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客家

目录导航

历史

名称由来

参见:客家源流

深圳甘坑客家小镇深圳甘坑客家小镇(80)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客家一词,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韶移民(当时已是粤东和粤北本地人)的称呼[19]

最早研究记载客家问题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丰湖杂记》撰于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实为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第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对客家的界定和论述。徐旭曾主张客家南迁自宋元时期一说;力陈客家与中原汉族的源流关系,对客家的忠义勤俭、诗书传家、耕读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却极具纲领性。

根在九州

洛阳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迁出地,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京师洛阳城。中原汉人离开洛阳城,南过洛水,出大谷关,沿洛阳—南阳—襄阳古道到达江汉平原,史称“衣冠南渡”。[20]

2007年8月,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客家学专家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确认,洛阳偃师市是客家先民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始发地,客家人根在中原、根在偃师。[21]

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始于发生“永嘉之乱”的西晋末年。汉魏洛阳故城是这一南迁活动的考古坐标,其主要遗存在今河南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如被称为“望京门”的北魏宫城阊阖门以及礼仪文化建筑遗址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22]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也是河洛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出发地。如今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作为“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已被命名为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宝贵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在客家文化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23]

迁移过程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中国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汉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汉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其迁移远者自山西长治起,近者由河南灵宝、国都洛阳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大部分就在此时的迁徙。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而此时客家语开始萌芽。客家语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也说明了这些。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岭东循衡各地。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另一方面是关外满人入侵的影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部分客家人的迁徙。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

民系形成

1、形成时间

关于客家形成时间,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

  • 唐代《晋书·地理志》“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

  • 五代《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自师铎、秦彦之后,孙儒、行密继踵相攻。四五年间,连兵不息,庐舍焚荡,民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唐末大小军阀在江淮混战,此战彻底摧毁了江淮社会。

  • 宋代《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杨行密传》“自光启末,高骈失守之后,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递相窥图,六七年中,兵革竞起,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用暴力强拆着唐朝的门第社会,用鲜血揭开了五代十国的大幕,用尸骨宣示着丛林法则的残酷,江淮从人烟最盛之地突然变成了人烟稀少之地,除了战死、饿死、病死之外,很多人逃往了江西成为了客家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代《九国志·卷三·安仁义传》“儒军大败,破五十余寨,以功奏授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剌史....初儒之乱,士庶多奔豫章。”唐末江淮大混战,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覆践踏,导致东晋迁居江淮的大量人口逃往距离江淮最近相对安宁的江西,改变了江西的居民结构,奠定了客家人的形成基础。

  • 宋代《九国志·卷二·谭全播传》“遣使诣梁,俄授万胜军防御使、五岭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检校太尉、开国侯,在任七年人物殷盛。”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赣南,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

  • 宋代《舆地纪胜.赣州景物条》“官人石,在宁都县西北十里,石崖环之,无路可到,游者扪萝凿磴以上,唐末巢寇为扰,官吏避难于此。”宁都即唐代的虔化县,当地避难到峻岭之上,有些人会迁往宁都周边地区,如赣中偏东的抚州再往东走建州、邵武军。赣中偏西的吉州往南走虔州,虔州则往东走汀州。

  • 宋代《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余,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兵火之余,十室九空....淮南被兵六年,士民转徙几尽。”八世纪中期所发生的安史之乱,战火连年,哀鸿遍野,黄河流域又掀起了一次人口大批南迁。唐代韩愈《考功员外郎卢君墓志铭》“当是时,中国新去乱,士多避处江淮间。尝为显官,得名声以老故自任者以千百数。”衣冠士庶多避处江淮间,不久到了唐末在此定居未安,杨行密和孙儒争夺淮南频繁的战争,使人口又一次渡江而南。《旧五代史·王潮别传》“黄巢犯阙,江、淮间群盗蜂起。”

  • 安史之乱后,唐朝末年的战乱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长时间的战乱使人口的南下脚步继续深入,比如福建汀州在唐代初辟,户口稀少,唐代中晚期元和年间《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户数2618户,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二年间《太平寰宇记》所载汀州增至24007户,增幅高达817%。这是汀州户数的第一次大幅度增长,与唐末至五代战乱时期人口的批量迁入有密切的关系。

  • 宋代《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秦宗权责租赋于光州刺史王绪,绪不能给,宗权怒,发兵击之。绪惧,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以刘行全为前锋,转掠江、洪、虔州,是月,陷汀、漳二州,然皆不能守也。”此外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下的军民也是客家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末年,这两兄弟率军从江淮地区下江西入闽,唐朝灭亡后,割据福建。并留部分军民官吏在汀州善后,可见当时大量人口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人口不断迁入,宋太宗淳化五年,汀州下属的长汀县武平场和上杭场,升格为武平县和上杭县,足以说明汀州人口的增长态势。

  • 宋代《舆地纪胜》汀州引北宋陈轩的诗作《咏汀州》“居人不记瓯闽事,遗迹空传福抚山。地有铜盐家自给,岁无兵盗戍长闲。”

  • 在唐代之前赣南是偏远荒僻的地区,唐人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白居易把赣南比作是天涯的尽头。唐人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唐人刘商《送人往虔州》“莫叹乘轺道路赊,高楼日日望还家。人到南康皆下泪,唯君笑向此中花。”这些诗句道出了当时赣南社会荒凉的景象。

  • 而到了北宋时期,宋人苏轼《答苏伯固三首》“至虔州日,往诸刹游览,如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随着唐末人口的涌入,赣南改变了之前率以荒服视之的局面,在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中原气象的社会面貌。

  • 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教授鲁国尧《客、赣、同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提出赣语、客家话有一些特点和江淮最东部的泰州、南通一带的方言类似,源自以建康话为标准的南朝通语,因为江淮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偏僻,所以语言变化较慢,而江淮中西部人口变动很大,很多人从江淮地区迁江西,把江淮方言的特点带到了江西。

  • 靖康之难后南北分裂,在此期间,两淮地区又成为南北政权争夺要地。金人南侵,两淮是必经之地,南宋北伐,也多由江淮北上。元末明初两淮为义军首发之地,太平天国时期,江淮间战争尤烈,即以国共内战而言,三大战役也以淮海战役为最大。综观历史,两淮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战略地位。北方势力占有,可以进而取东南。南方政权占有,进可以问鼎中原,退可以固守东南,这就决定了在乱世江淮地区不安定。

