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阳性尿蛋白阳性是指做尿常规检查或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有“+”。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会在肾脏的丝球体中过滤进入尿液中,但又会在肾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尿蛋白阳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尿蛋白阳性一般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试验来检测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
尿蛋白>4.0g/L: ++++。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尿蛋白阳性阳性,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正常人每天排出尿蛋白约40-80毫克,最多不超过150毫克,在此范围内则定性为阴性。如尿蛋白阳性,常提示肾脏病变。
建议做一个尿24小时蛋白定量,要是超过0.15g为肾炎,就诊肾内科。
不能熬夜,注意休息;少吃辛辣、高蛋白食物,低盐饮食。
弱阳性还没大问题,也可能与药物、大量运动、泌尿系炎症等有关,密切关注,至少一个月检查一次。
尿蛋白阳性一般正常人每日滤过的原尿达180升之多,但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后浓缩排出的仅有1.5升左右。其中含蛋白约为40~100毫克,用尿蛋白定性方法是测不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有效滤过孔的半径约为30埃左右。凡分子量大于6~7万的物质难于通过滤过膜。血浆中白蛋白分子量为69000,分子半径为37 埃左右,因此很难进入尿中,只有分子量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可以被肾小球滤过而进入尿中。同时,肾小球基膜含有丰富的涎酸蛋白,使其 表面形成一阴电荷层,血浆中某些蛋白质虽然分子量不大,但带有阴电荷;同性相斥,亦不能滤过入尿中,血清白蛋白在血清PH为7.42条件下,呈阴电荷状 态,因而也很难通过。此外肾小管对蛋白尿呈无选择性地重吸收。 由于肾小球的疾病,使肾小球滤过膜或电荷屏障受到破坏,就会有大量血浆蛋白被滤入尿中,而出现蛋白尿,称之为病理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性等。
病理性尿蛋白除了肾小球性蛋白尿外,还有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肾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见于肾小管及间质的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由于病理状态下,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且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进入尿中,形成蛋白尿。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挤压伤等疾病。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
通常所说的尿蛋白并非都是病态的,它有功能性尿蛋白和病理性尿蛋白弱阳性之分。功能性尿蛋白也称生理性尿蛋白,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尿蛋白。多见于青年人中,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一些正常孕妇尿中蛋白也可有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尿蛋白在诱因解除后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为可逆性尿蛋白或一过性尿蛋白弱阳性。
要想知道尿中有无蛋白,其蛋白含量有多少,有一个简便粗略的检验方法,即:将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现白色混浊,加5%醋酸5~10滴再煮沸,若混浊消失,说明尿中无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但若混浊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絮状沉淀或凝块,则尿蛋白弱阳性。
目前,人们最关心的病理性尿蛋白,它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导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尿蛋白弱阳性是什么原因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尿蛋白阳性(3)肾小球性尿蛋白弱阳性: 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蛋白。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尿蛋白弱阳性: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从而导致尿液蛋白增加。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溢出性尿蛋白弱阳性(也称凝溶尿蛋白):患者尿液加热到40℃时混浊,60℃时凝固,达100℃时溶解。见于多发生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等。
尿蛋白阳性尿蛋白阳性检查结果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检查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肾病都有发生尿蛋白阳性的可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尿蛋白阳性;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尿蛋白阳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检测不仅能判定肾脏有无病损,通过临床深入的尿蛋白定量检查,还可以帮助肾病患者了解肾脏病变的程度——
1、轻度蛋白尿(小于0.5g/24h):主要见于非活动期肾脏病变、肾盂肾炎等。
2、中度蛋白尿(0.5~4g/24h):见于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硬化、肾肿瘤等。
3、重度蛋白尿(大于4g/24h):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等。
尿蛋白阳性目前现代医学对肾病治疗方法比较局限,只是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素治疗,在病情转入尿毒症期以后,进行透析与换肾。这些是治疗肾病的常规方法,虽然在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其副作用较大,且费用昂贵。尤其进入尿毒症期,病人在治疗时会更加痛苦,这痛苦不仅来源于身体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尿蛋白阳性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但总是有一些患者舍本逐末,一双眼睛死盯着数值不放,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尿蛋白阳性一、热性蛋白尿: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二、起立性蛋白尿: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三、瘀血肾:心脏衰竭等肾静脉瘀血时会出现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每次做尿液检查就会出现蛋白时,很明显的就是患有肾脏疾病。
四、肾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从少量到数十公克都有。
五、肾变病症候群:一日量尿液会出现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状严重时,尿液渗出的蛋白会使血液中的蛋白浓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肾症、淀粉样变性病、胶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六:肾硬化症:随着本态性高血压引起的肾硬化症,尿蛋白量会减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指的是收集全天24小时的尿液进行相关检测。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结果超出此正常值,则考虑有病患的可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如何准确?
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肾病患者应从早上8时开始将膀胱内的尿量排清并弃去,依此时开始计时,把一天24小时所排出的尿液贮存在一容器内,全部送去检查。如果在这24小时之内排大便,应强调先解小便收集,然后大解。小量尿液亦不要遗漏。尿量收集不齐全,尿蛋白量的计算就不准确。检测前要先用量杯量总尿量,然后搅匀,取出一小杯测定每100毫升的蛋白量,再根据实际尿量进行计算,可进行24小时的蛋白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