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

花垣县

中文名 花垣县,XanbJibYox(苗文)
外文名 HuayuanCounty
别名 东方锰都、百里苗乡
方言 汉语西南官话、苗语东部方言
机场 湘西里耶机场
人均生产总值 25016元(2019年)
政府驻地 花垣镇
著名景点 边城茶峒、大小龙洞瀑布、古苗河
县委书记 廖良辉
地区生产总值 832564万元(2021年)
代理县长 王京海
电话区号 0743
坐标 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洪武元年(1368)置崇山于老城(今吉卫镇老卫城),后撤卫改置崇山千户所。

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124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今花垣县域,旧称“六里苗地”。

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卫吉多坪。花垣县花垣县嘉庆二年(1797),升永绥厅为直隶厅。

嘉庆七年,厅治迁花垣(今县城)。

民国元年(1912),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1952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

1953年9月,永绥县改名花垣县。[10]辖地、治所不变。

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武陵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花垣县,地处湘、渝、黔边陲,是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古代为辰阳县地,定名永绥县,古代为辰阳县地,定名永绥县,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县,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花垣县下辖9个镇、3个乡。[11]

区划详情

9个镇:龙潭镇、民乐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雅酉镇、边城镇、花垣镇、双龙镇、石栏镇。

3个乡:长乐乡、猫儿乡、补抽乡。[11]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花垣县(苗文:Xanb Jib Yox)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东接保靖、吉首,南连凤凰,西邻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近似一把围椅。最高海拔1197米,最低海拔212米。境内年均气温为13℃~17℃ ,年降水量1418毫米,无霜期245~280天。日照时数,西北为1,200~1,400小时,中部为950~990小时,东南为1.010~1.060小时。境内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红色灰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共5类,13亚类,44土属,144土种。

地势地貌

花垣县花垣县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三个台阶型地貌带。花垣县内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212米。境内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二百一十二米。

土壤特征

境内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红色灰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共5类,13亚类,44土属,144土种。

气候特征

花垣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较频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夏秋季干旱发生较多,冬季比较寒冷,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6.0℃,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对湿度4%,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时数1219.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E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数53.9天。

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时,无霜期二百六十九天。境内年均气温为13℃~17℃ ,年降水量1418毫米,无霜期245~280天。日照时数,西北为1,200~1,400小时,中部为950~990小时,东南为1.010~1.060小时。

水文特征

花垣县境内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花垣县花垣县(3)花垣县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40千公顷(1995年末实有),含水田10.12千公顷,旱地7.28千公顷。

矿产资源

花垣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20余种,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全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2011年初步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300万金属吨,花垣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

能源矿产

发现有石煤和铀矿。

石煤: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吾乡杉木冲、猫儿、两河乡九龙坡一带,伴生钒、磷矿等,曾一度开采。