  • 赣州和汀州是南宋朝廷安排自金朝南迁的归正人的地区之一,汀州仅宋室宗子便至少有五人,三人居住在宁化,二人居住在长汀。嘉定十二年,宗子赵汝舟一家被安置在长汀。除了赵汝舟外,还有赵希玛安置在宁化、赵汝求安置在长汀、赵与堂安置在宁化、赵与岗安置在宁化,他们分别是庆元二年、开禧元年、宝庆二年和嘉熙二年进士。赵汝愚在《论汀赣利害奏》的报告中多次提到居住汀州的“养老归正等人”、“宗室”和“忠顺官”。南宋隆兴二年,汀州的户数为174517户,比北宋元丰年间户数增长了114%,到南宋宝佑年间汀州户口数增到223433户。北宋后期靖康以来,汀州户数的持续增加,与这一时期中原和江淮大量人口迁入相吻合。

  • 唐宋之际赣南与闽西的人口与政区增长迅速,宋代中期之后,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文化区。随着靖康之难后的南宋移民持续进入赣南、闽西,聚集的人口达到上百万人,并大量迁居粤东,进入客家人的扩散期。

  • 宋代《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宋嘉祐七年二月·己卯朔·更江西盐法》“江、淮间,虽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虔盐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才毕,往往数十百为群,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潮、循、梅、惠、广八州之地。”这段话,证明大量人口从赣南迁到广东一带掳掠钱财和盐,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

  • 唐代的循州到北宋初已拆分为循州、惠州二州,宋代的循州只领龙川、兴宁二县。唐代元和时期兴宁、龙川户数为1224户。循州在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二年间增至8339户,据此北宋初龙川、兴宁二县户数比唐代元和户数净增了7115户,增幅为581%。到元丰年间,循州更增到47192户,比北宋初又净增了38853户,增幅为466%。而梅州增到12372户,净增10804户,增幅高达689%,显然是外来移民的结果。

  • 比较二则同出于宋人之笔的描述,陈一新《跋赡学田碑》中言汀州“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息颇类中州。”而刘克庄《木绵铺》中言漳州“风烟绝不类中州”。可见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虽境土相连,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现象已十分明显,汀州客民类中州,而闽南漳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早在唐代《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见直到唐代闽南泉州还有大量闽越人。

  • 宋代《方舆胜览》“汀州虽居南粤之穷辄,实有中州之雅俗。”  

  • 南宋时期赣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广东迁徙《方舆胜覧·卷三十六·梅州图经》“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农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给废。”可知梅州的汀、赣客民侨寓之多,而对旁边使用闽方言的潮州《方舆胜览》则描述为“潮州夷獠遂生”。

  • 而广西东南成为宋代客家移民迁入的主要地区,南宋为躲避战乱迁入岭南西部的移民很多。《舆地纪胜》“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这些移民包括来自中原地区的士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们是较早迁入广西东南的客家移民。《容县志》“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礼度并同中州。”而《南齐书·州郡志》“广州,镇南海....而狸獠猥杂。”直到南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风俗形势》“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地居海淞”可见岭南不同族群间方言文化等差异很早就已经存在。

  • 清代康熙年《永安县次志》,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真正意义上客家的文献。该志由永安知县张进箓修,屈大均纂,其卷十四《风俗》“宽得人习勤俭,衣裘罕缺,然不无外柔而内诈。琴江好虚礼,颇事文学。散佚逋赋。县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闽、潮、惠诸县迁徙而至,名曰客家,比屋诵读,勤会文。”

  • 赣南方志中的客籍与《永安县次志》成书几乎同时,赣南地区的方志中也出现了客的称谓。康熙五十年《潋水志林》中,兴国知县张尚瑗:“岭峤四冲,土著少而客籍多。民俗买田则立户,立户则充役。侨寓流移,襁负担簦,春来秋去,着之以名籍,惴惴乎?”

  • 清代光绪年《清稗类钞·客族》“四川成都多广东嘉应人,其入蜀也,始于粤寇石达开之率众西行石败,众溃散,石军多嘉应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于土著矣。惟其语言则数十年来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称之曰客族,然嘉应人在其本州岛所操之语,粤人谓为客家话,盖亦非嘉应土著也。”

  • 清代光绪年《清稗类钞·方言类》“广东有客话,广东之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及广州之花县,龙门,清远,潮州之大埔,丰顺等县,均操客话。盖土著以其后至,故称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为客话。其语之节凑句度,较之内地不甚相远,实与六朝音韵相合。”

2、形成地域

主要分布:粤东、粤北、珠三角东南部、赣南、闽西等

客家腹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赣州、汀州、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一带)

深圳本土客家民居深圳本土客家民居(80)客家侨都:惠州

世界客都:梅州

客家摇篮:赣州

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客家古邑:龙川(河源、兴宁、五华)

客家吾州:韶关(客家第五州)[24]

客家通衢:石城

客家驿亭:石壁

客家五州

综述

早在清末学者徐旭曾所撰著的《丰湖杂记》里已经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今梅州)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而客家四州则为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传说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海外客家籍华侨的主要祖籍地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韶关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继承者[24]

惠州

惠州府(今属惠州、河源、汕尾、韶关等)是最大的客家侨乡。惠州是客家学的最初萌生地,从客家学研究客家文化发育机制的意义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试金石、表演场之一。惠州文化是客家文化体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5]

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曾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商大会、央视中秋晚会、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等[26],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约700万,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同胞200多万,而台湾约500万客家人中约180万祖籍梅州。

赣州

赣州(原名虔州)在客家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大部分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经历了中原汉民向南方的五次大迁徙以后,赣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全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部分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语地区,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95%以上。这里既有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也有明清时期从粤东和闽西回迁到赣州的新客家。赣州方言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属客语于桂片)、广佬话(新客话,属客家语宁龙片)、府城话(又称赣州话,属西南官话)。赣州地区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客家文化的摇篮[24][25]

汀州

汀州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汀州籍华侨尤以籍贯永定县最多。可惜汀州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各县,分别由三明市和龙岩市代管,故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而古汀州的宁化县被誉为客家祖地[25]

韶州

古韶州(粤北地区,今主要为韶关市继承,但不限于韶关市。)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地处北江流域,(韶关、清远)的人口,80%左右应该是客家,包括英德、南雄,基本上都是客家属地。北江文化这种族群文化的归属,基本属于客家文化[27]。韶关是以客家人为主的地级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区内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人口超过九成,虽然现韶关市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使用广州话,但非常明确的是,相对于讲客家方言的居民而言,讲广州话的才是客,因为他们并非韶关较早的居民,他们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因为躲避战乱,方由广州附近北迁而来[24]

