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生于杭州。
1964-1967年 清华附中 。
1967-1976年黑龙江绥滨农场(一度改编为建设兵团)。1976-1979年待业青年,自学物理、哲学、工程、经济学等。
1979-1982年清华机械工程系研究生(该系第一个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且没有本科学位的研究生)。
1982-1984年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与组建改所的研究人员之一),曾参与改革相关的辩论。
1984-《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的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后转为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
1.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1],2016-
2. 长江商学院人工智能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2018-
3. 美国罗纳德·科斯研究所 (Ronald Coase Institute) 理事,2015-4. 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PR) 研究员,1999-
5. 罗汉堂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3],2018-
6.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 (Reader)、终身教职副教授 (tenured senior lecturer)、助理教授 (lecturere),1991-2009
7. 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钟瀚德》及《国之基金》发展经济学讲座教授,2009-2016
8.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世界级大学》讲座教授,2009-2013
9.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02-2017
10.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2000-2002
11.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研究员,1993-2000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2-1984
1. 上海交通大学罗纳德·科斯法律经济研究所主任,2015-
2. 《首尔经济学学刊》共同主编,2014-
3. 《中国改革》首席经济学家,2011-
4. 《亚洲法与经济学学会》主席,2010-2012年5. 《经济金融学年刊》共同主编,2000-
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及访问学者,1998、1999、2000年
7. 密歇根大学戴维森研究中心研究员,1997-2004年
8. 世行顾问,1992年
他曾被主要国际、国内机构及学术、政策会议邀请做主旨演讲或特邀报告,其中包括国际经济计量学会大会(Econometric Society World Congress),世界经济学会大会(International Econometric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美国经济学(AEA)会年度大会、欧洲经济学(EEA)会年度大会、第五届诺贝尔经济论坛(The 5 Nobel Symposium in Economics);中欧倡议国组织峰会经济论坛(the 7 CEI Summit Economic Forum),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大学与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欧洲开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英国财政部、以色列中央银行、芬兰中央银行等。
中国经济、制度经济学、经济史、新政治经济学、法经济学、法金融学、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契约理论、人工智能与制度的关系
1. “人工智能、工业革命与制度[4],”《比较》2018年第2期
2. “科尔奈的学术贡献和影响[5]”,《比较》,2017年第6期
3. “新制度经济学的过去和未来[6]”, 《比较》,2017年第5期
4. “从引力波谈科学、哲学和自由的关系[7]”,FT中文网,2016年2月17日
5.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评科尔奈的《动态变化、竞争和剩余经济》[8]”,《比较》2016.
6. “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科学[9]”,2014年港大-浙大会议演讲,网络流传版本题目“好奇心是最好的动力”
7. “科斯对经济科学的启蒙”, 《FT中文网》,2013年9月3日
8. “科学研究的目标:市场竞争还是认识世界”,《比较》2004原版,之后有大量流传的网络版
9. “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10]” ,《比较》2002原版,之后有许多流传的网络版。最近的网络流传版题目为“如何培养真正的经济学家,而非‘兜售繁荣’的演说家?”
1. “在科技前沿 政府的直接干预一定会出错”,界面,2018年8月6日
2. “哈特产权理论对于中国企业改革有何启示?[11]”,FT中文网,2018年5月28日
3. "官僚体制中的激励机制问题[12]" ,《经济学报》, 2017年6月
4. "中国发展和改革面对的制度障碍", 《二十一世纪评论》,2017年4月刊
5. “中国改革的动力何在?[13]”, FT中文网,2014年10月1日
6. “城镇化与体制改革[14]”,《比较》,2013年第3期
7. “从体制认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15]”, 《比较》 2011年第5期
8. “政治集权下的地方分权与中国改革[16]”,《比较 (第三十六辑)》, 2009, 7-22.
9. “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设[17]”,《比较 (第三十九辑)》, 2009, 20.
10. “政治集权下的地方经济分权与中国改革[18]”, 与青木昌彦与吴敬琏编, 《从威权到民主: 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学》,中信出版社, 2008, 185-203.
