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溱洧》 zhēn wěi
《诗·郑风》篇名。溱和洧是两条河的名称,诗中“男女相弃,淫风大行”。
《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
溱与洧⑴,方涣涣⑵兮。
士与女,方秉⑶蕑⑷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⑸,且⑹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⑺且乐。
维⑻士与女,伊⑼其相谑,赠之以勺药⑽。
溱与洧,浏⑾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⑿。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⒀,赠之以勺药。
⑴溱[zhēn]、洧[wěi]:河名。溱,古水名。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jì]河,东流贾鲁河。洧,古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县阳城山。
⑵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⑶秉:拿,此处意为身上插著。
⑷蕑[jiān]:香草名。生在水边的泽兰。当地当时习俗,以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这里用为兰草之意。
⑸既且:已经去过了。
⑹且:姑且。
⑺訏[xū]:广大无边。
⑻维:语助词,无意义。
⑼伊:嬉笑貌。
⑽勺药:又名辛夷。这里指的是草芍药,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又名“江蓠”,古时候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又:古时“芍”与“约”同音,“芍药”即“约邀”,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
⑾浏:水深的样子。
⑿殷其盈兮:人多,地方都满了。殷,众多。盈,满。
⒀将谑:将读作xiang,与相谑同。
相谑:相互逗弄玩笑
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
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方秉阑兮清香兰花拿在手。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大人多其快乐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
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殷其盈矣一伙一伙其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水 与 洧水 。在今 河南省 。
《诗·郑风·溱洧》:“ 溱 与 洧 ,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孟子·离娄下》:“ 子产 听 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 溱 洧 。” 赵岐注:“ 溱 洧 ,水名。” 唐 白居易《经溱洧》诗:“《郑风》变已尽, 溱 洧 至今清。”
2. 《诗·郑风》篇名。诗写男女春游之乐。旧注谓其“刺淫乱也”,后因以“溱洧”指淫乱。
宋 陆游《避暑漫抄·群居解颐》:“ 元和 初,达官与中外之亲为婚者,先已涉 溱 洧 之讥。” 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微词·舜禹诗》:“ 元祐 中,大官有婚于中表者,已涉 溱 洧 之嫌。”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以其初涉 溱 洧 ,故旌典不及,今亦不著其氏族也。”
3.后世泛指男女友游、恋爱场所。《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香语亭》:“道起山阴想; 谷侔溱洧欢。”
【1】前一篇《野有蔓草》,乃是“思遇时”之作,何以此篇继之以“刺乱”?国人虽渴望郑国之君能“挽狂澜于既倒”,使郑国男女能正常婚嫁,进而使政教复归于正道。然而,郑国既无“君”,又无“臣”,谁挽狂澜?朝廷无贤,学校既废,谈何政教?