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始设韶州,治所在曲江县(今武江西岸),韶州范围最广时包括今韶关地区(仅新丰县原属循州)、清远地区(仅清远市区原属番州)。韶州对于客家民系而言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客家原乡之一,客家大本营即由包括韶州在内的五大州府构成。古韶州地域北连赣州,东接惠州,西挟广西贺州,南扼广州,韶州所连接的赣州、惠州都是重要的客家文化盛行地区,所以韶州在客家大本营中起到重要的御接作用。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24]

在清代古韶州分属韶州府、南雄府、连州府,南韶连三府州源出古韶州,都是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是《丰湖杂记》所记客家原乡。古韶州客家渊源历史悠久,上可溯秦统一岭南之后的横浦、湟溪、阳山三关;中可探盛唐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岭梅关,引中原移民入籍岭南;下可忆明末清初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础,西蜀今以韶关为原乡者仍众[24]

政治

综述

梅州义兵统督蔡蒙吉故居梅州义兵统督蔡蒙吉故居客家是汉民族中颇具血性的族群[28]。从南宋末期开始,客家登上历史舞台(如蔡蒙吉),从宋末勤皇抗元,明末抗清,收复台湾,再到清末抗日抗法,无不带有客家人忠义、义无反顾的身影。近现代客家六次崛起,大批人杰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这六次崛起,指的是:第一次被视为客家人的革命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是客家人作为中坚之一的戊戌变法运动;第三次是客家人作为主体的辛亥革命;第四次是发生在客属地的土地革命;第五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部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第六次则是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开国元戎中有一大批客家领袖与战将[29]

河源文天祥屯兵遗址,甘泉胜迹河源文天祥屯兵遗址,甘泉胜迹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民系,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中逐步崛起,连戊戌变法这种一般人认为与客家关系不大的维新运动都有客家人在主事,不仅菜市口喋血的六君子中,有章京行走的刘光第是客家人,而当日唯一呼应变法的省份,即湖南新政,则完全是客家人在主事,其主帅为陈宝箴、黄遵宪,为湖南日后出了一大批革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黄遵宪与戊戌变法的主帅梁启超,更有不同一般关系。陈宝箴被赐死,黄遵宪也差点被杀。而在戊戌变法之前的洋务运动先驱即有客家人洋务派代表丁日昌。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十大战区司令长官有六位是客家人(张发奎、薛岳等),共产党两大军队(八路军与新四军)均是客家人在主事,八路军总指挥为朱德,参谋长为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为廖承志,新四军军长为叶挺,重建后的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

太平天国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由客家人组织发动,首领洪秀全以及六位最高决策的核心人物(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洪仁玕)均是客家人,后期主将陈玉成、李秀成也是客家人。洪秀全、冯云山等在宣传、发动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以广西东南地区的客家人为基础。而客家人大批加入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势力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平天国将领基本上是客家人,金田起义的基本群众大多数也是客家人。参加金田起义的有二万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客家人。金田起义之初,福王的九大据点(贵县赐谷、北山里、龙山;桂平县紫荆山、金田;平南县鹏化区;陆川县陆苗;博白县平山;信宜县塘坳)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紧密联系,必然影响到太平天国的方方面面,使太平天国的政策、制度及其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烙印。

中法战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当法国侵略者吞并越南,威胁南疆安全的严重时刻,出现了一个震动中外,影响中、越、法三国政局的奇迹,一度偃旗息鼓,避居越境的黑旗军,奋起抗法。[30]黑旗军和法国侵略者交锋频繁,较大的战役共有六次。尽管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都能结合实际制定有效作战方案战胜敌人。[30]

戊戌变法

客家人在近代三大革命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些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文史资料中记述颇丰,可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业绩却鲜有提起。其实在京百日维新以及在地方上惟一呼应即湖南新政等重大事件中,客家人均不曾缺席,有的甚至担当起领导与骨干角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变革创新精神,历史应当为他们添补上浓重的一笔。如刘光第、陈宝箴、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陈炽在戊戌变法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及重要成员廖仲恺、胡汉民、邓仲元、何贯中、邹鲁、温靖侯(温仲和之子)、谢良牧等都是客家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首先得到广大客籍留日学生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同盟会的领导核心成员中,客籍留日学生占46%,绝大部分是嘉应州、大埔、惠州等地的留学生。

此外海外革命经费的筹措也主要是在客籍华人华侨中进行;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各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区或以客家人为主。在1911年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有林修明、陈文褒、饶辅廷、周增、张学龄、陈文友等24名客籍人士,他们有的既是海外回国的客籍华侨青年,同时又是留日学生。可以说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宣传发动、筹措经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事例不胜枚举。如郑士良领导惠州起义,何子渊、丘逢甲领导黄冈起义,邓子瑜、陈纯领导七女湖起义,胡汉民、姚雨平、胡毅生、邹鲁领导黄花岗起义。

北伐战争时期,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绍竑任第7军党代表。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张发奎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黄琪翔[31][32]更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4月17日,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胡汉民、蒋介石、柏文蔚等及部分监察委员宣布在南京组成国民政府,以胡汉民为主席。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中客家表现突出,中央苏区所在地是赣南的客家地区,朱德、叶挺、叶剑英、卢德铭、朱云卿、袁文才[33]、王佐等皆为客家人。

抗日战争

客家人在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的表现
事件 客籍代表人物
第二次国共合作 朱德、叶剑英、叶挺
淞沪会战 张发奎、廖磊、薛岳、罗卓英;阵亡的客籍高级将领:黄梅兴、姚子青、谢晋元、宫惠民、李友梅
太原会战 朱德
平型关战役 朱德
忻口战役 朱德(八路军总指挥)、黄绍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娘子关战役 黄绍竑(总指挥)
南京保卫战 罗卓英(副司令);阵亡的客籍高级将领:罗策群、姚中英、刘国用、谢承瑞、黄纪福、陈节、朱赤[34]
徐州会战 阵亡的客籍高级将领:王铭章
兰封会战 薛岳(总指挥)
南昌会战 薛岳、罗卓英、参谋长罗为雄
第一次长沙会战 总指挥:薛岳
桂南会战 总指挥:张发奎
枣宜会战 中央集团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
百团大战 总指挥:朱德
上高战役 总指挥:罗卓英
第二次长沙会战 正副总指挥:薛岳、罗卓英
第三次长沙会战 总指挥:薛岳
鄂西会战 吴奇伟
缅北滇西战役 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副参谋长温鸣剑
常德会战 吴奇伟
豫湘桂战役 张发奎
豫中会战 第一战区第19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
长衡会战 薛岳、张发奎
桂柳会战 总指挥:张发奎
湘粤赣战役 总指挥:薛岳