铀矿: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麻栗场地区,规模小,暂无开发价值。

黑色金属矿产

铁矿:已发现矿产地8处,分布于雅桥—排吾—大铁厂一带,赋存于红土中的褐铁矿曾被多次开采。

锰矿:已发现大型矿产地1余处,分布于民乐、猫儿、两河、排吾等4乡交界处,深部有上、下两个碳酸锰矿层,地表有氧化锰矿。保有储量排名全国第三位。

钒矿:已发现大中型矿床3处,暂未开发利用。

有色金属矿产

铅锌矿:已发现20处铅锌矿产地,其中李梅为特大型矿床,耐子堡、长登坡、芭茅寨、老虎冲、小排吾、大铁厂、杉木冲等8处为小型矿床,其余11处均为矿点或矿化点。

钼矿:已发现矿产地5处,分布于猫儿乡洞里—蜂糖一带和民乐谷哨地区,曾为地方多次开采。

汞矿:已知矿点1处,位于两河乡水田村,汞矿化品位低,规模小,无开发利用价值。

非金属矿产

水泥灰岩:分布广泛,已探明排碧、窝勺2个中型矿床,团结镇小型矿床已为县水泥厂开采利用。排碧矿区以Ⅰ级品矿石为主,适于用作水泥、电石生产的原料。

白云岩:分布广泛,以道二、麻栗场等地的白云岩质量最好,可作冶金熔剂等用途。

含钾页岩: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排碧—排鲁一带,资源量预计可达5千万吨以上。

滑石矿:已发现矿产地4处,分布于雅桥田塘—排吾董马一带,滑石质量较好,曾被当地村民开采。

方解石矿: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碧、排料、董马库乡、麻栗场镇一带,一般规模较小,资源量不大,可小规模开发利用。

建筑石料用灰岩:分布广泛,本县凡有石灰岩裸露的地方,只要不在禁止开采区内,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均可开发利用。

砖瓦粘土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潭镇广东坪、猫儿乡磨子寨等地,为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矿,曾广为开采,用于烧制砖瓦。(本段数据截至2008年)

人口

花垣县历史上是纯苗区,自1730年“改土归流”后,“流官”和商贾不断涌入苗疆,境内增加了汉族和土家族,纯苗区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为苗族聚居区。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解放后,中南军政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访问团来县访问,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不少外地干部来县工作,又使县内增加了满、瑶、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花垣县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占75.78%;汉族42296人,占19.42%;土家族10427人,占4.77%;其它少数民族64人,占0.03%。

2021年,年末户籍人口307725人,其中男性158534人,女性149191人。常住人口242346人,城镇化率42.85%。全年出生人口2545人,人口出生率7.89‰;全年死亡人口1428人,人口死亡率4.43‰;人口自然增长率3.46‰。[3]

政治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王京海
副县长 贾明俊、张伟、于亮、吴坚、向涛、梁春波、龙光平、胡卫文(挂职)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廖良辉
县委副书记 王京海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田宗武
副主任 李鸣、龙志红、马继国、钱杨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龙仕英
副主席 龙三高、龙秀泽、龙秀林、石伶俐、龙波

以上内容参考:花垣县人民政府[12][13]、澎湃新闻[14]、华声在线[9]

经济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王京海
副县长 贾明俊、张伟、于亮、吴坚、向涛、梁春波、龙光平、胡卫文(挂职)

综合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廖良辉
县委副书记 王京海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田宗武
副主任 李鸣、龙志红、马继国、钱杨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龙仕英
副主席 龙三高、龙秀泽、龙秀林、石伶俐、龙波

第三产业

文化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2564万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43万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302027万元,同比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293万元,同比增长7.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7%、36.3%、52.0%。[3]

综述

202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499.3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农业实现产值89839.2万元,同比增长4.7%;林业实现产值4289.3万元,同比增长6.1%;畜牧业实现产值78746.3万元,同比增长16.8%;渔业实现产值2984.2万元,同比下降6.3%;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2640.3万元,同比增长7.6%。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2.6千公顷,产量191811.6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54千公顷,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5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4.3千公顷;豆类播种面积1.89千公顷;薯类播种面积1.56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5729吨,其中谷物产量84579吨;豆类产量3354吨。猪肉产量11700吨,牛肉产量1400吨,羊肉产量900吨,禽肉产量900吨,禽蛋产量1100吨。全年出栏肉猪15.73万头;羊出栏5.57万只;牛出栏1.03万头;出栏家禽72.89万羽。

2021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域成功获批创建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增至58家,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实现总产值14.28亿元,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目录,获批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75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规模养殖大户30户。万亩特色产业标准园区3个,猕猴桃品改和培管面积4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3.6万千瓦,农村土地流转13.9万亩。[3]

文身花衣

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8987万元,同比增长12.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33126万元,同比增长20.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5608万元;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1751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90828万元,同比增长46.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硫酸产量153843吨,同比增长10.6%;电解锌产量88691吨,同比增长9.9%;电解锰产量87587吨,同比下降3.9%。

