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

五常

中文名 五常
主要民族 汉族、满族、朝鲜族等
外文名 Wuchang
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南部
气候类型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12个镇、12个乡
方言 东北官话
市委书记 杜平
邮政编码 150200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荣誉 2021年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公示名单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五常五常(3)夏至 周时为 肃慎。

西汉时为 扶余。

北魏时属 勿吉。

隋唐时期,五常称莫颉府,辖 宾县、 呼兰等地,归 渤海国管辖。

辽金时代称裴满部、甲骨部、金归上京管辖。

元朝称剌邻,是元大都通往黑河的最大 驿站。

明朝年间在五常建立纳林河卫所和摩琳河卫所,隶属于努尔干都司。

清朝 雍正3年,在拉林设立协领; 乾隆9年,改设拉林副都统,今副省级;乾隆34年降为协领;到 光绪6年,改设五常厅, 宣统元年改五常府。

民国2年,改为五常县。1947年先后成立山河、拉林两县,同年山河县撤消并入五常。

1956年3月,拉林县撤消并入五常。至1993年8月28日五常撤县设市。

行政区划

区划概述

截至2021年,五常市下辖12个镇、12个乡、1个林业局。[14]

区划详情

12个镇:五常镇、拉林满族镇、山河镇、小山子镇、安家镇、牛家满族镇、杜家镇、背荫河镇、冲河镇、沙河子镇、向阳镇、龙凤山镇。

12个乡:兴盛乡、志广乡、卫国乡、常堡乡、民意乡、红旗满族乡、八家子乡、民乐朝鲜族乡、营城子满族乡、长山乡、兴隆乡、二河乡。

1个林业局:山河屯林业局。[14]

辖村 辖村
拉林镇 5个街道办事处,13个行政村 龙凤山乡 18个行政村
山河镇 5个街道办事处、13个行政村 志广乡 9个行政村
小山子镇 10个行政村 民意乡 8个行政村
杜家镇辖 12个行政村 卫国乡 6个行政村
向阳镇 17个行政村 二河乡 7个行政村
冲河镇 11个行政村 常堡乡 8个行政村
背荫河镇 7个行政村 八家子乡 13个行政村
安家镇 11个行政村 兴隆乡 13个行政村
沙河子镇 13个行政村 兴盛乡 8个行政村
牛家满族镇 15个行政村 长山乡 15个行政村
民乐朝鲜族乡 6个行政村 红旗满族乡 12个行政村
营城子满族乡 7个行政村    
注:本表来源于五常市政府门户网站。

自然环境

辖村 辖村
拉林镇 5个街道办事处,13个行政村 龙凤山乡 18个行政村
山河镇 5个街道办事处、13个行政村 志广乡 9个行政村
小山子镇 10个行政村 民意乡 8个行政村
杜家镇辖 12个行政村 卫国乡 6个行政村
向阳镇 17个行政村 二河乡 7个行政村
冲河镇 11个行政村 常堡乡 8个行政村
背荫河镇 7个行政村 八家子乡 13个行政村
安家镇 11个行政村 兴隆乡 13个行政村
沙河子镇 13个行政村 兴盛乡 8个行政村
牛家满族镇 15个行政村 长山乡 15个行政村
民乐朝鲜族乡 6个行政村 红旗满族乡 12个行政村
营城子满族乡 7个行政村    
注:本表来源于五常市政府门户网站。

位置

气候

五常市五常市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15]地处北纬44度零4分至45度26分和东经126度33分至128度14分之间。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哈尔滨115公里;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阿城市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幅员面积7512平方公里,五常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

水文

五常市属 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短冬长,寒暑悬殊。初春来临,祖国南方已绿满枝头,这里依然白雪皑皑,直至5月初,大地始出现初春气息。五常市平均气温3--4℃,7月气温较高,平均为23℃,最高达35.6℃,1月气温较低,月平均为零下19.1℃,最低达零下45.4℃。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

地质

五常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4亿立米,年径流深为500~1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为500毫米,西北部为100毫米。拉林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56年,五常水文站处洪峰流量2470米/秒,牤牛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60年,大碾子沟水文站处洪峰流量为1440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0.68公斤/立米,年侵蚀模数为32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20.1万吨。封冻日期11月中旬,开河日期4月初,封冻天数130至150天,最大冰厚1.13米,最高水温30.6℃。各河危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炭酸钙型,其次为重碳酸钾、钠、钙型,矿化宠为0.05~0.43克/升,属于淡水。硬度为1.12~1.4度,德国度,,属于极软水类型,PH值在6.7~7.3之间,属于中性或弱喊性水。水温为12-18℃,灌溉期,各河流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标准,为完全适应灌溉水质。

