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湖桥镇

云湖桥镇

人口 62328人(2005年)
中文名 云湖桥镇
外文名 CloudLakeTown
政府驻地 湖南湘潭县
著名景点 云湖桥、云峰庵
面积 130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云湖桥镇位于湘潭县西北,距湘潭市20公里。云湖桥镇云湖桥镇东邻姜畲镇、响塘乡,南与石潭、杨嘉桥镇隔云湖河、涟水河相望,西与湘乡市、韶山市毗邻,北与宁乡县的道林镇、大屯营镇接壤。总面积130平方公里,约为五山、二水、二田、一分道路与庄园。全镇辖一管区(原楠竹、良湖)、二管区(原烟山)、三管区(原云湖)三个管区;46个村,2个居委会。2005年全镇共有18881户,617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总人口6232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79人。耕地面积53523亩,其中水田47237亩,旱土6286亩。潭邵高速公路、320国道、湘黔复线纵贯东西,S208线省道,3条县道横跨南北。江南机器厂、省煤炭四处、市林科所、云湖桥火车站、云湖桥粮库、县矽砂矿、氮肥厂、玻璃厂、看守所、拘留所等中央、省、市、县设在境内的厂矿、企事业单位38家。七里铺是湘潭市通往韶山、湘乡的分路口,交通便利,镇人民政府座落于此地。

区域变更

     云湖桥镇是1985年1月新设立的建制镇。云湖桥在两晋以前隶属湘南县管辖,南北朝齐代撤湘南县,并入湘西县,梁代始置湘潭县,为侯国,属湘东郡。尔后,云湖桥一直属三十九都。据《白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十九里”。云湖桥属移风乡。清代属七都管辖,清末明初,湘潭县按地域大小,人口多寡以山水地形分为四乡十七区,涟水西域为西乡,原七都属二区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实行保甲、西二区全部并入第九区。云湖桥乡隶属第九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将区废除,扩并乡、镇区域。云湖桥属银田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一日起裁缩乡、保,银田乡与清溪乡合并为清田乡,云湖桥为清田乡第一保。

1949年8月11日湘潭和平解放。8月23日建立了湘潭县人民政府。接管时期,废除旧的乡政权,仍保留旧的保甲区划,改保为村,改甲为组,清田乡隶属黄龙区管辖,云湖桥称清田乡第一村,办公地点设在颜角塘。1950年6月民主建镇,云湖桥称云湖乡,办公地点设在盛家祠堂,属第三区管辖。1951年5月,全县改划为24个区(含今韶山市、株洲县),云湖乡属第五区管辖,区设印心湾。

     原惜阴乡(七里铺)属六区管辖。1953年5月区按地名命名,第五区称为楠竹山区,原云湖乡则划分为云湖(办点地点设在谷湖塘)、飞轮(办公地点设在盛家祠堂)两个乡,均属楠竹山区管辖。将石潭区的山塘片(现云峰庵村的一部分)划归云湖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将原楠竹山区的云湖、飞轮两个乡与姜畲区的新里乡、建中乡合并为七里乡(办公地点设在铁炉塘)。1958年下半年撤乡镇,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将泉塘子乡、清泉乡、七里乡、姜畲镇合并为姜畲金星人民公社,将天鹅、咸江、望梅、良湖、楠竹、清风、托山、古湖、天台、万家、云湖、飞轮、铁炉塘合并为超美人民公社。1961年4月,将姜畲金星人民公社划为云湖桥、姜畲、泉塘子三个公社(1961年9月再分为塔岭公社),云湖桥公社办公地点设在今石井铺村杉山里(今云湖桥火车站)。超美人民公社划分为楠竹山、良湖、烟山三个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一级体制,云湖桥、楠竹山、良湖、烟山4个公社均隶属姜畲区管辖。1965年,云湖桥公社迁至新南村六亩冲新址办公。

       1984年2—4月实行政社分开,以公社的范围成立乡人民政府,云湖桥、楠竹山、良湖、烟山4个公社即分别称乡人民政府。同年6月,将下属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1985年1月云湖桥乡改建云湖桥镇,镇辖14个村,2个居委会,178个村民小组。1995年4月28日撤区并乡,将云湖桥镇、楠竹山乡、良湖乡、烟山乡合并为云湖桥镇。镇办公地点首先租用省煤炭四处转运站,后迁至原云湖桥镇办公地点。1998年8月又迁至七里铺原湘潭县委党校内。

