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中文名 北京电影学院
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2013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代码 10050
外文名 BeijingFilmAcademy
党委副书记 胡智锋
学校类型 艺术类
硕士招生电话 010-82040499
创办时间 1950年
知名校友 张艺谋、陈凯歌、唐国强、张子健、杨幂、黄渤、黄晓明、张一山、王俊凯
简称 北电、北影
类别 公立大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波儿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波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底片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受到了很大启发,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初衷。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和积蓄干部,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当时,人民电影事业的唯一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初开始,先后办了四期电影干部培训班,先后培养了520余名干部,其中440名干部参加了电影工作,70余名参加了部队及地方文化工作。这些训练班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周杨、夏衍以及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面对旧中国遗留给电影园地的断壁残垣,规划对它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时,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农兵、写工农兵的电影专业人才。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情况下,委派陈波儿从实际出发规划实施。于是人民电影教育事业开始了它的初创阶段。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经过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

艰苦创业

1950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

表演艺术研究所原址--西四石老娘胡同表演艺术研究所原址--西四石老娘胡同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

演员一班于1951、1952年招收了两次插班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编剧班有37名学生。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

在当时,专业教师多是来自解放区、部队和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多年艺术家。任课教师先后有:王逸、严恭、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李露玲、肖龙、石联星、唐远之、耿西、许之乔、王震之、吴天、林艺等。当时在教学方面,开始学习已经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剧作及表演理论,并编写了《演剧教程》等专业课教材。同时聘请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别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由王震之讲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史东山和蔡楚生讲授《电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扬、冯雪峰、陈荒煤、于敏、俞平伯、丁玲、聂绀弩、孙家琇、艾青、老舍、盛家伦等著名文学艺术家,都来校进行专题讲授。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专业教师虽不多,教学计划也比较单一,然而讲授的课程却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很广阔。这一时期,无专门教学设备,条件简陋,练功就在四合院内砖地上,影片观摩要到电影院去买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烧煤球炉子。学生实行供给制,条件虽艰苦,学风却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1951年秋,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6]

院系调整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以陈河声教授为首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以钱家骏、范敬祥教授为首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调来电影学校。至此,电影学校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校迁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坟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300平方米、剧场(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实验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边设置的简易操场15000平方米。

1953年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3年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院系调整后,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电影放映工作,举办了民族地区放映师资训练班。直到1954年,又先后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放映师资训练班、俄文专修班等在职干部培训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做出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培养电影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演员……”。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制定的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列有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划。文化部并根据政务院的决定为解决建院后的师资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及电影工程;组织专人到苏联考察电影教育;同时聘请苏联电影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1955年11月由苏联专家B·伊万诺夫、B·卡赞斯基、A·西蒙诺夫、B·安东年柯主持授课,以培养师资为重点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电影制片厂具有相当实践经历的创作和制作部门的在职干部,学制二年。学校同时配备了一部分师资力量协助苏联专家工作并随班学习。

1957年苏联专家伊凡诺夫指导学生1957年苏联专家伊凡诺夫指导学生苏联专家在专修班的讲授中,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视课间影片作业的实习,学校为此在原来演出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习办公室,增添了影片实习设备和教学辅助力量。四个专修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九个联合作业影片片断,演员专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剧《仇敌》和《第十二夜》。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见苏联专家与学员,对专家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55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个演员班到专修班这一电影教育的初建的历史阶段,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急需与发展输送了576名名专业的毕业生。这其中,如:郦子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李孟尧、孙羽、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于彦夫、董克娜、杨静、于洋、张桂兰、李文化、魏铎、沈杰、常彦、阿达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汪流、余倩、刘国典、孔祥竺、韦彰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北京电影学院搬迁至小西天新街口外大街25号北京电影学院搬迁至小西天新街口外大街25号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建院后,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三个本科系(四年制)还要进行专业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招收了86名学生。他们正是新中国电影队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放映师范专修科招收了29名大专科学生。三个系的课程设置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讲座课。在共同课方面又分:政治课、文艺史论课、外语、体育课。教材、剧目、参考书目等方面虽也有中国民族艺术教育传统的内容,但教学计划的框架基本上采取的是苏联电影教育体系。