2021年,加快工业转型提质,产业开发区奋力创建“五好”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5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6亿元,技工贸总收入58亿元,实现建园以来历史性飞跃。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43868万元,同比增长9.7%。房屋施工面积864709平方米,同比增长24.1%,其中新开工面积268984平方米,同比增长5.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8072平方米,同比增长86.2%。[3]

民间文学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01069万元,同比增长23%,其中国有投资同比增长45.6%,非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1.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0.7%。工业投资100545万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7300万元,同比下降2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3390万元,同比增长129.7%;民生投资44070万元,同比增长60.4%;生态投资47074万元,同比增长81.2%;基础设施投资143533万元,同比增长19.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2.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0239万元,同比增长26.4%。商品房销售面积178240平方米,同比增长134.4%。

消费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426万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6847.1万元,同比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8578.9万元,同比增长10.3%。批发业零售额9116.3万元,同比增长22.5%;零售业零售额99434.2万元,同比增长11.4%;住宿业零售额4391.4万元,同比增长8.5%;餐饮业零售额32484.1万元,同比增长19.4%。

招商引资

2021年,全年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0.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065万元。新引进项目20个,其中投资过亿项目15个,新引进外资企业1家。

邮电通信

2021年,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616.2万元,邮政业务收入4147.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6779.7万元。邮政营业网点20处,邮路总长度320公里。邮政快递业务量16.6万件,快递业务收入200万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1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1981万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税收收入51631万元,同比增长22.2%,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2195万元,同比下降16%,其中民生支出203736万元,同比下降20.6%,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67.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4814万元,同比下降18.1%;教育支出61177万元,同比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120万元,同比下降7.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1891万元,同比下降47.8%;节能环保支出13908万元,同比下降19.5%。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25.6亿元,同比增长7.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15.7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1540.4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产险11769.6万元,同比增长24.2%;寿险9770.8万元,同比增长1.5%;健康险6942.3万元;大病保险1794.1万元;意外伤害险658.8万元。全年保险总赔付8701.6万元,同比增长35.3%。[3]

民族信息

地区美食

花垣县花垣县(3)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

禁女儿女婿回到娘家同床。也就是说不能在娘家过性生活,因为这是对祖先不敬,上门郎这条不禁。

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穿白鞋  白帕白鞋则标志丧亲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据说是那家吹了,来年大风会吹倒他家庄稼,影响收成。

苗族人禁讲脏话,在老少妇孺面前讲脏话是要被打的。

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然后由男方找人到女方家提亲,表示对双亲的尊敬,而后双方父母择日嫁娶。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

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    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 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

交通

花垣苗家地区的姑娘的衣裤上都绣有龙、凤、夔、蝶、鱼虾、花草,真的是花的姑娘。她们从你身边走过,会把你带进中国远古时期的龙凤世界,鱼虾湖海,花草园林之中。

她们身上的花衣花裤的起源是什么呢?大概来源是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什么是雕题文身?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他的色彩。什么是文身呢?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蝶的花纹进行雕题,涂以朱砂或其他色彩,使人的肉皮上现出龙、夔、凤蝶的保色花纹来,以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图生存,最后才找到这个雕题文身的办法,驯服了龙、夔,成了龙、夔氏族的领袖。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以残酷的护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于是出现了描。描就是仿生色,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进行伪装,成保护色,以谋生存。

从苗族的《古老话》得知,中国古代雕题文身的大题是巴阿。到了骨针、铜针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织花。到了周代有了铁针,濮人后裔的挑花技艺,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挑花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凿花技术。挑花只是在桑帛上依靠经纬线的对称,挑出物体的象征图案来,这也满足不了濮人后裔——南蛮对美化生活的要求,于是就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绣花把凿花推向高级阶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湘绣、蛮绣。湘绣、蛮绣同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是濮人后裔凿花、绣花发展的产物。湘绣以濮人后裔湘柳为主体,他们居住在湘江流域,其绣花技艺向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蛮绣以六蛮、七戎的蛮氏族为主体,他们居住在沅江流域、汉水流域、乌江流域,其凿花、绣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织花的对称因素,形成的苗绣风格。湘绣、蛮绣组成了楚文化的绘画刺绣特点。楚亡后,湘氏很快融合于华夏。经过秦、汉时期,组成了汉族,湘绣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绣花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蛮人四处奔波迁徙,长期的战乱,使蛮绣得不到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仍保持古濮人的描、挑、凿、绣的技艺特点,仍停留在幻想艺术阶段。

