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有12个生产大队组成,村委会位于该村北部。经济方面,除农业外,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多为建筑工人),但农收时节会有大量男性青年从务工地回家,以解决农作物收获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经济作物较少,有部分养鸡养牛和养羊户,但未形成规模。在该村中部大街有定期的集会,时间为农历每月2,5,7,10,12,15,17,20,22,25,27,30。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六有大庙会。
在该村西北部,有该村唯一小学——上海市地铁希望小学。
2009年底,该村进行了路面硬化建设,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96亩(其中:田89亩,地107亩),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258.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24亩,人均经济林果地5.02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0亩;草地200亩;荒山荒地200亩,其他面积690.9亩。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0户通自来水,有116户饮用井水,有1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4.44%)。有36户通电,有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69.44%和69.4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户(分别占总数的94.44%和47.22%)。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混凝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已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公里。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0亩,有效灌溉率为30.6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7亩。
该村到2014年底,农户住房以砖石混凝土结构住房为主。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0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48万元,占总收入的44.19%;畜牧业收入7.56万元,占总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内出栏肉猪120头,肉牛14头);林业收入0.58万元,占总收入的 1.77%;第二、三产业收入2.40万元,占总收入的7.32%;工资性收入7.75万元,占总收入的23.65%。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农民收入以劳务输出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7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2人(占劳动力的51.85%),在省内务工20人,到省外务工22人。
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36户,共乡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农业人口164人,劳动力8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54人,参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0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12户,占农户总数的33.33%。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西雹水小学,中学生就读到雹水中学。新建小学在该村村东,距离中学10公里。
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99.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劳250个(劳均3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级财务收支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