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集

莫言文集

语言 中文
开本 16
页数 7879页
书名 莫言文集
出版日期 2012年12月1日
定价 688.00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书名:莫言文集

  作者:莫言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5-6-1

  定价:4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40-203-3-82

内容简介

  这是莫言的唯一的一本散文随笔集,书中收集了莫言几十年来大部分散文随笔及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演讲发言。其中不乏他的很精辟的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对人类、对未来的真知灼见,不乏他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及思虑。

  该书包括《红高粱家族》、《师傅越来越幽默》、《欢乐》、《蛙》、《怀抱鲜花的女人》、《与大师约会》、《天堂蒜墓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红树林》、《生死疲劳》、《酒国》、《檀香刑》。

作者简介

  莫言(1956—)山东高密人,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七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期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一九七六年二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土、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一九九七年十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一九八○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孔肥臀》《檀香刑》等八部,还有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另有剧本、散文等多部、篇。

图书目录

   《 红高梁家族》

  卷首语

  第一章 红高梁

  第二章 高梁酒

  第三章 狗道

  第四章 高梁殡

  第五章 奇死

  《四十一炮》

  第一炮

  第二炮

  第三炮

  第四炮

  第五炮

  第六炮

  第七炮

  第八炮

  第九炮

  第十炮

  第十一炮

  第十二炮

  第十三炮

  第十四炮

  第十五炮

  第十六炮

  第十七炮

  第十八炮

  第十九炮

  第二十炮

  第二十一炮

  第二十二炮

  第二十三炮

  第二十四炮

  第二十五炮

  第二十六炮

  第二十七炮

  第二十八炮

  第二十九炮

  第三十炮

  第三十一炮

  第三十二炮

  第三十三炮

  第三十四炮

  第三十五炮

  第三十六炮

  第三十七炮

  第三十八炮

  第三十九炮

  第四十炮

  第四十一炮

  诉说就是一切——代后记

  师傅越来越幽默

  欢乐

  蛙

  怀抱鲜花的女人

  与大师约会

  天堂蒜墓之歌

  十三步

  食草家族

  红树林

  生死疲劳

  酒国

  檀香刑

最新信息

  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公布,莫言作品引发了新一轮的阅读高潮。日前,记者从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即将推出的莫言文集包括莫言的11部长篇小说,包括《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蛙》等;两部中篇,《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3部短片《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师傅越来越幽默》;以及散文、文论和剧作共20本。将是目前最全面的一套莫言文集。[1]

我们的荆轲将率先出版

  据了解,精典博维与莫言去年就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取得莫言所有作品的出版权。随着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出版莫言文集的进度自然加快了。获奖后最新的图书《我们的荆轲》将率先出版。

  据著名翻译家许金龙介绍,大江健三郎和莫言是很好的朋友,一向也很看好莫言得奖。大江健三郎的家里珍藏了一瓶茅台,要等莫言获奖的时候,与莫言一起喝。大江健三郎对莫言能获得诺奖非常高兴,甚至莫言出席颁奖礼穿什么衣服比较好,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建议。

  今年10月底文集当中将会率先推出莫言的剧作《我们的荆轲》,新世界的社长杨雨前特别介绍了该书的特点,该书收录莫言的三个剧本《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该书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这是莫言首次出版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面世的新书。

编辑推荐

莫言文集诺贝尔文学奖纪念版硬精装推荐:
最全文本,莫言送瑞典文学院图书馆相同版本。
通读最全文本文集,看莫言如何获得诺奖殊荣。
小说品才 戏剧看情 散文观心 碎语解人 演讲闻智
内赠:
1、《莫言说》一本
2、莫言好友何水法先生绘画精美藏书票一张
3、中国邮政随精装文集限量发售邮资明信片一张。
15部图书后附加莫言自己对图书的解读。
长篇:
《红高粱家族》没有历史只有传奇的家族小说,莫言成名之作
《天堂蒜薹之歌》诺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建议,世界阅读莫言当从此书开始。
《食草家族》莫言世界哲学充分体现之作,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之作。
《十三步》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
《酒国》将现实批判锋芒推向极致,且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的长篇力作。
《丰乳肥臀》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
《红树林》南国都市和渔村的当代传奇。
《檀香刑》回归民间之作。
《四十一炮》一部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的小说,莫言的自得之作。
《生死疲劳》莫言写作风格的全面代表。
《蛙》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散文集:《会唱歌的墙》通看莫言散文,体味大师写作成长之路。
访谈集:《碎语文学》看莫言自己解读作品,了解莫言创作初衷。
演讲集:《用耳朵阅读》听听莫言是如何结合世界各地的当地文化解读自己作品的。

媒体推荐

莫言的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感到莫言文学的起点,那就是对在挫折中却顽强生活下去的人的关注。
莫言依然是属于 相信“文学”力量的作家。
——桑岛道夫 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

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
——谢尔·埃斯普马克 诺奖评委会主席

对我而言没有更幸运的候选人了,他的获奖毋庸置疑。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家,可与福克纳比肩。然而,莫言也让德国文学界见识到中国文人自相矛盾、难以捉摸的特性,也有论者认为这再次表明中国超过想象的复杂面,德国社会需要改变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
——马丁·瓦尔 德国当代文坛大家