备注:客家人邓演达坚持中间线路观点

经济

客家人在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的表现
事件 客籍代表人物
第二次国共合作 朱德、叶剑英、叶挺
淞沪会战 张发奎、廖磊、薛岳、罗卓英;阵亡的客籍高级将领:黄梅兴、姚子青、谢晋元、宫惠民、李友梅
太原会战 朱德
平型关战役 朱德
忻口战役 朱德(八路军总指挥)、黄绍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娘子关战役 黄绍竑(总指挥)
南京保卫战 罗卓英(副司令);阵亡的客籍高级将领:罗策群、姚中英、刘国用、谢承瑞、黄纪福、陈节、朱赤[34]
徐州会战 阵亡的客籍高级将领:王铭章
兰封会战 薛岳(总指挥)
南昌会战 薛岳、罗卓英、参谋长罗为雄
第一次长沙会战 总指挥:薛岳
桂南会战 总指挥:张发奎
枣宜会战 中央集团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
百团大战 总指挥:朱德
上高战役 总指挥:罗卓英
第二次长沙会战 正副总指挥:薛岳、罗卓英
第三次长沙会战 总指挥:薛岳
鄂西会战 吴奇伟
缅北滇西战役 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副参谋长温鸣剑
常德会战 吴奇伟
豫湘桂战役 张发奎
豫中会战 第一战区第19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
长衡会战 薛岳、张发奎
桂柳会战 总指挥:张发奎
湘粤赣战役 总指挥:薛岳

社会

种植业

农业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稻米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旱稻。还积极引种番薯、玉米、小麦等优良作物。赣南种茶业始于唐代,明清两代更盛[35]

矿冶业

闽西是客家地区矿冶业主产地,宋朝时已开采,明清渐盛。[35]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中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江西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

手工业

闽西汀州在明代中叶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产纸区,四堡地区所出产的玉扣纸是中国最富盛名的书画印刷纸,四堡与北京、汉口、浒湾并称中国古籍雕版四大基地[36]

商业

赣州、汀州在明代,粤东的兴宁在清初,先后成为客家地区最大的商埠[37]。客家人从中国远渡重洋外出谋生,遍布港台及东南亚,产生了一大批创富成功的客家商人。张裕集团张弼士,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早期客商的代表人物;化工大王田家炳,领带大王曾宪梓,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毛衫大王吴惠权,国货大王余国春等则是当代客商翘楚。

古村落

盛会

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甘坑客家小镇

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的版画村是深圳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建筑群,建筑年代从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期。至2012年05月存有古建筑200余间,包括两座碉楼及附属民房、祠堂等,由不同姓氏形成不同的自然村。在屋内客家文化的细节也保存完好。

团体

深圳客家文化节深圳客家文化节(80)主要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商大会[38]、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39]、世界客属青年大会[40]、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等。

客家文化节大多是客属地政府或客属社团推动,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客家文化,发展创新客家文化为目的的节日盛会。知名度较高的有深圳客家文化节、香港客家文化节、澳门客家文化节、台北市客家文化节[41]、河源中国客家文化节、中国凤岗客侨文化节[42]、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 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台湾桃园客家文化节[43]、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节[44]、梅州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45]

文化

参见:世界客属总会、世界客属总商会、客家委员会、香港崇正总会、南洋客属总会、英国崇正总会、全日本崇正联合总会、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等。

崇正总会是客家人的世界性组织。[46]崇正源出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的推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精髓,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财富。客家人以"崇正"为天下客家的大旗,成为客家精神最精辟最集中也最有号召力的体现。考"崇正",《晋书·顾和列传》"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以一其统,斯人伦之纪,不二之道也" 。[47]

语言文字

主词条:客家文化

参见:深圳客家文化、东莞客家文化、赣南客家文化、韶关客家文化、赣州客家文化

客家文学

主词条:客家语
客家风情客家风情(80)客家语又叫客家话,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在粤中有部分地区叫水源音(一般归入客家语粤中片),在粤东部分地区叫福广话、岭东语、广东话(迁四川后裔之语言又被称为土广东话),闽、赣迁川的,同样以广东人自称。在江西部分地区叫赣南话(赣南客家语)、怀远话。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新民话、麼个话等。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汀州)。通称客家语,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以外分布省区最多的方言,广泛地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和台湾共8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福建西部地区、江西南部地区最为集中。估计全国说客家话的人口约5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以上。此外在海外华侨和华裔中也有很多人说客家话。

教育

主词条:客家文学

客家新绎客家新绎(80)客家文学是随着客家研究浮出水面并成为显学而提出的概念。但作为学术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始终未达成共识。20世纪90年代末,有论者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所有以客家语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如客家歌谣、客家民间故事、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采茶戏,文人创作中的方言小说、方言诗等;

客籍作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在作品中描绘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都属客家文学;

非客籍作家若能深入客家地区,创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可归入客家文学[48]

汀州-大美首府汀州-大美首府(80)代表作家有:

中国大陆的黄遵宪、李金发、张资平、碧野[49]、杜埃、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等[50]

台湾的丘逢甲(台湾近代客家文学之祖)、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吴浊流(日据时期的铁血诗人)、龙瑛宗(宝岛夜空中的孤独彗星)、吕赫若(现当代之交的台湾第一才子)、钟理和、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的开拓者)、钟肇政、杜潘芳格、李乔、钟铁民、谢霜天(乡土女作家)、尹玲、小野(从实验室走出的畅销书作家)、吴德亮(宝岛上的千手缪斯)、蓝博洲、罗任玲;

惠州-发现客家时尚惠州-发现客家时尚(80)港澳的黄谷柳(香港社会写实文学的奠基者)、侣伦(贯穿香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的第一人)、曾敏之、舒巷城、戴天、蓝海文(开启新古典主义诗风)、陶然、林燕妮、钟晓阳、李鹏翥(澳门当代文学的开掘和见证);

