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由原来的校计算中心和自动化系计算机教研室等单位组建而成。现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1982年开始招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1986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数稳步增加,截至2006年底,在校研究生40多名,在校本科人数达1042名。

截至2006年底,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5名,其中拥有正副教授26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7名;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8人。

学院现设4个系、1个实验中心、2个办公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育技术学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系、党总支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和一个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成立于2002年11月,经过近5年的不断建设,实验中心已初具规模,拥有7台IBM和Sun服务器,多台路由器和二、三层网络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非线性编辑器,Xilinx Virtex-II Pro开发系统,图象、语音、网络多媒体综合系统实验箱,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导、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两翼的综合性、多学科的实验教学基地。目前基本上可以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教学任务。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实验中心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院成立以来,承担了科技部、国防科工委、陕西省等方面课题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检索。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多项。

学院与德国洛特林根大学信息学院是友好院系。洛特林根大学Ketz教授多次来该院讲学。每年两校都互派留学生。

历史沿革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82年曾挂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下的计算机应用方向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于1989年获得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年9月正式招生。2002年5月又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授予权。

经过近18年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由原来单一学科构成、拥有1位教授、若干名副教授组成,现发展成了由多学科交叉构成、拥有5位教授、若干名副教授及其具有活力的年轻博士组成;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计算机应用方向,现发展成了拥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三个专业方向;教学模式由原来封闭式,现发展成了与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相结合的开放式模式;实验室由原来面积仅60平方米、单一的计算机机房和微机接口实验室,现发展成了面积达300平方米、拥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计算机机房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类型实验室。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在校党委和行政组织领导下,于2002年11月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机遇。学院领导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历了从发展到逐步壮大的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教风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专业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里,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扎实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信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综合应用能力,并能独立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信息化规划与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IT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有:电路、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字逻辑基础、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FPGA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管理学、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TCP/IP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

学生毕业后可面向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教学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信息管理、嵌入式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及技术开发工作。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教育技术学

本专业的特点是教育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育技术理论与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以及多媒体广告影视创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多媒体广告影视创作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专业面宽,适应性强。

主要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体系结构及技术、大众传播学、数据库应用、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三维动画设计、平面设计、影视节目创作、非线性编辑技术等。

毕业生能胜任以下工作:各类院校、各级教育信息中心相关工作;电视台的摄、录、编工作;音响出版、电子出版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多媒体及网络软件的设计、开发工作;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IT公司的教育类软件设计、开发工作。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四年,毕业后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各类信息获取、传输及处理技术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系统,能在电子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检测、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科技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信息论与编码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现代测试技术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电信、通讯、计算机、网络工程等领域的产品开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工作。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四年,毕业后授理学学士学位。

软件工程

本专业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里,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扎实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信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综合应用能力,并能独立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信息化规划与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IT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本专业通过大学的素质教育、系统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网络协议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通过网络与通讯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达到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分析、设计、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有:数字逻辑、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通信基础、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原理与技术、Internet/Intranet实用安全技术、基于.NET技术的Web应用程序设计、Unix环境下的网络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通信协议的分析与设计、大型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技术等。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网络工程

本专业面向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协议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分析、设计、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的网络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通过大学的素质教育、系统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网络协议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通过网络与通讯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达到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分析、设计、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有:数字逻辑、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通信基础、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原理与技术、Internet/Intranet实用安全技术、基于.NET技术的Web应用程序设计、Unix环境下的网络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通信协议的分析与设计、大型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技术等。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学院领导

院长:王会燃

院党总支书记:石美红

副院长:朱欣娟

副院长:王纪川

实验室建设

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分室

介绍

承担全院电专业、非电专业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学实验。其中,电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非电专业包括:机械设计专业、纺织专业等。每年接待25个班近750人。自1995年以来,我们自行研制开发了微机及接口技术实验装置系统,经历了三代产品,其中,在1995年,研发了第一代基于ISA 的“微机及接口技术实验装置”,随着微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教学对象的不断扩大,我们在原实验装置系统的基础上,于1998年自行研发了基于EISA 的第二代“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装置”,进行了功能扩充,即在保留原有基本接口(包括/内存扩充6116/8255/8254/8251/键盘控制接口8279/以及A/D和D/A数模转换接口)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又增设了RS-232串行接口、DMA接口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校、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我们又于2003年研发了第三代MCI--III微机接口实验装置(40套),新增了部分控制逻辑接口功能,包括逻辑笔接口、红外收发接口、GAL编程接口、第麦克风接口、伺服电机等实验。在此背景的衬托下,我们于1999年、2004年分获陕西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校级特等奖。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

介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为计算机学院的新建实验室。主要面向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等课程的进一步理解,了解体系结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微机原理实验和组成原理实验,可以把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组成原理、体系结构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