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赛事是始于1970年的锦标赛演化的第三个阶段。它最早是被大家所知的是由国际网球总会(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ITF)组织的大师巡回赛。大师赛是一项在每年年底举行的赛事,参赛者是男子巡回赛中最好的选手,但是它对世界排名没有任何价值。
1990年,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ATP)接管男子巡回赛的运作并以ATP世界巡回锦标赛(ATP Tour World Championship)取代了大师赛。此时的世界排名制度正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一个全胜的冠军与一个仅赢得一项四大满贯赛事冠军的选手所得的分值是一样的。继续运作大满贯巡回赛的ITF创立了一项年终赛事,即大满贯杯赛(the Grand Slam Cup),参赛选手为当年大满贯回赛中纪录最好的16位选手。1999年12月,ATP和ITF同意中止这两项独立的赛事并成立一项新的联合赛事,即网球大师杯赛。与大师赛和ATP世界巡回锦标赛不同的是,网球大师杯赛有8名选手参加。
许多年以来,双打比赛总是作为一项独立的赛事在单打比赛之后的一个星期举行。但是最近几年,这两项赛事开始在同一个星期同一个地点举行。同单打赛事一样,双打比赛的参赛者是每年巡回赛中最成功的8支队伍,以小组单循环的形式进行比赛。
同其它的男子巡回赛不同,网球大师杯赛不是采用直接淘汰的赛制。而是所有的8名选手被分成两组,每组4人,采用小组单循环的形式,即每个选手必须跟本组的其他选手各交手一次。每个小组成绩最好的前两名进入半决赛,再由半决赛的胜出者进入决赛来争夺冠军的归属。
2009年开始,本赛事更名为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ATP World Tour Finals),并于2009至2012年在伦敦举行。
夺冠最多选手(6次):
费德勒(Roger Federer),瑞士:2003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塞尔维亚:2008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22年[1]
夺冠次多选手(5次):
伦德尔(Ivan Lendl),捷克斯洛伐克:1981年、1982年、1985年、1986年、1987年
桑普拉斯(Pete Sampras),美国:1991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9年
连续赢得冠军的选手:
纳斯塔塞(Ilie Nastase),罗马尼亚:1971年-1973年(连续3次)
博格(Bjorn Borg),瑞典:1979年-1980年(连续2次)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1981年-1982年(连续2次)、1985年-1987年(连续3次)
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美国:1983年-1984年(连续2次)
桑普拉斯,美国:1996年-1997年(连续2次)
休伊特(Lleyton Hewitt),澳大利亚:2001年-2002年(连续2次)
费德勒(Roger Federer),瑞士:2003年-2004年(连续2次)、2006年-2007年(连续2次)、2010年-2011年(连续2次)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塞尔维亚:2012年-2015年(连续4次)[3]
时间 | 姓名 | |
---|---|---|
1970 | 斯坦·史密斯(美国) | |
1971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
1972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
1973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罗伯特·鲁兹/斯坦·史密斯(美国) |
1974 | 维拉斯(阿根廷) | 鲍伯·休伊特/迈克米兰(南非) |
1975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
1976 | 奥兰斯特(西班牙) | 费巴克(波兰)/凯利·梅勒(德国) |
1977 | 康纳斯(美国) | 阿米力特里亚(印度)/斯托克曼(美国) |
1978 | 麦肯罗(美国) | 费巴克(波兰)/欧凯文(荷兰) |
1979 |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 彼得·弗莱明/麦肯罗(美国) |
1980 |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
1981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2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3 |
约翰-麦肯罗(美国) |
|
1984 |
约翰-麦肯罗(美国) |
|
1985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6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7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8 |
贝克尔(德国) |
|
1989 |
埃德伯格(瑞典) |
|
1990 |
阿加西(美国) |
|
1991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2 |
贝克尔(德国) |
|
1993 |
斯蒂希(德国) |
|
1994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5 |
贝克尔(德国) |
|
1996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7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8 |
克雷特加(西班牙) |
|
1999 |
桑普拉斯(美国) |
|
2000 |
库尔滕(巴西) |
|
2001 |
休伊特(澳大利亚) |
|
2002 |
休伊特(澳大利亚) |
|
2003 |
费德勒(瑞士)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04 |
费德勒(瑞士)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05 |