海外的黄孟文、潘雨桐、吴继岳(泰华文坛老将)、李少儒(泰华文坛怪杰) 、饶公桥、胡惠南、阿五、严唯真(印尼华文文坛的常青树)、黄裕荣(海外华文作家中的保尔·柯察金)、立锋、明芳、袁霓、廖蕴山、云幻、刘放、张奥列等[51]

习俗

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直接相关。在古代客家地区已形成了相当的教育规模,在现代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与传统的诗礼传家的学风有关,也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持兴学德政垂后世的观点有关。

客家饮食

客家民俗客家民俗(80)客家民俗,或称客家习俗、客家风俗等,流派众多,如赣南客家民俗、客家水上民俗文化等,它包括衣食住行、婚嫁生育、丧葬习俗、民间节俗、生产习俗、民间信仰、传统会社、客家交际、地理风水、民间禁忌、宗教文化、尚武习俗、成年仪礼等方面。

客家民俗博物馆、南水村史博物馆

民间节俗

客家饮食客家饮食(80)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

客家人的饮食,与其他民系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猪肚鸡。客家娘酒、客家擂茶、客家擂茶文化、客家小吃、客家美食、客家黄酒、客家盆菜、客家汤圆等均是客家饮食的表现。

婚嫁生育

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艺术

客家祠堂客家祠堂(80)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保留着古代的婚俗,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与古代婚俗六礼大同小异,程序复杂,礼节讲究。而别有风趣的当属接亲,有客家哭嫁、遮伞习俗等。

宗族社会

客家传统社会主要表现在客家祠堂方面。

传统戏剧

民间舞蹈

客家汉剧客家汉剧(80)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广东汉剧、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花朝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还有客家山歌剧、提线木偶戏、手挚木偶戏等。

戏剧剧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音乐曲艺

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丰顺浦寨的火烧龙舞、南雄的香火龙舞、大埔与饶平的花环龙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狮子舞、大埔清溪的仔狮灯舞、东源的金龙狮舞,饶平的布马舞、五华的竹马舞、紫金的纸马灯、平远的船灯舞、紫金的花船舞、兴宁的杯花舞、韶关的犁春牛、大埔的鲤鱼灯舞、以及席趣舞、莲池舞、织女穿花舞、落地金钱舞等[52]

工艺

民间音乐

梅州-客都人家梅州-客都人家(80)客家谚语,是客家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谚语、社会谚语、生活谚语三类。

客家童谣与客家民歌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与客家民歌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客家语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韵味。

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广东汉乐(如客家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竹板歌、粤西客家情歌等。

流行音乐

客家流行音乐

客语影视

主词条:客家电视台

电影

全球首部客家语电影《一八九五》

中国内地首部纯客家话电影《围屋喜事》[53]

电视

台湾第一部纯客语发音的八点档连续剧《老嫩大细》[54]

首部客家青春偶像剧《花树下的约定》

社会科学

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中国南方最早出产毛边纸的地方。一千多年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将乐的龙栖山已开始生产毛边纸。至北宋时,将乐、宁化等地造纸术更臻完备,将乐的西山纸、宁化的玉扣纸等名闻中外。明清时代,三明各县的造纸业已相当繁荣且久负盛名。

传统民居

主词条:客家学

传统手工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添丁灯客家添丁灯(17)制画工艺:制画工艺在客家民间流传甚广,名家辈出。如长汀上官周,宁化黄慎,上杭华岩,武平李灿均驰誉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颇有影响。制画主要有版画,壁画,字画,蛋画,铁画,画像等。代表有:兴宁版画、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光德陶瓷烧制技艺

剪纸工艺:汀州剪纸工艺源于清代帝后生日摆万寿,民间张贴剪纸图案以表庆贺。后来逢春节或新婚喜庆,红纸剪成的各种艺术图案或文字,寓庆贺祝福之意。传统图案有鸾凤和鸣、松鹤延年、梅兰菊竹、寿星等,文字有福,禄,寿,喜等,多出自巧妇之手。民间剪纸不限于妇女,有专门剪纸刻纸的艺人。各种图案应手而成,巧夺天工。

手扎工艺:客家手扎工艺品种繁多,依物施艺,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灯扎,纸扎和花扎四种。代表有:连平忠信花灯、客家龙灯、丰顺埔寨纸花技艺

雕刻工艺:五华石雕、石城砚、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

分布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80)客家民居分为赣南客家民居、闽西客家民居、粤东客家民居、粤北客家民居等几大流派。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南方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风格。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80)客家围屋大致可分为:闽西的方形、圆形土楼,赣南的口字、国字型土围子,粤北的四角楼、碉楼(如翁源的湖心坝高围墙)、粤北大围楼(以始兴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楼和翁源江尾镇思茅岭的张姓八卦围最具代表性),粤东梅州的围龙屋(如棣华居、仁厚温公祠、荣禄第、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原膴隆基、光禄第等)、带有碉楼的围龙屋(如兴宁躲世围)、圆围、半月楼(新月楼)、八角楼(如大埔道韵楼)、多角围屋和方、圆土楼(如大埔花萼楼),粤中惠阳、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如鹤湖新居、龙田世居、田丰世居、大万世居、环水楼)和围村,香港围村(如新界曾大屋)等10余种类型[55]

赣州-宋城古韵赣州-宋城古韵(80)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存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走进围屋就走进古老的城堡。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还有那尘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鹭村。

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全球

主词条:客家地区

广东

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中国国外客属人口约1200万人左右,港澳台客家约600万人(其中,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合计客家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800余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0.5万)等也有客家分布。