11.钱颖一与许成钢,“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型的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扩张[19]”,原文英文,发表于1993。有许多网络流传版。
1. “文革的制度起源:压制不同声音和“大跃进”[20],FT中文网,2017年8月9日
2. “文革的制度根源与其导致的制度变化[21]”,FT中文网,2016年10月24日
3. “文革:极权制下的群众运动[22]”,FT中文网,2016年9月30日
4. “文革:世界文明史独特的政治现象[23]”,FT中文网,2016年9月12日
5. “科举制与基督教会对制度演变的影响:宪政与宗教文化制度(比较制度分析)[24]” , 《比较》, 2012年第5期
1. “民主在中国的常识与误解[25]”, FT中文网,2015年9月23日
2. 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与许成钢,“不完备法律—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上)”,《比较》2001。许多网络流传版本题目为“不完备法律”
3.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与许成钢,“不完备法律—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下)[26]”,《比较》2001。许多网络流传版本题目为“不完备法律”
1. “做人-做学问,人生观-世界观:纪念父亲九十大寿”,2010年。收于《许良英纪念文集》,2016年。许多网络流传版题为“祝父亲九十大寿”。
2. “探讨、整肃与命运”,原版发表于《七十年代》(北岛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及三联出版社, 2009, 413-440。流行网络版题为“我的文革十年”。
1. Gan, Jie, Yan Guo, and Chenggang Xu (2017). “China’s Decentralized Privatization and Change of Control Right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7.
2. Xu, Chenggang (2017),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Review of Kornai’s Dynamism, Rivalry, and the Surplus Economy[29]”,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7.
3.The Pitfalls of a Centralized Bureaucracy[30], Acceptance speech for 2016 China’s Economics Prize, Chenggang Xu, 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官僚体制中的激励机制问题[12]" ,《经济学报》, 2017年6月
4. Guo, Di, Kun Jiang, and Chenggang Xu (2017), "Institution and Managerial Task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Entrepreneurs[31](制度与管理任务的资源配置:来自中国企业家的证据)",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Vol.11, No.3. 2017
5. Chenggang Xu (2015).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hina and Their Influences[32](中国新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 Cato Journal. 2015.
6. Kim, Byung-Yeon, Jin Wang, and Chenggang Xu (2014),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ector determines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all transition economies (私有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来自所有转轨经济的企业层面证据[33])”,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报), 2014, Vol. 1, No.3: 57-83.
7. Guo, Di, Kun Jiang, Byung-Yeon Kim, and Chenggang Xu (2014),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 Firms in China,(中国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学)”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ume 42, Issue 2, May 2014, Pages 286–303.
8. Chenggang Xu,“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ina’s Structural Problems[34],(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制度基础)”in Masahiko Aoki and Jinglian Wu (eds.), The Chinese Economy: A New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 Palgrave Macmilla. 2012.
9. Chenggang Xu,“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9:4, 1076–1151.
10. Svetlana Andrianova, Panicos Demetriades and Chenggang Xu, “Political Economy Origins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Europe and Asia[35],(金融市场在欧洲及亚洲的政治经济起源)” World Development, May, 2011 (Vol. 39, No. 5).
11. Chenggang Xu and Xiaobo Zha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irm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Revisited[36]” in Wu and Yao (ed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and in Ronald Coase (ed.),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orthcoming.
12. James Kung, Chenggang Xu and Feizhou Zhou, “From Industrialization to Urbanizatio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Fiscal Incentives on 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r[37](丛工业化到城镇化:由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激励带来的社会后果)” in Joseph E. Stiglitz (ed.), Institutional Design for China’s Evolving Market Economy. forthcoming.
13. Julan Du and Chenggang Xu, “What Firms Went Public in China? A Study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38]什么企业会在中国上市?金融市场监管的研究)”, World Development. 4(37):812-824, April 2009.
14. Yan Guo, Jie Gan and Chenggang Xu, “A Nationwide Survey of Privatized Firms in China[39](中国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全国性调查)”, The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21(2), 2008.
15. Julan Du and Chenggang Xu, “Market Socialism or Capitalism?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40](市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来自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证据)” in Janos Kornai and Yingyi Qian (eds.), Market and Socialis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Conference Volume No. 146), New York an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88-109.