苗绣长期停留于文身装饰艺术和幻想艺术上,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苗族是由三苗的灌兜部与南蛮结合、三苗部与西戎结合组成,即《尚书》说:“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放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组成苗族的民族和部族较多,绝大多数是濮人的后裔。他们居住分散,不相统属,各地的各氏族,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身装饰艺术。到了明、清,汉籍记载出现了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

红苗以七戎六蛮为主体,它是降龙、驯凤的民族,以龙、凤为其氏族族徽,花衣多以描龙绣凤为其主体花纹;花苗以凿齿民为主体,它是首先养蚕抽丝的氏族,多以蝶、花为主体花纹;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为主体,是降夔驯麟的氏族,以夔、麟为其氏族徽,多以夔麟为主体花纹;黑苗以盘瓠蛮为主体,是驯猫、狗氏族,以狗为其氏族徽,多以龙狗花纹为主体。他们都以一动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即所谓图腾崇拜,装饰到自己身上,以区别其它氏族内部的不同氏族。鱼、虾、花、草,以象征虾生鱼养,子孙繁衍,花开草绿,欣欣向荣,以表现其向往自由繁荣的幻想境界。后来石榴从西域传入了濮地,苗绣也出现了石榴,以象征子孙繁荣昌盛。

湘绣艺术与华夏艺术融合后,以荷、梅、松、竹、菊等来表达不同的寓意,形成构图逼真,寓意深刻,针脚独特的艺术欣赏品。苗绣则长期停留于氏族徽艺术、文身装饰艺术上,不讲究构图逼真,立意深刻,没有形成立体针脚艺术欣赏品。但苗绣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了幻想针脚艺术品,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为中国今后发展装饰艺术作借鉴和资料,如窗花、窗帘、门帘等。苗绣至今仍为其民族妇女所喜爱,有发展提高保存的价值。

苗绣针脚大体可分绣、插、挑、捆、洒五种。大面积以绣针平绣,其中需要显出深浅色调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地插进去,形成几种色彩的连结平面;需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绣面上需要显出细小物体立体感,则使用洒针和挑针。综合运用这几种针脚,以完成苗绣的幻想艺术。苗绣色调变化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它不按真的物体配色,是加进了绣者的一番幻想而配的色彩。其色彩也是很讲究冷暖。暖色为红、黄、绿、白,冷色为青、黑、蓝。年轻人喜暖色,老年人喜冷色。其配色亦形成了自己民族特点。

所谓幻想平面艺术品,是指作者对一些动植物作了一番幻想虚构,在幻想与对称美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形成的图案艺术品,在其族人中形成 一定装饰美的格局,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民族心理素质构成的民族艺术品。

社会

花垣县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形成活泼多样,富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谜语等,得到苗族群众的喜爱。

(一) 神话、传说、故事

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花垣苗族地区流传的神话,体现了人类初级思维特征。内容主要是反映洪水淹没、开天辟地、人种来源和人们与妖魔   怪、毒蛇猛兽作斗争的情况。主要作品有《阿剖仡本》、《古老话》、《奶戎玛戎   》、《射日射月》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老话》和《阿剖仡本》(也称《果索果苯》)。《古老话》叙   述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立祖立   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话。《阿剖仡本》说的是地上的人与天上的雷公斗智斗勇、最后战胜雷公的神话,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神灵的反抗精神。

