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臀(3)(1)臀宽/立位臀宽:臀部向外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4]。
或称为髋最大宽,即左右侧大腿部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此项测量不必考虑大转子,只采用大腿部向外侧最突出之点。
大转子点间宽/大转子间宽/大转子间距[6]/髋宽/大转子间径[7]:左右侧大转子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注:测量大转子点高时采用股骨大转子最高的一点,即大转子点(tro),而不是最向外侧突出点[8]。)
两髂嵴点间宽/骨盆宽/髂嵴间宽/髂嵴间距[9]/腹宽/髂宽/髂嵴间径[10]:左、右髂嵴点(ic)之间的直线距离。
髋宽指数=(髂嵴间宽/大转子点间宽)×100[4]
(2)臀围: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臀厚: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高度上,臀部前、后最突出部位间平行于矢状面的水平直线距离。
股上长:从腰围线(WL)至会阴点(CR)的距离[11]。
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点间宽和臀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从腹部至髋部的宽度增加得更为明显,构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
(1)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88.82cm,亚洲女性平均为91.66cm;欧美男性平均为98.37cm,欧美女性平均为96.69cm。
身高臀围指数=(臀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52.07,亚洲女性平均为57.78;欧美男性平均为56.03,欧美女性平均为59.34。
由此可见,臀围平均值两性差不多,(臀围/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相对更大。
(2)《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各身高段臀围数值如表、图册所示,以供参考:
身长の阶级(cm) | 男 | 女 | 男/女x 100 |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
182.5~187.4 | 1 | 183.9 | 91.3 | 0 | - | - | - |
177.5~182.4 | 15 | 179.2 | 92.7 | 0 | - | - | - |
172.5~177.4 | 21 | 174.3 | 89.7 | 1 | 173 | 95.5 | 94 |
167.5~172.4 | 43 | 169.8 | 88.1 | 3 | 169.6 | 96.6 | 91.3 |
162.5~167.4 | 24 | 165.2 | 88.3 | 26 | 164.5 | 93.3 | 94.7 |
157.5~162.4 | 6 | 160.5 | 82.7 | 33 | 159.5 | 92.1 | 89.8 |
152.5~157.4 | 0 | - | - | 32 | 154.7 | 90.1 | - |
147.5~152.4 | 0 | - | - | 10 | 151.5 | 89.6 | - |
142.5~147.4 | 0 | - | - | 2 | 144.5 | 89.8 | - |
全 体 | 110 | 170.6 | 88.8 | 107 | 158.6 | 91.7 | 96.9 |
由此可见,同身高,臀围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身长の阶级(cm) | 男 | 女 | 男/女x 100 |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
182.5~187.4 | 1 | 183.9 | 91.3 | 0 | - | - | - |
177.5~182.4 | 15 | 179.2 | 92.7 | 0 | - | - | - |
172.5~177.4 | 21 | 174.3 | 89.7 | 1 | 173 | 95.5 | 94 |
167.5~172.4 | 43 | 169.8 | 88.1 | 3 | 169.6 | 96.6 | 91.3 |
162.5~167.4 | 24 | 165.2 | 88.3 | 26 | 164.5 | 93.3 | 94.7 |
157.5~162.4 | 6 | 160.5 | 82.7 | 33 | 159.5 | 92.1 | 89.8 |
152.5~157.4 | 0 | - | - | 32 | 154.7 | 90.1 | - |
147.5~152.4 | 0 | - | - | 10 | 151.5 | 89.6 | - |
142.5~147.4 | 0 | - | - | 2 | 144.5 | 89.8 | - |
全 体 | 110 | 170.6 | 88.8 | 107 | 158.6 | 91.7 | 96.9 |
美臀(3)腰围:亚洲男性平均为73.35cm,亚洲女性平均为65.79cm;欧美男性平均为83.99cm,欧美女性平均为72.55cm。
身高腰围指数=(腰围/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42.79,亚洲女性平均为41.34;欧美男性平均为47.84,欧美女性平均为44.53。
腰臀比=腰围/臀围:亚洲男性平均为0.81,亚洲女性平均为0.73;欧美男性平均为0.85,欧美女性平均为0.75。
由此可见,腰围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腰围/身高)×100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腰臀比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也就是说,女性腰更细、臀部相对更大,两性腰臀比差异明显。
臀厚:亚洲男性平均为23.07cm,亚洲女性平均为20.72cm;欧美男性平均为24.86cm,欧美女性平均为22.71cm。
(臀厚/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3.46,亚洲女性平均为13.02;欧美男性平均为14.16,欧美女性平均为13.94。
由此可见,臀厚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臀厚/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也就是说,男性臀部略翘。
