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字素庵,鄞县(今 浙江宁波)人。善画。《 鄞县志》
林木;林间隙地。
唐 皮日休 《桃花坞》诗:“夤缘度南岭,尽日寄林樾。” 宋 朱熹 《西寮》诗:“畲田种胡麻,结草寄林樾。” 清 杜岕 《游嘉善寺》诗:“旭日穿林樾,岚光宕屋檩。” 清 魏源 《重游百泉》诗:“遥山白于晓,林樾失翠黛。”清 袁枚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许地山 《缀网劳蛛》:“她看见一个人携着她底女儿从海边上来,穿过林樾,一直走到跟前。”
林樾(1924-1948),字竹秋,笔名中虚,福建省霞浦县松城镇(城关)西街人。 林 樾1924年3月出生于市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霞浦初级中学、三都中学和福安师范学校简师科,1942年中学尚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在第三战区第五补训处(时驻福安)任职,从事抗日救亡宣传。1943年后,随军辗转于浙江丽水、云和等地,经常向第三战区主办的《前线日报》画刊和《处州日报》投稿,并因此结识进步木刻家野夫等人,参加中国木刻研究会福建分会和白燕艺术社。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充满了民族义愤,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控诉日寇侵华暴行,引起了强烈反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不顾全国人民的呼声和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议》发动内战,林樾从中认清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本质。他不愿同流合污,遂离开国民党军队返回霞浦,不久前往福安师范学校任教,业余继续从事木刻创作,并在《南方日报》(闽东版)开辟《黑白》木刻专刊,担任编辑,发表闽东青年的木刻习作。期间,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并参加求真读书会,从进步书刊中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1947年2月,林樾应聘福州《力行报》任副刊编辑。是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力行报》为阵地,组织和刊发揭露时弊的稿件,并创作连续木刻《浮生相》(共67幅),由牛凡陀(程力夫)配诗,在《星闽日报》逐日刊载;单幅木刻《存在人民心中的愤和恨》、《饥饿》等作品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自由民主的心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由于《浮生相》等作品的进步倾向,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满,林樾被迫离职。此后,一度在南平中学任美术教员。
1948年2月调闽浙赣区党委机关工作,任区党委机关报“人民社”编辑,继续运用木刻刀针砭时弊、唤醒民众,并参加游击战争。1948年4月“城工部事件”发生后受到牵连审查,是年农历五月初五在闽侯游击区蒙冤罹难。1956年中央重新审理“城工部事件”后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林樾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