传说、故事  花垣县内苗族的传说、故事丰富多采,其数目无法统计,已收集到的有数百件之多。人物传说、故事有《谎江山》、《石三保的故事》、《孙文明抗租故事》等;山川风物故事有《莲花山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尖岩的传说》、大龙洞小龙洞的传说》、《雷公山的传说》、《石栏杆的传说》等;动物故事有《虎与水牛比武》、《老虎婆》、《黑羊头的故事》、《青蛙的故事》等。这些传说故事大都情节跌岩,优美动听。最具代表性的为《谎江山》的故事。这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群,大小故事有数十个。故事中的谎江山是一个穷苦出身、智勇双全的人物,地谎财主、谎员外、斗老虎、斗坏人,机智幽默,富有反抗精神,是苗族人民寓智慧与希望的理想人物,因而广为流传。

(二)苗 歌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垣的苗族便是如此。他们常以歌记载历史,宣讲时政,抒发恋情,几乎男女老幼都能歌会唱。花垣苗族称苗歌为“莎熊”。按其腔调分为“ sead ”和“ weix ”两种,“ sead ”用半腔唱 , “ weix ”用高腔唱,“ sead ”最为普遍。苗歌有严格的韵脚和唱法,每首歌都有“双韵”和“两面”,双韵就是歌词的奇偶句各用一韵脚从头至尾;“两面”即每首歌都要重唱一次,重唱时要转换偶句韵脚;苗歌词有长有短,格式主要分为四句一组,每句五言或七言;三句一组,每句七言;各两种。

二、文学创作

(一)诗歌、散文、小说   清代,有少数苗族文人雅士偏重诗歌、散文创作。道光丙午科苗举人张世雄,善于诗词,历官阁中书、刑部员外郎。现存诗作三首,即《绥山歌并序》、《绥城歌并序》和《蚕桑俗歌》。光绪年间,龙纳言作的《赠友感怀》诗以及政论散文《统计论》,名盛一时。此外,苗族举人石廷辉、石昌松、秀才石板塘等,都写出较有影响的诗歌的散文。解放后,诗歌、散文创作有所发展,小说创作开始涌现出一批业余作者。龙炳文、吴武生、伍乾良、吴松柏、石邦雄、麻其勇等,先后被吸收为省政府级作家协会会员。

50 至 60 年代,吴武后创作的叙事诗《兄弟河》在《长江文艺》发表,吴恩珠创作的诗歌《吹木叶》在《诗刊》发表,并送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民族诗歌选》。龙炳文写的小说《看家》、《龙门寨》先后被《湖南文学》登载。 70 至 80 年代,吴武生的《边城抒怀》、龙炳文的历史故事长诗《开天辟地》、《仡戎仡索》、石天元的《辣子红了》等散文和小说,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 90 年代以来,龙宁英的小说《女儿桥》在《湖南文学》发表;《挑   灰人》在《民族文学》发表。石邦雄的小说《蛮崽》、《小雪到大雪》均在《少年文艺》发表。

(二)剧本  解放以来,花垣县苗族业余剧作者不断涌现,其中石成鉴、罗元明、张子伟等,被吸收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石成鉴的苗剧《团结灭妖》受到省内外戏剧工作者的赞赏。此外,《流江山》、《龙官山姐》、《苦尽甜来》等被排练上演,深受群众喜爱。张子伟创作的大型历史苗歌剧本《带血的百鸟图》,被县剧团排练后参加湖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分别荣获优秀演出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创作“银质奖”。

教育科技

花垣县历史上是纯苗区,自1730年“改土归流”后,“流官”和商贾不断涌入苗疆,境内增加了汉族和土家族,纯苗区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为苗族聚居区。苗族人了在与各民族交往中,特别是在反压迫斗争中,增加了了解,建立友谊,加强了团结。历代统治阶曾多次制造民族隔阂,挑起民族事端,也未能使各族人民分离。