股上长:亚洲男性平均为24.48cm,亚洲女性平均为24.34;欧美男性平均为28.99cm,欧美女性平均为28.52cm。
(股上长/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4.28,亚洲女性平均为15.30;欧美男性平均为16.51,欧美女性平均为17.50。
由此可见,股上长平均值两性差不多,(股上长/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相对更长。
(注:①《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测量的是髂嵴上缘与肋骨下缘之间的中点至地面的垂距,即腰节点高[4];股上长=腰节点高-会阴高。
②《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测量的是最小腰围处至地面的垂距,即腰围高[4];股上长=腰围高-会阴高。
由于腰部测量点不同,所以不能得出日本人(股上长/身高)×100小于美国人该指数。)
臀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2.7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3.07cm;欧美男性平均为34.18cm,欧美女性平均为34.27cm。
(臀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9.12,亚洲女性平均为20.78;欧美男性平均为19.47,欧美女性平均为21.03。
由此可见,臀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臀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臀部更宽。
坐姿臀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4.08cm,亚洲女性平均为36.4cm;欧美男性平均为36.68cm,欧美女性平均为38.45cm。
(坐姿臀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9.88,亚洲女性平均为22.87;欧美男性平均为20.89,欧美女性平均为23.60。
由此可见,坐姿臀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坐姿臀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
(1)两髂嵴点间宽/骨盆宽/腹宽/髂宽:亚洲男性平均为27.01cm,亚洲女性平均为27.68cm;欧美男性平均为27.05cm,欧美女性平均为26.36cm。
(髂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5.83,亚洲女性平均为17.45;欧美男性平均为15.43,欧美女性平均为16.22。
由此可见,髂宽平均值两性差不多,(髂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骨盆相对更宽。
(2)大转子点间宽/髋宽:亚洲男性平均为30.67cm,亚洲女性平均为31.82cm。
(髋宽/身高)×100:亚洲男性平均为17.89,亚洲女性平均为20.00。
(髂宽/髋宽)×100:亚洲男性平均为88.75,亚洲女性平均为82.65。
由此可见, 髋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髋宽/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显大于男性,(髂宽/髋宽)×100平均值男性明显大于女性。
肩宽、髂宽、髋宽这三个宽度正好将人体躯干分成两个梯形,如图所示:
一般正常儿童少年,(髂宽/肩宽)×100和(髂宽/髋宽)×100两指数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从图中看出,(髂宽/肩宽)×100指数,男性从小到大无显著差异,有一定稳定性,易于预测。而女性随着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骨盆宽度增加,(髂宽/肩宽)×100指数从12岁后逐渐增大,到16岁后才能稳定下来。从12岁到16岁的4年间,该指数平均增大6.8%。由于12岁以后骨盆向横向增长明显,女性肩本身又比男性窄,所以女性(髂宽/肩宽)×100指数高于男性。
(髂宽/髋宽)×100指数,一般男少年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变化相对稳定,易于预测。女少年在8岁以前趋向男性,随着青春发育期的到来,女性化逐渐明显,髋部的增宽使指数下降与男性有明显的差别[12]。
“假胯宽”理论把髂嵴间宽定义为真胯宽,把大转子间宽或者臀宽定义为假胯宽。
“假胯宽”理论认为,正常人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实不然:
人们常说“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宽”,这其实是相对于身高而言,同身高女性骨盆更宽(身高骨盆宽指数女性大于男性)。就骨盆宽平均值而言,男女差不多,也不是在每个地区女性都大于男性[3]。
其次,骨盆宽又称为髂嵴间宽,是腹宽,而不是臀宽[4];大转子点间宽才接近臀宽;三者关系为——骨盆宽<大转子点间宽<臀宽。
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点间宽和臀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从腹部至髋部的宽度增加得更为明显,构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相关数据如下: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 | 1591.3 | 122.7 |
骨盆宽(mm) | 272.2 | 263 | 9.2 |
(骨盆宽/身高)×100 | 15.88 | 16.53 | -0.65 |
大转子间宽(mm) | 306.7 | 318.2 | -11.5 |
(大转子间宽/身高)×100 | 17.89 | 20.00 | -2.10 |
(骨盆宽/大转子间宽)×100 | 88.75 | 82.65 | 6.10 |
臀宽(mm) | 327.80 | 330.70 | -2.90 |
(臀宽/身高)×100 | 19.12 | 20.78 | -1.66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 | 1591.3 | 122.7 |
骨盆宽(mm) | 272.2 | 263 | 9.2 |
(骨盆宽/身高)×100 | 15.88 | 16.53 | -0.65 |
大转子间宽(mm) | 306.7 | 318.2 | -11.5 |
(大转子间宽/身高)×100 | 17.89 | 20.00 | -2.10 |
(骨盆宽/大转子间宽)×100 | 88.75 | 82.65 | 6.10 |
