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

黄龙县

人口 5万人(2018年)
中文名 黄龙县
地理位置 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
下辖地区 5个镇、2个乡
行政区类别
著名景点 白马滩景区、柳沟堡
电话区号 0911
行政区划代码 610631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黄龙县在商代属旨方。

西周,为周人活动地区。

春秋初,为白翟部族区。秦文公十年(前756年),在黄龙三岔东高山(今梁家山)附近建鄜畤。晋桓公二十年(前369年)属晋。韩、赵、魏分晋后,黄龙属魏。

战国,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城归秦,黄龙遂属秦辖。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黄龙北属上郡,东南部分属内史。

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立汉,设置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黄龙属左冯翊。

黄龙县城黄龙县城东汉因之。

三国时,黄龙北部为匈奴区,东南部属魏的冯翊郡。

西晋,黄龙北部属羌胡,中部棚东南部属雍州冯翊郡。黄龙山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冯翊屏障”。后秦(384年—417年)黄龙中部和西北部属鄜城县、洛川县辖。

北魏,黄龙归北华州辖,北部西部属敷城县,东北属义川县,东南部属夏阳县、郃阳县、澄城县。

唐代,黄龙中部、西部属坊州鄜城县,西北部属鄜州洛川县,东北部属丹州义川县,南部属同州的韩城、郃阳、澄城3县管辖。

北宋,黄龙中部、西部属鄜城县、洛川县,东南属韩城县、郃阳县、澄城县三县,北部属宜川县。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范仲淹拒西夏,镇守延安,以民运劳苦为由,请建鄜城为军,诏赐“康定军”。今三岔一带为该军驻地。

靖康元年(1126年)年,金灭北宋,黄龙为金人领地,地域和北宋相同。

明代,黄龙为陕西延安府洛川县东部,宜川县南部,西安府韩城、郃阳、澄城三县西北部。

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为直隶州。黄龙为延安府宜川县南部,直隶鄜州、洛川县东部,同州府韩城县、郃阳县、澄城县西北部,延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日,成立陕西省黄龙山垦区办事处,设立黄字区、龙字区、山字区、垦字区、区字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年5月1日,改称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民国三十年(1941年)年2月16日,设立陕西省黄龙设治局,始为县级建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隶属陕甘宁边区。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11月,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1961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黄龙县城全景黄龙县城全景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辖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闻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县第二次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归延安分区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撤销黄龙县,辖地分别划归洛川、宜川、韩城等县。1961年9月15日,恢复黄龙县制至今。黄龙第二次解放后,共成立10个区,辖65个乡。

后经多次变更,至1990年底,黄龙县共辖13个乡镇,111个行政村,831个自然村,其中296个自然村已无人居住。2002年底,经过撤乡建镇,将原砖庙梁乡、小寺庄乡、曹店乡撤销。

2011年,经撤乡并镇,撤销界头庙乡、范家卓子乡,合并设立界头庙镇,柏峪乡并入白马滩镇,红石崖乡并入石堡镇,同时设立范家卓子、柏峪、红石崖三个社区服务中心。黄龙共有4镇3乡3社区。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黄龙县下辖5个镇、2个乡。黄龙县人民政府驻石堡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631100000 石堡镇
610631101000 白马滩镇
610631102000 瓦子街镇
610631106000 界头庙镇
610631107000 三岔镇
610631205000 圪台乡
610631206000 崾崄乡

地理环境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631100000 石堡镇
610631101000 白马滩镇
610631102000 瓦子街镇
610631106000 界头庙镇
610631107000 三岔镇
610631205000 圪台乡
610631206000 崾崄乡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黄龙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塬东南部与渭北二级台塬接界处,居陕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区东南缘。介于北纬35°24′05"—36°02′1",东经109°38′49"—110°16′49"之间,南北长69.754千米,东西宽62.195千米,总面积2752平方千米。东接韩城市,南与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相连,西邻洛川县,北与宜川县接壤。黄龙县人民政府驻地石堡镇,距省会西安市223千米,东距韩城市121千米,东南距合阳县68千米、距澄城县68千米,西南距白水县73千米,西距洛川县83千米,北距宜川县85千米,距行署所在地延安246千米。

气候特征

黄龙县境的地层为鄂尔多斯地台,处陕北构造盆地的最南边沿。褶皱、断裂极不发育,为一向北倾斜、倾角1°—3°的平缓单斜。局部有较小的平缓褶皱,断裂以断距很小的正断层为主,多集中在县东南部。

