
~006 111菜园街社区
~007 111建功北里社区
~008 111建功南里社区
~009 111新安中里社区
~010 111新安南里社区
~011 111右内西街社区
~012 111右内后身社区
~013 111光源里社区
~014 111半步桥社区
~015 111自新路社区
~016 111里仁街社区
~017 111万博苑社区
~018 111清芷园社区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2])
白纸坊街道位于内城西南一隅,白纸坊作为现在京城中唯一沿袭元明建制,以“坊”作为区域名的地方,历史悠久且有比较显著的地域特点。“白纸坊”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当时此地造纸业的兴旺有很大关系。元代即在此建有官署,主管皇家用纸的生产,以后逐渐成为京城手工造纸作坊聚集地。直到现在还有与造纸印刷有关的一批著名企业在白纸坊辖区,如北京印钞厂、经济日报社、北京邮票印制局、中国地图出版社等。辖区内共有单位1719个,从业人员40017人。其中,中央单位54个,市属单位97个,区属单位146个,街属及其他单位1422个。辖区内共有大中小学校15所,托幼园所4个,医院6个。服务公共均等发展,社会事业协调推进。2006年4月,街道新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政务大厅和社保大厅共设有 22个窗口,方便辖区居民办事。
街道工委下设20个直属党组织,其中包括社会工作党委1个,机关党总支1个、社区党委17个、直属社区党支部1个,其中,18个直属党组织共设党支部107个。截止到目前,街道工委共有党员5318人。 近年来,街道工委、办事处结合文化底蕴深厚、社区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打造出一批以太狮老会、神胆挎鼓为代表的社区文化品牌,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街道环境日趋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小区院落和谐稳定。全街道人民将以两区合并为契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建设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1]
1.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区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指示,完成市、区人民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
2.对辖区内城市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居民区、街巷胡同的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亮化的管理工作,组织单位和居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2)组织和监督对违法建设、违法占用道路、无照经营以及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管理规定行为的查处工作。
(3)配合市、区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环境污染项目的治理。
(4)协同建设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依法施工,防止施工扬尘、扰民。配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做好居民工作,维护施工秩序。
(5)对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3.对辖区内社会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单位和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制定本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3)负责外来人员的综合管理。
(4)负责计划生育、统计、红十字会、义务献血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劳动就业工作。
(5)负责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等工作。
(6)维护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4.对辖区内社区建设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社区建设规划。
(2)发展社区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资源。
(3)组织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动员单位和居民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培育社区中介组织。
(4)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做好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
5.对辖区内居民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及时向区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2)对居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3)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指导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