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

目录导航

发现命名

阿喀琉斯基猴,意为“有脚后跟的古猴”,是一种生活在550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的一种体型娇小的古猴。这种猴类的化石于2003年在中国湖北荆州发现,发现者为中国科学家倪喜军和他的团队,该化石为一具近乎完整的早期灵长动物化石。由于其脚后跟的骨头长得短而宽,很像类人猿,因此将其种名定义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achilles)。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阿喀琉斯基猴主要栖息在潮湿、炎热的湖边,是截至21世纪发现的最古老灵长目动物,很可能是人类和各种猿猴的共同祖先。[1]

形态特征

阿喀琉斯基猴身长约7厘米,体重不超过30克,体积接近现代的小侏儒狐猴。

具有修长的四肢、尖小的牙齿和大眼窝,证明它善于跳跃和利用四肢走动、以昆虫为食并拥有良好的视力。 

它的尾巴很长,有13厘米;脚特别大,长度和它的小腿一样。长有 “大脚”的好处是,脚的抓握、跳跃能力强,适合在树上生活。

阿喀琉斯基猴的眼睛比较大,与类人猿接近,没有在夜间活动的眼镜猴那么大,由此可以推测,这种猴子是在白天活动的。

生活习性

嘴巴变短、眼睛前视等特征也表明,它的嗅觉退化而立体视觉增强,能够用视力定位食物并用手去抓捕。

阿喀琉斯基猴最显著的特征是长着一双堪比小腿、甚至超过大腿长度的大脚,且大脚趾能够与其他四个脚趾对握抓在一起,使得它的双手能够解放出来去捕捉食物。

进化地位

据推测阿喀琉斯基猴生活在距今大约550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它同时混合了类人猿和眼镜猴的特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灵长目动物化石,很可能和人类以及各种猿猴有最近的共同祖先。[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