黄龙县地貌属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类型,本县属这一类型的石质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海拨在1500米左右,黄龙山主峰大岭海拨1783米,形成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隆起,为黄河左岸支流与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岭,是石堡川、居水、圪台川等川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以大岭、关山、界头梁、烂柯山为代表的11条大山梁,把全县切割成7川5塬98条沟,山川相见,沟壑纵横。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大岭至烂柯山为东西主脊,两侧向南北缓倾;佛爷岭至界头庙,亦为东西走向。整个地貌是一个塬、梁(岭)、峁组成的沟间地和沟壑系统。沟谷交切,形成北部土质中低山区、西南部黄土残塬区和东南部石质中低山区。

水文概况

黄龙县属季风型大陆性山地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天气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气温回升较快,多大风出现,降水相对增多。夏季受蒙古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温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阵性天气产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秋初气温缓慢降低,多连阴雨天气。由于地形原因,南北、东西温度差异较大,年均气温为7.6—10.2℃。其中范家卓子乡、白马滩镇最热,崾先乡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5℃,极端最高温度为36.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温度为-23.7℃,年较差为27.2℃。无霜期126—186天,南北相差6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多于东南部。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干旱、冰雹、连阴雨等。

土壤类型

黄龙县河流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的河道10条,50—100平方千米的8条,10—50平方千米的65条,1—10平方千米的365条,总计1千米以上的河流、沟道1028条。主要山脉大岭为最大分水岭,构成东注黄河、西注洛河两个区域性水系,主要河流16条,均为出境河。发源自黄龙山区的涺水河、石堡河、仕望河、仙姑河等水系,呈放射状分流注入黄河和洛河。尧门河水库尧门河水库

自然灾害

黄龙县境内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19个亚类、48个土属、121个土种。土壤总面积4125786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9%,是延安市土壤类型最丰富的一个县。

黄龙土壤复杂多变,按规律表现有明显的微地域性和地带性。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是以褐土为主的林区土壤,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2.9%。其次是以原黄墡土、黑垆土为主的黄土残塬土壤,还有以淤土、黄墡土为主的川道土壤。总之,黄龙土壤比较肥沃,潜在生产力大。

自然资源

黄龙县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虫害、地震等。黄龙地貌黄龙地貌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黄龙县是全国八大林区黄土高原防护林区,植被区划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县境的农耕、园地、林地、疏林草地覆盖率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5.18%。

植被特征,华北区系植物占主导地位,森林植被占全县总土地面积34.9%。山地与山地之间以及沟谷川道,为农用地,栽培植被代替了自然植被。除农作物外,新中国建立后陆续营造了油松、刺槐、小叶杨林,并建立了苹果、桃、杏、板栗、梨、柿、花椒等落叶果树。不能种植的陡坡,大部分为灌木草丛、侧柏、山杨散生其间。

黄龙植被黄龙植被主要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有辽东栎林、栓皮栎林、山杨林和白桦林为主,其次为山杏、山桃群落;暖温带针叶林,暖温带灌丛群落。

药用植物:黄芩、连翘、大黄、寄生、柴胡、红胡、芮仁、侧柏、羊红膻、当归、马斗铃、鬼针草、枸杞、人参(人工栽培)、枣仁、山桃胡、野艾、半夏、一支蒿、小救驾、薄荷、大蓟、小蓟、蒲公英、苍术、防风、远志、王不留、苍耳、车前子、茵陈、黄精、苦参、沙参、牛蒡子、蔓陀罗、五味子、丹参、生地、甘草、何首乌、瓜蒌、麦冬、穿地龙、麻黄、党参、桔梗、卷柏、猪苓、灵芝、秦艽、茯苓、天麻、知母、牛膝、杜仲、刺五加、冬花、猴头等。

草木植物:宾草、菅草、羽毛白草、黄背草、野菊花、羊胡子草、翻白草、大油芒、茵陈蒿、野酒花、飞燕草、仙鹤草、伸筋草、木槿花、节节草、牛尾蒿、臭蒿、野棉花、茜草、毛状苔草、兔丝子、猫儿草、草苜蓿、瓦松、黄蒿、荠菜、草莓、葛藤、蓬蒿、野菊艾蒿、紫菀、地榆等。

观赏植物:牡丹、芍药、牵牛花、菊花、凤仙花、石竹、君子兰、文竹、虎皮兰、大丽花(又名红薯花)、仙客来、水仙、美人蕉、苦瓜、月季、攻瑰、蔷薇、紫丁香、石榴、扶桑、茉莉、夹竹桃、蟹爪兰、令箭荷花、仙人掌、吊兰、四季果、百合花、珠顶红、文冠果(又名木瓜)、木凿兰、金桔、一串红等。