地貌

五常市地质构造位于两个地槽区,即大兴安岭褶皱山带和长白山、小兴安岭褶皱山带中间的台地上。东邻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张广才岭的西坡,西与第二沉降带松嫩平原接壤。大地构造处于两个不同构造区,即地槽区与台地区的过渡带。

自然资源

地形是由山区平串原的过渡带。因此,地貌轮廓严格受构造控制,地貌单元呈过渡状分布。

地貌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内外力造成的地貌单元非常明显。中山地貌是地壳运动隆起产生的,而丘陵地貌则是外力剥蚀的结果。境内各类地貌,明显地反映出地貌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内外力的互相作用。

矿产资源

水资源

五常市拥有矿产:铁矿,铜矿,铅锌矿,煤矿,黄铁矿,石英矿,石灰石矿,长石矿,水晶矿,蛇纹岩矿,蓝铁矿,耐火土,石英砂,石墨,石绵。

生物资源

境内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支流毛沟很多,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17条支沟325条,河流总长约2240公里,河网密度为0.3公里/平方公里。

人口

植物

五常市五常市树类:共计34个科,46个属,63种。其中主要有 杨、柳、榆、 槐、 核桃楸、 水曲柳、 黄菠萝、枫、 柞、桦、椴、 红松、 云杉、 冷杉、 落叶松、 樟子松等,[5]还有小灌木、 藤本、 山果等多种木本植物。

草类:有小叶张、卷毛红、 苇、蒲、野稗草、 靰鞡草、 羊草、 三楞草、 锉草、野谷草、黄蒿、白脸蒿、 柳蒿、 灰菜、青麻果等1000多种。

药材类: 山参、党参、 五味子、 满山红、 刺五加、 黄柏、 黄芪、 红花、 平贝、 车前子、大力子、 串地龙、防风、 柴胡、. 木通、 狼毒、 冬青、 百合、 蒲公英、 薤白、莱服子、 艾叶、 细辛、 赤芍、 玉竹、 百步、 黄芩、 艾蒿、 苍耳、 紫苏、益母蒿等共300余种。

山菜类:木耳、 元蘑、黄蘑、 榛蘑、柳蘑、 松蘑、 猴头、 蕨菜、 薇菜、 刺嫩芽、 广东菜、 猫爪子、老桑芹、 水芹菜、 山韭菜、 黄花菜,蒲公英、柳蒿、 小根蒜、 苦麻菜、鸭子芹、老牛锉等。

山果类: 山梨、 山葡萄、核桃、 榛子、松树籽、 山丁子、 山里红、元枣、托盘、 山杏等。

花类:荷花、 玫瑰花、 杜鹃花、 冰凌花、 百合花、兰花、 牵牛花、蒲公英花、芦丽花、耗子尾巴花等。

动物

兽类:虎、狼、熊、野猪、狍子、马鹿、貉、貂、猞猁、獾、野兔、狐狸、黄鼬、香獐、田鼠、松鼠、水獭、麝鼠、家鼠、刺猬、穿山甲等。

鸟类:野鸭、乌鸦、喜鹊、山鸡、燕子、麻雀、杜鹃、猫头鹰、黄莺、画眉、-斑鸠、鹰、叼鱼郎、布谷、鸽子、啄木鸟、鹭鸶、鹌鹑、腊嘴、沙鸡(树鸡)、雀鹰、鹇、苏雀等百余种。

鱼类:鲤、鲫、鲇鱼、泥鳅、鸦罗、白鱼、黑鱼、狗鱼、白鳔、鲢鱼、胖头、柳鲚、重唇、鳌花、七星鱼、草根等数十种。

介类:虫}蛤、龟、螺、蜊蛄、蜗牛、水鳖等。

蛙类、青蛙、田鸡、蟾蜍、雨蛙。

蛇类:蝮蛇、松花蛇、土球子、水蛇、野鸡脖子蛇、箭汗蛇、马蛇子(蜥蜴)等。

昆虫类:蜜蜂、黄蜂、土蜂、马蜂、蝴蝶、螳螂、粪郎、苍蝇、蜻蜓、蚂蚱、蝈蝈、蚊子、瞎虻、蟋蟀、蜘蛛、蝼蛄、荧火虫、夜盗虫、草地螟、蚜虫、地老虎、金龟子、蛴螬、花大姐(瓢虫)、松毛虫、菜青虫、土甲虫、蚯蚓、线虫、蚂蚁、蚰蜓、潮虫、夹子虫、毛毛虫、蟑螂、臭虫、跳蚤、虱子等。

政治

截至2008年末五常市人口为979627人,人口出生率12.4‰,人口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8.6‰。

