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

汝阳县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
中文名 汝阳县
车牌代码 豫C
所属地区 河南省洛阳市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东南部
火车站 洛阳站、洛阳龙门站
下辖地区 8个镇、5个乡、1个工业区、216个行政村
行政区类别
县委书记 赵振峰
纬度 北纬33°49′—34°21′
电话区号 0379
面积 1332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汝阳县杜康村汝阳县杜康村

唐置伊阳县。因与宜阳县同音,1959年改为汝阳县,因县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1999年,汝阳县辖3个镇、12个乡:城关镇、上店镇、小店镇、竹园乡、柏树乡、十八盘乡、靳村乡、付店乡、王坪乡、三屯乡、刘店乡、陶营乡、大安乡、内埠乡、蔡店乡。

2000年,汝阳县辖4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9783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55045人,上店镇35000人,付店镇14484人,小店镇44149人,柏树乡22516人,竹元乡10645人,十八盘乡7956人,勒村乡11818人,王坪乡12084人,三屯乡34574人,刘店乡29738人,陶营乡30793人,内埠乡22270人,蔡店乡45684人,大安乡21077人。

2005年,汝阳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大安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内埠乡管辖,内埠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竹园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十八盘乡管辖,十八盘乡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汝阳县辖4个镇、9个乡:城关镇、上店镇、小店镇、付店镇;柏树乡、靳村乡、王坪乡、三屯乡、刘店乡、陶营乡、内埠乡、蔡店乡、十八盘乡。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汝阳县下辖8个镇、5个乡、1个园区。[8]

区划详情

8个镇:城关镇、上店镇、付店镇、小店镇、三屯镇、刘店镇、内埠镇、陶营镇。

5个乡:柏树乡、十八盘乡、靳村乡、王坪乡、蔡店乡。

1个园区:大安工业园区。[8]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汝阳县汝阳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市东南部,北汝河上游,县境呈长条形,东邻汝州,西接嵩县,南界鲁山,北连伊川,地处东经112°8′—112 °38′,北纬33°49′—34°21′,距九朝古都洛阳市74公里,焦(作)枝(城)铁路从县境东北部穿境而过。 [9]

气候条件

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177.3小时,日照百分率达49%,年平均气温14度,年均降雨量690mm,全年无霜期213天。  

自然资源

森林面积195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4.7%,林木总储量160万立方米。土特产资源丰富,主要有杜仲、烟叶、花生、核桃、柿子、红果、萸肉、木耳、香菇、猴头、黄花菜等。矿藏丰富,主要有铅、锌、钼、梅花玉、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伊利石粘土、煤、铝土矿、铁、锰、萤石、玉石等。 

人口

2013年,年末户籍人口47.5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62万,农业人口39.89万。常住人口41.36万,其中城镇人口11.73万,城镇化率达28.37%。人口出生率10.52‰;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5.32‰。[10]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赵振峰
县委副书记 姬素娟

参考资料来源于[11][12]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姬素娟[7]
副县长 张步涛、李楠、黄云火、丁雪峰、薛鹏程、赵青海、刘辉、宋连波、王飞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赵改新[7]
副主任 李岩波、陈素霞、李爱霞、尚旭敏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赵振峰
县委副书记 姬素娟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姬素娟[7]
副县长 张步涛、李楠、黄云火、丁雪峰、薛鹏程、赵青海、刘辉、宋连波、王飞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赵改新[7]
副主任 李岩波、陈素霞、李爱霞、尚旭敏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汝阳县汝阳县(3)2013年,全年生产总值115519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486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95329万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303380万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13.5:60.2:26.3。

201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构成CPI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五升三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0.1个百分点。

2013年,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40187元,比上年增长103.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717元,增长22.4%。其中,税收收入45322万元,增长25%,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5338万元,增长8.7%。[10]

社会

2013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464公顷,比上年增长0.9%。其中,夏粮面积19506公顷,下降1.6%;秋粮面积23958公顷,增长3.1%。

201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63510吨,比上年下降8.2%。其中,夏粮产量64683吨,下降20.3%;秋粮产量98827吨,下降1.9%。

2013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5.1%;禽蛋总产量0.37万吨,下降44.8%;奶类总产量0.06万吨,下降14.3%。年末生猪存栏11.56万头,增长6.9%;生猪出栏12.16万头,增长7.2%。年末牛存栏1.95万头,增长0.5%;牛出栏0.82万头,与去年持平。[10]

教育事业

2013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11033万元,比上年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1831万元,增长14.3%。其中,轻工业102700万元,增长4.2%;重工业309135万元,增长17.9%,轻重工业比例为24.9:75.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49955万元,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7%,比上年下降2.2%。

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36598万元,比上年增长2.1%;利润总额46432万元,下降53%;亏损企业7家,亏损面为11.3%。年末产成品库存76977万元,增长10%;应收账款52826万元,下降15%。[10]

文化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

汝阳县汝阳县(3)2013年,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134366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0037万元,下降85.4%;第二产业投资693618万元,增长21.7%,其中工业投资693618万元,增长21.7%;第三产业投资430711万元,增长61%。

2013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6250万元,比上年增2.5%。房屋施工面积828406平方米,增长10.5%。房屋竣工面积419734平方米,增长13.4%。商品房销售面积383177平方米,增长62.6%。

201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74个,新开工项目43个,竣工项目47个。[10]

国内贸易

201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513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批发业72913万元,增长21.3%;零售业312693万元,增长12.6%,住宿业5021万元,下降29.3%,餐饮业67886万元,增长10.3%。[10]

旅游

201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1亿元。[10]

金融

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1264万元,同比增加14.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47348万元,同比增加15.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7861万元,同比增加16.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9757万元,同比增加2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2623万元,同比增加9.3%;中长期贷款余额87134万元,同比增加57.8%。[10]