果树:核桃、板栗、苹果、桃、杏、梨、李、枣、柿、山楂、葡萄等。

用材林木:油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桦、槭、栎、山杨、小叶杨、榆、刺槐、杜梨、旱柳、白杨、椿、楸、泡桐、黄腊木、漆树、椴、五倍子、中槐、山核桃等。

主要灌木:沙柳、山柳、柽柳、悬钩子、杭子稍、狼牙刺、黄蔷薇、酸枣、沙棘、荆条、黑桦、乌叶、山刺玖、毛樱桃、连翘、山桃、二色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马蹄针、鼠李、北京丁香、黄蘖、忍冬、荚迷、红瑞木、枸子、扁核木、绣线菊、榛子、虎榛子、南蛇藤、积胡颓子、文冠果、杠柳、柠条等。

矿产资源

1958年,在黄龙县北现石油库所在地,发现蚌壳化石层。1975年,在界头庙乡神地村出土剑齿象下颚化石。1981年,在县砖瓦厂出土剑齿虎牙化石。1982年,在砖庙梁乡核桃树窑村和圪台出土大角鹿角化石。1985年,在石堡镇麻地湾村出土竹鼠化石。

野生动物:野猪、狍(野羊、羊鹿子)、豹(金钱豹)、林麝、獾、水獭、豺(豺狗)、狐、狼、林猥(刺猬)、豹猫、黄鼠儿(黄鼠狼)、青鼬、蝙蝠、达乌尔黄鼠、大仓鼠、黑线仓鼠、长尾仓鼠、中华鼢鼠、小家鼠、洮州绒鼠、苛岚绒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大家鼠、黄胸鼠、大灵猫(山猫)、野兔。

野禽:豆雁、赤麻鸭、针尾鸭、绿翅鸭、鸳鸯、大天鹅、鸢、雀鹰、大、金雕、石鸡、环颈雉(野鸡)、岩鸽、珠颈斑鸠、灰斑鸠、山斑鸠、中杜鹃、四声杜鹃、红鸮(猫头鹰)、纵纹腹小鸮,普通夜鹰、普通翠鸟、戴胜、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棕腹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凤头百灵、家燕、金腰燕、粉红胸鹨、白鹡鸰、灰鹡鸰、红尾伯劳、楔尾伯劳、松鸦、红咀兰鹊、灰喜鹊、喜鹊、红咀山鸦、寒鸦、大咀鸟鸦、北红尾鸲、白顶雕、绣脸钩咀鹛、山噪鹛、山鹛、大苇茑、戴菊、寿带、沼泽山雀、褐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麻雀、金翘雀、红眉朱雀、朱雀、灰眉岩鹀、三道眉草鹀、北掠鸟、灰掠鸟、苍鹭、大白鹭。

人口

黄龙县有沉积矿产,其中油页岩、煤矿、腐植酸肥料煤矿、铁矿等未正式勘探及计算储量,为矿点、矿化点;其它矿化现象有油苗显示、建筑石料、砖瓦粘土、石灰岩等。

政治

截至2018年末,黄龙县总人口5万人。

经济

县委

书记:王云祥

副书记:李富荣、张智勇

常委:黄利荣、崔红德、车雪能、刘晓军、高延清、古浪涛、吴江宏、任云[5]

县人大

主任:赵来喜

副主任:查荣、邢爱香、张辉、冯伟[5]

县政府

县长:李富荣

常务副县长:崔红德

副县长:卢淑云、冯栋平、曹增俊[5]

县政协

主席:申龙

副主席:王春生、冯英姿[5]

(截至2019年04月)

综述

第一产业

2018年,黄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03亿元,同比增长8.6%,较上年同期提高0.6%,较全市低0.5%。全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8:9.7:63.5,第二产业占比同比提升2.1%,三产占比同比提升3.6%,第一产业回落5.7%。从贡献结构看,第三产业增长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1.4%,高于其结构占比17.9%;第二产业贡献率7.6%,低于其结构占比2.1%;第一产业贡献率11%,低于其结构占比15.8%。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黄龙县从投资主体看民间资本完成投资5.498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7.55%;从性质上看,新建项目完成投资19.2024亿元,占投资总量的96.21%。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二产实施新能源项目2个,完成投资3.143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5.75%,高速路完成投资3.806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9.07%;三产围绕生态旅游做配套,实施瓦子街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等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507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2.66%。

