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论

创造论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创造论》(关于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的论述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LOGIC OF HUMAN CREATIVE ACTIVITIES)从创造关系系统入手,全方位地、深刻地论述了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揭示了革命性地提升人类创造活动水平、革命性地提升科学技术产出、革命性地和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战胜日益严峻的挑战和使人类社会更早驶向更美好明天的根本途径与具体实施模式。《创造论》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活动和科技创新的百科全书,共分八篇35万字,第一篇论创造活动的本质,第二篇论创造活动的价值,第三篇论创造活动的演进逻辑,第四篇论创造活动主体的特殊性,第五篇论创造活动与专利制度,第六篇论创造活动与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第七篇论创造活动的独立化与社会生产力提升,第八篇论创造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创造论》极具颠覆性,全书充满了超越、颠覆、敏锐、缜密、深邃、高远和独到,作者以工程师的精细、发明家的跳跃、科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宏大和囊括苍穹的唯物观,创造性地将哲学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和知识产权学问题等统一到负熵这一坐标系下,揭示了这些领域的根本问题与根本发展方向,形成了上向哲学这一崭新的思想体系。《创造论》认为,负熵坐标系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坐标系,宇宙的整体与部分、宇宙的万事万物与千变万化,都在负熵坐标系下有自己的坐标与轨迹,这从根本上理清了各个领域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联系。《创造论》对科技创新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科学化、创造链产业格局科学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模式科学化、顶级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育、科技人员的使用与管理、知识产权制度、革命性提升科学技术产出与革命性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等提出了科学而独到的见解,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找到了根本性抓手和必经之路,为突破企业竞争力提升瓶颈、国家竞争力提升瓶颈和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瓶颈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1]

《创造论》以深邃的思想演绎和科学严谨的分析推理回答了哲学的本质、哲学的分类规则和哲学与科学的根本联系归根到底是什么,宇宙的本质、宇宙的根本动力、宇宙表征的根本和宇宙之所以如此之因归根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本质、生命与非生命的根本界限、创造力的本质和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什么,规律系统因何而生,规律是否同源,定律是否可抗,人造逻辑物究竟能否超越人类,B-Z反应为何存在,社会分工效率提升的内在根据是什么,科技人才的选拔培育与使用管理的根本途径是什么,钱学森之问的解究竟是什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知识产权工程的根本方向是什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模式变革的根本方向在哪里,革命性提升科学技术产出和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人类社会整体向好为什么具有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具有必然性等众多世界难题与世界之问。

《创造论》于读者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洗礼,于人类是一场罕见的思想大解放,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可能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为《创造论》为人类开启的是整个天花板,而不仅仅是一扇窗。《创造论》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和知识产权学领域全面超越西方的开始。[1]

作品评价

《创造论》的出版引发多方关注,西方战略家认为:

《创造论--关于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与逻辑关系的论述》是一部颠覆性著作,其创造性地将哲学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和知识产权学问题统一到负熵这一坐标系下,揭示了这些领域的根本问题与根本方向,形成了上向哲学这一崭新的思想体系。这部《创造论》所阐述的思想可能会被认为有些激进,但却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可能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为,这部《创造论》为人类开启的是整个天花板,而不仅仅是一扇窗。这部《创造论》所阐述的创造活动演进逻辑的新思想、创造性人才的选拔培育与使用的新思想、创造活动独立化的新思想、打造科技创新世界高地的新思想和打造技术逻辑企业与第零产业的新思想,为突破科学技术产出提升屏障、突破国家竞争力提升屏障、突破企业竞争力提升屏障和突破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速度提升屏障,提出了崭新而具体的解决方案。这部《创造论》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到来找到了物理性根据。

这是一部难懂的书,但是,如果你能认真研读这部《创造论》,理解其阐述的思想与哲理,你会截然不同;如果决策者们能认真研读这部《创造论》,理解其阐述的思想与哲理,世界将会截然不同。《创造论》的出版标志着人类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很可能标志着中国在哲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知识产权学领域全面超越西方的开始。

