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尾

海蛇尾

中文名 海蛇尾
种类 真蛇尾、筐蛇尾和阳遂足
亚门 海星亚门
动物界
分布区域 浅海及深海均有分布,深海软质海底很丰富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体盘和腕分界明显,体盘直径一般为1厘米,很少超过2厘米,但蔓蛇尾类盘直径可达10厘米。腕细长,常为盘直径的5~10倍,最长可达30倍。蛇尾类腕数多是5个,6个的少见,4个的属于不正常。内脏不伸入腕内。腕内部骨骼呈椎骨状,椎骨彼此靠关节相连。蔓蛇尾类椎骨间关节为捩椎关节,即前一椎骨的横马鞍形突起和后一椎骨的垂直马鞍形突起相关节,故腕能作垂直上下运动,缠绕他物和作水平的屈曲。真蛇尾椎骨间关节为节椎关节,即前一椎骨的几个凹陷和1个中央突起关节后一椎骨的几个突起和1个中央凹陷,故腕只能作水平的屈曲。不能作垂直上下的运动。真蛇尾的盘和腕上盖有小板或鳞片,盘上的初级板包括1个中背板,5个辐板和5个基板常较大而明显。盘上各腕基部有1对发达的辐楯,其形状常是分类依据。有些种靠近辐楯外缘有一对腕栉,每栉由多数栉棘构成。

步带沟封闭,管足退化为触手,没有肛门。口在腹面中央,周围各间辐部有1大形口楯。5个口楯中有1个形状较大,具有1个或多个细孔的是筛板。筛板位置由反口面移至口面。各口楯内侧有1对八字形排列的侧口板,再向内为左右两块小板合成的颚,其两侧常有1到数个口棘。颚顶具1列垂直排列的齿(图2)。口部的构造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刺蛇尾科下面几个齿分化为成簇的齿棘,没有口棘。栉蛇尾科既有齿棘,又有口棘。阳遂足科齿下口棘成对排列。辐蛇尾科齿下口棘1个,呈心形。棘蛇尾科口棘细尖。皮蛇尾科口棘多而且连续。蛇尾类的每一腕节多数盖有4块腕板,即1个背腕板、2个侧腕板和1个腹腕板。侧腕板生有数目不等的腕棘。腹腕板和侧腕板之间有两列触手孔,各孔旁常有触手鳞。

它们的骨骼能加固体壁并保持其柔软灵活性;腕上的小骨相对较大,能在肌肉和连接组织的控制下移动,如同人类脊椎中的椎骨一样;海蛇尾中只有蓝海星的腕有分支。

蛇尾类幼虫为长腕幼虫,具4对长腕,并有纤毛带,变态时幼虫不附着。漂浮的幼体也有骨骼,在其灵敏精确的游泳过程中可提供相应的支撑力。

蛇尾类个体发生中经蛇尾幼体变态后的个体经3~4年后性成熟,寿命约5年左右。

海蛇尾海蛇尾(8)海蛇尾是近期发现的一类可以产生生物荧光的深海生物物种。科学家们从一堆深海生物中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才找出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发光体。弗兰克说,“它们在黑暗中发出微弱光亮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很安静,你甚至都不愿意去破坏这份宁静。”

海蛇尾海蛇尾

生活习性

食性大体有两类:肉食性、微食性。属于前者的有粘蛇尾科、皮蛇尾科和鳞蛇尾科;属于后者的有栉蛇尾科、阳遂足科、辐蛇尾科和刺蛇尾科。肉食性蛇尾有的为捕食性:脆蛇尾为悬食动物,栖息于宽广的海底;有的为腐食性,大多具有较短的腕棘和触手,靠腕卷起摄取食物;蓝海星的取食机制类似于海百合,善于获取悬浮的食物颗粒,它们能充分利用海洋的水流捕食,把自己复杂的带管足分支腕像撒网一样展开,在水流中滤取大小为10~30微米的食物颗粒,同一地区蓝海星不会与海百合在食物上形成竞争;微食性蛇尾摄取混在底质或悬浮于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大多具较长的腕棘和触手;蔓蛇尾类专门捕食浮游动物。腕棘和触手是主要摄食器官。 许多物种的无吸盘管足上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其重要功能就是将食物颗粒包裹在粘液中传送到口部。这些物种通过与各管足相连的头部突起及其他管足的收缩,来提升水管系的水压,从而使自己的管足伸展开来。

分布范围

蛇尾有集群而居的习性,生活于世界各大海洋,例如在爱尔兰西海岸,脆刺蛇尾的最高种群密度每平方米超过1万个体,丝腕阳遂足超过2200个体,中国黄海紫蛇尾为380个体。因此,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常以蛇尾名称命名群落,如在北大西洋有丝腕阳遂足群落,在新西兰有玫板阳遂足群落,在中国黄海有萨氏真蛇尾群落。蛇尾纲的生物在潮间带到6000多米的深海都有,不过以砂质、石质的海床和珊瑚礁环境最为常见,而寒带海洋和泥质海床环境数量则比较少。在珊瑚礁环境栖息的蛇尾种类很多,特别是栉蛇尾科和刺蛇尾科。少数种蛇尾攀缘在柳珊瑚上,有的与海绵共生,躲在海绵内。

像海星一样,虽然蛇尾在古生代已分布全球,但化石并不常见,过往由于蛇尾扁平状的体形与海星十分相似,一些古生代的物种曾被错误归纳于海星。

繁殖饲养

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外形没有区别,只有极个别种雄性很小,附着在雌性的中央盘上。生殖腺葡萄状,在体腔内附着在呼吸盲囊周围,其附着位置及数目因种而异。也有极少数为雌雄同体,雌、雄生殖腺相分离或是雄性先熟。生殖细胞形成后先进入呼吸囊中,在那里进一步地成熟,在囊内或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的孵育是很普遍的,在呼吸囊中孵育,甚至在其中卵胎生。孵育的种多为直接发育,非孵育的种早期胚胎发育相似于海星类。蛇尾类的无性生殖及再生现象也很普遍,自切现象也常发生。

种类介绍

海蛇尾的种类很多,有2000多种,是棘皮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族。真蛇尾、筐蛇尾和阳遂足都属于海蛇尾动物。它们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机物碎屑为食。海蛇尾的腕细而脆,在受到攻击或感到有危险时,很容易将部分腕甚至整个腕断掉,以此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然后乘机逃走。海蛇尾的再生能力比海星还要强,也是对这一特征的适应。断去的腕可以长成新的个体,失去腕的个体又可以长出新的腕。海蛇尾常常喜欢集群生活。爱尔兰西海岸的脆刺蛇尾的密度就高达每平方米至少1000个,我国黄海的紫蛇尾每平方米有380个。2008年,科学家在新西兰附近海域的麦格里海脊发现山顶被数以万计的海蛇尾覆盖,遂将该地取名为“海蛇尾之城”。海蛇尾集群现象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有人统计过,它们可以在一起生活20年之久。而海蛇尾的寿命一般在25年左右,在无脊椎动物中算是很长寿了。[2]

种类区别

蛇尾的结构与海星相似,但体盘相对较大,盘与腕之间有明显交界,而后者腕与盘的交界多不明显。蛇尾的腕特别细长,甚至比盘的直径长数倍至十数倍,腕的石灰质骨骼成椎骨状,可弯曲,靠椎骨和附生的小骨片关节作垂直的上下运动,或作水平屈曲和缠绕他物。腕的腹面有管足二列,但缺乏步带沟,也不具吸盘,这是蛇尾与海星的主要区别。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