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县

信都县

中文名 信都县
所属地区 广西苍梧道
地理位置 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始置年代 民国元年(1912年)
户数人口 9929户53273人(民国)
目录导航

置县历程

信都,居贺县之南,古号封阳,汉置宋废,属贺州,更名信都乡。明初,贺州改贺县,信都仍属焉。至清光绪三十二年,信都改为厅。民国元年,改为县。其分治之始,因夏匪麻生聚徒深冲扰乱,贺江实受其害。经平乐府知府王人文、贺县知县志琮、督兵平定与乡前辈议,将麦岭督捕同知移驻官潭,便于治理,后改抚民同知。地方绅士见信都壤地偏小,分之则诸多未变,合之则罄无不宜,联呈请照原议仍设督捕之官,未允。所请而分治定矣。[1]由粤督桂扶奏准分治,经平乐府知府王人文、梧州府知府谭囗、贺县知县志琮、信都厅陈东秀暨怀集绅士林锡熙、贺县梁培英、信都罗美奎、陈明乾等会堪划定境界,东西南北以山川形势、天然分水为界,守斯土者可按图而管辖焉。[1]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六年置南海郡。[1]

秦末赵佗南越地。

汉平南越置苍梧郡,即临贺县地,吴称临贺郡,至隋不改,大业三年属零陵郡。

汉置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其地仍为南海郡,属交州刺史部,领县六一。四会:四会西北为银屯乡,即今怀集南疆。又北为封阳地,即今怀集北疆。[1]

汉置封阳县属苍梧郡。以地在封水之阳,故名。隋属桂州。

南汉贺州、临贺、桂岭、荡山、封阳仍旧名。

唐武德四年置贺州封阳县属焉。[1]

唐武德四年置洊水县在怀集境内,本汉封阳地。

唐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囗川县、熙平郡之桂岭、零陵郡之冯乘、苍梧郡之封阳,置贺州,即今贺县。[1]

吴黄武五年以苍梧封阳置临贺属始安郡,隶荆州。[1]

晋怀集为怀远县,南四会地、北封阳地、临贺郡属广州。

晋孝武帝太元五年析封阳地置开建县,属临贺郡,改临贺县为郡。[1]

刘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分四会银屯乡为怀集县,属绥越郡,县北封阳县地。

宋开宝四年废荡山、封阳、冯乘三县,本属东路,大观二年割属西南渡,后属广西路。按《太平寰宇记》:省封阳、荡山二县,宝城场入临贺、冯乘入富川。又按,封阳废入临贺郡为信都郡。[1]

明洪武十年,贺州改贺县,并桂岭、封阳、荡山地属平乐府。[1]

清仍属平乐府。

清光绪三十二年改信都乡为信都厅。怀集旧管境内松柏营及金鹅、龙塘、蓝山、大竹埇一带改隶信都,未有衙署,暂借端南三里义塾为厅。[1]

民国元年该厅为县,仍属平乐府。修葺铺门石城北门外旧司署,合文武二衙为一,迁县治于司署。[1]

民国二年裁平乐府缺,直割于省政府。

民国八年创建县署,县治复移驻官潭(今信都镇)。将石城外旧署改为初级小学校。[1]

1949年11月,信都县解放,仍治信都镇,属广西平乐专区(第一区)。

1951年8月,信都县并入贺县,信都镇为贺县第十二区。[2]

1958年9月,为信都人民公社。

1980年10月,分设信都镇人民公社和信都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改称信都镇和信都乡。[2]

1987年1月,信都镇和信都乡合并,沿称信都镇。

1997年2月,撤销贺县,设立贺州市,信都镇改属贺州市。[2]

2002年6月,贺州地区撤地设市,原县级贺州市改称为八步区。信都镇隶属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管辖。[3]

疆界辖域

自怀集旧管之松柏营起,及金鹅、龙塘、蓝山、大竹埇一带改隶信都,东至龙光祠为界,水路上游北以五斗庙岭脊为界、马练岭脊为界;陆路以大塘岭脊为界,水流归马练,属贺县,水流下山心属信都,由大塘岭脊西去山脉贯接,络绎不断,约百余里,均以岭脊为界,冲水流上者属贺县,流下者为信都。西至簕竹坪分界,沟为界;南至扶隆分界,凹为界。[1]

县境北枕贺县,东连怀集,南界开建,西接苍梧。东西北三面环山,重峦叠嶂,贺江(古封水)流贯其间,支流旁趋,稍资灌溉。南北一百里,东西七十里。北广南狭,形如三角,面积三千五百方里。山居十之七,田地居十之三。

县在(治)

东至龙光祠怀集县界七十里,至怀集县城一百四十里。

西至簕竹坪苍梧界三十五里,至苍梧城二百四十里。

南至扶隆开建界五十里,至开建城七十里。

北至马练岭贺县界五十里,至贺县城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牛栏山贺县、怀集界七十里。

西南至圆珠山苍梧、开建六十里。

东南至谭霜岭开建、怀集界六十里。

西北至竹英岭贺县、苍梧界七十里。[1]

行政区划

全县共分九乡一镇八街八十四村。端南区四乡,铺门区三乡,扶隆区一乡,端南市一镇,深冲特别区一乡。[1]

端南区

端南镇,八街。

云津乡公所在古云津观,今改九姓祠,县北五里,九村。

聚福乡公所在聚福观,县西三十里,八村。

回龙乡公所在回龙祠,县西十五里,八村[1]

