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儋州,古称“儋耳”。先秦时代为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秦朝,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一名儋耳。
汉朝,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设儋耳郡。领县二至来、九龙。始元五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并罢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
儋州市三国,吴赤乌五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
齐朝,属越州。
梁朝,大同中,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陈朝,崖州仍梁制。
隋朝,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
唐朝,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唐朝乾元元年,复为儋州。
五代,南汉儋州仍唐制,废富罗县。
宋朝,儋州。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端平二年,改为南宁军。
元朝,南宁军,属琼州。
明朝,儋州,洪武元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寻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属广东。三年,以属琼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属崖州。
清朝,清初琼府管州三,县十。儋州、崖州、万州。
中华民国,民国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5]
2008年7月,海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决定,儋州履行地级市权责。儋州被明确定位为西部中心城市。
2015年2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省调整儋州市行政区划,设立地级儋州市。至此,儋州市成为海南第四个地级市。[6]
截至2021年,儋州市下辖有16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学院。[12]
16个镇:那大镇、和庆镇、南丰镇、大成镇、雅星镇、兰洋镇、光村镇、木棠镇、海头镇、峨蔓镇、王五镇、白马井镇、中和镇、排浦镇、东成镇、新州镇。
1个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
1个学院:华南热作学院。[12]
儋州位置境域儋州市位于海南岛西北部,[1]北部湾之东畔,地理坐标为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东邻临高县、澄迈县,南至白沙县,东南交琼中县,西南与昌江县接壤。北部和西部濒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民主共和国隔海相望(约160海里之遥)。总面积3265.18平方公里,折合为4897768市亩,其中陆地面积4663540亩,占部面积的95.22%;水域面积234227.8亩,占总面积的4.78%;总面积占全省面积9.6%。[5]
儋州市地形地貌儋州市大约以北纬19°40′为界,南部属印支穹窿构造,形成波状低丘陵,主要露出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寒武系陀烈群变质岩、白垩系板万群和少部第四纪海相地层。南部有铁、锡、水晶和石灰石等矿藏。北部属雷琼沉降带之南端,形成缓坡阶层。主要露出新生代晚期喷出的玄武岩和第四纪海相地层。第四纪海相沉积层有褐煤、石英砂、油页岩和重晶石等矿藏,储量丰富。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丘陵占全市面积76%,平原台地占23.6%,山区占0.4%。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米,海岸线225公里,曲折绵亘。[13]
龙门激浪2
儋州市径流由降水供给。汛期5~10月是径流量最大的丰水期,旱季11月~次年4月是径流量最少的枯水期。径流由南向北及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东南的120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北的300毫米。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8~10月,一般洪水出现在5月、6月和11月。河流最大流量、最小流量的比值和洪枯水位的变幅相当大。北门江下游地区的蚂蝗岭和水井岭有水土流失现象,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地面植被良好,极少水土流失,河水含沙量较少。[13]
儋州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背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又有独特的小气候。全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每平方厘米110~130千卡。南部山区较少,每平方厘米约110千卡;西部沿海最多,每平方厘米130千卡左右。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多,占全年辐射量的31%;春季次之,占28%;秋季占23%;冬季最少,占18%。然而,即使是冬季,南部山区每平方厘米20千卡的太阳辐射量仍能满足热带作物生长的需要。各地年雨量900~2200毫米,年均1815毫米,大部分地区达1500毫米以上。各地年平均风速1~4米/秒。南部山区年平均风速小于2米/秒,中部丘陵地区年平均风速2.0~2.9米/秒。[13]
儋州松涛天湖儋州市多年(1953年~1980年)平均降雨量为1815毫米,年平均径流深579毫米,年地表径流量18.9亿立米;水量较丰富,能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地下水资源占全市水资源总量15.8%。地下水动储量11.46亿立米,理论可开采量2.42亿立米。地下水分为北部雷琼沉降带自流水盆地区和南部印支穹窿隙潜水及孔隙潜水区。北部的地下水类型有河流冲积层孔隙潜水、海滨堆积物孔隙潜水、玄武岩内裂隙潜水和新四纪承压水;南部的地下水类型有上白垩系孔隙及裂隙潜水、侵入岩类的裂隙及孔隙潜水和寒武系的裂隙及孔隙潜水。径流天然总落差643.8米,最大天然落差180.7米。[14]
儋州市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无患子科、楝科、番荔枝科、梧桐科、蝶形花科、棕榈科和龙脑香科等热带植物。此外,樟科、大戟科、桃金娘科、禾本科、蕨类和水生藻类也较多。据初步统计,市内植物有644种,隶426属128科。天然林树种有530多种。其中珍贵木材树种有青梅、母生、坡垒、银珠、苦梓、油楠、红木罗、鸡占、胭脂、花梨和白格等2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有黄杞、黄樟、香樟、红桐、香槁、黄桐、沉香、枇杷、黄牛木、三角枫和黄胆等450多种。人工林树种有窿缘桉、桉、木麻黄、台湾相思、非洲楝、大叶相思、银合欢、加勒比松、鸡毛松、南亚松、湿地松和樟等。[14]
儋州市境内兽类有野猪、黄猄、兔、金钱豹、刺猬、果子狸、包公狸、猫花狸、水獭、水鹿、穿山甲和猕猴等,蛇类有蟒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乌蛇、竹叶青蛇和过山龙蛇等。其中水鹿(俗名“山马”)、穿山甲、蟒蛇和猕猴等10余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野禽有山鸡、鹧鸪、毛鸡、斑鸠、猫头鹰、鹭鸶、野鸭、乌鸦、鹰、啄木鸟、燕子、杜鹃、画眉、鹦鹉和八哥等数十种。其中画眉、鹦鹉和八哥是出口创汇的观赏鸟。两栖动物有金钱龟、水鳖和青蛙等。海产资源有红鱼、石斑鱼、马鲛鱼、乌鲳、白鲳、海鳗、红三、带鱼、鲨鱼、海鲶、鲔、宝刀、马六甲鲱鲤、五刺银鲈、长尾大眼圈、长刺圈、鱿鱼、墨鱼等鱼类600多种和带子、龙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青蟹、梭子蟹、海蛇、海参、海龙、海马、文蛤、泥蚶、毛蚶、扇贝、花蛤、珍珠贝以及藻类江蓠、昆布和海胆等100余种。其中白蝶贝是生产名贵珍珠的贝类,洋浦至排浦一带海域被省水产厅划为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淡水水产资源有鲢鱼、鲤鱼、鳙鱼、草鱼、罗非鱼、塘虱鱼、鲫鱼、斑鱼、泥鳅、鳝、水龟、鳖和蚌等。[14]
