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阶段论

认知发展阶段论

目录导航

简介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创造性地利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解释人类群体和个体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发生认识论”。其中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是皮亚杰整个发生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对皮亚杰理论最感兴趣并且最受深刻影响的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认知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3]

基本内容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依次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主要是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四阶段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可逾越,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入下一阶段,每一阶段在整个认知发展中均不可缺少。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出生时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条件反射。随着动作的不断泛化与分化,逐渐发展出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语言出现并发展,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的象征符号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的知觉表象限制,知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无法达到任何类型的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发展,还不能离开集体事物的支持,形象思维占优势,到这一阶段未达到各类守恒。

守恒在这阶段的发展:7-8岁达到物质守恒;9-10重量守恒;11-12岁体积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2-15)

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为: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能运用假设-演绎进行各种逻辑推理;能合理运用归纳,有特定的形式运算结构形式。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为人类认识自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基础教育的内容,都是以此作为理论指导而确立的。但是,

我们在认识到它的意义之时,不可忽视皮亚杰的阶段论中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主要来自于皮亚杰忽视了的儿童中成人的教育作用,而过于强调认知阶段中个体的自发成熟作用,也在于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呈现方式的一些限制。正因为如此,才引来了今天学者们来自不同角度的批判与质疑。

J·皮亚杰及其领导的日内瓦学派通过对儿童科学概念和心理运算起源的实验分析,探索儿童智慧形成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从而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皮亚杰以发生认识论作为他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认为人自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划分为其有质的差异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4]

条件

在他1959年专门讨论阶段问题的论文《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的阶段》中,他提出了阶段的五个特点。

在1966年的《儿童儿理学》一书中,他进一步概括成为三个条件。

第一,阶段具有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即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会跳越,不会颠倒,所有儿童都如此,阶段具有普遍性。

第二,每一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认知结构,不同阶段的认知结构存在着质的差异,这些按不变顺序出现的层次不 同的认知结构调节着儿童的思维活动,表明了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

第三,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先前阶段进行改组形成液体系统,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总之,阶段以不变顺序,基础结构和连续整合为其特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