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恢(1898年2月26日-1988年12月12日),男,中国药理学家。中药药理研究的创始人[1]。1898年2月26日生于上海,1988年12月12日卒于美国旧金山。1918年清华学堂毕业,同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1920年毕业后进入该校医学院,1923年获生理学博士学位(PhD)。1923年-1925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药理系助教(Assistant)。1925年回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继续其医学教育,1926年转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2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MD),并晋升为药理学副教授。1927-1929师从药理学家Abel进行科研。1929年任礼来药厂(Eli Lilly)药理研究部主任,1929—1963年任美国礼来药厂研究部主任。1937年兼任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教授。1937—1968年兼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和印地安那波里期医院医事顾问。加入过中国药学会、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华医学会,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曾被选为国际药理联合会名誉主席。多次荣获国际学术界的荣誉奖。1988年12月12日逝世于美国旧金山。[2]
陈克恢(2)他研究中药先后达30余年。1924年与其协和同事Carl F.施密特共同从中药麻黄中分离出左旋麻黄碱,并发现其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很快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干草热和其他过敏性疾患。他们又合成一系列结构与麻黄碱相似的化合物,发现许多新药。这是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的范例。50年代他在磺胺、麦角、雌激素、多种抗生素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发表论文约350余篇。
陈克恢夫人凌淑浩[1]1925年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1929年获西留(Western Reserve)大学医学博士(MD)。凌淑浩的姐姐凌叔华(1900-1990)是二,三十年代有名的女作家和画家, 其夫陈源(西滢)为北大教授,文学批评家。
陈克恢陈克恢1898年2月26日出生于上海郊区农村,幼年丧父,5岁时由舅父周寿南(中医)教他读书写字,学习四书五经,10岁时才进入公立学校。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美国用庚子赔款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两年后毕业,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插班于药学系三年级,于1920年毕业。因他的舅父是中医,他幼年时常在中药房里读书玩耍,因而对中药感兴趣,去美国时即立志想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他的导师克来莫斯为了满足他研究中药的愿望,在四年级时,给了他从中国进口的肉桂500磅,让他进行桂皮油的研究。他以这项研究完成了学士论文。其导师将这篇论文用K.K.Chen的署名发表了。因而陈克恢后来发表的文章都如此署名,所以他以K.K.Chen著名。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大学毕业后,他感到如回国开展研究工作,还需要较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知识,所以又进入该校医学院,学了两年医学课程,并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因母亲病重回到北京,受聘任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助教,直到1925年。
陈克恢于1925年再次去美国,在威斯康辛大学学完了第三年的医学课程后,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著名药理学教授阿贝尔的助教,同时在该校医院临床实习。1927年,他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副教授。在这期间他第一次与凌淑浩共同署名发表文章,两年后,凌女士成了陈夫人。1929年,他应邀担任了美国礼来药厂药理研究部主任,后定居美国。1937年起,兼任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和印第安那波里斯医学院医事顾问。
上海陈克恢的成名虽然主要由于他对麻黄碱的研究有了成果,但该项研究仅用了几年时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蟾蜍毒素。陈克恢在阿贝尔实验室时(1927年)即对蟾蜍毒素的研究很感兴趣。蟾蜍毒即著名中药蟾酥。他从北京一药店买了大量蟾酥,很快从中分离到两种成分,即华蟾蜍精和华蟾蜍毒素,并发现这两种成分都有洋地黄样的强心作用,临床试用证明静脉注射1mg能使室速减慢5小时,与洋地黄毒甙比较,华蟾蜍精的作用时间持续较短,而且口服无效。到礼来药厂后,陈克恢继续蟾蜍毒素的研究先后达40多年。他发现蟾蜍毒除含洋地黄样强心甙外,还含有很多其他成分,如儿茶酚胺类,5-羟色胺类及甾体类化合物(包括胆固醇和麦角甾醇等)。他还对400多种强心甙和甾类化合物进行了构效关系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丰富了药物化学宝库,并为其他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陈克恢还对很多其他中草药进行过研究。如汉防己、元胡、吴茱萸、贝母、百部、夹竹桃和羊角拗等。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发现常山碱丙的抗疟作用为奎宁的148倍,但致吐作用很强,而且容易引起肝脏水肿性变性。美国根据这一结果,很快合成了千种以上的衍生物和结构类似物,但遗憾的是没能找到更好的可用于临床的化合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陈克恢得到一些从德国缴获的美散痛样品,并肯定了它的镇痛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和同事们在礼来药厂合成并开发了丙氧芬,此药临床效果虽仅与可待因相当或稍差,但因其成瘾性小,而且与阿司匹林有协同作用,所以畅销了近20年,但终因有成瘾性而被列为麻醉镇痛药加以限制。陈克恢及其研究组的工作和兴趣远不限于这些。40年代,他们在麦角、磺胺、维生素、雌激素、抗甲状腺药物和降血糖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50年代以后,又进行了多种抗生素如红霉素、万古霉素和环丝氨酸等的药理研究,都取得优异成绩,并开发出了一些新药。
