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3)所谓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
相对较强的购买力,让那些受影视动漫文化熏陶的年轻人,能够撑起庞大的盲盒经济。从上游的IP设计,到中游的零售,再到下游的二手交易和玩偶改装,其产业链已相当成熟,且市场空间巨大,当然也在不断掏空年轻人的口袋。[4]
盲盒(3)年轻人对盲盒的痴迷就好像中年人对股票的痴迷。购买盲盒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潮流文化之一。
2019年天猫发布的首份《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潮玩手办的烧钱指数位列第一,仅在天猫上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189.7%,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5]
凤凰网《文化风向标》通过一系列问卷、采访、报告试图探究一二。盲盒热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其被背后的文化品牌价值如何得到更多赋能,也是我们想要窥豹一斑探讨的答案。[5][6]
盲盒风向报告
2021年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费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3]
2021年2月10日,经济参考报发文提醒,“盲盒经济”:消费热潮滋生投机隐患,业内提示理性消费,新业态市场有待规范透明。[7]
2021年3月15日,北京日报发文提醒,文具盲盒,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也容易令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学生们沉迷,有可能激起攀比之心,甚至诱导孩子频繁购买。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及时把学生们从花里胡哨的盲盒猜想中唤回。[8]
2021年5月3日,有网友爆料成都市区一快递点出现大批量宠物盲盒,许多小猫小狗在路边奄奄一息,该事件引发网络热议。[9]
2021年5月7日,四川省邮政管理局通报了快递企业寄递活体物的调查情况。[10]2021年5月3日晚19:30,中通快递成都市荷花池网点(四川佳慧物流有限公司)揽收的177件快件(后发现为活体猫36只、狗141只),由成都发往外地。19:50,该批快件被动物保护人士拦截。5月4日凌晨5点,农业农村部门和爱心人士将该批动物运往成都市石板滩宠物市场代管,农业农村部门检疫人员对涉事犬猫进行检疫检查。
获悉相关信息后,省邮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一是由成都市邮政管理局对涉嫌违法寄递的企业进行立案调查,调查处理结果将及时公布。
二是省邮政管理局、成都市邮政管理局已联合约谈中通快递四川区域总部,要求全面自查、严格整改。据悉,目前中通快递已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整改:5月5日起,成都市荷花池中通快递网点暂停快件揽收业务,全面自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调查;立即对基层网点开展“邮路安全培训”、“三项制度培训”、“《国家保护动物目录》培训”、“邮路禁寄物品目录培训”等专项培训;要求所有网点加大大客户快件检查力度,提高抽检比例;加大网点暗访检查,严格要求网点落实“三项制度”。
三是在全省邮政快递行业开展进一步规范活体动物寄递、严厉打击非法寄递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的专项行动。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禁止寄递物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禁止限制寄递物品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
四是配合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加强活体动物检疫、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保障公共安全。
寄递活体动物,必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上位法的相关规定。
主要包括:
一是严厉打击非法寄递野生动物。
二是严禁收寄具有毒害性、攻击性、妨害公共卫生等危险活体动物。
三是对于可以寄递的活体动物,交寄人需提供检疫证明,并进行安全妥善包装。寄递企业必须查验检疫证明,要求寄件人进行安全妥善包装,在运输、分拣、投递环节,要将内件为活体动物的邮件快件与其他邮件快件进行有效物理隔离,在确保活体动物邮件快件本身安全性的同时,避免其他邮件快件污染、损毁。在投递环节,还应告知收件人邮件快件的内件属于活体动物,提醒其注意安全防范。
省邮政管理局表示,邮政管理部门将引导督促寄递企业担当社会责任,做文明健康消费的促进者,对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寄递消费予以坚决抵制。
2021年5月8日,成都市邮政管理局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该局对“宠物盲盒”涉事企业作出行政处罚: 四川佳慧物流有限公司(中通快递成都荷花池网点)在寄件人未提供合法安全证明的情况下,违规收寄活体动物,被处以罚款30000元;成都中竞物流有限公司(中通快递四川省管理中心)在快件安全保障方面对四川佳慧物流有限公司(中通快递成都荷花池网点)未实行统一管理,被处以罚款50000元。[11]
盲盒(3)盲盒可以玩,但要有边界、有底线,不能误入“盲”途。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同的盒子里放置不同的商品,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因其独有的新鲜性、刺激性及社交属性而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但盲盒不是万物皆可“盲”,更不应成为商家利用“售出不退不换”等规则“清库存”的工具。若跟风者一拥而上,沉溺于盲盒消费,由收藏滋生出攀比、炒卖,使得购买盲盒形式大于内容,也会产生很多风险和纠纷。“盲盒”绝不可以盲买盲卖,更不应成为监管盲区。针对利用“盲盒”违法经营等行为,相关部门要有针对地进行清理和规范,积极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健康合法的市场秩序,保持该有的市场透明度和诚信力。经营者销售盲盒要规范,确保商品的质量信息真实,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者自己也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唯有做到监管到位、商家自律和消费者理性,才能为“盲盒”找到最稳妥的打开方式,“盲盒热”才能循着健康发展的轨道继续“火”下去。(新华网评)[12]
用盲盒装动物,将一些人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痛苦甚至失去生命的基础上,是对人性的背离,也是娱乐的异化。相关法律禁止寄递活体动物,商家必须遵守,快递公司也不应明知故犯。遵从人性,尊重法律,人心不盲,就不会有如此恶劣、如此出格的盲盒。(央视新闻 评)
“盲盒”因其本身的趣味性,受到一些年轻消费者追捧。“盲盒”产品涉及领域已经从最初的玩具扩展到餐饮、美妆、文具、图书、文创等行业。然而,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盲盒”卖的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存在各种质量瑕疵;有的“盲盒”内容与宣传不符,里面装的是假名牌、山寨品或二次销售品;有的“盲盒”利用夸大宣传,诱导未成年人反复购买,曾有小学生为买到只有1%概率的商品,将上百个“盲盒”全部买下;有的“盲盒”内容违反公序良俗甚至违法,如近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网购宠物活体“盲盒”。可见,法治手段不能缺位,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需要完备的制度来规范,用更科学的手段来治理。相关部门要落实监管职责,确保其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比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宠物盲盒”,其售卖就可能涉嫌违反动物防疫法;有的“盲盒”商家会承诺,“保证盒子内每一款产品售价大于等于一定价格”,但实际上购买到的商品却低于承诺的价格,此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盲盒”本身虽“不透明”,但产品及营销模式必须透明。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从“盲盒”产品质量到销售方式再到抽取概率,均应保障公开透明。类似于“盲盒”等新的营销方式的良性发展有赖于经营者自觉遵守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同时要引导消费者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认清并防范商家营销的套路,切勿跟风与攀比;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量力而行、理性消费。当消费者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求助。(人民日报 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