地质结构

        云湖桥镇位于 湘潭县西北,属湘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结构比较稳定。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区。这些丘陵,海拔多在48至90米之间,地形较为复杂。原楠竹山管区呈西高东低走势,而良湖管区则相反,呈东高西低走势,烟山管区呈中高南低、西低走势,云湖桥管区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中部的云湖河,南端 涟水河,地势较低,溪水大部分流入云湖河、群英河,经过湖江口、渣赐坝汇积于涟水河。 烟山村西侧的几个村溪水则流入 宁乡县 大屯营及 道林河。

气候特征

         全镇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18℃,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夏季高温多雨,最高气温可达38℃,适宜种植双季水稻。但往往也容易使沿云湖河、涟水河一带发生水灾。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多低温阴雨,常有 倒春寒 灾害性天气,影响春播。秋季气候干燥,雨量偏少,容易干旱,过早的“ 寒露风”,均都造成农作物减产。冬季气温偏低,偶尔气温低于零下3℃,但持续时间短暂。

区域交通

         云湖桥镇位于湘潭市西郊,距湘潭市区17公里,沿三二O国道(上海-昆明)往湘潭市只有十多分钟车程。三二O国道在云湖桥镇北部横贯境中,向东通往长沙、株洲、湘潭,向西通往娄底、邵阳。二O八省道(湘潭-益阳,经韶山)与三二O国道在我镇七里铺地段相交,形成一个炙手可热的“黄金三角”,由七里铺往韶山,只有26分里。

      上瑞高速公路从我镇境内通过,且在云湖桥镇的向红地段有通往韶山的出口,由向红至韶山仅有16公里,十分钟车程。现在江南与韶山的连接线正在建设之中,建成之后,云湖桥镇物资的进出将更加方便。铁路方面,湘黔线(长沙-贵阳)从云湖桥镇经过,并且拥有湘潭县唯一一家货站。每年云湖桥镇的各种产品由此送出,各种消耗品由此进入云湖桥镇。该货站年吞吐能力达100多万吨,为云湖桥镇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云湖桥镇还处于韶山、乌石(彭德怀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三角的中心地带,是往返三地的必经之地。

自然资源

        全镇的丘陵区多属含铁铝成份较多的红壤,偏酸性,肥力偏低。适宜酸性土壤生长的林木主要是马尾松、杉木、油茶、楠竹等;常绿阔叶林有樟树;落叶阔叶林有泡桐等,多呈插花式分布。坡地开发,多种植茶叶、油茶、外国松、柑桔、楠竹等。镇内的水田区,沿云湖河、涟水河及云湖湖区内,土质以湖泥河流冲积物沉积而形成,故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过去,山地居民在山坡上开成梯土,种上红薯、花生等作物。

     1984年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植被有所恢复,到2004年,森林覆盖率达50%。石牛坝、天鹅嘴、建新、铁子坳、栗山、狮形等地盛产石灰石,是生产石灰、水泥最好的原料。烟山、良湖、云湖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海泡石储量无法估量。

云湖桥野史

        相传,云湖桥一带,远在明嘉靖年间(1524年—1566年),从灵官庙、北岸、南岸,东至口,湖江口,至古城等地,原为一个汪洋湖泊。据清康熙十九年《湘潭县志》记载:“古云沿湖受乌石四十八泉,灌田四千余亩,四山环绕,潴水不浅,间云气滨蒙,故云云湖。”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云湖附近有一老者得梦,有一白衣老翁告之,青龙子欲破湖,求助一臂之力。次日,老者持鸟枪至湖畔,见青白二牛相斗不休,回忆梦中语,举枪攻青牛,误中白牛,二牛下水。顷刻,风雷大作,浪涌澜翻,遥望堤溃,湖水尽涸。从此,湖泊不见,沧桑改观矣。后有人立白龙寺。清乾隆举人,全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张九健(湘潭县人)曾题云湖诗于此,诗云:五湖涉尽泛云湖,云湖风景五湖无。五湖状处波涛恶,云湖云过情舒敷。

       云湖干涸后,形成了一条云湖河,云湖河起源于韶山,流经银田寺、通湖桥、水鱼潭、云湖桥、湖江口,汇入涟水,可通木帆。为架通云湖河南北,于云湖河入口处不远建有云湖桥。桥为明成化8年(1472年)盛虎始建,桥长70米,三拱石桥(现为4孔),故名云湖桥。重修于清康熙中及同治初年。桥下首中额嵌有唐式铜镜,上有人物故事及喜生贵子等文。“文革”期间被人取出,今藏于湘潭县文物管理所。桥西,建有焚字炉,桥东建有小集镇,分为上坡与下坡两段,街上有乾元宫庙和数户小商贩,为沟通湘潭、湘乡、宁乡中途之重要集镇。近代国学大师王闿运(字壬秋,1833年—1916年),曾居云湖桥山塘湾湘绮楼,提督王明山(1819年—1890年),曾居云湖桥石牛塘。

