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

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开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060306、7303060308
目录导航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 本书分四篇17章,以全新的体系和结构阐述地球表层系统,环绕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自的组成、结构、运动、特征,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最后以四章的篇幅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一、综合性

二、区域性

三、环境性

四、系统性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第五节 自然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一、总体趋势

二、其他趋势与特征

三、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活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二、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三、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一、能量的来源

二、引力的影响

三、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四、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一、能量的来源

二、物质的交换

三、其他环境效应

活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一、三大界

二、固、液、气三态物质

三、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一、圈层结构

二、结构特征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三、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

第四节 主要的地表过程

一、物理过程

二、化学过程

三、生物过程

四、人类过程

第五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二、矿物组成

三、岩石组成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

一、垂直分层

二、水平变异

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

一、岩石圈运动的方向

二、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三、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圈运动的机制

四、岩石圈运动的特征

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一、海陆分布

二、地面起伏

第五节 构造地貌

一、大地构造地貌

二、区域构造地貌

三、局地构造地貌

第六节 岩石圈与人类

一、岩石与人类

二、矿物与人类

三、地壳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四、岩石圈的运动与人类

五、人类对岩石圈的改造

活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

一、大气的成分

二、几种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作用与功能

三、几种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 大气圈的结构

一、垂直变化特征

二、垂直分层

三、水平分异与季节变化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二、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三、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四、大气环流

第四节 大气圈的物质输移

一、水汽的输移

二、二氧化碳的输移

三、气溶胶的输移

第五节 大气圈的能量传输

一、高低纬问的传输

二、海陆问的传输

三、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第六节 气候分异规律

一、气温分异

二、湿度和降水的分异

三、气候分异

第七节 大气圈与人类

一、大气成分与人类

二、人类活动与大气圈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活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圈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 水圈的组成

一、海洋水

二、陆地水

第二节 水圈的结构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二、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第三节 水圈的演化

一、水从无到有

……

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三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

第十四章 地球表层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 地球表层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 地球表层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 地球表层环境的优化调控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影响自然地理系统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内部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地理的影响;系统地论述了自然地理系统五大组成要素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变规律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理爱好者阅读参考。

序言

传统自然地理学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质量和能量转换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提出地域分异规律,建立了自然地理科学理论体系,培育了大批地理2r-作者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地理科学事业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21世纪地理学应该走向何方?如何培养新一代地理学家?大学地理教材应如何改进?一个偶然的机会,大约是2003年,我读了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除了流畅的文字和精美的图表外,最令人兴奋的地方是该书以新的视野和思路,把地球系统科学和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等内容有机融入自然地理学。这可能会给人留下“离经叛道”的印象,但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剧的今天,将地球系统科学的内容和传统自然地理学结合起来,确实是未来自然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自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高科技支撑下的社会生产活动虽然提高了人类文明的程度,但也导致地球环境频现危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冰川退缩、冻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热带雨林毁坏、沙漠化扩大、自然灾害加剧等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和更复杂的问题,同时也给广大地理2——作者提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系(院),责无旁贷,瞄准这一目标,在传统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大胆引进和采用新理念、新学说,更新和扩充知识面,从地球系统科学分析入手,从机理上认识地理环境面临问题的实质,使培养的青年地理工作者具备适应新世纪发展建设需要的知识和科学训练,有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发展建设服务。本书作者正是从这个目标出发编写了这本教材,值得称道。从2001年到2008年底,本书第一版印刷了12次,这颇能说明大家的喜爱程度。顺便一说,我周围气象系统的许多同事手里也.有这本书,也包括我在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