印尼客家人祖籍多为广东、福建两省,广东籍的主要来自梅县、蕉岭、惠州、陆丰,福建籍的则大都来自龙岩市永定县,而且尤以下洋、大溪两镇居多。

全球客家分布一览(均为约数)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亚洲 印尼 800万[56] 马来西亚 150万 美洲 美国 30万 秘鲁 4-5万(2008)
泰国 100万 新加坡 40万 加拿大 10万 牙买加 8万
越南 30万 缅甸 5.5万 古巴 0.81万 圭亚那 0.7万
印度[57] 2.5万 韩国 2万 阿根廷 0.5万 苏里南 0.41万
日本 1.5万 柬埔寨 1万 巴西 0.24万 厄瓜多尔尔 0.2万
文莱 0.9万 菲律宾 0.68万 委内瑞拉 0.2万 多米尼加 0.12万
老挝 0.5万 尼泊尔 0.24万 智利 0.12万 墨西哥 0.1万
沙特阿拉伯 0.22万 巴基斯坦 0.2万 玻利维亚 0.01万 危地马拉 0.01万
朝鲜 0.1万 土耳其 0.05万 大洋洲 澳大利亚 4万
孟加拉国 0.05万 斯里兰卡 0.017万 欧洲 英国 15万[8] 荷兰 约 10万[9]
科威特 0.017万 东帝汶 0.1(2007) 法国 5万 德国 1.2万
非洲 毛里求斯 3.5万 南非 2.5万 葡萄牙 0.5万 瑞典 0.24
留尼旺 1.8万 塞舌尔 0.05 前南斯拉夫地区 0.24万 比利时 0.2万
莫桑比克 0.03万 马达加斯加 0.02万 西班牙 0.2万 卢森堡 0.2万
尼日利亚 0.02万 加纳 0.02万 丹麦 0.12万 俄罗斯 0.1万
民主刚果 0.02万 安哥拉 0.02万 意大利 0.1万 瑞士 0.1万
肯尼亚 0.01万 塞拉昂 0.006万 奥地利 0.05万 挪威 0.03万
赞比亚 0.006万 捷克 0.01万 冰岛 0.01万

备注:海外客家人分布数据来源: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第1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保守估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6107.8万人,国外456.29万人。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约2.5万)、斐济、新西兰[58]、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江西

全球客家分布一览(均为约数)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
亚洲 印尼 800万[56] 马来西亚 150万 美洲 美国 30万 秘鲁 4-5万(2008)
泰国 100万 新加坡 40万 加拿大 10万 牙买加 8万
越南 30万 缅甸 5.5万 古巴 0.81万 圭亚那 0.7万
印度[57] 2.5万 韩国 2万 阿根廷 0.5万 苏里南 0.41万
日本 1.5万 柬埔寨 1万 巴西 0.24万 厄瓜多尔尔 0.2万
文莱 0.9万 菲律宾 0.68万 委内瑞拉 0.2万 多米尼加 0.12万
老挝 0.5万 尼泊尔 0.24万 智利 0.12万 墨西哥 0.1万
沙特阿拉伯 0.22万 巴基斯坦 0.2万 玻利维亚 0.01万 危地马拉 0.01万
朝鲜 0.1万 土耳其 0.05万 大洋洲 澳大利亚 4万
孟加拉国 0.05万 斯里兰卡 0.017万 欧洲 英国 15万[8] 荷兰 约 10万[9]
科威特 0.017万 东帝汶 0.1(2007) 法国 5万 德国 1.2万
非洲 毛里求斯 3.5万 南非 2.5万 葡萄牙 0.5万 瑞典 0.24
留尼旺 1.8万 塞舌尔 0.05 前南斯拉夫地区 0.24万 比利时 0.2万
莫桑比克 0.03万 马达加斯加 0.02万 西班牙 0.2万 卢森堡 0.2万
尼日利亚 0.02万 加纳 0.02万 丹麦 0.12万 俄罗斯 0.1万
民主刚果 0.02万 安哥拉 0.02万 意大利 0.1万 瑞士 0.1万
肯尼亚 0.01万 塞拉昂 0.006万 奥地利 0.05万 挪威 0.03万
赞比亚 0.006万 捷克 0.01万 冰岛 0.01万

广西

关于广东客家,农村没有客家聚居村落的只有汕尾市区、南澳县、澄海区、顺德区、吴川、江城区,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村落分布。其中,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关五市以及揭西县、陆河县、英德、廉江等以客家为主。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

广东以客家人为主的县(县级市、市辖区)
地级市 下辖区划
梅州 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大埔县、平远县、五华县、丰顺县
惠州 惠阳区、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
河源 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
深圳 龙岗区、盐田区[59]、龙华区、坪山区、大鹏新区、[60]罗湖区
韶关 曲江区、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新丰县、翁源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东莞 樟木头镇、凤岗镇、清溪镇
清远 英德市
汕尾 陆河县
揭阳 揭西县
中山 五桂山街道
广东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地级市 下辖区划
惠州 龙门县
深圳 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
韶关 浈江区、武江区、南雄市
东莞 莞城、东城、南城、厚街、虎门、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等
清远 连南、阳山、佛冈(1/3)、清城区、清新区、连州22%
广州 7区:增城区、花都区1/3、从化区、白云区7%、天河区、越秀区、番禺区
揭阳 普宁、揭东区(1/10)
汕头 潮阳区、潮南区
汕尾 陆丰、海丰20%弱
潮州 饶平20%、潮安区
云浮 云安30%弱、罗定、新兴县
茂名 化州、信宜、电白区、高州15%弱
阳江 阳春1/3强、阳西(塘口镇为代表)、阳东
湛江 廉江、市辖区(8.96%)、遂溪(2.3%)、徐闻、雷州
肇庆10% 端州区9%、鼎湖区8%、大旺、四会40%、高要、广宁9.45%、封开、德庆、怀集[61]
江门 鹤山、台山、新会区、蓬江、开平、恩平
珠海 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
中山 南朗、三乡、神湾、坦洲等
佛山 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

福建

广东以客家人为主的县(县级市、市辖区)
地级市 下辖区划
梅州 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大埔县、平远县、五华县、丰顺县
惠州 惠阳区、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
河源 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
深圳 龙岗区、盐田区[59]、龙华区、坪山区、大鹏新区、[60]罗湖区
韶关 曲江区、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新丰县、翁源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东莞 樟木头镇、凤岗镇、清溪镇
清远 英德市
汕尾 陆河县
揭阳 揭西县
中山 五桂山街道

台湾

广东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地级市 下辖区划
惠州 龙门县
深圳 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
韶关 浈江区、武江区、南雄市
东莞 莞城、东城、南城、厚街、虎门、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等
清远 连南、阳山、佛冈(1/3)、清城区、清新区、连州22%
广州 7区:增城区、花都区1/3、从化区、白云区7%、天河区、越秀区、番禺区
揭阳 普宁、揭东区(1/10)
汕头 潮阳区、潮南区
汕尾 陆丰、海丰20%弱
潮州 饶平20%、潮安区
云浮 云安30%弱、罗定、新兴县
茂名 化州、信宜、电白区、高州15%弱
阳江 阳春1/3强、阳西(塘口镇为代表)、阳东
湛江 廉江、市辖区(8.96%)、遂溪(2.3%)、徐闻、雷州
肇庆10% 端州区9%、鼎湖区8%、大旺、四会40%、高要、广宁9.45%、封开、德庆、怀集[61]
江门 鹤山、台山、新会区、蓬江、开平、恩平
珠海 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
中山 南朗、三乡、神湾、坦洲等
佛山 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