风景名胜

        云湖桥镇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云湖桥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云湖村,距湘潭市城24公里。南北横跨云湖河,连接云湖桥、石潭两镇。桥为明成化8年(1472年)盛虎始建,桥长70米,三拱石桥(现为4孔)。重修于清康熙中及同治初年。近代国学大师王闿运(字壬秋,1833年—1916年),曾居云湖桥山塘湾湘绮楼,提督王明山(1819年—1890年),曾居云湖桥石牛塘。建东村在1957年以前叫广福村。广福村改建东村说来有一段“仕逵先生送信,毛泽东安全脱险”的动人故事。湘潭市西40余里,涟水河北岸有一峰特起,谓之云峰。峰麓建有一庙,名曰云峰庵。据庙神记载:云峰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周氏云鬓公创建。奉观音真武诸佛,康熙36年重修,乾隆32年再修,增奉白花圣佛一尊。庙前建筑富丽,有两进两横、有戏台、有大鼓大钟、龙灯等物。

      上栋莲台观音当坐,手持净瓶杨柳,普渡众生。诸神护法、肃立两旁。下栋有十八罗汉,韦陀菩萨护法与观音对坐。下坪建有土地庙、槽门,山上至庙内有数级石阶而上,庙前有一龙洞,周围古木参天。庙门墙上有对联一首,上联是:云拥普陀奇峦环绕九曲莲花名盛地;下联是:峰高鹫岭棋滩戏水舟江勒马拜佛尊。侧联是:慈航普渡千秋愿,万盏明灯赤子心。在湘潭市以西23公里处,韶山灌区北干渠有一条长达446米、宽5.5米的渡槽,名叫云湖天河。云湖天河自1965年年初开始动工兴建,1966年6月3日正式通水。1965年10月华国锋同志为此题词:“云湖天河”四个大字,镶刻渡槽其中。河下公路横过。南侧有320国道,株六线双轨电气化铁路,涟水全年通航;北侧有潭邵高速公路。人来车往,雄伟壮观。

经济发展

       云湖桥镇位于湘潭市以西,与 湘乡市、 韶山市毗邻,是整个湘潭的西大门。面积129.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61780人,其中 城镇人口16784人。云湖桥镇工业基础雄厚,2005年底,全镇有 工业企业480多家,其中500万以上 规模工业企业11家,实现产值5.4亿,实现利润1700万,完成税收700多万。此外,云湖桥镇还具有十分优越的 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企业自发与政府引导形成的产业优势。湘潭市 雨湖区 楠竹山镇插入我镇中南部,楠竹山镇拥有我省的一家大型 国有企业—— 江南机器厂。多年以来,在江南厂附近,许多人依托江南的技术优势、设备优势进行各式各样的 机械加工。经过多年的发展变迁后,该地区周围形成了一个聚集机加产业的群落,其中有专做出口 万向轮的云龙机械厂,做桁车和塔吊的江宏机械厂,还有侨联厂、云楠机械厂等。他们相互之间协同合作,从铸造、机加、热处理到 产品包装、销售,都有良好精细的分工。已初步突现了机加产业的 规模效应与积聚效应。云湖桥镇还是湘潭县小有名气的“水泥建材之乡”,在云湖桥镇范围内,现有三家采石场(开采 石灰石)、五个水泥厂、若干石灰厂和精灰厂,在云湖桥镇的石井铺地段还一个中等规模的 建材市场,可以说,水泥、建材、石灰、精石灰的 生产过程已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稻谷播种面积8万多亩,年生产量4万余吨,其它经济作物如玉米、 湘莲、红薯等播种面积3万亩。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年出笼家禽33万羽,水产品年产量1760吨。

      湘黔线货站附近,近年来农产品、农资、饲料的交易十分活跃,到目前为止,已在此附近建立了一个饲料中转市场,还有两家农资生产企业、两家食用油生产企业、若干面条生产企业落户于此,该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效应与初露端倪。七里铺地段因为交通地理优势,往来人口众多,随着近年“红色旅游”的兴起,该地段的过境人口大大增加,许多人在此兴办餐饮服务业,现该地段的餐饮服务业已小有规模。