曲折发展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

1959年,增设了电影美术系,本科五年制。并进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决定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人电影学院,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电影文学系,由文化部文化学院转来二年级15名学生学习电影编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于九月初开学。

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56班导、演、摄联合毕业作业《穿山巨龙》56班导、演、摄联合毕业作业《穿山巨龙》从1960年到1965年,由实验电影制片厂组织的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的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三部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二部纪录片曾在中国国内发行上映。

这一时期,教学对象主流是本科系各专业,但仍坚持着为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在职干部。1959年曾建立过短训部,为各电影制片厂培训了“新闻编导”、“新闻摄影”、“录音”、“洗印”四个专业的学员273名;这一年还举办了表演师资进修班,聘请苏联表演艺术家尼·潘可娃来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师资进修班结业,演出了苏联话剧《乐观的悲剧》。摄影系举办了“电视摄影干部短训班”、“科教电影摄影短训班”,导演系举办了“科教影片导演进修班”,工程系举办了“放映师范专修班”。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1960年表演系试招收了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六年一贯制的两个教学班。

从1960年开始,学院摄影系先后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派来的学习电影摄影的留学生,导演系也接受了阿尔及利亚的留学生。

1959年3月,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摄制定期的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以反映北京市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两期。与此同时,还摄制了《建设密云水库》及北京工业、北京农业等方面的大型纪录片多部。

《北京新闻》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1962年秋共发行了63期,由于电影胶片进口锐减,市委决定暂停摄制。

六十年代初期,课程设置加强了史论课的建设,增设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艺术概论》,制定了《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全体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设备、影片资料、图书移交出去,电影学院被扫地出门。

这一时期,电影学校在压力下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

1977年,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1977年,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

文化部为迅速重建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 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拨乱反正,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 培养电影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改革开放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 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

继学院学术委员会恢复、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之后,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1992年间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

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

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毕业生在教师指导的毕业演出中,其毕业作业《中彩》、《童年往事》、《随风而去》分别获得国际大学生奥斯卡电影节奖和东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的特别导演奖等。

北京电影学院校门北京电影学院校门(4)

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

1984年,电影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此后又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

1991年5月,学院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电影教育并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提高。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举行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1995年,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另外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也成立了。

2007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

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电影学院还将在通州区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新校区,建成后可保障6000名学生在校学习,将比之前的学生培养规模增加一倍多。

爱奇艺与北京电影学院启动战略合作爱奇艺与北京电影学院启动战略合作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2016年9月,怀柔校区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取得市政府《关于研究加快推进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落户怀柔有关事宜的会议纪要》;10月取得市发改委《关于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函》,确定办理各项开工前的相关手续;11月21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电影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12月25日在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项目地块内举行开工仪式。

2017年1月10日,爱奇艺携手北京电影学院,启动“学院电影的互联网表达”主题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两者在人才培育、作品及活动扶持、IP开发和项目基金合作、校企合作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为网络大电影及网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打造精品内容。

2018年11月24日,北京电影学院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获得优秀组织单位。

2021年9月14日,北京电影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怀柔校区举行。随着怀柔校区一期工程的完成,北电首批9个院系1400名师生完成入驻。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9)北京电影学院是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3个联合共建机构,拥有中关村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和北京电影学院大学科技园。根据人才培养、艺术创新和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建有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动画研究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电影人文社科研究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等机构。

北京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电影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新媒体动画技术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影视动漫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联合共建机构:微软数字化卡通与动画实验室、动画数字影像实验室、国际3D协会中国分会

研创成果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北京电影学院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 艺术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据不完全统计,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中国所拍摄的一万余部电影作品中,由该校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约占70%。学校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百余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 科研项目承担

2014年度,学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2013年度,学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2013年度,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1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项。

