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瓷

广彩瓷

目录导航

简要介绍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风格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广彩发展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广州彩瓷的生产流程分为新样品设计、描线、填色、封边、斗彩、炉房等工序。构图设计讲究完整、统一、和谐,这是广彩最大的特点。随着新颜料的使用,彩绘颜色更加丰富,更加鲜艳。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此技法称为“织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自从采用乳金作地色后,色彩更加灿烂艳丽,织金满地.金碧辉煌,逐渐形成了广彩“堆金积玉”的独特风格。岭南画派大师们与广彩的渊源殊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岭南画家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等积极参与了广彩的技术研究和实践。高陈二人还开设彩瓷艺术室和瓷画厂,进一步提高了广彩的技艺。高剑父的学生刘群兴创作了150件“十二王击球”瓷箭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博会奖项。

瓷器风格

广州织金彩瓷的风格不同于以景德镇代表的江西彩瓷,广彩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广彩是运用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广彩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有一首诗十分概括和形象地总结出广彩的特色:“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数百年来经过艺人们一代代不断发展、创新,广州织金彩瓷已生产出90~100多头光彩夺目、雍容华贵的配套餐来以及茶具、大皮碗、圆盘、笔筒等。1956年建立的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生产的广彩花色品种有100多种,其中仿古的“双凤朝阳”、“汉宫秋月”、“鹅蛋寿月”以及“堆花儿童节”、‘游河乐趣”等最著名。“红地百花彩凤15头梨形茶具”获轻工部陶瓷评比优秀奖,“黑地百花15头白兰茶具”获全国旅游产品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产生背景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和临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于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产生年代

见于文献记载

广彩瓷器产生的年代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

1、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1)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2)”《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器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2)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豆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3)。此段记载,笔者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4)。我馆并争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图1)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5)。”(4)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5)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江西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6)冯先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中谈到: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于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竞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

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道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的说:“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铬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资料更明确的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即乾隆34年)为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十七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订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

实物照片

2、 见于著录的广彩实物照片计有:

(1)《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雍正时期的“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广彩大盘”、“锦地开窗二中盘”,乾隆年间的花果二中盘(6)。(2)1948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上册中的乾隆年间“广彩水壶”、“广彩碗”(7)。(3)《民间藏珍》一书中的康熙广彩花碟(附图2)、“乾隆广彩花卉碟”(附图3)嘉庆时广彩碟(8)。至于“康熙广彩碟”经询问见过该碟的主编赵先生,说当时定得高了些。从该碟器型、纹饰看,似为雍正时较确切。

博物馆广彩实物

3、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八十余件旧广彩瓷器来看(9),最早的是雍正时期的,共五件。其中广彩开光人物盘中瓶,为白沙底,是雍正时期的典型的造型(图4)。属于乾隆时的有十三件,麻色织金外国风景盘(图5)、桨胎奖杯瓶(图6)是其代表。嘉道时期的十五件,带款广彩花鸟盘(图7)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属于晚清至民国的有50件。

从以上所述文献记载、照片、实物资料看,乾隆年间已有广彩生产是毫无异议的,不但文献记载多为乾隆之说,实物遗留下来亦相当丰富,说明广彩瓷器到乾隆时已很有名,并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在一些陶瓷著作中把它作为“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点记载下来。广州织金彩瓷厂三代都是广彩艺人的赵国垣艺术大师还提到,在乾隆戊戌年间广州彩瓷艺人还成立了“灵思堂”(10),即广彩工人的行会,设在广州文昌路毓桂坊三巷,直至抗战期间才拆掉。至今附近广彩工人老户还有不少仍操祖业。亦可作为广彩瓷在乾隆年间亦有相当发展的一个佐证。一切事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发展而来的,广彩瓷器也不例外,不会突然就冒出广彩这一有独特艺术特色的彩瓷来,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广彩瓷的生产年代早于乾隆亦是肯定的,因为已有实物为证,亦有文献记载,雍正时已有部分广彩瓷器遗存下来,且初具广彩风貌。康熙时已有法国人来广州订做彩绘瓷的记载。广彩瓷厂老工人技师赵国垣、司徒宁还提供了广彩早期时的材料,他们说:相传广彩在康熙年间已开始生产,只是初时的工人、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的。最早来广州的彩瓷艺人是杨快和曹琨,他们在广州授徒传授加彩技艺、发展广彩。后来人们还将杨快供奉为广彩的祖师爷,把农历八月初四定为师傅诞,广彩艺人入行拜师都选这一天,并已成为惯例,直到解放后才取消了这一行规。按此推断,开始在广州加彩的瓷器应是和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难认出那些是在广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见康熙广彩瓷器传世的甚少,可能就是这一原因。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比如外国的来料加工,工人们慢慢的了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们的艺术特色,在广州时间长了,加上广东一年四季如春,花鸟、草虫的图案亦会反映到瓷器彩绘上,所绘纹饰的颜色当然也会不断改变,直到创造新的颜色品种来,才和景德镇彩瓷有了区别。雍乾时的广彩风貌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故此说广彩瓷始于康熙,雍正已具广彩风貌,成熟于乾隆。

