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的则地区中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总面积4505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 曲下镇,邮编:858100。 行政区划代码:542326。区号:0892。拼音:Lazi Xian。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处于东经87°24′-88°21′,北纬28°47′-29°37′之间,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拉孜县历史悠久,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的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 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南部,拉叶(拉孜——新疆 叶城)公路即 219国道由县辖 查务乡驻地起始并与 318国道相连,向西北可经阿里至新疆叶城,两条国道在本县境内总长122公里。县驻地区下镇东距日喀的则市150公里,经日喀的则至拉萨430公里,西南距 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的则西部大县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拉孜县辖 九乡两镇(其中半农、半牧乡四个),105个 村民委员会(其中纯牧业村10个),全县共有378个居民居住自然村和二十多个游牧落住点。拉孜县历来是 西藏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自1980年中央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后,拉孜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粮油总产持续上升,同时,拉孜县也是自治区十个重点 商品粮基础县之一,“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的十八个县之一,是西藏自治区西部农业与牧业生产的结合部。到2002年,拉孜县总人口为45395人, 男女比例为1:1.01,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7.92。拉孜县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藏族的聚居地,在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均为进藏,援藏干部职工及其家庭子女,藏汉人口比例为1:0.0015。自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选派了大批内地干部进藏工作,这些干部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认真贯彻党的 民族政策,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扩大了党的影响,宣传贯彻了党的政策,使汉、藏民族关系逐步改善,现在拉孜县藏汉人民空前团结,关系融洽和谐。
拉孜县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照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雨水集中,干湿明显,冬春季少雨雪多大风的气候特点。五年气候可分为冬半年、夏半年、冬不太冷、夏不太热、日变化天、年变化小,春秋季气温升降缓慢,雨热同季,燥旱同季,冬春干燥且多大风,年平均气温为7.0。绝对最高气温28.2℃,极端最低气温-25.1℃。因高原奇异多变,气候、降雨量极不稳定,1980年降水量最多,达355.1毫米,1982年降水量最少,史有122.9毫米,全年降水百分之九十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降水天数平均为70天,日最大降水量为36.5毫米,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极不降雨雪,全年最多风向为南风,多集中在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中旬,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最大风速曾达20米/秒,由于年日照时数高,风多风大,降水偏少,气候极为干燥,相对温度只有百分之四十,而空气温度仅为百分之十四。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早灾,霜灾、雹灾、虫灾、洪涝灾等,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见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为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雨季到来晚,影响适时播种和庄稼幼苗生长,造成粮油减产,农民减收。冰雹和霜冻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平均每年受雹灾和霜灾面积约为2.3万亩,损失粮油300万斤至500万斤,对牧业生产威胁最严重的是春雪灾和冻寒。
拉孜县属 雅鲁藏布江流域。该江由县境内西南向江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两侧众多支流的拉孜县河流分布,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有芒嘎河、热萨河、 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和 多雄藏布江等五条江河。境内有大小湖泊九处,其中以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县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 径流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县境内已考察可资提供能旅游景区有下列几处。
芒普旅游区
区内不仅有名具建筑特色的佛教庙宇,而且有墓格林温泉,还有供人们小息的山间林长,草坪坎。特别是 芒普乡秋 古温泉,泉水清澈,温度适宜,疗效很好,九世 班禅生前曾在该泉沐浴半月余。
拉孜木扎山石窟
位于 拉孜镇拉孜村以西,是 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
昌木钦墓地
该墓地位于本县 曲玛乡,墓葬封土各异,气势状观。
锡钦温泉
用该泉水洗浴,能治病洁身,并没有温水游泳池。
县境内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锡、铭、铁、金、铜、珠、砂等这些矿产主要分布于 中尼公路沿线和拉孜镇附近等地,但因矿产诸景,品位均未探明,无法开采。
拉孜县 珍稀动物资源有:灰颈鹤、 獐子、水獭、 岩羊、黄羊、 黑颈鹤、 雪鸡、野鸭、 野驴、羊邻、狐狸、天鹅等,尤其是颈鹤极为珍贵,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在县境内栖息繁殖的有300多只,部分野生动物如獐子,黑颈鹤等具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植物资源主要有藏青杨、藏 红柳、沙刺、 银白杨、榆树、柏树、剌柴等。果木树极少,据统计,全县有 苹果树300余棵,桃树1000余棵, 核桃树10棵。此外,还有少许的 红景天, 雪莲花等药材滋补佳品。
土地资源:本县土地辽阔、面积大、人均拥有量多。全县土地总面积4382.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176000亩(其中,可灌地占57.4%,保灌地占38.4%)农村人均耕地2.63亩,草场总面积449.2方亩。
![]() |
![]() |
![]() |
![]() |
县委书记:席付平
县委副书记:索旦(藏族)
县委副书记:何斌
县委副书记:谭铭(援藏)
县委副书记:普珠(藏族)
县委常委:格桑次旦(藏族)
县委常委:徐伟
县委常委:边巴罗杰(藏族)
县委常委:郑林
县委常委:谈宁(援藏)
县委常委:罗旦格桑(藏族)
县委常委:景洁(女)
县委常委:米久(藏族)
县委常委:张海军