儋州市风光(15)儋州市境内主要矿藏有10多种,其中长坡褐煤储量1.58亿吨,长坡油页岩28.3亿吨,光村石英砂0.85亿吨,兰洋重晶石42万吨,兰洋、八一、侨植的石灰石2.3亿吨,海头、南丰、兰洋、那大等的花岗岩100亿吨,峨蔓笔架岭的火山灰1.8亿吨,天然矿泉水储量日产运4400吨。此外,金、银、锡、铁、铅、钛、锌、钨、石油、钽、铌和水晶等藏量也不少。长坡镇、东成乡的褐煤属中型矿床、油页岩属大型矿床,有开采价值。锡矿多为矿化点。已发现的矿化点有那大镇的大宝山、兰洋镇的美元岭、大芒排和莲花岭。石灰石开采量很大,属大型矿床,市境内有石灰窑100多个,年产生石灰8000多吨。[14]
2021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不含洋浦)230134户,户籍总人口975236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314407人,乡村户籍人口660829人。其中,男性520152人,女性455084人。[2]
姓名 | 职务 |
邹广 | 市长、党组书记 |
李爱华、王凌融(女,土家族)、莫正群、徐冰、冯本彦、王民(女)、朱江、么向华[15] | 副市长[10] |
詹联科 | 秘书长[16] |
姓名 | 职务 |
邹广 | 市长、党组书记 |
李爱华、王凌融(女,土家族)、莫正群、徐冰、冯本彦、王民(女)、朱江、么向华[15] | 副市长[10] |
詹联科 | 秘书长[16] |
姓名 | 职务 |
杨晓和[11] | 市委书记 |
邹广、盖文启、何先英[17] | 市委副书记 |
吴清高 | 秘书长 |
姓名 | 职务 |
杨晓和[11] | 市委书记 |
邹广、盖文启、何先英[17] | 市委副书记 |
吴清高 | 秘书长 |
姓名 | 职务 |
蒋明清 | 市政协主席[18] |
金德辉 | 市政协秘书长 |
姓名 | 职务 |
蒋明清 | 市政协主席[18] |
金德辉 | 市政协秘书长 |
姓名 | 职务 |
马飞 | 人大常委会主任 |
王大辉(黎族)、侯启江(黎族)、王建斌(女)、张国盛、王玮(女)[19]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0] |
姓名 | 职务 |
马飞 | 人大常委会主任 |
王大辉(黎族)、侯启江(黎族)、王建斌(女)、张国盛、王玮(女)[19]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0] |
儋州景观图(8)
2021年,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95.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3%,比2019年同期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2.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4%:8.1%:56.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3.3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54人,比上年增长6.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比上年末增长0.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73人,比上年增长2.0%;开发公益性岗位604个、开发就业见习岗位477个;在册登记领取失业保险金25596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4130万元,代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费1517万元;审批合格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9笔,共计2361万元,带动就业404人。
2021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0.1%。分类别看,交通通信价格上涨4.7%,涨幅居八大类之首;其次是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2.8%。[2]
2021年,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市种植业产值55.81亿元,比上年下降4.1%;水果产量12.53万吨,比上年下降6.8%;粮食总产量11.42万吨,比上年下降8.2%;蔬菜产量35.05万吨,比上年增长0.7%;瓜果类产量3.52万吨,比上年增长85.0%。全市林业产值13.44亿元,比上年下降12.1%;橡胶产量6.5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全市畜牧业产值4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禽类出栏2024.51万只,比上年下降4.8%;年末禽类存栏383.50万只,比上年末下降48.7%;生猪产能逐步恢复,生猪出栏72.46万头,比上年增长63.3%,年末生猪存栏49.6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3.1%。全市渔业产值87.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水产品总产量30.91万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海产品产量28.91万吨,增速与上年持平。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80亿元,比上年增长32.0%。[2]
儋州2021年,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0.8%。
2021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0%。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生产情况看,七大行业产值实现“六升一降”。其中,增速较快的有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8.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8%,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3.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9%。
2021年,全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14亿元,比上年下降25.2%。本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8%,占全市房屋施工面积的1.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4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占全市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的30.3%。[2]
服务业