阶段特征

初期阶段

广彩瓷器的出现和发展是和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有关。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外国之重华瓷,或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也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应是广彩的初创阶段,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广彩的特色不太显著,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或者见到也不清楚是广彩。广彩开光人物盘口瓶(图 4),颈部和腹部均有两菱形开光,上两开光绘山水,腹部两开光内绘清装人物小景,只是以锦纹相隔,露出大片白地,而不是广彩惯用的满地,金彩也不多,只在口沿处的锦带中配以五瓣金花,这是初期广彩的瓷画特征。

成熟阶段

大约在乾隆 、嘉庆时期,广彩瓷已显现出广彩的风格,并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开始,在一些著作中出现,把它作为“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记载下来,这一时期主要使用了广州所制的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有了这几种彩料,就使得广彩瓷像换了新装一样,显得多姿多彩了。在画面方面,除参考传统绘画瓷外,多仿照西洋画法,或来样加工,时间长了就行成了广彩特有的风格,如广彩外国风景盘(图 5),画面很简练,只是盘心用红、赭、金三色绘制欧洲风景的画面,笔法如钢笔素描,阴暗分明,是仿照西洋画的画法而加彩的,此种色彩是在广州配制的,广彩行话叫麻色,其实是用红与黑两种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于外销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镇很少用此色,此盘应是外商来样加工的品种。在出版的《民间藏珍》一书中的乾隆广彩盘(附图3),此盘为金边图案形花带,盘壁与底交接处画小结花一圈,盘心绘折枝花卉数枝,花卉的上方绘一葡萄牙皇室中的纹章(11),无异是来样加工的纹章瓷。馆藏还有一件广彩奖杯瓶(图6),腹部两开光内的主体纹饰以干大红加金彩绘制的奖杯,衬以小朵花卉,开光外和折足处均绘带卷须的四瓣花卉,纹饰精细,颜色艳丽,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衬托,是件很精的产品,也应是外商来样定绘的产品。

繁盛阶段

广彩到了清代后期的道光至光绪时期可说已达到了繁盛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的工艺,亦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白玉的“织金彩瓷”。这时的颜料已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使彩绘更加丰富艳丽。

在装饰花式设计方面,已改初期的“岁无定样”,而成为批量生产,使零碎、分散、单独的纹样联合起来,成为连续图案,或完整的构图。如“织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构图,这时更发展,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程式,可以运用到所有的产品构图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盘子上合适,放在碗上也合适,放在汤匙、小碟上都合适,使整套餐具的纹样既完整又统一,布局整齐,并可容纳时果花卉、鸟雀虫鱼、人物、山水等题材内容于一件产品里面,因为碗、盘、碟等产品中心用一夹金圆圈,采用十字开幅,开四斗方,加上花果、蝴蝶织金作地,就可以千变万化,同时纳入一个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产,中心夹金圈内可以写花、鸟、石,也可以绘上外国商标或洋行的徽章,适应性比较强,这样就促进了广彩瓷的大力发展,在生产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责。其代表作品如清道光年制款的豆青地广彩花鸟蝴蝶纹盘(图7),盘内画满了各式各种形态的花、鸟、蝴蝶等,画工精细,色彩鲜艳,有明显的广东特色,名为“满地式”。另一件是同治广彩人物双鹤耳大瓶(图8),开光内画人物小景,人物形态各异,画工精绝,广彩界称为“同治彩”的便是此类。此瓶不但颜色丰富,金彩亦多,真可谓“金碧辉煌”,应是这一时期的广彩瓷的代表之作。光绪人物花鸟盘(图9),采用十字开幅,开四个斗方,以花果、蝴蝶作地,光内绘花鸟人物,两两相对,中心一夹金圈,内绘花鸟(亦可绘上外国商标),此种花式可千变万化,易于批量生产,行业上称为“织金人物羽毛”的便是此类。