财税收支

2018年,黄龙县财政总收入1.3188亿元,同比增长27.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96万元,同比增长19.3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034万元,增长15.25%,非税收入完成3562万元,增长25.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9594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民生支出9.637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6%。

人民生活

2018年,黄龙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31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6元,增长8.6%。

第二产业

2018年,黄龙县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2.7%,同比降低2.1%。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3.2%,林业增加值增长2.8%,牧业增加值增长0.2%,渔业增加值下降7.0%。从一产内部结构看,全年农业增加值3.12亿元,占一产业比重为68.4%,较上年同期提升2.2%;林业增加值0.62亿元,占比为13.5%,下降0.9%;牧业增加值0.79亿元,占比为17.3%,下降1.4%;渔业增加值0.04亿元,占比为0.8%,提升0.1%。

黄龙县石堡镇店子河水产养殖基地黄龙县石堡镇店子河水产养殖基地

第三产业

2018年,黄龙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8.2%,全年处于不断上升态势,分别较一、二、三季度提高6.1个、4个和1.1%,较上年同期提高0.6%。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两个新能源企业成功入库,带动规上工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0.84亿元,增长14%,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0.73亿元,增长16.2%,分别较一、二、三季度提高13.8个、12.2个和0.3%,较上年同期提高4.1%。从二产内部结构看,工业增加值0.84亿元,占二产业比重为50.9%,较上年同期提升13.8%;建筑业增加值0.81亿元,占二产业比重为49.1%,较上年同期下降13.8%。

交通运输

国内贸易

2018年,黄龙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27.1万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市0.1%,其中限上零售额4951.1万元,同比增长18.4%,高于全市7.5%。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81亿元,增长12.4%,分别较一、二、三季度提高4.4个、3.5个和0.6%,较上年同期提高2.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6%,金融业增长3.2%,房地产业增长5.6%,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3.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9.9%。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7亿元,占三产比重为11.8%,较上年同期下降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23亿元,占比为2.1%,下降0.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49亿元,占比为4.5%,下降0.2%;金融业增加值0.71亿元,占比为6.5%,下降0.6%;房地产业增加值0.41亿元,占比为3.8%,下降0.1%;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19亿元,占比为20.3%,提高2.8%;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34亿元,占比为49.4%,下降0.3%。

房地产业

2018年,黄龙县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0.500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51%。

旅游业

2018年,黄龙县举办首届延安黄龙65KM超级越野赛、非遗路·县域行“黄龙日”、清凉黄龙夏季全域旅游、黄河绿洲·洗肺之都网络人士和摄影家走进黄龙主题采风活动等旅游活动。

金融业

2018年,黄龙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4491亿元,比年初增加2.659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6.3056亿元,比年初增加2.32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777亿元,比年初增加1501万元。

社会事业

黄龙县距省会西安200千米,距延安190千米。境内有青兰高速、榆蓝高速、韩黄高速,将黄龙纳入陕北、关中、晋西“两小时经济圈”。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境内国道G327韩洛线大岭段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完成省道大修68千米、县乡公路114.7千米、通村油路(水泥路)104.9千米,实现村村通油路。

教育事业

卫生事业

2015年,黄龙县中小学城镇集中就读率为95%,学前教育普及率为95%。年末高中在校学生1145人,初中在校学生1810人,小学28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建、改建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21所,累计资助困难学生6712人次。

劳动就业

“十二五”期间,黄龙县投资0.8亿元完成了县医院、中医院改造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阵地建设。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截至2015年末,黄龙县拥有病床15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9人,共有医生97人。

社会保障

2018年,黄龙县招录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9人,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培训157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9%,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1万元。

社会福利

2018年,黄龙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273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046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55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6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68人。

基础建设

2018年,黄龙县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408户4544人,共发放低保金1571.73万元;保障五保对象38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348.06万元;实施医疗救助及慢性病2900人次,共发放医疗救助金405.16万元;下拨乡镇临时救助资金1558.12万元,县级救助23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9.84万元。