16. Yingyi Qian,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Coordinating Reform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n Erik Berglöf, Olivier Blanchard, and Gérard Roland (Eds.),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The Fifth Nobel Symposium in Economic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p. 518-546.
17. Yingyi Qian,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Coordin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M-Form and U-Form Organizations[41](M 型和U 型组织的协调与变革)",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pril 2006, vol. 114, no. 2. pp.366-402.
18.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Lessons from China[42](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治理: 来自中国的经验)”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 7(1), 2005. pp.184-210.
19.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Governing Emerging Stock Markets: Legal vs.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with Katharina Pisto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5.
20.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Incomplete Law(不完备法律)”,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2004. pp.931-1013.
21.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Beyond Law Enforcement – Governing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 and Russia[43](超出执法:中俄金融市场的治理)” in (Janos Kornai and Susan Rose-Ackerman eds.), Building a Trustworthy State: Problems of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Palgrave, 2004. pp.167-190.
22.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The Challenge of Incomplete Law And How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Respond to It[44]” Project Le Bijuridisme: Une approche économiq ue.
23. Haizhou Huang and Chenggang Xu, “Financial Syndication and R&D[45](金融的整合和研发)”, Economics Letters, 2003. 80(2): 141-146.
24.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Managers’ Fiduciary Duty and the Enforcement of Incomplete Corporate Law[46](管理人员的诚信原则及不完备法的执法)" in (Curtis Milhaupt ed.), Global Markets, Domestic Institu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uly 2003. pp.77-106.
25.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Fiduciary Duty in Transitional Civil Law Jurisdictions: Lessons from the Incomplete Law Theory[47]”, Corporate Law: Corporate Governance Law eJournal , 2002
26. Eric Maskin and Chenggang Xu, “Soft Budget Constraint Theories: From Centralization to the Market(软预算约束理论: 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1. Reprinted in Erik Berglöf, Olivier Blanchard, and Gérard Roland (Eds.),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The Fifth Nobel Symposium in Economic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p.12-36.
27. Yingyi Qian,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Attribute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nnu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2): 487-518, 2001.
28. Yingyi Qian,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oins: A Comparative Analsysis,” in (M. Dewatripont et al. Ed.), 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Micro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Editions de l’Universite de Bruxelles, 2001. pp. 9-29
29. Eric Maskin,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Incentives,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48](激励、信息和组织形式)",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7(2): 359-378, April 2000.
30. Haizhou Huang and Chenggang Xu, “Institutions, Innovations, and Growth[49](制度、创新和增长)”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2): 438-43, May 1999.
31. Haizhou Huang and Chenggang Xu,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ast Asia[50](金融制度和东亚金融危机)”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4-6): 903-914, April 1999.
32. Yingyi Qian,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Why is China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51](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中国为什么不同于东欧)”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4-6): 1085-1094, April 1999.
33.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Innovation and Bureaucracy under Soft an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52](软、硬预算约束下的创新与官僚制度)",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anuary, 65(1): 151-164, January 1998.
34. Haizhou Huang and Chenggang Xu, “Financial Budget Constraints and the Optimal Choices of R&D Project Financing[53]财政预算约束与研发项目融资的最佳选择)”,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6(1): 62-79, March 1998.
35. Yingyi Qian, Gérard Roland and Chenggang Xu, “Coordinating Activities under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Eric Maskin and Andras Simonovits (eds), Planning, Shortage and Transformation -- Kornai’s Festschrift, MIT Press, 1998. pp.57-80.
36. Chenggang Xu and Juzhong Zhuang, "Why China Grew: the role of decentralisation," in P. Boon, S. Gomulka, and R. Layard (eds.), Emerging from Communism, MIT Press, 1998. pp.183-212.
37. Juzhong Zhuang and Chenggang Xu, "Profit Sharing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 Economics of Planning, 29(3), 1996. pp.205-222.
38. Charles Goodhart and Chenggang Xu, "The Rise of China as an Economic Power[54](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的崛起),"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No.155, February 1996. pp.56-80.