参与创新

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一些知识界和画家的参与,使广彩瓷画有了创新之作,并出现了新彩绘组织,如《广东博物商会》、《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等铭款,都有实物传世。广东博物商会是清末当时的一些知名画家、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他们先是在河南宝岗附近,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里开设了绘画和彩瓷的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了“广东博物商会”,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面在博物商会烧窑处制造炸弹,来支持革命。因此,当时也绘制了不少广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销,留下来的很少,所知香港艺术馆出版的《高剑父的艺术》一书中,有高剑父所画的“螳螂盘”、“牡丹彩瓶”两件作品传世。广州市文物总店有一高剑父“猛狮盘”(12),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高奇峰、潘冷残、陈树人合画的“冷月栖篁盘(图10)”其上画麻雀七只,栖于雪竹上,下绘一圆月作初升状。据云“奇峰画雀,冷残画竹,而陈树人补冰轮”是件十分难得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纪念物。高剑僧绘制的“群鹿瓷版”(图11),以墨彩绘梅花鹿六只,群鹿立于初春土肥草盛的田野上,岭头的公鹿仰首瞪目,似发现远方的敌人来袭,正在觅食的小鹿也都停止了吃草,随着警觉起来,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上书“庚戌(1910年)粤彩广东博物商会高剑僧作”,下盖长方红印“剑公画”三字;广东民间工艺馆收藏的一件广彩寿星碟(图12)画的是一老寿星用拐杖吃力的背着一个大寿桃,当是为人祝寿之用,虽寥寥数笔但画意生动自然,上题诗一首下书庚子(1900年)飞岩老人写于博物商会。本馆还藏有一件盖有“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款印(图13),是和博物商会同时的另一彩瓷组织,产品多是山水、花鸟、人物的题材,很少使用图案作装饰,表现技法大多是国画的形式。除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几件岭南画派画家所绘瓷器外,稍后的“岭南艺苑”还有一些他们的得意门徒所绘制的彩瓷传世,所知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赵少昂的彩绘向日葵盘,杨善深画的大红花盘等8 件。

外销价值

为外销而创制

我国的瓷器久负盛名,闻名于世界,外国人称我国为“瓷器之国”。宋代时瓷器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商品,到清初,中国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正是国内市场扩展时期,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英人威德尔东来,在广东、澳门两地所买货物中,就有瓷器五十三箱,较之绸缎几多两倍(13)。可见清代瓷器出口已占重要地位,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不亚于奇珍异宝。广州自古就是我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商港。对外往来所处地域得天独厚。据韩槐准先生《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云:“当时欧洲 贾舶与我国通商已频繁,惟限于清廷之规定,仅惟在广州互市,其欧洲贾舶与我国交易瓷器、丝、茶等货,皆委托广州商行代行办理,至于瓷器一货,由景德镇窑烧造者,其质料多精美,已为欧人所知,故供给欧洲贾舶之瓷器,广州商行当选自景德镇。” 又说:“当时广州商行亦为欧洲贾舶定造釉外彩之五彩或三彩瓷器,其素瓷多由景德镇烧成运到广州后,广州商行乃依欧人之习惯及好尚,有时专用欧人之稿本或军团之军徽,其花纹全属欧化,有时其花纹半中半西,有时习以中国画谱,由广州之瓷画手以珐琅彩及泥金,绘画于素瓷上,炉烧而成釉外五彩或三彩,而供给与欧洲的”(14)。刘子芬《竹园陶说》亦云:“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越广州,清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15)”。由此可说广彩是为了外销而出现的。

外销记载

笔者查阅的有关广彩记载的书刊,几乎都有谈到了外销的问题。如《陶录》云:“洋瓷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16)。《陶雅》讲,广彩在嘉、道间的十三行有得卖。在专为外国人开设的十三行卖,当然是为了卖给外国人。《中国陶瓷史》说:广彩“以销外洋”(17)。《竹园陶说》云:“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制成彩绘,然后售之西商”(18),《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亦说:“由景德镇运来广州加彩是供给欧洲的”(19)。