2021年,全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4.28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8%;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0%;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0.7%;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7218.1万元,比上年下降32.8%,其中出口总额2654.5万元,比上年增长225.4%;进口总额4563.6万元,比上年下降54.0%。实际利用外资6952万元人民币,折合109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7.0%。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6亿元,比去年增长67.4%。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5.3%。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12.2%,商品零售比上年增长20.3%。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下降24.9%。房地产投资58.57亿元,比上年下降40.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较上年下降8.6个百分点;非房地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3.7%。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1.3%,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6.7%,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6.1%。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30.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较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政府投资比上年下降14.2%。
2021年,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8.57亿元,其中住宅投资36.22亿元,比上年下降55.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为898.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竣工面积19.3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4%;销售面积40.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8%;销售额32.15亿元,比上年下降2.3%。
2021年,全年全市计划投资253.37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73.0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8.3%。全年全市新纳统项目共103个,其中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纳统项目比上年新纳统项目多6个,全年新纳统项目年度完成投资24.59亿元,同比下降43.3%;房地产投资新纳统项目比上年新纳统项目持平,全年新纳统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5.28亿元,同比下降18.5%。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5亿元,比上年下降16.7%。其中,税收收入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非税收入7.42亿元,比上年下降42.8%。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17亿元,比上年下降21.4%。其中民生支出56.73亿元,比上年下降23%,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
2021年,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7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各项贷款余额2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9.4%。[2]
儋州东坡像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儋州荣获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20]
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2006年,海南省儋州市申报的“儋州调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21]
儋州市海产品产量冠海南省,其中以马鲛、石斑、龙虾、螃蟹、红鱼粽、光村沙虫、邻昌海参出名;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有胡椒、槟榔、咖啡、菠萝、西瓜、香蕉和菠萝蜜等;饮食风味有那大狗肉、洛基粽;旅游产品有东坡帽、东坡屐、十三麟表带和西华矿泉水等。[22]
新英红鱼粽
红鱼粽又称鱼筒,是以新鲜红鱼加工成的腌制品。3斤左右的红鱼,掏出内脏腌制,成品外观整齐,不留刀痕,肉质松软,芳香可口,历来誉为佐餐佳品。红鱼粽以新英镇产的出名。
洛基粽子
长坡米烂北方的粽为圆锥形,多用苇叶包得小巧玲珑,内装糯米,有花样的再在粽中加上赤豆、红枣、火腿等,多以甜味为主。海南的粽则与内地不同,多用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在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腊肉、红烧鸡翅等,多以咸味为主。
长坡米烂
又称长坡米粉。其以优质大米制成细条状食品,宛如云南“过桥米线”,佐以配料,风味可口。
松涛鳙鱼
光村沙虫松涛水库是儋州市著名的旅游区,鳙鱼是水库的名鱼,它在水库中自然长成。鳙鱼俗称大头鱼,其头大身小,肉质细嫩,而鳙鱼头最好吃。
光村沙虫
沙虫貌似蚯蚓,生活在浅海沙泥中。沙虫营养丰富,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沙虫干。沙虫在市境内沿海海滩均有出产,但不如光村出产的质优,个儿肥软,肉厚味佳。光村除盛产沙虫外,还出产泥虫。[14]
儋州市洋浦港儋州市拥有洋浦港、白马井港等天然深水良港,环岛西线高速公路、粤海铁路(在该市设有那大、八一两个站)贯穿境内,环岛高铁西段于2015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在该市设有海头站、白马井站、银滩站),交通发达,已形成水陆交通网络,是海南西部的交通枢纽和连接内陆、通往东南亚地区的桥梁。
2021年,全年全市货物周转量1744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47.6%;旅客周转量77747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53.4%。
2021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65122辆,比上年末增加8773辆,增长15.6%。全年新注册汽车518辆,报废61辆。[2]
2021年,全年全市开展脱贫户实用技术培训班23期112场,培训脱贫户12000多人次;高新技术企业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成功举办儋州市第十七届科技活动月,开展各类活动达130余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海南赛区)暨海南省第七届“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
2021年市职校招生人数1305人,招生数比上年增长5.2%,在校生2958人,在校生比上年增长2.4%;普通高中15所,招生7079人,比上年增长8.5%,在校生19287人,比上年增长7.3%;普通初中45所,招生14247人,比上年增长0.5%,在校生41565人,比上年增长2.1%;普通小学221所,招生13951人,比上年减少1.4%,在校生86520人,比上年减少0.9%;幼儿园244所、学前教育幼儿在校生人数36325人,比上年减少8%;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85人,比上年减少0.5%。[2]
儋州校区东湖
儋州图书馆
2021年,全年全市举办了2021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儋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活动、2021年儋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海南庆祝活动暨儋州调声节等大型主题文娱活动。为积极推进实施儋州市“三个一”惠民演出计划,共组织演出98场。为保证换届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建设自贸港 共赴幸福路 暨2021年儋州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宣传文艺晚会活动16场。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开展2021年度海南省濒危戏曲剧种公益性演出活动共140场,儋州山歌进校园讲座6场,儋州山歌进校园活动演出8场,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021年,全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58.26万人次,同比增长147.0%。按出游地分,国内游客858.26万人次,同比增长156.17%;入境游客44人次,同比下降94.3%;按出游时间分,过夜游客440.44万人次,同比增长54.5%;一日游游客417.82万人次,同比增长500.1%。实现旅游总收入65.64亿元,同比增长98.43%。