港澳

江西客家人数仅次于广东,赣州全市总人口974.25万人(2017年)[62],客家人占赣州总人数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级市首位,囊括江西16个纯客家县(市、区)世称客家摇篮[63]

江西以客家人为主的县(县级市、市辖区)
地级市 下辖区划
赣州 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瑞金市、上犹县、大余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信丰县
吉安 遂川县
宜春 铜鼓县
江西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地级市 下辖区划
吉安 井冈山40%(含原宁冈县)、万安40%、泰和、吉水20%、吉安县、永丰、永新、青原区、新干
宜春 万载、奉新、靖安(1/3)、宜丰
九江 修水、武宁石门乡
抚州 广昌县驿前乡

川渝

江西以客家人为主的县(县级市、市辖区)
地级市 下辖区划
赣州 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瑞金市、上犹县、大余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信丰县
吉安 遂川县
宜春 铜鼓县

湖南

江西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地级市 下辖区划
吉安 井冈山40%(含原宁冈县)、万安40%、泰和、吉水20%、吉安县、永丰、永新、青原区、新干
宜春 万载、奉新、靖安(1/3)、宜丰
九江 修水、武宁石门乡
抚州 广昌县驿前乡

浙江

广西客家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语方言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的,最迟在宋朝已有客家落户广西。境内除桂林市的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和河池市的凤山县没有客家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分布,人数约600万(2013年)。

广西客家达10万以上的县市区
地级市 辖区 地级市 辖区
南宁 市区、宾阳 贵港 市区、桂平、平南
柳州 市区、柳城 北海 合浦
来宾 兴宾区 钦州 市区、浦北、灵山
贺州 八步区、昭平 防城港 遍布全市
玉林 市区、陆川、博白、北流

海南

广西客家达10万以上的县市区
地级市 辖区 地级市 辖区
南宁 市区、宾阳 贵港 市区、桂平、平南
柳州 市区、柳城 北海 合浦
来宾 兴宾区 钦州 市区、浦北、灵山
贺州 八步区、昭平 防城港 遍布全市
玉林 市区、陆川、博白、北流

人物

福建客家分布于龙岩、三明、漳州和南平等市。

纯客家县市有:永定区、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

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南靖、平和、诏安等10个。

龙岩市是客家民系重要的形成地和聚集地,全市人口80%是客家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长汀)被称为客家首府,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有54个姓氏的居民迁往台湾,台湾500万客家人中,祖籍龙岩的有70多万人。在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累计超过120万人。胡文虎、吴伯雄等名人政要的祖籍地就在龙岩。

漳州市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客家人口约几十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语。

南平市有客家人20多万,以顺昌分布最多,约5.7万人[64]。在客家人的历次迁徙中,闽西北一直是重要的中转地和居住地。武夷山遗产地及周边县市如南平、顺昌、邵武等地仍有不少客家人聚族而居,境内有大量的客家文化遗存。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天上宫(原汀州会馆)就是典型的一例。

福建客家县(市区)域分布
地级市 县级 乡镇 客家人口 代表口音 代表人物
龙岩 长汀县 所有乡镇 54.5万(2017年) 长汀话
永定县 所有乡镇 49.2万人(2013年) 永定话
上杭县 所有乡镇 37.4万人(2010年) 上杭话 林丹
武平县 所有乡镇 39.9万(2017年) 武平话
连城县 所有乡镇 33.3万(2010年) 城关话等
漳平县 南洋镇 3000人以上 梅县话
象湖镇 100人以下 漳平畲家客
双洋镇 100人以下 漳平畲家客
注:漳平方言属闽语系统,但受到客家方言的一些影响,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度的特点。
新罗区 万安镇 1.24万人 万安话
江山镇 近1400人 双车话
大池镇 5000人 大池话
白沙镇 2000人以上 营话、梅县话
适中镇 不详
红坊镇 不详
东肖街道 不详 邓子恢
龙门街道 不详
注:龙岩话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度的特点。
注:龙岩地区客家语使用人数为179.2万人(1985年底),而闽南语使用人数为59万。
三明 宁化县 所有乡镇 37.66万(2014年) 黄慎、伊秉绶
清流县 所有乡镇 15.2万
明溪县 所有乡镇 12万(2006年)
将乐县 闽、客、赣方言过渡区(将乐县为主) 将乐话
永安闽中方言区 小陶镇上、下户口
罗坊乡吴坊、桥头、左拔等
安砂镇坑口等
大田县 广平镇、桃源镇等客家方言岛 数千人
沙县 闽中方言为主,客家方言岛
泰宁县 闽赣方言为主,客家方言岛
梅列区 中村乡客家方言岛
三元区 陈大镇客家方言岛
漳州 平和县 西部
南靖县 西部
诏安县 北部
云霄县
南平 顺昌县 城关镇等客家方言岛 5.7万人(2009)
注:西北部为闽、客、赣方言过渡区;东南部为闽北方言区。
延平区 茂荡镇等4个客家方言岛
注:大部分为闽北方言区,市区及西芹镇为北方方言区。
邵武 闽赣方言区
武夷山 闽北方言区
光泽县 闽赣方言区
浦城县 忠信镇客家方言岛
宁德 福安 社口镇客家方言岛
福鼎 磻溪镇、点头镇客家方言岛