截至2008年,五常市共有9个民族。汉族740939人,占总人口的85.9%,比1964年增长46.4%。满族81989人,占总人口的9.5%,比1964年增长38.79%。朝鲜族38535人,占总人口的4.47%,比1964年增长35.63%。回族799人,占总人口的0.09%,比1964年增长33.39%。蒙古族218人,占总人口的0.03%,比1964年增长5.2倍。其他民族人数很少,变化不大。外国人入中国籍者14人,比1964年增加1.8倍。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杜平
市委副书记 杨健、刘振兴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市长 杨健
副市长 刘亮、申洁、魏本玉、董琳、张振东、白晶玉、赵莹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付小彦
副主任 张金华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张相和
副主席 张雷

参考信息来源:五常市人民政府[13]

第一产业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杜平
市委副书记 杨健、刘振兴

第二产业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市长 杨健
副市长 刘亮、申洁、魏本玉、董琳、张振东、白晶玉、赵莹

第三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付小彦
副主任 张金华

财政收入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张相和
副主席 张雷

交通

社会

五常市五常市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五常市弃耕土地7万余垧,加上水涝成灾,实收面积仅4万余垧。伪满康德6年(1939年),对主要粮谷(高粱、包米、谷子)实行统制,即统一进行收购和配给。伪康德7年(1940年)实行“粮谷出荷”政策,强迫农民售粮,加重了农民负担,农业生产依然处于落后状态。

1976年五常市已有大中型拖拉机497台、手扶拖拉机539台、机引农具1847台(件)。1984年五常市大中小型拖拉机发展到4362台,其中农户自营3994台。

农业产值低最低年份的1960年,五常市粮豆薯播种面积212.469万亩,总产量为2.3亿斤,总产值2812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总产量平均为56188.5万斤,总产值平均为10132.4万元。

1981年开始试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4年五常市粮食总产达10.811亿斤,比20世纪50年代平均总产翻一番,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总产值增加1倍。

1985年在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然稳定在8亿斤以上。

2009年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实现46.5亿斤,增长5.3%,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各类畜禽养殖专业户达2.3万户,养殖大户961个,牧业生产小区70个;蔬菜、药材和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农业总产值实现92.5亿元,增长12.1%。五常市组建农机合作社15个,农机协会68个,新购置农机具2013台(套),五常市农机保有量达4.9万台(套)。完成机械播种245万亩,机械插秧52万亩,机械收获98.5万亩,同比增长1.4倍。 [16]

科学技术

1950年五常市工业总产值为369.6万元。

1958年,工人达5000余人。由于超越客观实际,盲目办厂,导致工业生产严重失调,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1962年,五常市工业总产值1388.9万元,比1957年提高15.1%。

1970年五常市各类工业由"文化大革命"前的56个增加到110个,总产值4502.2万元,比1962年提高2.2倍

1980年五常市工业总产值20458万元,比1970年提高3.5倍。

1985年,五常市个体工业已达4791个,从业人员10535人。1985年末,五常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5516个(含个体工业户4791户),职工和从业人员垂4395人(含个体工业从业人员10535人),年工业总产值27949万元(含个体工业2725万元),比1980年增长36.6%,是1949年五常市工业总产值285.5万元的97.8倍。

2009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个,完成投资13.8亿元,增长44%。工业总产值实现139亿元,增长11.7%,工业增加值实现37.4亿元,增长18%。全口径工业完成税金2.9亿元,增长1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户,达到58户,完成产值22.9亿元,增长49.2%;完成增加值8.1亿元,增长37%;实现销售收入25.1亿元,增长50.3%;实现利润2.5亿元,增长36.9%;实现利税4.5亿元,增长35.4%。其中,葵花药业上缴税金2.16亿元,增长29.7%,哈特啤酒上缴税金960万元,增长17%。对外贸易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完成进出额3400万美元,增长50%。 [16]

教育教学

1945年冬,五常市工商业户恢复到278家。

1916年县民主政府建立后,成立了贸易局和贸易公司,在各区组建了供销合作社。随旨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的日趋活跃,发展迅速。1947年五常市已有工商业325户,到1948年发展到369户。

1949年,县政府设企业科,科长杨廷栋。1950年,改为工商科,负责管理工商业和市场,对工商联合会进行业务指导。当时,五常、拉林、山河3个镇均有工商联合会组织。它是党和私营工商业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1956年初,撤销工商科,成立商业科,3月改商业科为商业局。1958年"大跃进"中,又将县供销联社并入商业局。

1968年,商业机构大合并,成立全商业系统的"革命委员会",合作社、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全部过渡为国营商业。1969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作法,一些不懂商业的人纷纷进驻农忖供销合作社,瞎指挥,乱干预,使供销社经济受到很大损失。

