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湄潭全景(3)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至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归属遵义市。[8]
2018年6月,中共遵义市五届五次全会同意申报撤销湄潭县,设立市辖湄潭区。[9]
截至2021年,湄潭县下辖3个街道、12个镇。[10]
3个街道:湄江街道、黄家坝街道、鱼泉街道。
12个镇: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新南镇、石莲镇、西河镇、洗马镇、抄乐镇、天城镇。[10]
湄潭县(3)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市的播州区、汇川区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11]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
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全县平均海拔972.7米,县城区平均海拔910米,最高峰位于北部西河乡取笋坎,海拔1562米;最低处位于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汇合处,海拔461米。湄潭地处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县境地层构造跨越5个界8个系,其中寒武系分布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52%,其次是奥陶系处。境内地质断层交错,折皱细密,构造复杂,地貌多样。按地层岩性分类,岩溶地貌占三分之二。由于长期侵蚀,县内地貌又演化变形为多种微地貌形态,可谓峰丛沟谷交错,坝地丘陵相镶,自然景观独特。
湄潭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干燥寒冷,春秋两季为冬季和夏季交替过渡季节;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8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7.8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4摄氏度,无明显热害和冷冻无霜期,年无霜期平均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年总辐射量3488兆焦耳/平方米,为中国太阳辐射最低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37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占41.2%;冬季最少仅占6.1%。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等。
2020年,全县拥有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9173公顷,森林覆盖率66.0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0.6%,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68.5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绿化面积6.21平方公里,覆盖率38.58%。湄潭县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346天,优良天数为343天,轻度污染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1%,比上年提升2.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38,比上年减少0.56,空气质量好于上年。[12]
湄潭县风光(18)湄潭县的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干流(乌江)1条,一级支流4条,二级支流9条,三级支流13条,四级支流5条。河流总长513.3公里,包括溪流在内的河系总长7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8公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2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8条。
境内河川径流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年内径流变化大,均不能通航。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42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2.22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2600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少年径流量的两倍,5~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6.4%。
潭县矿产资源贫乏,已探明的矿种有关12种,但蕴藏量不丰富,品位低,矿点分散。主要矿产资源有硫铁矿、原煤、石灰岩、电石岩、磷矾矿、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硫铁矿主要分布在新南、天城和复兴等乡镇,多与煤矿伴生;储量693万吨,品级为一级。其中储量最大的是新南乡凉井村,已开采多年,主要是供应黄家坝化肥厂,用于生产普钙。原煤本县煤矿资源贫乏,探明储量672万吨,矿点分散,有50多个。煤层厚度0~25米,发热量800~4500大卡/公斤。储量较大的有凉井、茅坝、德隆、杨家坪、天合等矿点。
全县的土地面积为185913.17公顷。共有耕地31.026万公顷;林地面积10186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79%,其中有林地86858.63公顷,森林覆盖率46.72%;园地4594公顷(其中茶园4200公顷),牧草地18083.81公顷;水域2318.39公顷。
全县共有用材乔木30科60种;木本粮食林木2科4种;经济林木9科16种;水果林木4科14种;竹类12种;木本花5科10种;主要灌木23科47种;主要藤木植物10科14种;古老原始树种1科1种;厥类植物6种;主要草本及其它植物33科82种。较珍贵的树种有银杏、黄杉、马挂木等,但分布稀少。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柏木、杉木、柳杉、香樟、枫树、白杨;有野生中药材558种,其中植物药529种,动物药18种,矿物药7种,菌类药材4种。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杜仲、黄柏、银花、白芍、吴芋、泡参等。
2000年,湄潭县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411613人。2003年年末总人口47.5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万人;非农业人口5.05万人。
2020年,年末户籍总户数15.56万户,总人口51.83万人,同比增加4231人。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暂未公布,年末常住人口待定。[12]
湄潭县境内有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等民族分布。
游海燕:县长游海燕:县长[13]
冷学民、郑竹青、张元铨:副县长[14]
湄潭县是典型的农业县,米业、茶叶、畜牧、烤烟、油菜是全县的五大优势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农业产业结构是以优质稻、茶叶、油菜、烤烟、辣椒、畜牧养殖等六大优势产业为主,以蔬菜、经果林、中药材、薯类作物种植为辅。
湄潭县茶海
2020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89.9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69.44亿元,同比增长7.2%;林业产值1.77亿元,同比增长6.7%;畜牧业产值15.55亿元,同比增长3.3%;渔业产值0.97亿元,同比增长6.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5.1%。
2020年,主要农作物面积略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2万公顷,同比增加0.04万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05万公顷,秋粮播种面积3.27万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86万公顷,同比增加0.01万公顷。烤烟种植面积0.28万公顷,同比增加0.01万公顷。
202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0.31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夏粮产量3.62万吨,同比增长16.0%;秋粮产量16.69万吨,同比下降2.0%。
2020年,全年油料产量2.15万吨,同比增长8.0%;烤烟产量0.505万吨,同比下降1.0%。
2020年,全年肉类总产量2.74万吨,同比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2.31万吨,同比下降0.2%;牛肉产量为0.17万吨,同比增长11.9%;羊肉产量0.022万吨,同比增长1.8%。全年水产品产量0.51万吨,同比增长9.0%。[12]
湄潭的主要工业有能源、酿酒、烟叶复烤、茶叶加工、植物油、面粉、饲料、制糖、印刷、农机、化肥、化工、水泥等。已初步形成烟草复烤、酿造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化工、能源交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020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23.29亿元,同比增长1.3%,增加值同比增长8.7%。轻、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3.2%和36.8%,私营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2.0%。