39. Martin L. Weitzman and Chenggang Xu, "Chinese Township 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s[55](作为模糊界定产权的合作制的中国乡镇企业)"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8(2): 121-145, 1994. Reprinted in (Nove, Alect and Thatcher, Ian D. (eds.), (1994)) Markets and Socialism, 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 no.39, Aldershot, U.K.: Elgar. Reprinted in (Roemer, John-E. ed., 1997) Property relations, incentives and welfare: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in Barcelona, Spain, b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IEA Conference Volume, no. 11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ages 326-51.
40.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56]",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April, 1993. pp.541-548.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a Bulgarian economics journal, 1993.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Shehui Jingji Zhedu Bijiao (Comparative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No.1, 1993.
41.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57](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 型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扩张)" with Yingyi Qian,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2): 135-170, 1993. This paper was reported as "Reformers tread different roads to capitalism," in Financial Times, 18 October 1993. Related views were reported by Stephanie Flanders in Financial Times, late September 1996.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as "A Kinai gazdasagi reform sajatos vonasai," in Europa Forum (a Hungarian academic journal), 1995. Translated as "Fei guoyouzhi jingji chuxian he chengzhang de zhidu beijing," in Shehui Kexue Xuebao, Special Issue, 1995.
42. Chenggang Xu, A Different Transition Path: Ownership,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Ru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不同的转型路径:中国农村工业企业的所有权,表现和影响),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5.
43.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Commitment,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Market Socialism Reconsidered,(信守承诺、财务约束及技术革新:重新探讨市场社会主义)" in P.Bardhan and J.Roemer (eds), Market Socialism: The Current Deb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75-189.
1. 许成钢:“人工智能与产业革命的另一面[58]”,《财经》,2017年12月11日
2. 许成钢专访(王延春),“以“真改革”释放经济活力[59]”,《财经》,2016年12月20日
3. 金炳椽、王瑾、许成钢,“私有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来自所有转轨经济的企业层面证据”, 《经济学报》,2014年
4. 许成钢,“依宪、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民论坛网》,2014年10月23日
5. 许成钢Chenggang Xu, “Chinas Planwirtschaft stobt an ihre Grenze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2014年8月15日
6. 许成钢Chenggang Xu (interview), “The private ownership should be defended in the constitution”, Heti Világgazdaság (匈牙利《世界经济周刊》), 2014年6月26日
7. 许成钢,“调整央地关系比微刺激更重要[60]”, 《华夏时报》,2014年5月4日
8. 许成钢(采访),“许成钢谈新兴国家的动摇[61]”, 日本《朝日新闻》,2014年3月12日
9. 许成钢,“土地私有制是城镇化基础” ,《财新网》,2014年2月18日
10. 许成钢,“打破“分权式威权制”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62]”, 《华夏时报》,2014年1月2日
11. 许成钢、许平,“自由精神的启蒙者[63]”,《新世纪》[63]2013年第5期,2013年02月04日
12. 许成钢、许平,“历史真相的寻踪者[64]”,《新世纪》 2013年第4期,2013年01月28日
