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鳑鲏

彩石鳑鲏

脊索动物门
鲤形目
别称 中华鰟鮍
中文学名 彩石鳑鲏
鳑鲏属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标准长为体高的1.9—2.5倍,为头长的4.0-4.5倍,为尾柄长的4.0—7.0倍,为尾柄高的4.8—7.0倍,为背鳍基部长的3.5—3.8倍。头长为吻长的3.0—3.5倍,为眼径的3.1—3.5倍.为眼间距的2.2—2.7倍。为尾柄长的1.6-1.8倍,为尾柄高的1.0--1.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倍。体高而侧扁,体稍肥厚,头后背部隆起,腹部较圆,身体外形呈卵圆形,与高体鳑鮍很相似。头较小而短,眼后头长较吻长,约为吻长的1.5-l.7倍。吻短而尖。口端位。口角无须。眼较大,位于体侧中线偏上方。眼径与吻长相当。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离眼前缘较近。鳃耙短小,排列较密。下咽齿侧扁。齿面具有明显的锯纹,尖端呈钩状。背鳍外缘略向外凸起呈弧形,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最后一片鳞片稍远。胸鳍较长,末端后伸接近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后伸更接近臀鳍起点,至胸鳍起点较至臀鳍起点为远。臀鳍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正下方。尾鳍深叉形。尾柄较高且稍长。肛门略靠近腹鳍,至腹鳍基部的距离较至臀鳍起点为近。雌鱼有产卵管。生殖季节变长。鳞片较大,腹鳍基部具有腋鳞。侧线不完全.仅在鳃孔上角后方有3—6片。生殖季节雄鱼吻端具有两簇白色珠星,隆起较高,臀鳍边缘有较宽的黑色饰边,在最末一个侧线鳞处有一条不十分明显的淡绿色横斑。生活时体色鲜艳,雄鱼体色较艳丽,眼球上方为桔红色。鳃孔上角第一个侧线鳞上有一个蓝黑色大斑点。尾柄中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正下方,或超过背鳍起点。背鳍、臀鳍和腹鳍均呈浅黄色。幼体和雌鱼的背鳍前部有一个灰黑色大斑点,雄鱼不明显。尾鳍上下叶之间还有一条桔红色的纵条纹。[2]

体似卵圆形,侧扁而高,尾柄高度随体长增加而增高,体长达40—50mm时尾柄高和长相当。头短,头长往往大于头高。吻短而钝,其长不及眼径。眼侧上位,眼间呈弧形。鼻孔位近眼前缘较之吻端。口端位,口顶的水平线可穿过瞳孔,口裂较深,口角水 平线在眼下缘水平线之下。口角无须。鳃孔上角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
背、臀鳍不分枝鳍条细如首根分枝鳍条,不分枝鳍条第二根约有末根的2/3—1/2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偶有介于二者之间。背鳍基底长短于背鳍基底末至尾鳍基距离,偶有等长。臀鳍位于背鳍之下方,其基底长相当于或大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下方,介于胸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前者。肛门位于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叉形,较浅,中间最短鳍条长约为最长鳍条长的1/2。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多数呈棱状;腹鳍腋鳞较明显,约有腹鳍最长鳍条的1/4-1/3。下咽齿齿侧常有凹纹,咀嚼面狭而略凹,齿端呈钩状。鳃耙短,似三角形,排列稀疏。鳔2室,前室短,近椭圆形,后室长,为前室的2倍。消化管较短,约为体长的1.2—1.6倍。
固定标本尾柄黑纵条向前不超过背鳍起点,雄鱼较雌鱼粗,其宽度约有半个鳞片。雄鱼鳃盖上角有1小黑圆点,约隔2—3鳞片有形如长棒垂直而列的黑斑。雄鱼臀鳍外镶黑宽边,其宽度约有首根分枝鳍条长的1/6—1/5。雌鱼产卵管呈灰黑色,从基部至末端由深而浅。雌鱼体长约40mm,其背鳍(限于末根不分枝鳍条和3-4分枝鳍条及间膜)近基部仍有黑斑。[3]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彩石鳑鮍是一种小型鱼类,经济价值低。生长缓慢,第一年稍快。常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溪河、水沟、池塘或稻田等水体中,喜集群。

食物习性

其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碎屑、藻类、周丛生物和水蚤等。第一次性成熟为1龄,生殖季节在4-6月,怀卵量小,一般为300--500粒。产卵于瓣鳃类的鳃水管中。[2]

研究文献

陈宜瑜. 1998.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鲤形目(中卷). :科学出版社. : 1-506.

林人端. 1989. 珠江鱼类志. 珠江鱼类志:158, : 158.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unknown. 长江鱼类, : 140.

吴清江. 1964. 中国鲤科鱼类志. 中国鲤科鱼类志:205, : 205.

Wu,(伍献文). 1931. unknown. 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7 (1): 25, 7(1): 25.

伍汉霖等. 1984. 福建鱼类志. 福建鱼类志:263, : 263.[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