序言

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作品世界性传播的标志性事件。我社主办的《大家》文学杂志,1994年创刊以来即以“寻找大家,造就大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鼓励和支持中国作家走向世界”为己任。莫言先生曾应邀主持长篇小说栏目,其主要作品《丰乳肥臀》一经写就,即在《大家》杂志首发,并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1996年)。其后,我社又出版了莫言先生的长篇小说《司令的女人》和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优秀代表,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正是我社出版价值追求的梦想成真。
现在,我社经莫言先生授权,携手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莫言文集》精装版,由莫言先生亲为作序,系统收录铸就莫言文学成就的20种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11种(《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中篇小说3种(《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师傅越来越幽默》),短篇小说2种(《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散文(《会唱歌的墙》)、剧作(《我们的荆轲》)、访谈录(《碎语文学》)及演讲录(《用耳朵阅读》)各1种。其中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为最新修订版,作品收至2011年止;剧作《我们的荆轲》为首次发表的图文版新作。
我社素以“扎根云南,面向世界,聚精汇粹,以文化人”为出版追求,在本届诺奖颁奖之际,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对莫言作品整体检阅与永久收藏价值兼俱的优秀文本,既是我社与莫言先生缘份深化的善果,也是我社文学作品出版的最新奉献。编辑出版过程集结了我社精锐的编校力量,大家倾尽全力,力求完美呈献。但出版人皆知,编校工作百密难免一疏,白璧如存微瑕,尚待读者诸公雅正。

文摘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从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梁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梁,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梁红成洗洋的血海,高梁高密辉煌,高梁凄婉可人,高梁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梁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梁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着路边碎草的寒率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梁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梁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梁肃然默立,高梁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梁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梁,把高梁下的黑土地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梁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梁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着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昧一直伴随着他。
高梁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阵强一阵弱,一阵远一阵近。赶上队伍了,父亲的身前身后响着踢踢蹋蹋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不知谁的枪托撞到另一个谁的枪托上了。不知谁的脚踩破了一个死人的骷髅什么的。父亲前边那个人吭吭地咳嗽起来,这个人的咳嗽声非常熟悉。父亲听到他咳嗽就想起他那两扇一激动就充血的大耳朵。透明单薄布满血管的大耳朵是王文义头上引人注目的器官。他个子很小,一颗大头缩在耸起的双肩中。父亲努力看去,目光刺破浓雾,看到了王文义那颗一边咳一边颠动的大头。父亲想起王文义在演练场上挨打时,那颗大头颠成那般可怜模样。那时他刚参加余司令的队伍,任副官在演练场上对他也对其他队员喊:向右转——,王文义欢欢喜喜地跺着脚,不知转到哪里去了。任副官在他腚上打了一鞭子,他嘴咧开叫一声:孩子他娘!脸上表情不知是哭还是笑。围在短墙外看光景的孩子们都哈哈大笑。
余司令飞起一脚,踢到王文义的屁股上。
“咳什么?”
“司令……”王文义忍着咳嗽说,“嗓子眼儿发痒……”
“痒也别咳!暴露了目标我要你的脑袋!”
“是,司令。”王文义答应着,又有一阵咳嗽冲口而出。
父亲觉出佘司令的手从王文义的后颈皮上松开了,父亲还觉得王文义的脖子上留下两个熟葡萄一样的紫手印,王文义幽蓝色的惊惧不安的眼睛里,飞进出几点感激与委屈。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梁地。我父亲本能地感觉到队伍是向着东南方向开进的。适才走过的这段土路是由村庄直接通向墨水河边的唯一的道路。这条狭窄的土路在白天颜色青白。路原是由乌油油的黑土筑成,但久经践踏,黑色都沉淀到底层,路上叠印过多少牛羊的花瓣蹄印和骡马毛驴的半圆蹄印,马骡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的薄饼,羊粪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父亲常走这条路,后来他在日本炭窑中苦熬岁月时,眼前常常闪过这条路。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主演过多少风流悲喜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梁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拐进高梁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更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梁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梁沉甸甸的头颅。高梁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父亲在墨水河里玩过水,他的水性好像是天生的,奶奶说他见了水比见了亲娘还急。父亲五岁时,就像小鸭子一样潜水,粉红的屁股眼儿朝着天,双脚高举。父亲知道,墨水河底的淤泥乌黑发亮,柔软得像油脂一样。河边潮湿的滩涂上,丛生着灰绿色的芦苇和鹅绿色车前草,还有贴地生的野葛蔓,支支直立的接骨草。滩涂的淤泥上,印满螃蟹纤细的爪迹。秋风起,天气凉,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等等。高梁红了,西风响,蟹脚痒,成群结队的、马蹄大小的螃蟹都在夜间爬上河滩,到草丛中觅食。螃蟹喜食新鲜牛屎和腐烂的动物的尸体。父亲听着河声,想着从前的秋天夜晚,跟着我家的老伙计刘罗汉大爷去河边捉螃蟹的情景。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宝蓝色的天空深邃无边,绿色的星辰格外明亮。北斗勺子星——北斗主死,南斗簸箕星——南斗司生、八角玻璃井——缺了一块砖,焦灼的牛郎要上吊,忧愁的织女要跳河……都在头上悬着。刘罗汉大爷在我家工作了几十年,负责我家烧酒作坊的全面工作,父亲跟着罗汉大爷脚前脚后地跑,就像跟着自己的爷爷一样。
P003-006(《红高粱家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