岭南

福建客家县(市区)域分布
地级市 县级 乡镇 客家人口 代表口音 代表人物
龙岩 长汀县 所有乡镇 54.5万(2017年) 长汀话
永定县 所有乡镇 49.2万人(2013年) 永定话
上杭县 所有乡镇 37.4万人(2010年) 上杭话 林丹
武平县 所有乡镇 39.9万(2017年) 武平话
连城县 所有乡镇 33.3万(2010年) 城关话等
漳平县 南洋镇 3000人以上 梅县话
象湖镇 100人以下 漳平畲家客
双洋镇 100人以下 漳平畲家客
注:漳平方言属闽语系统,但受到客家方言的一些影响,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度的特点。
新罗区 万安镇 1.24万人 万安话
江山镇 近1400人 双车话
大池镇 5000人 大池话
白沙镇 2000人以上 营话、梅县话
适中镇 不详
红坊镇 不详
东肖街道 不详 邓子恢
龙门街道 不详
注:龙岩话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度的特点。
注:龙岩地区客家语使用人数为179.2万人(1985年底),而闽南语使用人数为59万。
三明 宁化县 所有乡镇 37.66万(2014年) 黄慎、伊秉绶
清流县 所有乡镇 15.2万
明溪县 所有乡镇 12万(2006年)
将乐县 闽、客、赣方言过渡区(将乐县为主) 将乐话
永安闽中方言区 小陶镇上、下户口
罗坊乡吴坊、桥头、左拔等
安砂镇坑口等
大田县 广平镇、桃源镇等客家方言岛 数千人
沙县 闽中方言为主,客家方言岛
泰宁县 闽赣方言为主,客家方言岛
梅列区 中村乡客家方言岛
三元区 陈大镇客家方言岛
漳州 平和县 西部
南靖县 西部
诏安县 北部
云霄县
南平 顺昌县 城关镇等客家方言岛 5.7万人(2009)
注:西北部为闽、客、赣方言过渡区;东南部为闽北方言区。
延平区 茂荡镇等4个客家方言岛
注:大部分为闽北方言区,市区及西芹镇为北方方言区。
邵武 闽赣方言区
武夷山 闽北方言区
光泽县 闽赣方言区
浦城县 忠信镇客家方言岛
宁德 福安 社口镇客家方言岛
福鼎 磻溪镇、点头镇客家方言岛

四川

依客家基本法定义:具有客家血缘或客家渊源,且自我认同为客家人者。2011年,台湾客家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8.1%,约419.7万人,其中新竹县71.6%、苗栗县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园县39.2%、花莲县31.7%、新竹市30.1%、屏东县23.7%、台东县19.9%、台中市16.4%、台北市16.4%(42.9万)、南投县16.0%、新北市14.1%(54.9万)、高雄市11.6%、基隆市10.0%(3.1万),其余县市比例不足10%(嘉义市8.7%,2.4万;宜兰县8.5%,3.9万;云林县8.1%,5.8万;彰化县5.7%,7.4万;台南市5.4%,10.1万;连江县5.2%,0.1万;澎湖县2.5%,0.2万;金门县1.5%,0.1万)。客家人口数最多的县市依序为桃园县(78.5万人)、新北市(54.9万人)及台中市(43.6万人)。

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区划 辖区
桃园县 新屋乡(77%)、杨梅市(68%)、平镇市(59%)、龙潭乡(59%)、中坜市(57%)、观音乡(48%)、大园乡(26%)
新竹县 北埔乡(94%)、峨眉乡(92%)、新埔镇(92%)、关西镇(89%)、横山乡(89%)、芎林乡(84%)、竹东镇(78%)、宝山乡(76%)、湖口乡(75%)、新丰乡(66%)、竹北市(57%)
新竹市 东区(37%)、香山区(27%)
苗栗县 公馆乡(91%)、头屋乡(89%)、三湾乡(88%)、大湖乡(88%)、铜锣乡(87%)、苗栗市(87%)、南庄乡(82%)、三义乡(81%)、狮潭乡(79%)、卓兰镇(79%)、头份镇(78%)、造桥乡(77%)、西湖乡(76%)、泰安乡(41%)、竹南镇(38%)、通霄镇(33%)、苑里镇(30%)、后龙镇(29%)
台中市 东势区(77%)、石冈区(46%)、新社区(45%)、和平区(34%)、丰原镇(27%)
南投县 国姓乡(58%)、水里乡(27%)
云林县 仑背乡(39%)
高雄市 美浓区(87%)、杉林区(51%)、六龟区(44%)、甲仙区(28%)
屏东县 竹田乡(71%)、麟洛乡(68%)、内埔乡(64%)、新埤乡(54%)、万峦乡(49%)、长治乡(43%)、高树乡(42%)、佳冬乡(41%)
台东县 池上乡(43%)、关山镇(41%)、鹿野乡(33%)
花莲县 凤林镇(66%)、富里乡(50%)、瑞穗乡(42%)、玉里镇(39%)、寿丰乡(34%)、吉安乡(33%)、花莲市(32%)、光复乡(30%)

注:括号内数据为当地客家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海外

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区划 辖区
桃园县 新屋乡(77%)、杨梅市(68%)、平镇市(59%)、龙潭乡(59%)、中坜市(57%)、观音乡(48%)、大园乡(26%)
新竹县 北埔乡(94%)、峨眉乡(92%)、新埔镇(92%)、关西镇(89%)、横山乡(89%)、芎林乡(84%)、竹东镇(78%)、宝山乡(76%)、湖口乡(75%)、新丰乡(66%)、竹北市(57%)
新竹市 东区(37%)、香山区(27%)
苗栗县 公馆乡(91%)、头屋乡(89%)、三湾乡(88%)、大湖乡(88%)、铜锣乡(87%)、苗栗市(87%)、南庄乡(82%)、三义乡(81%)、狮潭乡(79%)、卓兰镇(79%)、头份镇(78%)、造桥乡(77%)、西湖乡(76%)、泰安乡(41%)、竹南镇(38%)、通霄镇(33%)、苑里镇(30%)、后龙镇(29%)
台中市 东势区(77%)、石冈区(46%)、新社区(45%)、和平区(34%)、丰原镇(27%)
南投县 国姓乡(58%)、水里乡(27%)
云林县 仑背乡(39%)
高雄市 美浓区(87%)、杉林区(51%)、六龟区(44%)、甲仙区(28%)
屏东县 竹田乡(71%)、麟洛乡(68%)、内埔乡(64%)、新埤乡(54%)、万峦乡(49%)、长治乡(43%)、高树乡(42%)、佳冬乡(41%)
台东县 池上乡(43%)、关山镇(41%)、鹿野乡(33%)
花莲县 凤林镇(66%)、富里乡(50%)、瑞穗乡(42%)、玉里镇(39%)、寿丰乡(34%)、吉安乡(33%)、花莲市(32%)、光复乡(30%)

词条图册

香港客家

客家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之一,惜日在新界大埔、北区、沙田、西贡、荃湾、屯门、九龙及香港岛的村落皆可见客家人的足迹。虽然客家人在港数量众多,但受到粤语取代的影响,现时客家语在港已不占优,这是由于来自广州、潮州、闽南、福州、江浙、上海、山东等移民带来了不同方言,港英政府遂选择了粤语作为华人的统一中文口语。

澳门客家

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澳门有客家人已超过10万人(2013年),约占澳门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