13. 许成钢,“金改要触动基本体制[65]”, 《新世纪》 2012年第51期, 2012年12月31日
14. 许成钢,“改革分权式威权制:与财新特约记者吴素萍的对话[66]”,《新世纪》, 2012年第20期, 2012年05月21日
15. 许成钢,“地方竞争的困境[67]”,《中国改革》 2011年第9期 , 2011年09月01日
16. 许成钢,“文化和制度:简评格雷夫和塔贝里尼的《制度和文化分化:中欧的比较》[68]”, 《比较》 2011年第4期 , 2011年08月01日
17. 许成钢,“国家垄断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基本社会问题(上篇)[69]”,《中国改革》 2011年第4期 , 2011年04月01日
18. 许成钢,“国家垄断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基本社会问题(下篇)”,《中国改革》 2011年第5期 , 2011年05月01日
19. 许成钢,“诊治中国地产痼疾[70]”,《中国改革》2011年第3期(总第328期),2011年3月1日
20. 许成钢,“宪政转型不容回避[71]”, 《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8期 ,2011年02月28日
21. 许成钢,“打开死结[72]”,《中国改革》2011年第1、2期,2010年1月1日
22. 许成钢专访(杨品文),“土地供应政策亟须改变”, 《中国经营报》,2011年01月08日
23. 许成钢专访(马国川),“把完整的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73]”, 《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8日
24. 许成钢专访(杨哲宇和胡舒立), “苏联解体廿年祭”, 《中国改革》2010年第12期(总325期),2010年12月1日
25. 许成钢,“误解俄罗斯[74]”, 《中国改革》2010年第9期(总第322期),2010年9月1日
26. 许成钢, “恢复金融责任性的监管”, 《新财富》,2009年9月
1. 许成钢, 《决定中国未来的制度:给予科尔奈教授的85岁生日》,亚诺什·科尔奈的85岁生日庆祝大会讲话的视频记录,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与中欧大学,2013年1月18日
2. 许成钢, 《城镇化的机遇和陷阱》2012凤凰财经峰会,北京,2012年12月16日
3. 许成钢,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机构与宪政》香港经济学会第七届两年一度会议,岭南大学,香港,2012年12月14日
4. 许成钢,《金融改革依赖体制改革》2012财新峰会,北京,2012年11月17日
5. 许成钢, 《中国的制度与宪政》亚洲法经济学会,山东大学,济南,2012年7月11日
6. 许成钢 (2012), 《欧债危机的教训》 大师经济论坛,ING. 经济论坛,台北,2012年6月21日
7.郭迪、姜坤、许成钢 (2012), 《制度和管理任务分配:来自中国企业家的证据》 “想法和人力资本的市场与经济发展”表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会议, 布法罗大学, 2012年5月12日
8. 许成钢 (2012), 《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制度基础》 2012中金投资论坛(三亚), 2012年1月13日
9. 许成钢, 《中国制度基础的结构性问题》,第三届中国经济国际会议, 香港金融研究中心,香港, 2012年1月12日
10. 许成钢, 《中国是如何治理的》悉尼中国商业论坛 ,澳洲悉尼, 2011年11月29日
11. 许成钢,《体制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和结构性问题[75]》 2011年财新峰会,2011年11月12日
1. 主题演讲,“大量国企改革不能够成功的学术依据是什么[76]”,第四届思想中国论坛,2018年5月12日
2. 主题演讲:“为什么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建立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第二届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2017年9月23日
3. 特邀录像演讲,“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77]”,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2017年6月17日
4. 主题演讲:“2016年中国经济学奖获奖感言[78]”,2016年12月6日
5.特邀录像演讲, “决定中国未来的制度:给予科尔奈教授的85岁生日”,亚诺什·科尔奈的85岁生日庆祝大会讲话的视频记录,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与中欧大学,2013年1月18日
6. 特邀演讲, “城镇化的机遇和陷阱” ,2012凤凰财经峰会,北京,2012年12月16日
7. 主题演讲,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机构与宪政”, 香港经济学会第七届两年一度会议,岭南大学,香港,2012年12月14日
8. 特邀演讲,“金融改革依赖体制改革”,2012财新峰会,北京,2012年11月17日
9. 主题演讲, “中国的制度与宪政”, 亚洲法经济学会,山东大学,济南,2012年7月11日
10. 主题演讲, “欧债危机的教训,” 大师经济论坛,ING. 经济论坛,台北,2012年6月21日
11. 特邀演讲, “制度和管理任务分配:来自中国企业家的证据” “想法和人力资本的市场与经济发展”表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会议,布法罗大学, 2012年5月12日
12. 特邀演讲,“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制度基础”, 2012中金投资论坛(三亚), 2012年1月13日
13. 主题演讲, “中国制度基础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届中国经济国际会议, 香港金融研究中心,香港, 2012年1月12日
14. 特邀演讲, "中国是如何治理的",悉尼中国商业论坛 ,澳洲悉尼, 2011年11月29日
15. 特邀演讲, “体制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和结构性问题[75]”, 财新峰会. 北京, 2011年11月11-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