不仅如此,兵革仍旧不息,生灵涂炭愈甚,于是,《野有蔓草》中已然“男女失时”而不得婚嫁;至于《溱洧》,则进而“男女相弃,淫风大行”。何谓“男女相弃”?男则轻易离弃妻子,女则每每侮慢丈夫,白头偕老者寡,再婚再嫁者多矣。
为何“男女相弃”?天下惟有“男女”,而无“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五伦”。无“夫妇”者,夫不知夫之道,妇不知妇之道,夫妇不知夫妇之道,虽成婚嫁而不过是一男一女两个“私人”暂时组合而已,家不成其为家矣。
无“父子”者,为父而不知“止于慈”,为子而不知“止于孝”;为老不尊,为子孙而不卑,尊卑之序紊乱矣;父母之房事,非为孕育子女,而为求情欲之“乐趣”;子女之婚嫁,非为香火延续、子嗣繁衍,而为一己之“幸福”。如此,则“家族”不复存在矣。
《周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相弃”虽无“夫妇”,尚可谓“有人”,“淫风大行”则“无人”矣。
【2】何谓“淫风大行”?人类不知“人之本性”,竟以“私情私欲”为“性”。“男士女士”退为“男子女子”;“男子女子”退为“男人女人”;“男人女人”退为“男性女性”;“男性女性”退为“雄性雌性”,“雄性雌性”退为“精子卵子”,似无可再退矣。
然而,仍有生而为男,却欲变而成女者;有生而为女,却欲变而成男者。男变为女者,既非男,亦非女也,“精子”亦不存矣;女变为男者,既非女,亦非男也,“卵子”亦不存矣。若世人以此为傲,则无话可说矣。可叹可叹。
当此之时,则如告子所言“食色性也”矣。人类与虫鱼禽兽之“性”无别,“人心”不知“人性”为何物,犹如一国之人不知有君、天下之人不知有天,是故,见“食”见“色”则“心动”,为“食色”所牵制则“私情私欲”泛滥。
至于“人类”竟然不知“人情人欲”,而与“禽兽”之“情”、“禽兽”之“欲”为伍,是以谓之“淫欲”。“淫风”之“风”者,何也?如“风马牛不相及”之“风”,是“牝牡(音聘母)相诱”之意。牝为母牛,牡公母牛。如此,则“天地人”之“人”不存矣。
“夫妇”、“父子”、“君臣”为“三纲”,进而言之,则谓“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三纲”既亡则“五伦”灭。“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八德”,“伦常八德”既亡则“人道”灭,“天下”由此而亡矣。
【3】《礼记·曲礼上》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优,如乱伦)。是故圣人作,为(音围)礼以教(音交)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人而不知“自别于禽兽”,惟有赖其求生之本能,纵其私情,逐其私欲,以私情私欲之满足为乐趣,而不知礼义廉耻矣。男女之间如雌雄求偶,如牝牡相诱,则“天下亡”;男女痴迷于游山玩水、逛街购物,则“殉于物”。天下到此地步,可谓“莫之能救焉”。
“莫之能救”,以为无人无法能救之。何以“莫之能救”?“自暴者”与“自弃者”众多也。自暴者,谓礼义迂腐陈旧、束缚情欲,人虽欲以礼义救之亦不听从,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虽告之以仁义,却知难而退,乃至自甘堕落,故“不可与有为”也。
然则终究“莫之能救”也?他人不能救之,唯有自救。犹如疾病在身,他人无法替代;若讳疾忌医,拒服苦口良药,排斥逆耳忠言,则终不能得救。物极必反,能自救者,则可以“自返”;不欲自救者,必“自反自覆”,如夏亡于桀而后有殷商、商亡于纣而有西周。
此诗以“溱洧”为题,何也?首先,“溱水”源自今河南新密市而向东南流,“洧水”源自今登封市,亦向东南流;于今新郑市,两水合流,合流之后,春秋名“蔡河”,元名“贾鲁河”,明朝名为“双洎(音记)河”。犹如两姓男女之相合。
其次,“溱洧”之源,皆在郑国京城新郑之西侧,而于新郑合流为蔡河,再向东南流去,可谓几乎贯通郑国全境,是故可以之泛指郑国全境。水势必下流,且蔡河河床高而易泛滥成灾,是故,以“溱洧”为题,暗含“淫风大行”、“有泛滥成灾之忧”之意。
第一章前四句为“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毛诗诂训传》曰:“涣涣,春水盛也。”“蕑,兰也。”据此,则其意谓,溱洧之水,当春季到来之时,冰雪融化正是水势旺盛之际;男士与女士,于此时手持兰草而踏春游玩。
无论邦国有道无道,春夏秋冬不因此而废。然而,邦国有道,则春来耕田播种、万象更新、以礼成婚;邦国无道,则春来游春享乐、杂草丛生、男女荒淫。如若郑国有道,政通人和,则男女知礼向善而为男士、女士,其德如兰,仲春二月喜结连理。