  • 科研成果获奖
2014 度获奖共计 9
获奖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
发现“规定行动表演法” 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国家级 二等奖
纯粹的感性表达——华语青春片创作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影视研究学术论文奖 国家级 二等奖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理事、创作与理论(第一辑)、(第二辑) 第13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省部级 二等奖
电影数字母板技术标准与兼容性浅析 201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电影技术论文征文 省部级 三等奖
浅谈数字时代的电影母版存档 201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电影技术论文征文 省部级 三等奖
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 2014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评选中,荣获优秀论文奖 省部级 三等奖
2014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峰会技术创新奖 2014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峰会技术创新奖 省部级 一等奖
全数字化后期制作中素材的自动挑选方法研究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电影技术论文征文活动 厅局级 一等奖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造与理论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论文优秀奖 其它 其他奖
2013 度获奖共计 7
获奖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
独特世界中独特人物的塑造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理论评论奖 国家级 未评等级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论文奖 省部级 三等
镜头前的表演教学 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 省部级 一等
机遇与挑战-探析电影院数字环绕立体声还音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优秀论文奖 省部级 一等
基于自然用户界面的环绕声声像控制器设计 论文奖 省部级 一等
游戏场景设计中空间形态表现方法的研究 优秀论文奖 厅局级 未评等级
微动画短片创作在动画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优秀论文奖 厅局级 未评等级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学术资源

2014 度获奖共计 9
获奖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
发现“规定行动表演法” 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国家级 二等奖
纯粹的感性表达——华语青春片创作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影视研究学术论文奖 国家级 二等奖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理事、创作与理论(第一辑)、(第二辑) 第13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省部级 二等奖
电影数字母板技术标准与兼容性浅析 201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电影技术论文征文 省部级 三等奖
浅谈数字时代的电影母版存档 201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电影技术论文征文 省部级 三等奖
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 2014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评选中,荣获优秀论文奖 省部级 三等奖
2014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峰会技术创新奖 2014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峰会技术创新奖 省部级 一等奖
全数字化后期制作中素材的自动挑选方法研究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电影技术论文征文活动 厅局级 一等奖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造与理论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论文优秀奖 其它 其他奖

学术交流

2013 度获奖共计 7
获奖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
独特世界中独特人物的塑造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理论评论奖 国家级 未评等级
数字电影高帧率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论文奖 省部级 三等
镜头前的表演教学 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 省部级 一等
机遇与挑战-探析电影院数字环绕立体声还音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优秀论文奖 省部级 一等
基于自然用户界面的环绕声声像控制器设计 论文奖 省部级 一等
游戏场景设计中空间形态表现方法的研究 优秀论文奖 厅局级 未评等级
微动画短片创作在动画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优秀论文奖 厅局级 未评等级

办学条件

  • 馆藏资源

图书馆图书馆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文献总量37万册,其中馆藏中外文献总量32万册,系处资料室文献总量44365册(含电影胶片资料368部)。1949年以后中国国内出版的电影类书刊文献馆藏基本完整。每年订购中文报刊400余种,外文及港台期刊80余种。

馆藏文献资料以文艺及社科类为主,以影视艺术,影视技术及其相关学科为收藏重点。馆藏文艺类图书占全部馆藏的60%。中外影视期刊品种全,具备连续性和完整性,是该馆独具特色的馆藏优势。该馆特藏中国1949年以前的期刊902册,内含丰富的中国早期电影资料,是研究电影发展史的珍贵文献。建国后历年摄制的影片分镜头剧本8700余册。拥有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库、视频音频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电子图书等20余个数据库,馆藏影视光盘10000余部。
图书馆于2004年启动“北京电影学院馆藏解放前期刊数据库” 、“馆藏电影类外文图书中文摘要数据库” 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项目。

  • 学术期刊

学报学报北京电影学院出版有《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期刊,其中: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和“北京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其中 “大师研究”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师资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校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中国国内外的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该校每年还聘请外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个国家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执行创作、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