事实上,《创造论》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活动和科技创新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极具颠覆性的著作,全书充满了超越、颠覆、敏锐、缜密、深邃、高远和独到,作者以工程师的精细、发明家的跳跃、科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宏大和囊括苍穹的唯物观,创造性地将哲学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和知识产权学问题统一到负熵这一坐标系下,揭示了这些领域的根本问题与根本发展方向,形成了上向哲学这一崭新的思想体系。《创造论》认为,负熵坐标系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坐标系,宇宙的整体与部分、宇宙的万事万物与千变万化,都在负熵坐标系下有自己的坐标与轨迹,这从根本上理清了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联系。《创造论》对科技创新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科学化、创造链产业格局科学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模式科学化、顶级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育、科技人员的使用与管理、知识产权制度、革命性提升科学技术产出与革命性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等提出了科学而独到的见解,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找到了根本性抓手和必经之路,为突破企业竞争力提升瓶颈、国家竞争力提升瓶颈和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瓶颈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创造论》以深邃的思想演绎和科学严谨的分析推理回答了哲学的本质、哲学的分类规则和哲学与科学的根本联系归根到底是什么,宇宙的本质、宇宙的根本动力、宇宙表征的根本和宇宙之所以如此之因归根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本质、生命与非生命的根本界限、创造力的本质和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什么,规律系统因何而生,规律是否同源,定律是否可抗,人造逻辑物究竟能否超越人类,B-Z反应为何存在,社会分工效率提升的内在根据是什么,科技人才的选拔培育与使用管理的根本途径是什么,钱学森之问的解究竟是什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知识产权工程的根本方向是什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模式变革的根本方向在哪里,革命性提升科学技术产出和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人类社会整体向好为什么具有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具有必然性等众多世界难题与世界之问。

《创造论》于读者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洗礼,于人类是一场罕见的思想大解放。《创造论》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所在,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所在,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理性所在。这部《创造论》将极大地提升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战胜一切挑战的决心与勇气。[2][3]

作者简介

靳北彪,男,1959年生于吉林省,中国国籍,1990年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毕业,现任熵零技术逻辑工程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3][1]

