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旺沙镇境属信宜县贵子堡四甲,石根堡旺沙甲,木辂甲的一部分。民国29年,属信宜县三区贵子乡的贵旺、燕冲、燕贺等村和石根乡的旺沙、加塘、文华等村以及木辂乡的罗林、盘龙、佛水等。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2月,属信宜县六区(后改朱砂区)的旺沙、加塘、罗林等乡和八区(后改贵子区)的贵旺、燕贺、盘龙等乡;1957年撤区并乡,建制为贵旺乡;1958年秋属朱砂人民公社;1959年属贵子人民公社;1961年从贵子人民公社分出,设贵旺人民公社;1963年改为旺沙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旺沙区;1986年冬改为旺沙乡,1992年10月,建制为旺沙镇。旺沙镇以旺沙村命名。旺沙村位于黄华江之滨,附近江边有一个大沙滩,呈黄色,故名黄沙村,后取佳雅之意改名旺沙村。
旺沙镇位于信宜市北部,距市区东镇40公里。东与茶山镇交界,东南与怀乡镇接壤,西与朱砂镇相连,北与贵子镇相接,西北与广西岑溪市毗邻。地处北纬22°32΄27˝~22°39΄15.2˝,东经110°59΄8.6˝~111°6΄19.9˝。总面积97.344平方公里。
旺沙镇地貌属低山区。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1707毫米。主要矿藏资源有花岗岩、铜、铁、硅、金、石棉等,其中花岗岩储量最大,品种繁多;野生动物有山猪、穿山甲、龟、蛙、蛇、狐狸、各种鸟类;植物有松、杉、红椎、八角、肉桂、黑榄、各种竹子等;水资源丰富,信宜最大河流黄华江自东南向西北流过镇境,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2万千瓦。全镇山地7308.11公顷,耕地647.6公顷。人口民族
2000年旺沙镇总户数5855户,总人口24171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23191人,非农业人口980人。此外有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9947人。
旺沙镇行政辖罗林、旺沙、文华、加塘、燕冲、燕贺、林渥、新圩、盘龙、佛水等10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
旺沙镇镇区面积0.2平方公里,主要街道6条,总长1500米,有年供水量120万吨自来水厂1座,有110千伏输变电站1座,开通程控电话,开发区建成一条长2公里的石料加工街,还有一条宽12米长300米的商业街,形成镇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中心。
省道325线二级公路贯通全境。每天有往返广州、深圳、东莞、珠
海、肇庆、云浮、罗定、东镇、高州、化州、茂名、湛江、海口、玉林、开平、恩平等地客运班车100多车次(含经过旺沙镇),货车500多车次。
2000年旺沙镇工农业总产值4.3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农业总产值0.74亿元;粮食总产量0.75万吨;乡镇企业总收入4.23亿元。
旺沙镇采取“合理规划,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加强管理”的发展工业方针,发展小水电、塑料制品、玻璃制品、铝制品、毛织、石料加工、草粉加工、竹木器加工、建材等,小水电、竹器编织、花岗岩加工快速发展,先后建起虎跳电站、林渥堂尾电站、佛水加塘电站、珠宝石电站、河口电站,扩改罗林电站、加塘电站,建起源丰工艺厂、手袋厂、制衣厂、沙砖厂,竹器编织工艺进入千家万户。2000年全镇有工业718家,从业人员8584人,企业总产值3.65亿元。
稳定粮食生产,贯彻“山上搞种养,山下搞加工,山外找市场”和长短结合的方针,着重发展三华李、粉蕉、龙眼为主的水果产业,以八角、南玉桂为主的药材产业,以高脂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以山地鸡、生猪为主的畜牧业。2000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733.4公顷,山地鸡饲养量320万只,生猪饲养量15872头,淡水养鱼138吨。
2000年底,镇内个体工商户248户,国营、集体商业网点48个,从事商业人员共71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30万元。
2000年全镇有林面积653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0万立方米,经济林1667公顷。
旺沙圩 位于黄华江之滨,民国35年(1946年)建成。1990年后在黄牛头新开发区建成新的旺沙圩,有街道6条,长1600米,为旺沙镇政府驻地,有省道325线经过,交通方便。