然而,邦国无道,在春季到来而溱洧水盛之时,亦是蔡水最易泛滥成灾之际;冰雪融化之后,亦是女子盛装冶容,而最具魅力之际。政教不正,则国人不知礼义,溱洧之水涣涣然旺盛之时,亦是国人涣散如一盘散沙之际。
国人不知礼义,虽男子并无“士君子”之德,却愿以“士君子”自我标榜;虽女士无“淑女”之修养,亦愿模仿“淑女”之装扮。虽男女无兰草之节操,却愿手持兰草以附庸风雅。无其德而有其貌,且以冠冕堂皇之貌而行苟且淫泆(音义)之事,此所以当“刺”也。
春季到来,心未正、不知人性者,则心气浮躁,难以把持。男子则见色而心旌摇摇,轻则以追求“爱情”为名,而不能“发乎情,止乎礼义”,重则经不起诱惑而有淫泆之行。女子则冶容而诱人,轻则以追求“魅力”为名而展露姿色,重则以其姿色行淫邪之事。
第二章为“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毛传》曰:“浏,深貌。”“殷,众也。”据此而言,其意谓,溱洧之水,既深又清澈;男士与女士,游玩于其间,比比皆是。若是邦国有道,则此如太平盛世景象。
即便如此,亦值得深思。周公曰:“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治国者若鼓励、诱导国人追求游山玩水、生活安逸、感官刺激,则举国风气不正,国有隐患,犹如溱洧之水深而有危险。
邦国无道,则既深且清之溱洧,则成为“士女”观赏游玩之景,成为“士女”私会而放纵情欲之所。未婚者则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定终身,视婚嫁为私人之事,乃至视如儿戏;已婚者则或背其配偶而移情别恋,或弃其配偶而行淫邪之事。
溱洧水畔,有如此众多之“士女”,可谓“淫风大行”而风俗败坏矣。风气既成之后,若有人谓如此游山玩水、追求安逸刺激不当倡导,若有人谓男女如此纵情纵欲为苟且淫邪,则必为众人视为异类,乃至遭受口诛笔伐。
第一章之后八句为:“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毛传》曰:“訏,大也。”“勺药,香草。”第二章惟有“伊其相谑”为“伊其将谑”一字之差。兹据此作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是女诱男之辞。女问男,是否愿到溱洧水畔观赏美景;男答曰,已前往观赏过。据甲骨文字形,“既”字之象,是一人背对饭食跪坐,意谓已经吃过饭,由此引申为“某事之后“已经”之义。“且”通“徂”,是“前往”之义。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是女再次诱男之辞。女曰,再去观赏一次何妨,洧水对岸,确实宽阔而又充满乐趣。首次之诱,男未从之,故有再次之诱。由表面看来,是女邀男游春观景,实则是以色诱男而欲行苟且之事。
但凡一个国家尚有礼义廉耻,则女子亦多不至于不顾贞操;若国中之众女多行色诱之事,则实可谓“淫风大行”矣。当此之时,强者对弱者,则弱肉强食、恃强凌弱;弱者对强者,则不强迫人,而千方百计诱惑人;与此同时,坑蒙拐骗亦必无所不在矣。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是“男从女而游”之况。“维”为虚辞。“伊”,因也,即“趁机”之义。“其”指“士与女”两人。“勺药”,今写为“芍药”,别名“将离”、“离草”,是花草之名,其花大而艳,形似牡丹。
在其女再三诱引之下,其男应允而与之游于洧水对岸。在相伴而游之时,男女之间趁机相互戏谑,唯有亲昵之意,而无庄重之情,虽未言“行夫妇之事”,亦可谓难免有之。其玄机隐含于“赠之以勺药”一语之中。
芍药花,既大且艳,可谓既俗且色矣。古人于离别之际常以此相赠,以示其情,则可知两人非“夫妇”也。既非“夫妇”,而孤男寡女如此亲昵相狎,乃至“行夫妇之事”,则其男无德、其女无廉耻,由此可见“淫风大行”之实矣。
所谓“士与女”,非少数者也。其中有未婚者,有已婚者。未婚者如此,则是“私定终身”而不顾“父母之命”,亦不顾“媒妁之言”,无礼之举也;已婚者如此,则是“偷情幽会”而可谓弃其配偶矣;无论未婚抑或已婚者,若行淫邪之事,则如雌雄禽兽矣。
“伊其将谑”之“将”字,《毛传》未注,《郑笺》注为“大”,则可谓由“伊其相谑”更进一步。“相谑”只是相互戏谑,“大谑”则是戏谑而毫无止境,虽污言秽语、淫邪之行亦在所难免矣。在“淫风大行”之世,或不以为耻而反以为荣,或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呵呵,或许没找到合适的风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