纳尔班迪安(阿根廷) |
|
2006 |
费德勒(瑞士) |
|
2007 |
费德勒(瑞士) |
|
2008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
2009 |
达维登科(俄罗斯)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10 |
费德勒(瑞士) |
|
2011 |
费德勒(瑞士) |
|
2012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格拉诺勒斯/M-洛佩兹 |
2013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沃达斯科/马雷罗 |
2014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15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罗约尔/特卡乌 |
2016 |
穆雷(英国) |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
2017 |
迪米特洛夫(保加利亚) |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
2018 |
兹维列夫(德国) |
索克/布莱恩 |
2019 |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希腊)[4] |
|
2020 |
丹尼尔·梅德韦杰夫(俄罗斯) |
|
2021 |
兹维列夫(德国) |
马胡/赫伯特(法国) |
2022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1] | |
内容参考[5][4] |
时间 | 姓名 | |
---|---|---|
1970 | 斯坦·史密斯(美国) | |
1971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
1972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
1973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罗伯特·鲁兹/斯坦·史密斯(美国) |
1974 | 维拉斯(阿根廷) | 鲍伯·休伊特/迈克米兰(南非) |
1975 |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
1976 | 奥兰斯特(西班牙) | 费巴克(波兰)/凯利·梅勒(德国) |
1977 | 康纳斯(美国) | 阿米力特里亚(印度)/斯托克曼(美国) |
1978 | 麦肯罗(美国) | 费巴克(波兰)/欧凯文(荷兰) |
1979 |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 彼得·弗莱明/麦肯罗(美国) |
1980 |
比约博格(捷克斯洛伐克) |
布莱恩·戈特弗里德(美国)/拉米瑞克(墨西哥) |
1981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2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3 |
约翰-麦肯罗(美国) |
|
1984 |
约翰-麦肯罗(美国) |
|
1985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6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7 |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
|
1988 |
贝克尔(德国) |
|
1989 |
埃德伯格(瑞典) |
|
1990 |
阿加西(美国) |
|
1991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2 |
贝克尔(德国) |
|
1993 |
斯蒂希(德国) |
|
1994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5 |
贝克尔(德国) |
|
1996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7 |
桑普拉斯(美国) |
|
1998 |
克雷特加(西班牙) |
|
1999 |
桑普拉斯(美国) |
|
2000 |
库尔滕(巴西) |
|
2001 |
休伊特(澳大利亚) |
|
2002 |
休伊特(澳大利亚) |
|
2003 |
费德勒(瑞士)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04 |
费德勒(瑞士)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05 |
纳尔班迪安(阿根廷) |
|
2006 |
费德勒(瑞士) |
|
2007 |
费德勒(瑞士) |
|
2008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
2009 |
达维登科(俄罗斯)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10 |
费德勒(瑞士) |
|
2011 |
费德勒(瑞士) |
|
2012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格拉诺勒斯/M-洛佩兹 |
2013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沃达斯科/马雷罗 |
2014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鲍勃·布莱恩/迈克·布莱恩(美国) |
2015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
罗约尔/特卡乌 |
2016 |
穆雷(英国) |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
2017 |
迪米特洛夫(保加利亚) |
孔蒂宁(芬兰)/皮尔斯(澳大利亚) |
2018 |
兹维列夫(德国) |
索克/布莱恩 |
2019 |
斯特凡诺斯·齐齐帕斯(希腊)[4] |
|
2020 |
丹尼尔·梅德韦杰夫(俄罗斯) |
|
2021 |
兹维列夫(德国) |
马胡/赫伯特(法国) |
2022 |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1] | |
内容参考[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