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雷州 佛教音乐原属禅宗,后为净土宗所代替。该宗以开声念佛为主,教徒们早晚必念,逢佛诞或做大型法事(放焰口、供天)时,则大念,有时连续念几天几夜。所谓念佛,就是诵读佛经、歌唱佛乐。因此,雷州佛教音乐主要是声乐(用桂林官话演唱)。
其种类分为赞、叹、颂、念、白五种:
就是赞颂诸佛菩萨的功德、智慧、苦行精神,慈善心肠以及赞扬佛教徒出家修行的歌。这类歌有一段体、二段体和多段体三种,共有30多首,其数量和艺术质量都居雷州佛教音乐的首位。当地佛教徒习惯称二段体和多段体的歌为“赞”、一段体的歌为“单赞”或“赞仔”。
“赞”的特点是这样的:乐段、乐句重复多。赞歌种每首歌都出现乐段、乐句的重复,有的是全段重复的分节歌,重复次数多的十次以上,少的也不下三次;重复手法,有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两种,变化重复又分变头不变尾、变尾不变头,或头尾不变中间变;乐曲的尾段(佛教徒称它为“赞尾”)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定重复两次(共唱三次),头两次是完全重复,第三次是变化重复(变化结束乐句)。字少腔多。
赞歌的歌词完全是文言文,文字简短,但曲调较长,因此,每句歌几乎都有拉腔。拉腔不仅在乐句的末尾,而且在乐句的中间也有,有的几乎每唱一字都有短小的拉腔。节拍规整。结构严谨。赞歌大多数是4/4拍子,好像戏剧唱腔的慢板一样,一板三叮,规规整整,节奏性强。但其速度比戏剧慢板唱腔稍快,一般是中速。调式使用,两个居多。赞歌的调式有宫、商、征、羽四个,但在一首歌里单独使用一个调式很少,多数是使用两个,或交替使用,或前后两个乐段各使用一个,而最后乐段用得最多的是宫调式。风格古朴,情调庄严。赞歌的风格比较古老朴实,旋律进行、跳跃虽不很大,但也有一定的起伏。因此,乐曲的情调虽不高昂激越,但也不悲哀低沉,而是庄严肃穆。
是僧尼代人向佛忏悔(拜忏)、求佛救拨和求菩萨超度众生时唱的一种歌。曲调多数是一段体的分节歌(只有个别小的乐汇、乐句稍作变动),其反复歌唱次数比赞歌还要多。这种歌分为两类:一类是曲调较长、旋律流畅、速度较慢、节拍规整的,其情调严肃,适合于表达佛教信徒无限虔诚的思想感情;一类是曲调较短、节奏自由的,其曲调的开头和结尾三拍的旋律格式不变,但中间部分伸缩性强,长短不一,随着歌词的长短而变化,这类歌的情调偏于低沉、空灵。
就是佛教徒歌颂佛陀的功德、智慧和求佛给予法力、早日脱离苦海往极乐世界以及普度众生的歌。这种歌的曲调很短,每首只有两句,反复歌唱的次数也比较多;它的行腔较朴素,速度较慢,情调平和、安静。
就是念咒语、念佛号(名)、唱读经文的歌。这类歌的曲调很短,每首只有一两句,一个字唱一个音,音域不广(八度以内),速度很快,有的快至1分钟300多拍,反复念唱的次数特别多,有的多达百次以上。
(或叫“追魂表白”)。不是道白,也不是数白榄,而是吟唱,近似戏曲的散板,节奏自由,速度快慢不一,词长的速度较快,词短的速度较慢;曲调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定的风格,中间部分行腔自由,曲调的反复吟唱也较多。
综上所述,雷州佛教音乐的五种乐曲的共同特点就是乐段、乐句重复较多。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易学易记。过去的僧尼及在家的佛教徒,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懂得音乐,所学的佛乐全靠师傅口传手授,如果曲调太长、太复杂,既不容易学会,更不容易记得牢固,这样就达不到通过音乐传教的目的。因此,制乐的人不得不考虑到佛教徒们的接受能力。为了便于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乐段、乐句重复的手法编曲,使人易学易记。二是适应佛教思想的需要。因为佛教徒敬佛,时时事事都要表现出那种无限虔诚的思想感情,他(她)们拜佛跟别人不同,别人只是三跪三叩便足矣,而他(她)们则躬身顶礼、九跪九叩,而且五体投地,天天如此,每天向佛像跪叩不止下百次。在拜佛行动上如此,在歌唱佛乐中也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咏唱。他(她)们认为念经诵佛,不怕重复,念念不舍,念到出神人化的境地,才是真真正正的虔诚敬佛。三是与歌词有关。上述五种歌不论是哪一种,它的歌词的段与段之间或句与句之间,其意思相关不多,字数几乎相等,情调大体一样。因此,其曲调的旋律重复多是很自然的。
雷州佛教音乐,除上述特点外,还有其他地方特点:一是旋法与雷州的其他音乐如出一辙。即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交叉进行为主(五度以上的大跳也有,但较少使用),跳进以后,一般不再朝着同向跳进,必定往反方向级进或跳进,二是乐汇与雷州的其他音乐关系密切。
这样的乐汇和类似的乐汇,在雷州佛教音乐中比比皆是,在雷剧音乐里亦处处可见。在这里,可以这样说,雷州佛教音乐吸收了雷州的其他音乐的一些养份,加以消化为己所用;而雷剧音乐又借用了佛教音乐的一些乐汇,加以发展,为我所用。三是音符类型与雷州的其他音乐甚为相似。多使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来组织节拍;三十二分音符以上和前倚音、后倚音符装饰音很少使用。因此,它的整个乐曲的节拍较规整,从而构成其朴实、明朗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