解放后,中南军政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访问团来县访问,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具体实施,大批民族干部得到培养走上领导岗位,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在国家的大力扶助下,得到迅速发展。苗族、土家族等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相互支援,并肩战斗,建立起兄弟般的深厚情谊。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不少外地干部来县工作,又使县内增加了满、瑶、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全县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占75.78%;汉族42296人,占19.42%;土家族10427人,占4.77%;其它少数民族64人,占0.03%.在党的民放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密无间,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新花垣。

文卫体育

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有细嫩、鲜软、香浓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凤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做这道菜,首先倒适量冷水入锅,再将事先用石碓冲细的黄豆粉倒入并拿筷子搅匀,文火煮开后即倒入青菜,稍加搅拌,再文火煮至汤水变清,即可放入野葱、大蒜、辣椒粉末等佐料,焖盖一阵,便可食用。

米豆腐

米豆腐是湖南的一种特色食品,和粉、面一样被当作一种副食,也可以作为一种小吃但常常不当作菜。米豆腐含有多种维生素,能预防和治疗大肠癌、便秘、痢疾、小肠串气,有助于减肥排毒、美化皮肤、养颜美容、保持青春活力;具有清热败火、解渴爽口等作用,夏日更兼清热解暑、解馋、解困、提神、消暑等作用。米豆腐是一种弱碱性食品,吃碱性食品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酸等酸性物质减少,对尿酸偏高的人群更有较好的作用,还能防止乳酸、尿酸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

油香粑粑

花垣县花垣县(3)        油香粑粑的制作过程很简单,首先将糯米拌黄豆一起,用石磨磨成浆糊,掺进葱及其它佐料拌匀合,再用白铁皮做成一个小小的形似筒柱的提子(一般集市上都有卖),将已准备好的糯米黄豆浆装入提子内,置于烧得滚烫的油锅里,几分钟后,一个酥软的圆圆的带着短短尾巴嘴儿的油粑粑便浮出提子,在油里滚动,不一会就变成金黄色,金黄色的油香粑粑吃起来口感极好-----又香又脆。

民生保障

国家高速G65包茂高速公路过境,通过高速公路距湘西州州府吉首市40余千米,交通便利。即将动工新建的湘西里耶机场位于花垣县境内,机场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对外交通条件。

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0972万元,同比增长7.2%。全年旅客运输量145.4万人,旅客周转量9452.9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47.3万吨,货物周转量11380.2万吨公里。年末通车里程1331.9公里,其中国公路66.8公里;省公路112.9公里;县公路190.3公里;乡公路371公里;村公路493.7里;专用公路97.2公里。全县拥有载货汽车220辆,载客汽车239辆。获评全国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G319至十八洞村公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3]

资源环境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2246人;普通高中学校3所,在校生5322人;初中学校20所,在校生12915人;普通小学23所,在校生2594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特殊教育在校生146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3%。民办学校3所,在校生3345人。全年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86.2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14.7万元,资助中职学生2147人次;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370.1万元,资助中职学生3084人。68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完成优化整合,教育科研和“双减”改革先进经验在全省推介。

2021年,全县科技经费支出总额2468万元,同比增长80%,拥有科技孵化器1个。全年专利申请87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授权专利79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个。[3]

旅游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广播电视台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6300户(不含电信、移动、联动用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个。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74个,其中医院4个,妇幼保健院(站、所)2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个,乡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208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6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60人;注册护士806人。医院拥有床位604张,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515张。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一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妇幼保健中心搬迁,县域内住院率达89.9%。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69187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880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

2021年,全县共有体育馆2座,全年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3项次,经营性健身房3个、游泳池3个。[3]

词条图册

2021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6元,同比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47元,同比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3元,同比增长10.9%。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58元,同比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13949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46元,同比增长11.9%。

2021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8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失业人员再就业1068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1337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登记参保170651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737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8364人;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132人。

2021年,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33960人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368.8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189591人次,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994.5万元。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50张,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216人。新改建公办养老机构2所,新增床位117张;拥有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3个;新建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5所,新增床位42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561万元,筹集福彩公益金459.4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366.7万元。[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