先后在近1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于2002年由学校教授、著名导演谢飞提倡并创办,已连续举办15届,每年都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院校的近千部影视作品参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作者光临影展,已成为在亚洲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创立于2001年,已连续举办17届,是中国青年原创动画作品展示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参赛作品已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该校也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院系概况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在校生4139人,其中本科生2332人。全校在编教职工共计599人(其中专任教师373人),外返聘教师103人。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及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及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先锋、长城学者等人才百余人次。此外,学校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重要电影(电视)节担任主席、评委,在国内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的教师数量众多。[2]

学科建设

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北京电影学院有16个院系及研究生院、人文学部和思政部,共计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长片、动画片长片创作的院校 ;开办了19个本科专业。[7]

院系专业
系部 专业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创意策划)、戏剧影视文学(剧作)
导演系 戏剧影视导演
影视技术系 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技术
摄影学院 摄影
表演学院 表演
声音学院 录音艺术(电影录音)、录音艺术(音乐录音)、艺术与科技
美术学院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管理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影学(制片与市场)
电影学系 电影学(电影评论)
动画学院 动画、漫画、戏剧影视文学(动漫策划)
数字媒体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视听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戏剧影视表演、影视美术(高职)
国际交流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文化传统

院系专业
系部 专业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创意策划)、戏剧影视文学(剧作)
导演系 戏剧影视导演
影视技术系 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技术
摄影学院 摄影
表演学院 表演
声音学院 录音艺术(电影录音)、录音艺术(音乐录音)、艺术与科技
美术学院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管理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影学(制片与市场)
电影学系 电影学(电影评论)
动画学院 动画、漫画、戏剧影视文学(动漫策划)
数字媒体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视听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戏剧影视表演、影视美术(高职)
国际交流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精神文化

  • 硬件条件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22)北京电影学院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建筑面积近7000平米的摄影棚已经投入使用;具有从电影拍摄到后期制作全流程教学和科研设备。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28万元以上。

北京电影学院的影视实验中心一直承担着学院教学实习任务。在电影艺术专业教育和教学中,创作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特色,影视实验中心正是这个特色的扮演者,也是这个环节的实施者。全中心划分为四个科:影像实验科、综合剧场科、影音资料科和实习器材科,在四个科之下细分为视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照相实验室、计算机室、实验剧场、放映中心、影音资料室、语音室、拉片室、多媒体室、摄影器材室、灯光器材室、服装道具室13个教学实习部门。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

  • 质量工程

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4个,国家广电总局本科重点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录音艺术、动画、摄影

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导演、摄影、美术、表演

国家广电总局本科重点专业:导演、摄影、美术、表演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声音实验中心

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动画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

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带头人 开课单位 级别
1 中国电影史 陈山 文学系 院级
2 影片分析 苏牧 文学系 院级
3 纪录片创作 司徒兆敦 导演系 院级
4 影视导演基础 王心语 导演系 院级
5 电影摄影创作 穆德远 摄影系 国家级,北京市市级,院级
6 现代摄影创作 赵非 摄影系 院级
7 电影美术概论 周登富 美术系 院级
8 动画概论 曹小卉 动画学院 院级
9 电影导演创作 郑洞天 导演系 院级
10 电影镜头画面 王鸿海 美术系 院级

形象标识

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带头人 开课单位 级别
1 中国电影史 陈山 文学系 院级
2 影片分析 苏牧 文学系 院级
3 纪录片创作 司徒兆敦 导演系 院级
4 影视导演基础 王心语 导演系 院级
5 电影摄影创作 穆德远 摄影系 国家级,北京市市级,院级
6 现代摄影创作 赵非 摄影系 院级
7 电影美术概论 周登富 美术系 院级
8 动画概论 曹小卉 动画学院 院级
9 电影导演创作 郑洞天 导演系 院级
10 电影镜头画面 王鸿海 美术系 院级

学校领导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北京电影学院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设有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设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制作学、表演学、管理学、动画学和美术学等8个二级学科;与此同时,学校具有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在电影、广播电视、美术、戏剧、音乐、艺术设计领域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另外还拥有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科群。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MFA)、公共管理硕士(MPA)

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科群:艺术文化学科群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校训

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季羡林题写校训季羡林题写校训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主张“尊师重道”,他在90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参加了公益广告《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的拍摄,后来,为该校题词“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