1972年6月,在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内,增设了外贸组,专门组织、指导和扶持对外贸易商品的生产、收购工作,1973年改为县革委外贸科。同年,国营、合作分开,恢复了县供销合作社。

1985年,五常市商业、饮食服务、粮食、物资和集市贸易的商品零售总额32925.6万元,比1984年提高71%,是1949年的60倍。

2009年共签约项目22个,实际到位金额6.18亿元,增长66%,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13个,当年开工建设项目10个,并且成功引进了5个全国500强企业。 [16]

文化事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到1957年,县财政收入比1953年平均增长32.1%。

1964年,五常市财政纯收入为932.7万元,比1953年增长13.5%。到1971年,县财政纯收入仅233.1万元上级补助达1264万元,比"文化大革命"前多补1倍。

1985年工商各税达到2016.8万元(含城建税83.6万元),比年初计划的1925.6万元超收4.8%,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同期1807.6万元,超收6.7%;农业税完成549.9万元,全面完成了年度计划,收回历年尾欠17.3万元。

1985年初,县安排支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4.2万元,全年实际支付了196.2万元,超原计划7倍。

2012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8518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28.8%,比上年增长25.4%,增收26000万元,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6288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增收18188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8998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增收16,480万元;上划中央及省五税收入完成2729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增收1708万元,基金收入完成32230万元,比上年增长32%,增收7,872万元。

卫生医疗

五常市五常市2009年5000余万元拓宽改造了运输路、北二道街、诚信小区路、实验路、鲜师路、治财路以及16条巷道,更新步道板3万平方米。 [16]

2009年建成农村公路530公里,五常市24个乡镇全部实现高等级路面连通,通乡率达100%,260个行政村已有251个实现高等级路面连通,通村率达96.5%。截止2009年底,我市境内县、乡、村高等级路面里程已达1734公里,“一纵、二横、三环、四联”的公路建设主骨架基本形成。 [16]

五右高速公路已经列入 国家高速公路网,即将动工兴建。

旅游

荣誉

1959年6月,成立五常市农机科学研究所。所址在五常市城,所内设有水田机械、旱田机械两个组。全所12人,8名科技人员,其中工程师1名。主要任务是研究改革农具和推广机械化农机具。

1961年成立五常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址在五常市城,1963年撤销。1978年重建,所址在营城子乡境县第三良种场果园内。1979年迁到五常镇南郊第一良种场西院。1984年并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所内设有植保、土肥、作物栽培、育种4个组,全所共9人,农艺师4名。任务是为当地、当前农业生产服务,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以试验为主,研究试验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种子、土壤肥料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新技术。

1978年9月,成立五常市工业科学研究所,所址在五常市城,隶属县工业科领导。1984年1月,县经委与县工业科合并后改为经委技术股。同年6月恢复五常市工业科学研究所,为副科级单位。主要任务是研制名优产品和产品开发以及设备改造、引进新技术。

1983年初,县相继成立了农业、水利、畜牧、林业、多种经营、工业交通、食品发酵、医药8个科学技术专业组。

1985年,五常市各工厂、企业共设有技术科室,190个科技小组570个。农村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实验站,村有农业科学技术室,屯有农业科学技术组,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从1983年至1985年,五常市各学会、科研单位、工厂企业等科技组织共举办技术训练班241次,技术表演108次,技术交流469次,经验交流112次,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次。

词条图册

清代的教育,实行的是封建主义礼义教育,启蒙学校是私垫。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今拉林镇建立第一座官学堂,五常建厅后,又在县城(今五常镇)设立两处学制2年的教育公所。

中华民国时期,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官办学堂(国民学校)虽然已在五常市普及,但私塾、义塾仍与官学堂并存。

伪满洲国时期,推行的是殖民主义奴化教育。当局为强制实施奴化教育,严令取缔私塾、义塾,各学校一律增加日语课。1945年"九·三"光复时,因战乱学校曾一时停办。

1946年1月,民主政府成立之后,在各界人民的支持下,学校陆续开学,私塾、义塾也陆续开课。学校以新民主主义教育为内容,私塾、义塾仍以传统内容授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教育为教材主要内容,教学科目不断调整,公办、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学校网点布局日趋合理,私塾均自行停办。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中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的发展,幼儿学前教育的幼儿园也在城镇相继兴起,并迅速普及到五常市农村,很多村屯办起了幼儿班。"文化大革命"中,五常市教育事业遭受严重催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又在改革中茁壮成长起来。

2009年投资1115万元新建5所教学楼、维修18所学校的校舍;示范性高中建设得到加强,职业教育模式不断创新;2009年我市参加高考人数创历史之最,进入重点院校分数线达345人,比上年提高15%,其中,超600分人数达70人。 [1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