清华学堂陈克恢从事药理学事业先后共50余年,发表论文和综述共约350多篇,研究领域广泛、深入,对新药开发贡献很大,为药理学界所共仰。陈克恢曾任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主席(1951—1952)和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主席(1952—1953),1972年,又被选为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名誉主席。他也曾是中国药学会、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的会员,并曾任中华医学杂志的国外编委。1948年,他被聘为原中国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84年,被中国台湾药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陈克恢还多次荣获美国和国际学术界的荣誉奖,但他首次获得的奖章是1927年“中华教育与文化促进基金奖”。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为表彰他在科学研究和学会工作中所作的贡献,于1987年将该会新建的会议中心命名为陈克恢会堂。这是他生前所得到的最后一个荣誉。陈克恢早在60年代即已退休,但一直到80年代中期还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他谦虚热情、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强调协作。他很关心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在评审科研基金申请会上,他对年轻人总是关怀照顾。他曾说服美国礼来药厂的领导每年提供2000美元作为青年科学奖,奖给一名在药理与实验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贡献而现年不满39岁的年轻人,这是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颁发的第一个学术奖金,名为阿贝尔奖。
中国生理学会陈克恢最著名的研究工作是对麻黄碱的研究。他在协和医学院任助教时想继续研究中药,得到系主任史米特的支持。他从舅父处得知麻黄有治疗作用,所以从数百种常用中药中选了麻黄为第一个研究对象。他几周内即从麻黄中分离出左旋麻黄碱。但后来他才通过一篇老文献,知道日本学者长井长义早于1887年即已从麻黄中分得此碱,命名为ephdrine。当时只知道它能扩大瞳孔[1],不知道其他药理作用。他日夜奋战,仅用了6个月就得到不少成果,并在美国实验生物与医学学会北京分会上作了初步报告。他发现给麻醉了的狗或毁脑脊髓猫静脉注射麻黄碱1—5毫克可使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使血管(特别是内脏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能使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滴入眼内引起瞳孔散大。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1924年,他发表了关于麻黄碱药理作用的第一篇论文。他回美国后,还进行了大量研究。当时美国尚无严格的药政管理法,所以对麻黄碱药理作用的研究很快进入临床观察,并证明它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干草热和支气管哮喘,还可用于脊椎麻醉,以防血压下降,口服25—50毫克能克服巴比妥类安眠药引起的余醉。陈克恢还分析了世界各地产的麻黄草,发现只有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产的含左旋麻黄碱。从此,礼来药厂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麻黄用于麻黄碱的生产,以适应临床需要。这种状况持续了19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两位德国化学家用发酵法将苯甲醛与甲基胺缩合,成功地合成了左旋麻黄碱为止。由于这样合成的产品和天然产品完全相同,且价格不高,从而停止麻黄草的进口。更重要的是,陈克恢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研究了很多结构与麻黄碱类似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了无数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这些研究不仅发现了很多新药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鼻充血、疲劳、肥胖病和发作性睡症等的冶疗,也为后来α-及β-阻断剂的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这项研究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开发新药的一个典范,也为研究和开发祖国医药宝库指明了道路。
麻黄素30年代早期,陈克恢和同事们的另一项研究是关于急性氰化物中毒的解救。这项研究虽未给药厂赚钱,但临床意义很大。他们发现两个无机盐(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可有效地解除急性氰化物中毒。这个办法还在应用,而且效果很好。早在1888年,就有人报告亚硝酸戊酯能对抗氰化物对狗的致死作用,但因文章发表在一种不重要的刊物上,未引起注意。1933年,又有报告说硫代硫酸钠可为硫氰酸酶提供硫。这些结果引起了陈克恢的注意。氰是作用最快的毒物之一,中毒者往往几分钟内死亡,因为氰离子(CN)与三价状态的铁亲合力很大,吸收后很快与线粒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Cyt-Fe3+)作用,生成Cyt-FeCN,而抑制呼吸,引起组织缺氧,窒息而死。亚硝酸根可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NO-2+Hb-Fe2+→Hb-Fe3+),后者与CN-作用,生成氰络高铁血红蛋白(Hb-Fe3++Cyt-FeCN→Hb-FeCN+Cyt-Fe3+),使被CN抑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复活,从而解毒。但生成的Hb-FeCN必须除掉,陈克恢等用硫代硫酸钠提供的硫与CN-作用生成CNS(Na2S2O3+Hb-FeCN→HbFe2++CNS)随尿排出体外。
氰化物为了治疗氰化物中毒,他们还试用过亚甲蓝(美蓝)、亚硝酸异戊酯及羟钴胺等,但美蓝效果较差,亚硝酸异戊酯可以吸入,作用快,但作用不持久,必须重复给药,或先给此药,随后静脉注射亚硝酸钠,而且价格较贵。羟钴胺作用也较快,但由于价格贵和对心脏有毒性而限制了应用。虽有用DMNP代替亚硝酸钠的报告,但效果尚待肯定。所以在抢救急性氰化物中毒时,现仍用陈克恢等50年前研究的方法,即先静脉注射亚硝酸钠溶液,随后注射硫代硫酸钠溶液。陈克恢身居海外数十年,但时刻怀念祖国,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很多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回国前到他的实验室参观,他都热情接待,并给予亲切指导。在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他总是热情地与国内学者交谈,关心祖国药理学事业的发展。1964年,在一次国际药理学会上,中国药理学会曾邀他回国参观访问,因事未果;1987年中国药学会又邀请他来北京参加该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但因年迈体弱,未能实现。1988年12月12日他因脑溢血合并感染去世,享年90岁。[2]
陈克恢是20世纪国际药理学界的一代宗师[3],也是中国药理学界引以为荣的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1]。他的学术思想,对合成药物的研究和中草药等天然药物的研究都是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