遗留海外的广彩

由于广彩瓷器的生产多是为了外销的需要,遗留在国外的广彩瓷器当会不少,据韩槐准先生的《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数十幅瓷照中,属于雍、乾时广彩瓷器就有四件之多,在《民间藏珍》一书中的葡萄牙人沙巴治先生的广彩瓷藏品就有四件之多。据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讲,他到美国时见到白宫和华盛顿博物馆都有广彩瓷器的收藏。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德坤教授,1979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讲《中国贸易瓷》的演讲中,谈到广彩的甚多,在土耳其“伊斯丹堡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美国的博物馆里都有广彩瓷器收藏,法国已早有进口广彩的记载,当今遗存不少。

针对外销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旧广彩实物数十件,从纹饰造型来看,亦是多为了外销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如:乾隆广彩洋人盘,乾隆麻色织金外国风景盘(图5)等,从彩色到纹饰都是欧洲人所喜爱和常见的;有专用欧人的稿本或商标作图案的,如:乾隆浆胎广彩印花开光奖杯瓶,乾隆葡萄牙皇族文章盘,同治广彩织金葫芦商标盘(图14),都应是西商或外洋来样专门加工的;还有一些不但图案是洋的,器物样式也是洋的,可能就是欧洲商人拿来的模式在景德镇订做,然后在广州加彩的。如光绪广彩麻色菱角肉型双鸟纹果盘,广彩八角带盖花插等均属此类。除以上所举的各例外,还有半中半洋的图案,如乾隆广彩锦地开光神父传教大碗,画面为一神父打扮的洋人,另有一些群众似是在听传教,还有一洋狗,显然此件广彩瓷器亦是为适应欧美人士的口味而绘制的。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广彩”和外销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会出现广彩这一品种,可以说就是外销的需要,文献记载也无不和外销有关。广彩纹饰图案的设计,好多是仿西洋画法,故说广彩瓷器即外销瓷器。

总的来说,广彩瓷器的产生,是从中西贸易的外销瓷中,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和外销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它是因外销的需要而发展,它的生产亦是为了外销,所绘彩绘亦是适应外商的需要和所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彩绘瓷。它既有我国传统彩绘艺术的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数百年来广彩艺人们辛勤劳动的硕果。它已赢得国内外人士的赞誉,当今销售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特有的陶瓷文化。

广彩现状

提起广彩的历史,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恩福如数家珍。广彩的祖师爷公认为是杨快,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广州从事广彩行当的同行都会以烧猪祭祀祖师爷。

广彩有着辉煌的过去,而在民间艺术正在走向没落的今天,思索广彩的现状,广彩工艺大师许恩福却有几分欣慰。一些已经离开广彩的朋友,重新回归队伍。“据我所知,仅在芳村专门卖广彩的店面就有4家,这在前几年,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老朋友会回来?“广彩开始有市场了,一个朋友几年前花400元买的广彩,最近却拍到了3500元。”在最困难的时期,媒体的报道和社会的关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广彩的魅力和价值,这几年的广彩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许恩福说,再用“后继无人、市场惨淡”来形容广彩,那就是不大符合事实了。

许恩福说,他的女儿做起了广彩,就是很好的例证。许恩福曾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但是,她觉得广彩老土,总是不愿意学。最近两年,毕业后在公司做了白领的女儿,却突然对广彩产生了兴趣,“她现在就利用业余时间跟着我在学,并且还画得不错。”有年轻人喜欢广彩,许恩福很高兴。

更让许恩福感到欣喜的是,更多同行重新回到广彩上来。2003年的一天,许恩福在去白云山的公交车上遇到了自己曾经的工友何兆强,前些年,他从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出来后开起了公交车。许恩福告诉何兆强,广彩作为一门民间传统艺术被社会重新重视,广彩手绘精品的价钱更是越来越高。在许恩福的鼓励下,何兆强重新拿起了画笔,利用工作之余开始制作广彩,并在第一、第二届广东省广州彩瓷艺术精品展中获得多个奖项。

许恩福对外的另一身份是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在振兴广彩上,他深感责任重大。如果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广彩创作上,他完全可以创作更多的作品,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是他没有。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五宝坊有一个约定,就是‘三雕一彩一绣’的五位大师每周轮流坐班,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流,也教他们做广彩。”尽管这个工作不赚什么钱,但是,他认为这个工作是必须的,“让下一代认识广彩,懂得欣赏,这比我自己做更多的作品赚更多的钱更加有成就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