旺沙镇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分教点6个。2000年底在校中小学生4205人,其中小学生3307人,中学生89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
1996年后健全镇、村、自然村三级农科网络,至2000年共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68期,培训人员5780人次。
1999年建起旺沙镇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50平方米。2000年春建起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镇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设有卡拉OK室、录像放映室、阅览室、乒乓球室等。
2000年,旺沙镇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1人;村卫生站18个,乡村医生29人。
三华李 旺沙镇是信宜市三华李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所产三华李果大、核小、肉质细嫩、汁多香甜、无酸味,年产量2000吨以上。
竹器 旺沙镇生产竹制品历史悠久,产品款式多,工艺精美,产品出口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蚊子山起义 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旺沙蚊子山瑶族首领陆毛集结瑶族、壮族1000多人在蚊子山举行起义,首先攻下思虑营,杀死明朝哨官丁天禄等,夺得大批粮食、武器。接着乘胜攻下大伞营,杀掉明朝哨官张文明,再攻打灯心营,进逼封门所城。威震罗定、信宜、西宁、岑溪等县。万历八年,陆毛再扫荡思虑地区;万历十五年,陆毛率领2000多人攻下函口哨所和大胜寨等处,逼得明军把总陆芳与他订立协议,隔河为界,互不侵犯。万历十八年(1590年),陆毛联合广西壮族首领潘积善等,把信宜、西宁、岑溪3县交界的田地分给广大贫苦农民耕种。后被西宁县参将侯国弼阴谋杀害。
1987年7月7~10日,经中国政府同意,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葛钢、《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包竹廉和英语翻译一行到旺沙镇罗林村作为期4天的实地采访。同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葛钢撰写的题为《小型工厂和农场在中国兴旺发达》的长篇报道,说:“在广东西部的罗林村是拥有2180人的小村庄,经过几十年的贫困和多次政治运动之后,私人农场和小工厂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尽管罗林村只是中国100万个村庄中的1个,但它充分反映出近几年来农村生活的变化。”
绿水,风景如画,尤以虎跳峡最为秀丽,是信宜市新八景之一“虎跳鹃红”,虎跳峡位于旺沙镇盘龙村与怀乡镇交界处,有“小三峡”之称。全长5公里,两岸石壁如削,
黄华江流经镇镜约20公里,一江两岸青山狭口处离水面数尺的石壁上有石纹如虎跃,因称“虎跳”。峭壁石崖延绵数里,以其“千仞石崖依绿水,一湾湍水绕青山,古道深幽花鸟径,香飘十里红杜鹃”的绮丽风光而闻名。江中有“金锁”、“谷仓”、“盐仓”、“石象”等名胜,江岸有“仙人床”、“大王洞”、“闸门”、“大王庙”等古迹。
陆毛 详见《蚊子山起义》。
李可琛 男,1924年出生,新圩村人。中学高级教师。194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50年从事教育工作,在信宜高远中学和信宜师范学校任教。1951年调广东省文教厅,后调任广东广雅中学校务委员、历史科组长,并兼任广州市教育局特约历史教学研究员、广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理事长、广东省中学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学历史教研会理事等。在国家级、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历史科研著作、教学论文100多篇。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获中南六省优秀图书一等奖。事迹入载《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典》、《世界华人英才录》等辞书。
吕晓 男,1947年10月生于马来西亚尤佛州,1951年随父母回故乡旺沙镇林渥村定居。大专学历,刑事文检工程师。任茂名市公安局科长,后升任茂名市公安局副局长,不久,任茂名市政法委书记、市委常委、公安局长,为中共广东省第七、八、九次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