2020年底,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3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二级资质企业5家,三级资质企业8家。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98亿元,同比下降5.9%。[12]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1.2%;第二产业下降7.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8.8%。按重点领域分: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7.5%,其中制造业比上年下降18.7%;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45.5%;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8.6%。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三大领域投资占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9.2%、33.9%和30.4%,分别比上年增加3.1个、减少14.2个、减少2.6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2020年,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5亿元,同比增长7.5%。
2020年,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8.51亿元,同比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业6.86亿元,同比增长19.9%;零售业45.44亿元,同比增长9.0%;住宿业0.97亿元,同比下降8.9%;餐饮业5.24亿元,同比增长2.5%。
财政、金融、税收
2020年,全年财政总收入9.75亿元,同比下降9.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6亿元,同比下降5.6%;本级税收收入3.02亿元,同比下降15.2%;非税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3.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71亿元,同比下降4.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7亿元,同比下降62.0%,教育事业支出7.68亿元,同比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5亿元,同比增长23.8%。
2020年,全年税收总收入8.18亿元,同比下降16.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92亿元,同比下降15.6%;非税收入完成0.26亿元,同比下降7.3%。
2020年,金融市场总体平稳。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9.79亿元,同比增长9.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3.76亿元,同比增长13.2%。[12]
2020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7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12]
2020年,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县“普九”人口覆盖率为100.0%,各类学校共计204所,专任教师5119人,在校学生75253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5.37%,初中辍学率为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35%。
2020年,全年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为5066万元,同比增长11.9%。[12]
湄潭家礼医院2020年,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有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体广场139个,图书室120间。基层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2020年,继续实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工程,年末有线电视户数61162户;累计安装“户户通”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2029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
2020年末,全县有医院9家,卫生院1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3个。年末卫生机构人员数3233人,其中:执业医师724人,执业助理医师216人。年末病床位2820张。
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934元,同比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6676元,同比增长4.9%。[12]
2020年,社会保障建设取得新进展。2020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3.17万人,同比增长6.3%。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44.31万人,同比增长9.4%,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为550元,参合率达99.3%。社会事业不断改善。2020年末全县共有城镇低保对象2608人,农村低保对象10699人,特困供养对象1075人。全年共保障城镇低保2.81万人次,农村低保12.69万人次。全年共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对象20310人次,共实施临时救助1032人次,救助流浪乞讨49人次。
2020年,全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0起,死亡9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8人。[12]
湄潭县形成“一海”、“一城”、“一馆”、“一壶”、“一泉”、“一山”、“一河”、“一镇”、“一村”的“九个一”旅游格局(一海指中国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一城指中国茶城,一馆指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一壶指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一泉指国际温泉度假城,一山指龙泉山森林公园,一河指湄江滨河景区,一镇指仙谷山旅游风情小镇,一村指核桃坝茶产业村)。
2020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累计37.02亿元,同比下降30.9%;累计接待游客536.19万人次,同比下降14.3%。[12]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公园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标准倾力打造。整个公园,由天下第一壶、天壶茶廊、水上乐园、茶文化广场及茶文化古道五部分组成。其中“天下第一壶”体积28360.23立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壶基座高25.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 | ![]() |
天门峡景区景区位于湄潭县新南乡,景区占地3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3750亩,呈一“大”字形状,全长30公里。标志性景点为天门洞,两江交汇,山石为开。天门洞跨度约50米,距水面高度约50米,水深30余米,洞深约100米。 | ![]() |
湄潭茶叶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西部地区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行政区域。湄潭翠芽为公用品牌,2011年成为贵州茶叶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兰馨商标成为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而遵义红也为中国十大红茶。 | ![]() |
茅贡米湄潭茅坝米在明嘉靖年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故称为“茅贡米”。茅贡米色泽光亮,晶莹饱满,为米中精品。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曾将其誉为“黔中之宝”。 | ![]() |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公园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标准倾力打造。整个公园,由天下第一壶、天壶茶廊、水上乐园、茶文化广场及茶文化古道五部分组成。其中“天下第一壶”体积28360.23立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壶基座高25.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 | ![]() |
天门峡景区景区位于湄潭县新南乡,景区占地3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3750亩,呈一“大”字形状,全长30公里。标志性景点为天门洞,两江交汇,山石为开。天门洞跨度约50米,距水面高度约50米,水深30余米,洞深约100米。 | ![]() |
湄潭茶叶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西部地区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行政区域。湄潭翠芽为公用品牌,2011年成为贵州茶叶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兰馨商标成为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而遵义红也为中国十大红茶。 | ![]() |
茅贡米湄潭茅坝米在明嘉靖年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故称为“茅贡米”。茅贡米色泽光亮,晶莹饱满,为米中精品。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曾将其誉为“黔中之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