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政策

目录导航

政策介绍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即采取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即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局限性

(1)需求管理并不很成功,旨在稳定的经济的政策使得经济波动更为频繁;

(2)长期增长率并不高,人们认为这是政府只注重短期需求管理的结果;

(3)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恶化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货币贬值政策;

(4)菲得普斯曲线表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账”局面。

产生原因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的制约了需求管理作用的发挥。首要的制约作用是时滞。政府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其次是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二是从制定政策开始到实现预定目标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最初的决策失误。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思想开始转变。许多经济学派也开始在理论上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其中,以货币分析见长的货币主义率先发难。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不只是凯恩斯主义,而且还有货币主义。通常,保守的政党倾向于货币主义,而其他的政党则侧重于应用凯恩斯主义。

目标

(1)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内则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