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人口 10800余人
中文名 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耕地面积 15600余亩
目录导航

资源环境

有耕地面积15600余亩,人均1.44亩;有耕地、荒山、草坡面积11.7万亩,人均10.8亩。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适宜林木和牧草的生长。乡内储藏有丰富的煤、铅锌、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有优质野生天麻、生漆、黑桃、小豆等农副产品,被誉为“原汁、原味、原生态”,定位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神秘油杉河风景区主要景点就在乡境内。

地理位置

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位于大方区城东北面,地理位置为东经105°47.5′--105°57.2′,北纬27°19.1′--27°28.9′。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45公里,周边与百纳乡、大山乡、三元乡、雨冲乡和金沙县箐门乡以及百里杜鹃管理区接壤,长百线(长石至百纳)横贯乡境内,离杭瑞高速路8.5公里,距大纳路47公里。区域面长东西15.1㎞,南北宽17.97㎞。乡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海拔在800-2100米之间,四季特征分明,气候宜人。[1]

人口状况

星宿乡辖10个村,分别为龙山、云峰、棕树、梯子、漆树、河山、峻岭、松树、重山、麻岭等村,55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乡总户数3415户12077人,其中农业人口11902人,占总人口的98.6%,常住居民为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941人,占总人口的32.6%。全乡劳动力6647人,第一产业4335人,第二产业1849人,第三产业463人。在劳动力中:小学文化3326人,初中文化2495人,高中文化337人。[1]

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星宿乡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广大群众还生活在温饱线下。属于典型的“少、边、穷”地区,是贵州省开发扶贫工作的100个一类重点乡之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乡一万多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乡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兴乡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

基础设施及经济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财政税收一年一个台阶,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扶贫攻坚工作整体推进,党的建设迈上新的台阶。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96万元,财政收入227万元,粮食总产量3982吨,人均占有粮食285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乡有学校1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8%,在校生巩固率100%;有卫生室7个,医务人员13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低保人数为2597人,村级“两委”班子健全,有村干部42人,大专以上文化8人,高中文化4人,平均年龄42.55岁,村组干部具有较强的实干精神和组织能力。电话普及率33.1%,电视普及率50%,广播电视覆盖率66.3%。全乡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1]

经济发展状况

星宿乡2009年粮食总产量103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7公斤,人均纯收入2584元。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为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在种植业方面:以玉米、马铃薯为主,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13760亩,其中杂交玉米为13130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5.4%;马铃薯种植面积11940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8682亩,占马铃薯种植的72.7%。在林果业方面:现有见效漆树100万株(折合面积2万亩),李子500亩,核桃600亩。在养殖业方面:以家庭养殖为主,没有专业户和养殖大户,现有牛3986头、猪5468头、羊12463只,马401匹,畜禽产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牛主要用于耕地,马主要用于运输。外出务工是解决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务工人数1816人,外出收入787.8万元,占人均纯收入38.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