基地建设

     近日,云湖桥镇安仁村油茶基地农民正忙着栽植优质油茶苗。据了解,该基地今年预计育苗800万株,目前已完成300万株,预计今年6月底能够全部完成。

      在基地现场,记者看到几百名农民正熟练的进行芽苗砧嫁接。为提高油茶种植效率,发展本地劳动力,该公司今年招募了近400名农民工,本地的有120名左右。为有效提高嫁接成功率,该公司结合湘潭县科技活动周活动,于5月中旬对该批农民工进行了集中培训,在熟练掌握油茶栽培和嫁接技术后,现已全部上岗操作,每天能够完成28万株的育苗,培育成功的油茶苗将销售到全省各地。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每位农民工栽苗一天能赚80元左右,种植得多的能达到100元一天,不仅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出路,更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

冬修水利

湘潭县云湖桥镇:冬修水利亮点多   

       冬日晴天好,冬修水利忙。在湘潭县云湖桥镇史家坳村瓦后大塘工地上,是一片繁忙的冬修水利场景——村民们正忙着清淤、拌浆、护砌。入冬以来,云湖桥镇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宣传动员下,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团结协作,自力更生,掀起了全镇冬修水利的热潮。

  截至目前,全镇共投入冬修水利资金42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84万元,完成劳动工日42万个,完成水利工程582处,修复水毁工程6处,清淤扩容骨干塘80口,渠道防渗10公里、清淤扫障146公里,新建和更新改造机埠20处400千瓦,全镇水利冬修整体进度较往年明显加快。

  石家村:“碟子塘”变成“聚宝盆”

  石家村松柏月形组的楠坝大塘由于常年淤泥堆积,逐渐成为了“碟子塘”。蓄水能力的减弱不仅影响到周边稻田的灌溉,更影响了鱼塘承包户的收益。

  2011年年初石家村共投入资金5.6万元,清理9000立方米淤泥。扩容后,楠坝大塘新增蓄水面积近1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17亩,不仅让灌溉范围内2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更鼓起了鱼塘承包户的钱袋子,让楠坝大塘从“碟子塘”变成了“聚宝盆”。

  寒婆村:从此告别“天命田”

  寒婆村青山、光阴、杨基、尧家4个组是该村的干旱死角,涉及300余亩田,仅靠一条3公里土质水渠从韶山灌渠引水灌溉。这条水渠因年久失修,多处坍塌堵塞,周围田地一直都是“天命田”。今年4月,寒婆村村民许利民个人捐资25万元,将乔湾机埠2800水圳高标准硬化。硬化后,韶山灌渠的水流入寒婆村,300多亩稻田从此告别了“天命田”。

  天鹅村: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鹅村红丰组的扯皮堕塘因放水涵洞损坏,基本失去蓄水能力,周边农田无法得到正常灌溉,每年在潮水机埠抽水灌溉的费用达到7000元以上。今年该组决定对其进行清淤扩容、塘基硬化,为解决资金问题,该组实行“一事一议”方案,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到3万元资金。去年11月中旬,组上92岁的李迪泉为了让该工程按期按质完工,带头借资1万元,另外再由村上借资2万元,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扩容后,水塘面积增加了5亩,蓄水量增加7000 立方米,周围50多亩稻田得到了有效灌溉。

  史家坳村:以奖代投促冬修

  史家坳村是云湖桥镇较大村之一,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1910人。由于该村水利设施落后,有1200亩稻田的灌溉只能靠从机埠买水,年花费在5万元以上。兴修水利一直是群众心头之急。今年入冬以来,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抽出12万元专款实行“以奖代投”,明确山塘清淤扩容按水面奖500元/亩,规格以上的渠道、砼塘基奖20元/㎡。“以奖代投”的措施公布后,极大的激发了村民大兴水利建设的热情。到目前为止,该村已完成6口山塘的清淤扩容和加固塘基,另有瓦后和全丰组的水利工程正在扫尾中。

  烈马村:兴修水利疏农脉

  烈马村是全镇有名的干旱死角,一到干旱季节连人畜饮水都存在困难,该支村两委积极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工程,计划今年投资10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18处,目前已完成4口水塘的清淤扩容,添置15千瓦机埠一台,并新建了机房,另外一蓄大坝正在施工中,人饮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180m3蓄水池正在筹备修建中。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