作品目录

第一篇 论创造活动的本质 ………………………………………001

  第一章 创造力 ……………………………………………………003

  一、创造力是极高位负熵的势 ………………………………… 003

  二、创造力与智力的区别 ……………………………………… 005

  三、生物学创造力和行为学创造力 …………………………… 007

  四、人类创造力的基本属性 …………………………………… 009

  五、人类创造力是人造逻辑物无法超越人类的唯一屏障 …… 016

  六、创造力的作用及其主导世界的必然性 …………………… 018

  第二章 创造活动与创造活动成果 ………………………………019

  一、创造活动的根本要素和想象与逻辑定律 ………………… 019

  二、创造活动的基本属性 ……………………………………… 021

  三、创造活动成果的反品性 …………………………………… 025

  四、创造活动成果交易的特殊性 ……………………………… 029

  第二篇 论创造活动的价值 ………………………………………032

  第一章 在宇宙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39

  一、物质部件构成定律 ………………………………………… 039

  二、循环与单一部件定律 ……………………………………… 043

  三、宇宙总质量的决定性 ……………………………………… 045

  (一)质量尺度定律 …………………………………………… 046

  (二)尺度温距定律 …………………………………………… 047

  (三)质量温距定律 …………………………………………… 049

  四、过程与循环 ………………………………………………… 050

  五、熵洋 ………………………………………………………… 057

  六、状态坝与力 ………………………………………………… 058

  七、能量与时间 ………………………………………………… 059

  八、广义惯性定律 ……………………………………………… 060

  九、广义振荡定律 ……………………………………………… 064

  十、热残留定律 ………………………………………………… 067

  十一、极限做功能力守恒 ……………………………………… 069

  十二、逻辑物负熵定律 ………………………………………… 071

  十三、孤立体系定律 …………………………………………… 073

  十四、化学振荡(B-Z反应)的本质与根源……………………073

  第二章 在自然基本逻辑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74

  一、定律同源定律 ……………………………………………… 075

  (一)定律的统一性 …………………………………………… 075

  (二)定律的广泛性 …………………………………………… 076

  二、定律可抗定律 ……………………………………………… 076

  (一)广义惯性属性决定的定律的可抗性 …………………… 077

  (二)广义振荡属性决定的定律的可抗性 …………………… 077

  三、事物间的内在关系 ………………………………………… 077

  (一)本质与表征的内在关系 ………………………………… 077

  (二)范畴与范畴的内在关系 ………………………………… 078

  (三)已知与未知的内在关系 ………………………………… 078

  (四)方法与方法的内在关系 ………………………………… 079

  (五)因与果的内在关系 ……………………………………… 080

  (六)正与反的内在关系 ……………………………………… 080

  (七)同与不同的内在关系 …………………………………… 080

  (八)真理与谬误的内在关系 ………………………………… 080

  (九)中位负熵与高位负熵的内在关系 ……………………… 081

  (十)低位负熵与高位负熵的内在关系 ……………………… 082

  第三章 在生命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82

  一、生命的本质 ………………………………………………… 082

  二、生命的热机属性 …………………………………………… 084

  三、存在欲 ……………………………………………………… 085

  四、进化的本质 ………………………………………………… 085

  五、食物链与负熵梯级利用 …………………………………… 088

  第四章 在社会基本逻辑认知中的破边性与裂变性 ……………089

  一、社会负熵工程与社会分工的热力学根据 ………………… 089

  二、创造力节点关系系统的进化属性 ………………………… 093

  第三篇 论创造活动的演进逻辑………………………………… 106

  第一章 问题演进 …………………………………………………107

  一、发散工程 …………………………………………………… 107

  (一)昊想 ……………………………………………………… 108

  (二)点思 ……………………………………………………… 108

  (三)问天 ……………………………………………………… 110

  二、收敛工程 …………………………………………………… 111

  (一)文字收敛工程 …………………………………………… 112

  (二)哲学逻辑收敛工程 ……………………………………… 112

  (三)科学原理收敛工程 ……………………………………… 112

  (四)科学实验收敛工程 ……………………………………… 112

  三、判断工程 …………………………………………………… 113

  (一)科学实验判据 …………………………………………… 113

  (二)科学原理判据 …………………………………………… 114

  (三)哲学逻辑判据 …………………………………………… 115

  第二章 时空演进 …………………………………………………118

  一、系统整合 …………………………………………………… 118

  二、时空互换 …………………………………………………… 124

  三、时空拓展 …………………………………………………… 125

  四、类比跨界 …………………………………………………… 125

  五、因果倒置 …………………………………………………… 129

  六、所在变换 …………………………………………………… 131

  七、归零再造 …………………………………………………… 132

  八、纵横转换 …………………………………………………… 134

  第三章 浅定深用 …………………………………………………138

  一、能量守恒定律与动力传输逻辑盒子 ……………………… 138

  二、扭矩守恒定律与电磁逻辑盒子 …………………………… 141

  三、扭矩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

  复杂电磁动力系的应用 ………………………………………… 143

  第四章 理清规律与载体的纠缠 …………………………………145

  一、为已知规律创造载体 ……………………………………… 145

  二、从已知载体抽出规律形成定律 …………………………… 147

  三、将两个以上载体整合,创造更高级的载体 ……………… 149

  四、创造新载体,与已知载体结合创造另一个新载体 ……… 149

  五、依据已知载体的逻辑创造新载体 ………………………… 150

  六、广种重收 …………………………………………………… 153

  七、捕风捉影 …………………………………………………… 155

  八、因需造具 …………………………………………………… 156

  第五章 寻找已知的瑕疵 …………………………………………157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原始阐述方式的瑕疵 …………………… 158