臀宽(mm) | 327.80 | 330.70 | -2.90 |
(臀宽/身高)×100 | 19.12 | 20.78 | -1.66 |
(一)骨骼系统最重要的性别差异表现在骨盆。女性骨盆由于适应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对较宽。女性骶骨也较宽,骨盆腔宽而圆,便于胎儿的娩出。由于骨盆腔较宽,致使两侧的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关节窝)相距较远,增加了两侧大转子的间距,故使髋部变宽[5]。
女性大转子间距的发育和月经初潮有一定联系。13-15岁女性大转子间距发育甚为迅速,其均数远超过男性,这一时期也正是月经初潮的高峰时期,所以大转子间距的发育高峰应该是第二性征的重要指征。
(二)无论男女,左右两大转子的宽度均大于髂嵴的宽度。虽然男性髂嵴间距相对于身高的比值小于女性,但平均值却略大于女性。而女性左右大转子间距平均值就已经超过了男性,所以当双膝并拢时,女性左右两股骨的倾角更大[13](Q角较男性大,颈干角较男性小),导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较大[5],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14]。
在男性人体中,大转子之间或位于大转子前侧的阔筋膜张肌之间的距离是髋部的最宽点;而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13],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15]。
(三)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转子下方和大腿外侧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积,向前与大腿前面的脂肪相连,向后与臀部脂肪相接[5]。
雌激素促进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抑制脂肪在腹部的囤积。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含有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16]。
通过各种方法也许可以减少转子下脂肪[17],即臀宽减小,不断接近大转子间宽。然而,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却是不变的。
综上所述,无论男女,大转子间宽都大于骨盆宽,而且女性转子下脂肪囤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学术上也不存在“假胯宽”一词。因此,“假胯宽”是伪概念。
在一项研究中,让18~30岁的女青年描述她们所喜欢的男子的体型,一般都倾向于男子有细长的腿、肩宽臀窄、呈“V”字形体型;最厌恶粗短的腿、肩窄臀宽,呈“梨”形体型(S.J.Korn,1975)[1]。
演员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问过朋友罗伯·瑞纳(Rob Reiner)这些日子女人在追求什么,瑞纳在1993年的影片《西雅图不眠夜》中给出了答案:“发达的胸肌和一个窄小的屁股[18]。”
髋关节窄的运动员性成熟后,肌肉得到迅速发展,下肢肌肉群,特别表现在臀部肌肉群,更为明显,外型看上去有些“翘臀”,臀纹球状者更好。这表现出臀部肌群结实有力,这类运动员往往蹬地和起跳都比宽髋的学生积极有力[19]。
已有研究表明,性激素会影响脂肪的堆积状况。睾丸激素即男性激素,能增加脂肪在腹部的堆积,而降低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堆积。相反,雌激素即女性激素,能抑制脂肪在腹部的堆积,而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堆积。因此,由于不同激素的作用,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在腰部、臀部和大腿的身体特征完全相反。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是一个易于观察的稳定指标,它能反映内部的生理过程。
下一步就是要确定腰臀比与生育能力的关系。戴得的研究证明,腰臀比小的女性发育较早(DeRidder et al.,1990)。他的研究确定了腰臀比与生育能力的关系。在这一研究中,腰臀比大的女性更难怀孕,她们在生育头胎时的年龄也要比腰臀比小的女性晚。腰臀比也可以用来反映总体的健康状况。例如,研究表明腰臀比较小的人患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低。显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女性也更适于怀孕、生育以及照顾和教养后代。
必须指出一点:如果腰臀比是表示身体及生育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那么,男性使用这一指标来评估未来配偶的吸引力是绝对必要的。从进化论的视角看,男性在选择配偶时最重要的是顺利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男性会选择生育能力最强的女性作为妻子。德温达·辛格(Devendra Singh)研究了男性是否把腰臀比作为评价女性吸引力的重要尺度[20]。
在一系列跨文化研究中,辛格向男性呈现不同腰臀比的女性素描。有些素描上的女性的腰臀比是0.7,有些是0.8,而另一些则是0.9。实验者要求被试在他们认为最有吸引力的图片上画圈。在选取的所有样本(包括非洲、巴西和美国人)中,不同年龄的男性都认为腰臀比是0.7的女性最有魅力[2]。
男性和女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女性要在9个月的孕期中为胎儿的发育提供能量。孩子出生后,她又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给孩子哺乳。一个女性要想顺利生育并养大孩子,就必须在体内贮存大量脂肪。女性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几乎消耗光存在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大量证据表明,只有女性体内贮存大量脂肪能够确保其怀孕、生产以及哺乳能力的时候,繁衍过程才能开始。显然,男性脂肪的贮存与他繁衍后代的成功一点都不相干。事实上,如果男性与女性类似的方式在体内贮存脂肪,这会使他保护配偶和孩子的能力降低,因此,这是不利于繁衍后代的。男性需要有发达的肌肉和力量。辛格指出,女性臀部和大腿脂肪的另一个作用是它对男性来说是其生育能力的信号。这些脂肪可以直接从女性的正面、后面和侧面观测到,因此,它是一个不错的信号。女性吸引力经常和胸部联系在一起,但是,胸部并不蕴含同样的信息,也不能显示女性的生育能力[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