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巧精緻的义民庙,与
朝天宫近在咫尺。清朝年间,接连发生林爽文及
戴潮春为乱事件,北港的义民兵为了保护家园奋勇作战。
乱事平定后,当地居民将这些死伤烈士合祀于「旌义亭」中,经多次修建改称「义民庙」。
起源
源于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之乱,各地天地会会党响应,攻陷中南部各要隘城堡,并向北攻击竹堑地区,当时桃园新竹一带的粤籍居民,纷纷组织民兵,以保护地方安宁,次年清廷派
福康安来台剿乱,并利用民兵助战,夹攻林爽文,至乾隆53年(1788)始平。
战乱期间士绅林先坤、刘朝珍等人,目睹各地死伤惨重,于是捡集遗骸准备运葬中坜,但车至新埔
枋寮时,牛车拒不前进,于是将骨骸葬于新埔,并于平乱后(1788年)集资建祠于墓前,并合祀
三山国王等神,以慰亡灵。随后奏请清高宗御题「褒忠」,因而名之为「褒忠祠」。
乾隆五十六年(1791),桃园宋屋广兴庄总理宋廷龙,感佩义民军的壮烈牺牲,而于平镇创建「义民亭」,供桃园一带信士参拜,以彰显义民的忠烈。清咸丰七年(1857),由总理宋宝云募捐增建前堂及两廊,并勒碑为记,名「褒忠祠」。民国三十年(1949),中坜平镇十三庄人士,乐捐重建成为今日所见面宽五间、两进加两护龙的大庙,并刻
义民爷神像,受信徒祭祀。
史蹟
台湾义民,乃发生于200年前,
逊清乾隆51~53年间,(西元1786年)当时在台湾各地清朝官箴腐败,民政百废,抢匪猖獗,杀伤妇孺抢夺民有,万民涂炭,生命财产无从保障,致群众因环境所迫,不能坐视乡土被盗匪扰乱临危而不顾,所以全岛各地,从南部屏东、嘉义、彰化、北港、员林、苗栗、新竹各地民众,群起分别组织义民军,自卫抵抗,保卫乡土,屡经百战,终于消灭匪祸,此战役阵亡义民,牺牲小我,捨生取义之轰轰烈烈义擧伟蹟,万古流芳,永留青史,其精神恩泽为民间永所崇仰,到处兴建祠亭庙廓撰立沿革,竖碑奉祀。
据考台湾现有26间祠、亭、塔、堂,庙宇供奉保乡卫土,为民捐躯之义民忠灵,尤其获得高宗皇帝(乾隆君)御赐的有:
笨港(北港)义民庙御赐「旌义」金匾,竹堑(新竹枋寮)义民庙御赐「褒忠」金匾,诸罗县御赐改名「嘉义」以褒扬义民军之义举伟蹟。
资料来源:北港义民庙
其他说明
名人题咏-题义义民庙
1.正气侔天地 精忠泣鬼神 馨香留百世 不让汨罗人。注:罗山徐杰夫撰书。
2.修我戈矛日 兴师正及时 同袍遭暗袭 热血洒淋漓。注:武峦徐杰夫撰书。
3.义愤胸臆 同声气应求 里尸悲马革 杯土泣松楸 日月精忠贯 山河壮志酬 英灵千古在 祀事纪春秋。注:罗山张元荣撰,陈向阳书。
4.为妇妖气靖 成城志不移 枕戈伸敌忾 振旅助王师 义气凌宵气 英名载口碑 军中同死节 灵犬繫人思。注:嘉义徐杰夫撰,北港陈向阳书。
交通指引
【自行开车】
北上
国道3号->古坑系统->虎尾匝道下接145线->新德路->华胜路->左转大同路->右转义民路->义民庙
南下
国道3号->古坑系统->虎尾匝道下接145线->新德路->华胜路->左转大同路->右转义民路->义民庙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