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龙

大鼻龙

脊索动物门
大鼻龙目
别称 杯龙
中文学名 大鼻龙
蜥形纲
目录导航

物种学史

是最原始的爬行脊椎动物之代表。

形态特征

从发现的化石上看来,大鼻龙身长约有50公分,从结构上看起来像是介于两栖类与爬行类动物之间的过渡性种类。 它们具有一般古代两栖类的特征,头部不明显,肩骨紧贴著头骨后面,长而尖的牙齿外面的珐琅质与内侧的齿质形成复杂的折叠;它亦同时具有爬虫类的特点,具有泪管,脊椎骨及向背部突出的椎型骨,其间椎体已退化为小型的楔形骨,肩部已有发达的锁骨,前后肢已具有原始爬行类动物的外貌,要算是爬行纲(Class Reptilia)动物的早期标本之一。

生活习性

由来自吉林大学、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共同完成,通过对生活在距今约2.89亿年前的爬行动物——大鼻龙(Captorhinus)——的尾部骨架及尾椎化石研究发现,其尾椎骨内有可沿着较弱平面断开的裂纹。大鼻龙是二叠纪早期陆地上常见的小型爬行动物,现生爬行动物的远祖之一,它们往往必须一面觅食一面防止被大型猎食者(如:肉食性两栖类和早期似哺乳动物)的攻击。大鼻龙能在猎食者口中逃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条可断的尾巴,就如很多种现生的蜥蜴一样(如:壁虎、变色龙等),在它们的尾椎骨上都有类似的裂纹,紧要关头能够断尾求生,利用尾巴误导猎食者,然后逃之夭夭。[1]

此项研究所描述的2.89 亿年前小型爬行动物从猎食者口中断尾求生的行为,是所知的最早化石纪录。研究者通过对诸多不同个体大鼻龙尾椎骨化石切片的显微观测及对比研究还发现,这些裂纹是在尾椎骨发育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年轻的大鼻龙身上有很好的裂纹;而在一些成年者则已经愈合了。这进一步说明,因为在幼年时期被猎食的机会较大,幼仔需要这种能力保护自己;而成年个体使用断尾求生技能的机会则相对较少。[1]

保护级别

爬虫化石尺寸大约50公分长左右。

这只大鼻龙化石当初是在黏土层中发现的,同样的黏土层中尚发现其他淡水鲨鱼、鱼类及两栖类骨骼及牙齿化石残骸。这些骨头化石未被地壳挤压而成坚硬的母岩,反而因地下水及雨水的侵蚀,而使得这些骨头易于清理及组装,这些原本散碎的骨头化石在重新组装及各段骨头连结核对上花了许多时间,原始的骨骼图资料皆来自于美国堪萨斯州州立大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