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

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

目录导航

赛事背景

这项赛事是始于1970年的锦标赛演化的第三个阶段。它最早是被大家所知的是由国际网球总会(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ITF)组织的大师巡回赛。大师赛是一项在每年年底举行的赛事,参赛者是男子巡回赛中最好的选手,但是它对世界排名没有任何价值。

1990年,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ATP)接管男子巡回赛的运作并以ATP世界巡回锦标赛(ATP Tour World Championship)取代了大师赛。此时的世界排名制度正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一个全胜的冠军与一个仅赢得一项四大满贯赛事冠军的选手所得的分值是一样的。继续运作大满贯巡回赛的ITF创立了一项年终赛事,即大满贯杯赛(the Grand Slam Cup),参赛选手为当年大满贯回赛中纪录最好的16位选手。1999年12月,ATP和ITF同意中止这两项独立的赛事并成立一项新的联合赛事,即网球大师杯赛。与大师赛和ATP世界巡回锦标赛不同的是,网球大师杯赛有8名选手参加。

许多年以来,双打比赛总是作为一项独立的赛事在单打比赛之后的一个星期举行。但是最近几年,这两项赛事开始在同一个星期同一个地点举行。同单打赛事一样,双打比赛的参赛者是每年巡回赛中最成功的8支队伍,以小组单循环的形式进行比赛。

赛事发展

同其它的男子巡回赛不同,网球大师杯赛不是采用直接淘汰的赛制。而是所有的8名选手被分成两组,每组4人,采用小组单循环的形式,即每个选手必须跟本组的其他选手各交手一次。每个小组成绩最好的前两名进入半决赛,再由半决赛的胜出者进入决赛来争夺冠军的归属。

2009年开始,本赛事更名为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ATP World Tour Finals),并于2009至2012年在伦敦举行。

决赛记录

夺冠最多选手(6次):

费德勒(Roger Federer),瑞士:2003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塞尔维亚:2008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22年[1]

夺冠次多选手(5次):

伦德尔(Ivan Lendl),捷克斯洛伐克:1981年、1982年、1985年、1986年、1987年

桑普拉斯(Pete Sampras),美国:1991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9年

连续赢得冠军的选手:

纳斯塔塞(Ilie Nastase),罗马尼亚:1971年-1973年(连续3次)

博格(Bjorn Borg),瑞典:1979年-1980年(连续2次)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1981年-1982年(连续2次)、1985年-1987年(连续3次)

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美国:1983年-1984年(连续2次)

桑普拉斯,美国:1996年-1997年(连续2次)

休伊特(Lleyton Hewitt),澳大利亚:2001年-2002年(连续2次)

费德勒(Roger Federer),瑞士:2003年-2004年(连续2次)、2006年-2007年(连续2次)、2010年-2011年(连续2次)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塞尔维亚:2012年-2015年(连续4次)[3]

历届冠军

时间 姓名
1970 斯坦·史密斯(美国)
1971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2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3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罗伯特·鲁兹/斯坦·史密斯(美国)
1974 维拉斯(阿根廷) 鲍伯·休伊特/迈克米兰(南非)
1975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1976 奥兰斯特(西班牙) 费巴克(波兰)/凯利·梅勒(德国)
1977 康纳斯(美国) 阿米力特里亚(印度)/斯托克曼(美国)
1978 麦肯罗(美国) 费巴克(波兰)/欧凯文(荷兰)
1979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彼得·弗莱明/麦肯罗(美国)

1980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1981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2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3

约翰-麦肯罗(美国)

1984

约翰-麦肯罗(美国)

1985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6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7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8

贝克尔(德国)

1989

埃德伯格(瑞典)

1990

阿加西(美国)

1991

桑普拉斯(美国)

1992

贝克尔(德国)

1993

斯蒂希(德国)

1994

桑普拉斯(美国)

1995

贝克尔(德国)

1996

桑普拉斯(美国)

1997

桑普拉斯(美国)

1998

克雷特加(西班牙)

1999

桑普拉斯(美国)

2000

库尔滕(巴西)

2001

休伊特(澳大利亚)

2002

休伊特(澳大利亚)

2003

费德勒(瑞士)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04

费德勒(瑞士)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05

纳尔班迪安(阿根廷)

2006

费德勒(瑞士)

2007

费德勒(瑞士)

2008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2009

达维登科(俄罗斯)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10

费德勒(瑞士)

2011

费德勒(瑞士)

2012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格拉诺勒斯/M-洛佩兹

2013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沃达斯科/马雷罗

2014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15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罗约尔/特卡乌

2016

穆雷(英国)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2017

迪米特洛夫(保加利亚)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2018

兹维列夫(德国)

索克/布莱恩

2019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希腊)[4]

2020

丹尼尔·梅德韦杰夫(俄罗斯)

2021

兹维列夫(德国)

马胡/赫伯特(法国)
2022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1]
内容参考[5][4]

词条图册

时间 姓名
1970 斯坦·史密斯(美国)
1971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2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3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罗伯特·鲁兹/斯坦·史密斯(美国)
1974 维拉斯(阿根廷) 鲍伯·休伊特/迈克米兰(南非)
1975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1976 奥兰斯特(西班牙) 费巴克(波兰)/凯利·梅勒(德国)
1977 康纳斯(美国) 阿米力特里亚(印度)/斯托克曼(美国)
1978 麦肯罗(美国) 费巴克(波兰)/欧凯文(荷兰)
1979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彼得·弗莱明/麦肯罗(美国)

1980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1981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2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3

约翰-麦肯罗(美国)

1984

约翰-麦肯罗(美国)

1985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6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7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1988

贝克尔(德国)

1989

埃德伯格(瑞典)

1990

阿加西(美国)

1991

桑普拉斯(美国)

1992

贝克尔(德国)

1993

斯蒂希(德国)

1994

桑普拉斯(美国)

1995

贝克尔(德国)

1996

桑普拉斯(美国)

1997

桑普拉斯(美国)

1998

克雷特加(西班牙)

1999

桑普拉斯(美国)

2000

库尔滕(巴西)

2001

休伊特(澳大利亚)

2002

休伊特(澳大利亚)

2003

费德勒(瑞士)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04

费德勒(瑞士)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05

纳尔班迪安(阿根廷)

2006

费德勒(瑞士)

2007

费德勒(瑞士)

2008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2009

达维登科(俄罗斯)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10

费德勒(瑞士)

2011

费德勒(瑞士)

2012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格拉诺勒斯/M-洛佩兹

2013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沃达斯科/马雷罗

2014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2015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罗约尔/特卡乌

2016

穆雷(英国)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2017

迪米特洛夫(保加利亚)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2018

兹维列夫(德国)

索克/布莱恩

2019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希腊)[4]

2020

丹尼尔·梅德韦杰夫(俄罗斯)

2021

兹维列夫(德国)

马胡/赫伯特(法国)
2022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1]
内容参考[5][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