环境保护

2018年,黄龙县启动“1+5”综合规划编制,完成瓦子街特色小镇、界头庙国际风车小镇等规划编制。实施344户棚户区改造。杆线下地二期、迎宾大道、气象局业务辅助用房、算子村油气综合站、农产品仓储收售中心建成,瓦永路、店小路、南神路改造完成。率先在陕西省实施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创建,23个生态乡村、10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对标建设任务。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暂行办法》《城乡规划区个人建房管理办法》,依法拆除违规违章建筑4849平方米。65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其中1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8亿元。“一河两岸”流域治理、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一期、无量山基础设施三期、生态肉联厂建成,国电龙庆崾崄50MW风电一期、大唐红石崖50MW风电一期和国电投崾崄50MW风电一期进展顺利,全年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50.79亿元,年度到位资金13.87亿元。

历史文化

2018年,黄龙县县、乡“河长制”通过省市验收,新建乡村污水处理站12处,改造铺设城乡污水管网24公里,禁养区养殖场搬迁8处,加油站改造3家,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实施小南沟流域综合治理、“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完成营造林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8.31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1.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4950亩。城区烟煤、扬尘等专项治理和农村秸秆禁燃还田深入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综合指数位居陕北县区首位。连续8年荣获全市森林防火先进集体。

风景名胜

方言

就黄龙本地土著语言而论,黄龙方言属中原官话的关中话。主要特征是没有入声,古入声清音和次浊音母的字归阴平,全浊声母的字归阳平。

黄龙境内13个(乡)镇,其方言大致可分为三片。原属洛川县的石堡、界头庙、三岔、崾崄、小寺庄5乡(包括城关镇)和原属澄城县的范家卓子乡、原属合阳县的红石岩乡为一片,当地称为黄龙话;原属宜川县的瓦子街、砖庙梁、圪台为一片,当地称为宜川话;原属韩城县的柏峪、白马滩为一片,当地称为韩城话。

戏剧

黄龙县地方剧种有秦腔、眉户、花鼓。解放前,黄龙无专业文艺团体。除外地剧团来当地演出外,白马滩、柏峪办有民间自乐瑭,以演唱秦腔、眉户为主。

秧歌

秧歌是一种渊源已久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艺术。黄龙县的秧歌分广场和舞台表演两种形式。广场秧歌以陕北风格为主,在县城及曹店、白马滩等地较为普遍,扭起来飘飒爽朗,健康优美。造型有“四门墩”、“白菜心”、“剪子关”、“波浪花”、“单双过街”、“十二连灯”等各种图案。舞台秧歌则是在乐队伴奏中演出的各种小节目。这种形式在白马滩、柏峪、石门、石堡等地区颇为盛行。

社火

社火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娱乐。每逢春节、元宵节时,由群众自愿组织起来闹社火,也叫“闹元宵”,节目一般多为固定形式。如需耍狮子、跑旱船、跑竹马、推小车、踩高跷、大头娃、耍龙灯等。这种活动,具有组织人民,团结战斗,娱乐身心,振奋精神的作用,故而历代不衰。建国后,革命其迷信色彩,赋予新的节目内容,以促进人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寓文化娱乐于教育中。

剪纸

黄龙县的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历来是劳动妇女用剪纸来抒发情感,表达愿望,美化环境。每逢婚嫁或新春佳节的窗花,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如“连年有余”表示风调雨顺;“福禄寿喜”表示健康长寿。黄龙剪纸造型简练、淳朴、细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构图丰满,结构严密,主次分明。其表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重在写意,一种是重在写实,二者各具特色。从内容上看,涉及面很广,有追求生活情趣的,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有预示象征的。传统的剪纸,多以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花草实物为多。如“狮子滚绣球”、“猴子吃桃”、“凤凰戏牡丹”、“鱼儿串莲”、“老鼠嫁女”以及各种花木鸟兽等等。

1960年,县文化馆收集编印《大办农业剪纸选集》,其大部分作品,曾在《陕西文化》和省内外15种报刊上发表。剪纸能手王大女(石堡镇)的“十样果”,梁惠英(白马滩镇仰面村)的“运肥”,李妙兰(白马滩镇南湾村)的“家畜家禽图”堪称佳作。1979年,又有“干四化、想四化”、“五业庆丰收”、“神州九亿争飞跃”、“收购鸡蛋”、“当代愚公”、“莲生贵子”等11幅作品,先后参加了延安地区和陕西省举办的美术展览。其中“干四化、想四化”于1981年5月被选送中国美术馆展出,还收入《延安剪纸选》专集一书。