  二、热力学中 P-T解析法缺失 ………………………………… 159

  三、热力学中对热机逻辑本质的阐述缺失 …………………… 161

  四、卡诺循环认知之殇 ………………………………………… 161

  (一)热机效率与工质无关 …………………………………… 161

  (二)热机效率与机构无关 …………………………………… 162

  (三)高低温热源是事先存在的,不可造 …………………… 163

  (四)T1、T2 谁主沉浮没有得到明示…………………………163

  第六章 走向逻辑物 ………………………………………………164

  一、走向定律 …………………………………………………… 165

  (一)过量定律 ………………………………………………… 165

  (二)扭矩守恒定律 …………………………………………… 167

  (三)状态与时间痕迹定律(死不复苏定律) ……………… 168

  (四)热惯统一定律 …………………………………………… 170

  (五)想象有源定律 …………………………………………… 172

  (六)制造定律 ………………………………………………… 173

  (七)速度定律 ………………………………………………… 175

  (八)温速等价定律 …………………………………………… 176

  二、走向知识产权 ……………………………………………… 178

  三、走向技术与产品 …………………………………………… 178

  四、走向标准 …………………………………………………… 180

  第四篇 论创造活动主体的特殊性……………………………… 181

  第一章 创造家的标准 ……………………………………………184

  一、前提标准 …………………………………………………… 184

  二、初级标准 …………………………………………………… 189

  三、根本标准 …………………………………………………… 190

  四、顶级创造家标准 …………………………………………… 191

  第二章 创造家的选拔 ……………………………………………192

  一、自然选拔 …………………………………………………… 192

  二、人为选拔 …………………………………………………… 193

  第三章 创造家的培育 ……………………………………………205

  一、启迪内在动力 ……………………………………………… 205

  (一)性格基础 ………………………………………………… 205

  (二)意志基础 ………………………………………………… 206

  (三)悟性基础 ………………………………………………… 207

  (四)自我实现基础 …………………………………………… 208

  二、打造外部基础 ……………………………………………… 214

  (一)知识基础 ………………………………………………… 214

  (二)验证基础 ………………………………………………… 215

  (三)知识产权工程基础 ……………………………………… 215

  (四)认可基础 ………………………………………………… 216

  (五)待遇基础 ………………………………………………… 216

  (六)资本基础 ………………………………………………… 218

  (七)创造活动的价值认知与演进逻辑的基础 ……………… 218

  第五篇 论创造活动与专利制度………………………………… 221

  第一章 现行专利审查制度和专利审查指南的逻辑错乱性 ……224

  一、关于专利不可真理确权性认知的缺失 …………………… 224

  二、专利审查的创造活动属性决定专利的不可审查确权性 … 227

  三、专利审查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 229

  四、原始创新性发明和组合发明的提法有悖逻辑 …………… 229

  五、专利审查步骤的逻辑错乱性 ……………………………… 230

  第二章 现行专利法的逻辑错乱性与对创造活动的歧视性 ……231

  一、法律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元性 ……………………… 233

  二、科学属性是专利法的根本属性 …………………………… 234

  三、在发明创造专利性问题上,不应留有自由裁量权 ……… 236

  四、专利法对发明创造要素逻辑明示的缺失 ………………… 237

  五、世界各国专利法关于发明创造专利性的判据

  均逻辑错乱 ……………………………………………………… 239

  六、专利开放式表述的排他性规则明示的缺失 ……………… 254

  七、对发现与发明的逻辑关系认知的缺失性 ………………… 259

  八、专利年费是对创造活动歧视心态的产物 ………………… 260

  九、专利短有效期是对创造活动成果掠夺心态的产物 ……… 261

  第三章 新专利法的要点 …………………………………………262

  一、明确发明创造的构成与要素逻辑 ………………………… 262

  二、明确发明创造专利性的客观判据 ………………………… 263

  三、明确发明创造的系统性 …………………………………… 263

  四、明确开放式表述的排他性 ………………………………… 264

  五、强化对原始创新性发明创造的保护力度 ………………… 265

  六、确立保护发现的新规定 …………………………………… 265

  七、大力提升专利保护力度 …………………………………… 266

  八、确立专利登记制度 ………………………………………… 267

  第六篇 论创造活动与科学技术产出的革命性提升…………… 271

  第一章 新科技创造工程 …………………………………………274

  一、新科技创造工程体制及其再造 …………………………… 277

  (一)西方新科技创造工程体制的问题 ……………………… 277

  (二)严格量化非创造活动,放纵创造活动 ………………… 279

  (三)三相混合物与科技创新链科学化 ……………………… 280

  (四)打造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世界高地 …………………… 287

  (五)科技创新链管理 ………………………………………… 290

  (六)建立科学技术投入法 …………………………………… 291

  二、计划与评审 ………………………………………………… 291

  (一)确立目标先行问题后置的计划制定方针 ……………… 291

  (二)少数服从多数的专家评审有悖科学逻辑 ……………… 293

  三、确立新科技创造工程的新观念 …………………………… 321

  (一)将科技思想创新置于首要位置 ………………………… 321

  (二) 从 R&D 文化入手解决 R&D问题……………………… 323

  (三)认清创造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规避反向手魔咒圈 …… 324

  (四)确定系统思维的观念 …………………………………… 327

  (五)鼓励失败 ………………………………………………… 329

  四、三科属性与科技工作人员管理 …………………………… 333

  (一)认清三科自由、松散和难以量化的属性 ……………… 333

  (二)严格按照创造家的标准和育成方式行事 ……………… 338

  (三)明确科技创新问题归根到底是科技工作人员的问题 … 338