2021年,全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456家。全市医院共21家,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农场医院6家,地方农场医院2家,其他驻市医疗机构2家,7家私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428家,其中有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家乡镇卫生院,246家村卫生室,143家诊所,4家门诊部。其他卫生健康单位7家。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4710张,民营医院共有床位424张;儋州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总数为62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35人,注册护士2878人,药剂人员278人、检验技师(士)208人、影像技师(士)145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650人。
2021年,全年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7575例,年发病率869/10万,比上年上升了96.95%。9例法定传染病死亡病例,年死亡率1.03/10万,比上年上升了216.4%。
2021年,举办儋州市喜迎建党100周年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青少年儿童国际象棋邀请赛、中国海南儋州第十二届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战等系列赛会活动。成功举办2021年第二届国际跳棋棋王棋后赛、2021年海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2021年海南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2021年第五届海南亲水运动季酷跑大冲关巡游赛(儋州站)、2021中国(海南)国际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儋州站等体育赛事。参加儋州工委足球队和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足球队获得海南省“启航杯”五人制足球赛冠军,篮球队获得海南省“新征程杯”三对三男子篮球赛亚军。组队参加省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拳击、帆船帆板等8项目的锦标赛中,共获得51金30银29铜,创造历史上最好的成绩。[2]
2021年,全年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14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11元,比上年增长7.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0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总面积38平方米,与上年下降13.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总面积3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从居民消费情况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是39.5%和41.7%。
2021年,年末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次5199人,比上年下降0.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次15005人,比上年下降8.1%;特困供养对象1481人次,比上年增长6.9%;临时救助13098人次,比上年下降17.6%。
2021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13万人,其中,在职人员10.36万人,离退休人员6.77万人。全年全市共有6.73万名退休(职)人员调整增加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31.42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04万人,其中,在职人员7.36万人,退休人员5.6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9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52万人。扎实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新增参保单位372家,新增参保人数5473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7.49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5.31亿元。
2021年,全年全市农村危房改造130户,改造面积1.04万平方米;竣工130户,竣工面积1.04万平方米,竣工率100%。[2]
2021年,全年全市全社会能耗89.3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能耗16.3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9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1%。
2021年,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有效监测天数为364天,其中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级标准(优)天数为316天,二级标准(良)天数为48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的天数为364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
2021年,全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臭氧(O3)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完成省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2021年,全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全市5个国控断面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个监测断面全年水质均值均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100%;12个近岸海域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一类标准11个,二类标准1个,优良率100%。[2]
2021年,全年全市森林火灾、旅游、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领域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11人。其中,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4起(含较大道路交通事故1起),事故起数同比上升12.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