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东

徐文东

中文名 徐文东
所在科室 手外科
教学职称 教授
目录导航

擅长领域

擅长手外科、显微外科疾病的诊治,以中枢瘫(脑出血,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造成的一侧肢体偏瘫)的瘫痪手功能重建,常规疾病包括臂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手麻肌萎,复杂上肢外伤后的功能重建等,微创新技术如腕关节镜、胸腔镜等内窥镜新技术治疗疑难性腕肘关节痛、臂丛神经损伤、手汗症等疾病以及创新方法治疗为专长[1]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手外科副主任,华山医院静安分院院长

学术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亚太腕关节协会(APWA)副主席

上海市医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医院协会常务理事

欧洲腕关节镜协会(EWAS)理事[1][2]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严重脑损伤经颈神经交叉移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中脊髓神经可塑性变化的机制研究

持续微电刺激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手部功能的机制研究

改变周围神经通路恢复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的基础研究

改变外周信号对神经移位后皮层功能重组的影响及其相关蛋白变化的基础研究

臂丛神经移位手术后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可塑性研究[3]

项目成果

其团队开展的《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及新技术的转化研发和应用》为重塑这双“灵巧的手”护航。该项目获得了2016年度(第十五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际上首创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偏瘫患者。

其带领团队率先进行理论创新,将大脑和周围神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感觉运动皮层及高级中枢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方法创新,开发新的治疗技术诱导良性脑重塑,取得了多项“首次”的重要成果。他们首次发现臂丛损伤后大脑功能变化的特殊规律,首次发现臂丛神经修复后脑重塑规律,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原有沉寂的功能区能否再次激活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并首次开发中枢-周围联合的针对性治疗新理念和技术。项目研究发现,臂丛损伤后,患肢的原有感觉运动区出现广泛的失用和沉寂,随后执行运动功能的核心脑区也发生异常,表现为一侧半球内初级运动区与辅助运动区之间、两半球的运动中枢之间的功能连接受到损害;还发现脑内与感觉运动网络相关的工作记忆、执行控制网络的联系也发生下降,这些可能是臂丛损伤后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机制。通过对臂丛神经移位后的脑重塑进行系列研究,证实了臂丛修复后运动中枢功能逐渐恢复,其恢复程度与上肢功能恢复呈正相关;同时,大脑的运动网络也会发生重塑,两半球运动中枢出现逆转,对侧运动中枢对原有功能区的抑制转为兴奋、促进原有沉功能区的恢复。项目设计了三组新的神经移位手术方式(膈神经-肋间神经组合移位术、同侧颈7神经移位术和副神经-桡神经三头肌支组合移位术),结合个体化康复方法,促进患肢原有大脑功能区激活、促进患肢的整体协调性。

针对原有功能区激活困难的手术,他们进行无创经颅磁刺激方法调整皮层兴奋性,促进大脑运动中枢原有功能区激活;针对不良脑重塑导致的灼性神经痛,采用中枢-周围联合刺激的干预方法改善重塑、缓解疼痛。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通过改变外周神经诱导脑重塑促使一侧半球同时支配双侧上肢,以恢复中枢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新概念,并在临床推广。国际首先报导两项术式:胸腔镜下全长膈神经移位术和内窥镜下全长尺神经移位术;国内领先推广两项:胸腔镜下交感干切断治疗顽固性神经痛,腕关节镜治疗慢性腕关节疼痛。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科委的多项课题,包括主持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及上海市项目5项,主持科研经费1000余万。

申请专利4项,已获授权2项。

获得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