尊师重道

尊:尊敬、尊重。师:这里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教师、师傅,更包括中国电影行业的大师尤其是创办该校的电影行业前辈们(如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等),也包括国际中国国内的电影大师们。重:重视、看重。道:首先指学校传授的知识、理论、道理、规律、技能、技法,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指做人的道德和人生的道路。

薪火相传:又作“薪尽火传”,原意为"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流传。"这里特指该校通过教学,将电影专业知识、技能和电影前辈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的意思是:全院师生要努力学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尊敬师长、大师,重视电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继承革命电影事业的光荣传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多出德艺双馨电影人才,多出服务人民、教育人民的好作品。

  • 校风

修身、勤学、精艺、践行

“修身”:具有涵盖了思想政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强调关注思想意识和社会人文方面的修养的共识和自觉。“勤学”:意指一个合格的电影工作者必须将勤学养成为一种习惯。勤学不仅是学技巧,还要在生活中向生活学、向人民学。“精艺”:意指追求高水平的艺术素养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北京电影学院全体师生在业务学习和艺术实践上的自觉诉求。“践行”:意指该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实践、重视创作的教学特色和传统。

  • 大学精神

、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

“立德”:电影人首先要具有思想道德的修养和人文关切的情怀。“立言”:对于艺术的感悟不仅停留在感性,更要提高到理性。对于电影艺术的学术探讨提倡各抒己见,平等交流。“立行”:艺术源于生活,电影的艺术实践与生活密不可分。“立行”不仅指在生活中感悟艺术,更是指以艺术来陶冶人、陶冶人的生活。“求是”:“是”是真理,是真实,艺术的求真不是复制生活,而是高于生活、表达生活,这种表达的核心就是“求是”。“是”体现了生活内涵中的真理性,“是”又不是生活原生态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求美”:是艺术的使命和境界,理解“美”,关注 “美”;表达 “美”、弘扬“美”。“求新”:艺术是创造,求新既是指艺术形式的新,也是指内容的新。前者指艺术表达上的尝试、创新;后者指关注生活中的新变化,关注时代的律动、反映时代的声音。

校园环境

  • 校名

校名校名

  • 校色

校色校色

  • 校徽

校徽校徽

该标识遵循国际惯例,以北京电影学院的英文缩写BFA中的A为字形结构,结合五角星和胶片的元素,多侧面地表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定位和鲜明特色,符合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该标识的A字形结构,酷似汉字中的“人”字,表明学院以育人、树人为宗旨;又形似建筑中的屋顶,传达出崇高向上的学术精神和争创一流的信念。A字形结构中被剪裁出的负形五角星则说明了该校是中国电影明星诞生的摇篮,也定义出了中国特色。两侧呈阶梯状上升的胶片齿孔展现了一条通向远方的星光大道,也表现了学院的众多专业、院系。

标识运用红、黑二色,象征着电影的特征和发展历程,也寓意学校坚持正确的文化取向和精神追求。

知名校友

知名导演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钱军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智锋
副校长 孙立军、俞剑红、扈强
党委副书记 张健
纪委书记 支宏伟

资料来源:2021年7月学校官网。

知名演员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钱军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智锋
副校长 孙立军、俞剑红、扈强
党委副书记 张健
纪委书记 支宏伟

获得荣誉

历任院长
姓名 在任时间 备注
陈波儿 1950-1951
白大方 1951-1956
王阑西 1956-1959
章泯 -
卢梦 1978-1982 代行院长职务
成荫 1980.10-1983.7
沈嵩生 1983.7-1992
刘国典 1992-1997
王凤生 1997-2002
张会军 2003年至今

词条图册

历任院长
姓名 在任时间 备注
陈波儿 1950-1951
白大方 1951-1956
王阑西 1956-1959
章泯 -
卢梦 1978-1982 代行院长职务
成荫 1980.10-1983.7
沈嵩生 1983.7-1992
刘国典 1992-1997
王凤生 1997-2002
张会军 2003年至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