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乡

三板乡

中文名 三板乡
人口数量 19888人以上
面积 43.16平方千米
目录导航

人口面积

三板乡卫星地图三板乡卫星地图渠县辖乡。三板乡位于渠县中北部。面积43.16(一说36)平方千米,人口19888人(约2009年)。辖三板1个社区和三板、荆山、香安、福城、神山、大石、大雾7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三板场,距县城23千米。境内山峦环绕,中间地势低平。望石公路过境。

地理气候

地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川中红层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是东西部高、中部低、南高低,境内东西相距36公里,南北长55.6公里,东部与大竹县交界的牛乃尖——云雾山一线之华蓥山脊为最高峰脊,海拔高程800—1000米,是全县最高一级古夷平面,最高峰万里坪海拔1198.2米,渠江沿华蓥山西侧自北向南西方向蜿蜓流经全县,为县内地表水、地下水排泄之最低基面。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1月份平均气温6.6℃,8月份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雨量1068.5毫米。

历史沿革

清康熙初年设场,1956年设三板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三板、荆山、试验、香安、福城、分水6个行政村。2004年,将原大石乡的金寺、神山、大石、大雾4个村并入三板乡。

主导产业

三板乡种植业三板乡种植业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酿酒、粮油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子、花生、柑橘,产桐油。养殖业以生猪、蚕、牛、家禽、淡水鱼为主。

乡镇行政

三板乡三板乡三板乡党委政府为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抗震救灾事迹报告会,在全乡党员干部和学校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板乡组织了由四名机关干部和两名教师组成的第三批赴平武县平通镇的支灾队伍,他们在达州预备役炮兵旅渠县122火箭炮营的指挥下,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牢记宗旨、服务人民;英勇顽强、百折不挠;顾全大局、忘我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支灾任务,受到了当地党政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平武县平通镇上石坝村党支部、村委会还向三板六位支灾人员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千里奔程一心为民,八方汇聚情深意重”。大学生村官蒲云和二小教师陈华东还在灾区火线入党。

周边景点

三汇古镇

渠县三汇彩亭会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它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颇富特色,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瑰宝。

渠县汉阙

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川东北文化的起源地,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晋时期,渠县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民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钱人厚葬之风行。

渠县六处汉晋石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它是我国现存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家湾汉阙、王家坪汉阙、赵家村汉阙与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焕阙、沈府君阙合并,合称“渠县汉阙”。

渠县龙潭景区

渠县龙潭景区渠县龙潭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渠县賨人谷风景区,位于渠县东部龙潭乡境内的华蓥山中。是华蓥山中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川东“小九寨”。距县城26公里(全程柏油路通达),距达州105公里 (65公里高速公路),距重庆175公里(130公里高速公路),距广安95公里。景区面积4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00米。

渠县文庙

渠县文庙建于宋代嘉定以前,在渠县城内西隅石于岗顶.元代次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重修;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邑侯梁从义移建于县城南外西岩侧,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邑侯邸居正又于南

郊将文庙迁回旧址,明代祟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初九),文庙被农民起义军焚毁。《渠县志》载:“癸未重丸之交,‘贼’由西城毁堞而入,学宫焚焉。”隔二十年后,清代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再度兴建。康雍、乾、嘉亦相继修葺。现存的文庙建筑,是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动工重修的。整个工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秋季才告竣工。清代文庙的建筑开始于距今三百一十六年前,前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皇帝,费时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

文庙位于城区和平街西隅。文庙门口,迎面一堵朱红照壁,正背两面皆楷书四个镏金大字“宫墙万仞”。墙高10.3米、宽9.6米、厚1.47米,赫然雄峙。相传,正面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背面四字为渠县人金宝臣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