县委常委:李兴朋[3]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拉孜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勤恳创业,努力发展经济,三十多年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牧业生产发展,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逐步得到改善,到二十世纪末,全县农牧民群众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拉孜县由于地理环境相对较好,土地广阔肥沃,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发达。特别是民改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对西藏的各项工作指示,狠抓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大搞水利,推广新式家具,改进耕制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实行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粮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粮油亩产从1951年的68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87公斤,1989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1.98万吨,其中 油料作物总产0.13万吨,为国家提供 商品粮1800吨,粮油总产比1952年增长3.67倍,人均产量525公斤;到2000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8219万斤,本县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料作物是 油菜籽、蔬菜主要是萝卜、土豆、白菜、西红柿、黄瓜等。牧业是拉孜县第二大支柱产业,民主改革前发展缓慢,民改后,通过狠抓牧管理,调整畜群结构,畜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场建设,使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9年全县牲畜存栏达28.52万头(只、匹),比1952年增加近一倍,全年出栏牲畜总头数达5.63达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948.75吨,其中提供商品肉100吨,酥油72吨,山绵羊至产量78吨, 山羊绒,牛绒15.4吨,山 绵羊皮,牛皮7.3吨,全县人均占有牲畜7.6头(只)。本县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羊、鸡等。林业生产方面在解放前近年为零,解放后特别是自1980年后发展较快,到198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1万多亩,其中当年零星种植1685万株,年木材采伐量30立方米。 经济林木树种主要是藏青杨,藏红柳、沙棘树,银白杨,榆树,剌柴等,果木树种有苹果树,桃树,核桃树等。在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区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较1980年以前有长足发展,促进了 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的劳力已占当时劳力总数的15%左右,副业总收入达300多万元。1989年全县 农业总产值1344.37万元,占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的99%,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354.95元。
民改前,拉孜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手工业也十分落后,民改后,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企业2个,即粮油加工一个和械修造一个,职工人数达35人,全县工业产值为12.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1%,主要产品为糕点、 青油、面粉等,特别是拉孜青油享誉后藏地区。民族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从事藏 腰刀加工, 卡垫加工, 氆氇, 藏鞋等生产,原料自行采购,产品自由交换销售,尤其是拉孜腰刀,曾在1971年初选为 广交会商品,先后荣获自治区、日喀的则地区优质产品奖行销国内外,被作为地方名牌特产赠送贵宾游人。
拉孜县属 雅鲁藏布江流域。该江由县境内西南向江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两侧众多支流的拉孜县河流分布,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有芒嘎河、热萨河、 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和 多雄藏布江等五条江河。境内有大小湖泊九处,其中以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县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 径流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拉孜县辖2个镇、9个乡: 拉孜镇、 曲下镇; 查务乡、芸普乡、 扎西岗乡、 锡钦乡、 扎西宗乡、 热萨乡、 柳乡、 曲玛乡、 彭措林乡。共有105个村委会。
全县辖2个镇、9个乡(其中半农半牧乡4个):曲下镇、拉孜镇、扎西宗乡、曲玛乡、彭措林乡、扎西岗乡、柳乡、热萨乡、 芒普乡、锡钦乡、查务乡。共有105个村委会,482个居民居住自然村和20多个游牧落住点。县人民政府驻曲下镇。
曲下镇 辖9个村委会:曲下村、吉如村、 土林村、 德林村、桑珠村、乃莎村、 拉曲村、木村、鲁如村。
拉孜镇 辖13个村委会:拉孜村、康列村、孜果村、下扎村、措布村、 拉果村、齐加村、 拉龙村、 沙龙村、白列村、奴玛村、穷嘎村、永泽村。
扎西宗乡 辖6个村委会: 扎西林村、杂村、 扎西宗村、乃莎村、甲当村、旁古村。
曲玛乡 辖12个村委会:曲玛村、贡岗村、欧龙村、藏村、昌达村、昌坚村、斯内达村、坚达村、藏洛村、 达布村、措娃村、 唐嘎村。
彭措林乡 辖8个村委会:彭措林村、普松村、加嘎村、 坚决村、查达村、莎卓村、 那嘎村、吉江村。
扎西岗乡 辖13个村委会: 扎西岗村、玉托村、恰雄村、乃穷村、顿珠顶村、吉荣村、朵门村、宁日村、苏村、若作村、响卓村、亚卓村、旁达村。
柳乡 辖5个村委会: 孜龙村、协嘎村、 春门村、吾木宗村、 柳村。
热萨乡 辖11个村委会:强公村、三麦村、杰村、久娃村、拉荣村、 宗巴村、 卡西村、折孜村、 热玛村、查卧村、堆岗村。
芒普乡 辖7个村委会:乃村、普村、 达龙村、公穷村、那拉赤村、张木加村、秋古村。
锡钦乡 辖12个村委会:吉普村、岗西村、仁达村、占宗村、多玛村、绒白村、下 鲁村、嘎北村、下拉 索村、增村、锡钦村、楼村。
查务乡 辖9个村委会:查 务村、 达尔村、生坚村、明玛村、吉角村、杰地村、那布西村、加嘎村、申格隆村
拉孜, 藏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
吐蕃王朝建立前后,拉孜为诸部落分据。萨迦 地方政权时期在这里设千户、百户。随后的帕莫竹巴、藏巴第司和 噶厦政府等历届西藏地方政权均在此设置了拉孜和彭错林两个宗,以及柳、西嘎、 扎西岗、若作四个溪卡。1713年起由扎什伦布喇章管理。1959年12月将两宗四溪合并成立拉孜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的则地区管辖至今。1968年7月,县府从拉孜镇迁至曲下镇。
2000年,拉孜县辖2个镇、9个乡。总人口45895人(根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 曲下镇 5166人、 拉孜镇 5416人、 查务乡 3393人、 芒普乡 3104人、 扎西岗乡 6153人、 锡钦乡 5717人、 扎西宗乡 2604人、 热萨乡 3304人、 柳乡 3362人、 曲玛乡 4155人、 彭措林乡 3521人。
商品粮、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