兴安乡公所,八村。

铺门区

万安乡公所,十村。

铺门乡公所在临阳义塾,县南二十五里,八村。[1]

中华乡公所,九村。

扶隆区

扶隆乡公所在扶隆区局,县南四十五里,十村。

深埇特别区

灵丰乡公所在李树寨灵丰祠,县东三十里,八村。[1]

户数人口

信都旧隶贺县,考今昔户口消长,因分治未久,前代户口悉载贺县。虽历代有增加,亦与全县综其数,是信都以前之户口,难以稽考也。民国二十二年,陈县长贞瓘调查户口,共分九乡一镇。端南区四乡,铺门区三乡,扶隆区一乡,端南市一镇,深冲特别区一乡,备列于下:[1]

端南区

城厢端南镇 629户 2721口

云津乡1086户 5914口

回龙乡 808户 5682口

聚福乡 861户 6445口

兴安乡 979户 5413口[1]

铺门区

铺门乡 1243户 6070口

中华乡 1135户 7140口

万安乡 1296户 5606口[1]

扶隆区

扶隆乡 1282户 5690口

深埇特别区

灵丰乡 610户 2646口

总计:合邑九乡一镇八街八十四村

户口 9929户

男女 53273人[1]

内分壮丁 8522人

男学童 4458人

女学童 2532人

男识字者 5515人

女识字者62人

有职业者 33461人[1]

无职业者 3230人

废疾者 627人

现住者 52846人

他住者 427人

曾受刑事处分者 12人[1]

历任县长

区家达,苍梧人,民国元年任。[1]

王麟祥,江西人,民国三年任。

韦启瑞,藤县人,民国四年任。

区景荣,龙州人,民国五年任。

陈国琛,岑溪人,民国六年任。[1]

秦维纲,灵川人,民国七年任。

邬士华,龙州人,民国九年任。

罗彩林,本邑岁贡,民国十年任。

朱光杰,博白人,民国十二年任。

陈文华,贺县人,民国十三年任。[1]

罗孝兰,本邑人,民国十三年任,十六、十九年复任。

黄瓒,本邑贡生,民国十四年任,十八年复任。

林锡熙,怀集人,举人,民国十六年任。

阳永晖,民国十七年任。

梁琼,民国十八年任。

庞大屏,兴业人,民国十八年任。[1]

刘树勋,民国十八年任。

周炳干,兴安人,民国二十一年任。

陈贞瓘,本邑人,民国二十一年任。

王国柱,兴安人,民国二十二年任。

刘玉怀,贵县人,上海法科大学毕业,民国二十三年任。

郭建勋,灵川人,上海法科政学院政治学士,民国二十四年任。

温怀存,荔浦人,民国二十五年任。[1]

白济怀,榴江人,民国二十六年任。[2]

李志,民国二十六年任。

罗春芳,信都人,民国二十七年任。

丘维邦,陆川人,民国二十八年任。

莫超人,恭城人,民国二十九年任。

丁铎华,湖南人,民国三十年任。[2]

黄赞明,南宁人,民国三十三年任。

黄炎燊,贺县人,民国三十四年任。

苏锦元,苍梧人,民国三十七年任。

严海燕,苍梧人,民国三十八年任。[2]

信都八景

一、狮岭回澜

狮山在县治,下关锁钥半山建有文塔,乾隆间贺县知县杨风胜记,“道旁巉岩峻壁,林木奇花,风光满目。”[1]

二、龙门夜月

县治上游六里,滩中两巨石,对峙如门,水势喘急,鱼游至此,争跃登者化龙(见《一统志》龙门滩越即此)。[1]

三、龙岩崛古

县南十五里寺坪村石山,该山极峭拔,山顶平坦如交椅,林木秀盛,内有岩洞,名曰龙岩,颇高广,中有人物。龙狮、水田、坡塘、深池,奇形异色,不可胜数,亦奇观也。[1]

四、鱼影江村

县南十五里大凤石山壁上,天然生有石鱼三尾,山脚之屋每值春雨,小溪澎涨,有鱼跟水沟入屋,其形气感召如此,聂峰黎兆书“鱼影江村”四字于石壁上,自明开始,墨迹朗然,山脚之屋早已迁居矣。[1]

五、石城天险

周围石山环绕,分南北二门,县南二十三里,城内地场颇阔,居民数姓,北隅有巨石托出一坪。康熙间举人陈腾驹,在此坪四围修筑高约二丈,创建正厅一座、两旁房屋。厅后半山有石岩,颇宽广,就其岩之形势亦建有屋宇,惟岩内有石蛇一条,约有丈余,长从地昂头而起南望,形如吐气。南门城脚大石一砖,其形如蛤,俗人云“蛇出吃蛤,城基即崩”,南门城基间有崩塌。惟北门自创建以来,坚固无恙。而南门或因蛇蛤之感触,有以致之,未可知也。[1]

六、风草长春

县南二十三里石城北门外,梵安古寺内天井,有凤尾草一株,横生数尺,蜿蜒如龙睡地,复起直至檐口,分作五枝,共有二丈余长,相传宋代建寺时种,其青葱可爱。[1]

七、台阁云蒸

县南三十五里庵后,树木颇盛,有水透入厨房,虽处高山,俨如平地,诚谓临阳胜景。[1]

八、凤岗文塔

县南四十五里,道光间建,光绪八年重修,贺县知县黄玉柱记,为临江锁钥。[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