工艺美术

黄龙县的民间工艺美术,有木雕面花、柳编、刺绣、纸扎等形式,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白马滩镇冯振华、王炳贵的纸扎作品“西游记”、“葬马”、“童男童女”等,造型生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白马滩镇薛存五、张兰英的面花“相公”、“小姐”,表情逼真生动,技艺精湛。白马滩镇陈仙菊的刺绣,枕花、肚兜、富贵有鱼、胖娃娃、莲花,形象天真烂漫,淳朴无华,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心理的净化。小寺庄乡张富的木雕“小猫”,形象栩栩如生;孙富成的柳编花篮,别具一格;白马滩镇梁慧英和三岔乡张蔡秀的布老虎,前者为黄、后者为黑,造型夸张概括,虎虎生威;红石岩乡张巧蓉的面花老虎,手法细腻,造形逼真;县乡镇企业局秦太森的木雕,山核桃嵌接的花瓶、笔筒作品,高雅美观,1986年曾选送北京参加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作品展览。1990年10月,县文化馆组织开展的“民间美术展览”,参加作者64人,作品408件,多系农民,有部分干部职工,年龄最大的80岁,年龄最小的14岁。其作品多彩多姿,蔚为大观。

神道岭摘星台古寨墙遗址神道岭摘星台古寨墙遗址

地方特产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黄龙县名列其中。

黄龙小寺庄石窟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东南黄龙县城北35千米小寺庄东山下。也称圣寿寺石窟。高2.6米,宽2.7米,深3.5米,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二供养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坛基上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佛袒胸,外着通肩大衣,双手作法界定印,背后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飞天。佛两侧待立迦叶、阿难及菩萨、天王、供养人,分立坛基下两侧。座前刻有一对护法石狮和一座香炉。窟门外西侧有一座弥勒佛坐像,东壁有一块题刻,上书"咸平三年"等字。据此可知,此窟开凿于北宋初期。

将军庙

将军庙将军庙将军庙位于石坷行政村区家沟,据说唐朝名将薛丁山征西归来病故于此,葬于聚家沟内距公路1千米左右处,为了纪念这位将军,老百姓在聚家沟建造了将军庙留于后人祭拜。后又在沟口建造了盘龙寺,镇守该地水旱灾害。该寺虽被破坏,遗迹尚存。

晒经山

晒经山位于柏峪乡政府驻地北面,在乡政府办公楼眺望,山势峻峭挺拔,山峰直插云天。该山顶距山脚4千米,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回来曾在山上晾晒经书而得名,山顶上仍有晒经石和孙悟空金箍棒敦出的石窝。

靴子崖

在红花店西约2—3千米处,峭立的石璧下有一个长约1.5米,宽约80公分的巨大脚印,此处名为薛子崖。相传是北宋名将杨六郎(名延昭)征辽率大军路过此地被大山挡住去路,杨六郎用脚蹬山脚,手推山峰,掀来一条道路供部队通过,在山脚下留了这巨大的脚印。

荣誉称号

黄龙核桃黄龙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全县现有核桃13.8万亩,2007年,产量达到1500吨,产值6000万元。1999年陕西省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在黄龙成立,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无公害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被确定为延安市的特色产业之一,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优质核桃商品基地。
黄龙苹果黄龙苹果近些年发展也尤为迅速,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量2000万千克左右。品种以红富士为主。由于产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苹果的质量、色泽、口感均属上乘,销路一直很好。
黄龙板栗黄龙板栗为延安市所独有,生长历史悠久,产品一直畅销,20世纪70年代曾远销日本。现有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在白马滩镇、柏峪乡一带,年产量达20余万千克。
黄龙花椒黄龙花椒品种以大红袍为主,主要分布在白马滩、柏峪、红石崖、范家卓子、界头庙、三岔等乡镇,全县累计栽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以上。以果大、肉厚、味佳著称。

词条图册

黄龙核桃黄龙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全县现有核桃13.8万亩,2007年,产量达到1500吨,产值6000万元。1999年陕西省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在黄龙成立,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无公害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被确定为延安市的特色产业之一,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优质核桃商品基地。
黄龙苹果黄龙苹果近些年发展也尤为迅速,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量2000万千克左右。品种以红富士为主。由于产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苹果的质量、色泽、口感均属上乘,销路一直很好。
黄龙板栗黄龙板栗为延安市所独有,生长历史悠久,产品一直畅销,20世纪70年代曾远销日本。现有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在白马滩镇、柏峪乡一带,年产量达20余万千克。
黄龙花椒黄龙花椒品种以大红袍为主,主要分布在白马滩、柏峪、红石崖、范家卓子、界头庙、三岔等乡镇,全县累计栽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以上。以果大、肉厚、味佳著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