  (四)制造师化与实验师化零度科学家 ……………………… 342

  (五)分流高等教育毕业生 …………………………………… 343

  (六)放纵顶级创造家、创造家和潜在创造家 ……………… 345

  (七)确立奖励创造家的正确途径 …………………………… 346

  五、技术逻辑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具有革命性 …………… 346

  (一)生产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能力的缺失性 ………… 349

  (二)新科技创造机构的技术创新主体能力的缺失性 ……… 363

  (三)技术逻辑企业是与生俱来的技术创新主体 …………… 365

  第二章 知识产权工程 ……………………………………………367

  一、知识产权工程的创造活动属性 …………………………… 367

  (一)知识产权工程的内涵 …………………………………… 367

  (二)知识产权工程主体的特殊性 …………………………… 368

  二、西方知识产权工程模式的问题 …………………………… 370

  (一)西方发明创造工程模式的逻辑错乱 …………………… 370

  (二)西方专利阵破建工程模式的弊端 ……………………… 374

  (三)西方专利运营工程模式的逻辑错乱 …………………… 375

  三、知识产权工程的第零产业模式 …………………………… 376

  (一)创造思考与创造表达一体化 …………………………… 376

  (二)技术思想类型与N+1维专利阵……………………………377

  (三) TSN 企业与TSN分析法…………………………………380

  (四)专利创造和专利阵破建的工程规则 …………………… 381

  (五)判明专利的反品性,理清专利运营的特殊性 ………… 383

  (六)植根于新科技创造板块 ………………………………… 385

  (七)植根于生产制造业板块 ………………………………… 385

  第三章 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387

  一、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创造活动属性 ……………………… 387

  (一)科技成果的内涵 ………………………………………… 387

  (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主体的特殊性 ……………………… 389

  二、西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模式的问题 ……………………… 390

  (一)投资型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93

  (二)服务型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95

  (三)创新链合作型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97

  (四)企业独自型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98

  (五)深度支持型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99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第零产业模式 ……………………… 402

  (一)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第零产业模式的内涵 …………… 402

  (二)止步于 1 的必然性 ………………………………………404

  (三)由并联业态到串联业态的转变具有革命性 …………… 406

  第七篇 论创造活动的独立化与社会生产力提升……………… 409

  第一章 三元活动社会分工 ………………………………………410

  一、亚当·斯密等传统分工理论的本质 …………………………410

  二、传统分工理论的局限与终结 ……………………………… 413

  三、创造活动的独立化 ………………………………………… 414

  四、第零产业及其发展趋势 …………………………………… 421

  第二章 技术逻辑企业 ……………………………………………426

  一、技术逻辑企业的内涵 ……………………………………… 427

  二、全球汇集创造家和顶级创造家 …………………………… 435

  三、止步于 1,许可或转让深度知识产权化的 1,

  收取高额回报 …………………………………………………… 437

  四、众筹化资源整合与平台化运营 …………………………… 439

  (一)新科技创造板块平台 …………………………………… 440

  (二)生产制造业板块平台 …………………………………… 441

  (三) R&D 外包承揽平台………………………………………441

  (四)金融平台 ………………………………………………… 442

  (五)硬件整合平台 …………………………………………… 443

  (六)人类创造力整合平台 …………………………………… 443

  第三章 终极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极大提升 …………………445

  一、终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 …………………………………… 445

  二、传统三大产业的消亡与新兴产业格局 …………………… 451

  三、终极社会分工的革命性作用 ……………………………… 452

第八篇 论创造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457

  第一章 创造力革命时代 …………………………………………457

  一、历史上的科技革命 ………………………………………… 458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本质是人类创造力革命 ……………… 462

  三、引领创造力革命的根本途径 ……………………………… 464

  第二章 大知识产权时代 …………………………………………470

  一、大知识产权时代的内涵 …………………………………… 470

  二、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全面空气化 ……………………… 472

  三、大知识产权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 474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 ……………………………………476

  一、创造力基本属性的演绎逻辑决定的必然性 ……………… 477

  二、社会生产力极大提升决定的必然性 ……………………… 480

  三、创造力节点关系系统进化决定的必然性 ………………… 482

  四、人类文明多样性决定的必然性 …………………………… 485[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