保险

2013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610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460万元。全年赔付5357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951万元,人身险赔付4409万元。[10]

卫生事业

人民生活

2013年,全县共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7484人,毕业生1901人。普通初中32所,在校生20048人,毕业生6702人。小学216所,在校生51861人,毕业生8721人。幼儿园在园儿童2230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成人中专各1所,在校生1267人,毕业生33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89人。[10]

社会保障

2013年,年末全县共有群众业余演出团体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安装有线电视27000户。广播电台全年播音时间2518小时,自办节目922小时。[10]

邮政通讯

汝阳县汝阳县2013年,年末全县县办共有卫生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2个,其中,县医院1个,县中医院1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机构总床位1747张,其中,县医院750张、中医院350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832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833人。卫生防疫机构人员28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64人。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540人。[10]

公共设施

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1.5元,比上年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938元,增长8.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53元,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15元,增长9.72%。[10]

县城建设

2013年,年末参加新农合人数435529人,参合率达107.81%。

2013年,全县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390张,福利院收养1270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429人。[10]

基础建设

2013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705.57万元。[10]

旅游

一、用电设施

建国前,县城照明均用油灯,夜间街上漆黑一团,唯有旅店、澡堂、食堂门口安有简易油灯用来招引顾客。建国后,县政府于1958年在县城西关建起48千瓦水电站。因发电量小,仅供机关、学校照明使用。当年9、10月间,又安装60马力和54马力发电机组各1部,供电范围扩大到县城居民和工厂。1961年,改用小店电厂所发的电,西关电厂停止发电。1970年后,开始使用网电。1976年,在县城东北部建35千伏变电站1座,设备容量5650千伏安,用电负荷达8517千瓦。

二、供、排水设施

1982年前,县城没有统一供水设施,一些单位在院内修建水塔,把井水抽入水塔,供本单位使用。居民多是用水桶从井中提水。1981年12月,县自来水公司成立,在县城西南郊建起水场机井配套房1座,挖砌内径6米、深12米水源井1眼,每小时可出水150立方米,又在城西漫城岭上建起10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全城埋设地下主水管9.5公里,排水管12公里,安装消防栓14个。1985年8月开始供水,至1988年底,县城使用自来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3%,日供水量2880吨,日污水排放量2304吨。

三、教育设施

建国初期,县城只有初中1所,面对全县招生。至1988年,县城内有高中2所(县高中、城关高中),学生19班;初中2所(城关初中、四街联办初中),学生17班;小学5所(县城四街小学和县直小学);幼儿园1所(县直幼儿园)。

四、文化娱乐设施

1964年,县总工会在张明禄纪念馆西建工人俱乐部,有灯光篮球场1个。1966年,在县城西南隅建成汝阳剧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设靠背椅35排,可容纳观众1080人,并建有演员宿舍和排练厅等。1981年,在东关建成人民影院,门前起台阶18级,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设靠背椅35排,可坐观众1250人。1986年,县文化馆大楼建成,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楼高4层,设有舞厅、展览室、阅览室等。同年,县工人文化宫大楼建成,高4层,有游艺室、舞厅、阅览室等,院内有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和旱冰场。1987年,县青少年宫建成,占地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靠背椅35排,座位1514个,1988年1月开始使用。

五、卫生医疗设施

1988年,县城内卫生医疗机构有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城关卫生院、公费医疗门诊部、中医门诊部、计划生育指导站、县防疫站等,其中坐落于文化路北侧的县人民医院有4层病房楼、3层门诊楼各1座,总建筑面积5320平方米,有病床206张,职工214人,并有心电图仪、B超仪、内窥镜、脑电图仪等医疗设备,是全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医疗机构。另外,县城四街还开设有集体卫生所和一些个体诊所,基本满足县城居民需要。

六、商业设施

建国前,县城除临大街市房设门市外,无固定的市场设施,也没有大的商店。建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设施逐步完善。80年代以来,在东关闹市区先后建成规模宏大的商业大楼、凤山百货大楼、东关商场、凤山宾馆等商业服务设施。1984年,在老城东城壕上建成中心商场;在文庙街和中心商场北头设立蔬菜市场;在文化路设立木器、粮食市场;在老城十字街设肉、禽、蛋市场;在汝河桥下设牲畜交易市场;在杜康街设小吃、饮食市场;在凤山路中段(人民路、文化路之间)建杜康市场,以百杂、小吃为主。

七、汝河大桥及护城坝

县城南0.5公里有汝河,隔断南北交通,影响生产建设。1970年9月开工修建大桥,1971年9月竣工,桥长505.8米,宽10米,44孔,栏杆高1米,桥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建成,方便了汝河南北交通。为保护县城,民国时期曾在汝河北岸修筑石坝,1939年被洪水冲毁。建国后,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修筑护城大坝。1956至1958年,筑成今汝河桥以西段石坝,全长1300余米;1959年,筑成桥东段石坝,长2300余米,临近县城一段坝身底宽6米,顶宽1米,高5米。1983至1984年,对护城坝基用水泥石料加宽1米,坝外造柳林,沿坝上下筑挡洪石鼓5座,基本保证了县城的安全。

荣誉

旧城建设

第一节 旧城建筑

汝阳县城在唐代已形成村落,名怀吉村,元代改为故县镇。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始以这里为县城建伊阳县。各种设施陆续兴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城池、衙署、文庙、仓廒等各类建筑已比较完备。

一、城池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首任知县韦坚始筑土城,周围4里许,墙高1.6丈,宽1丈;壕阔1丈,深1丈。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安守鲁在土城之外易以砖表,计重修城垣669丈3尺,用砖24.6万块,值银768两,用石灰12万公斤,值银92两,重修后的城墙高1丈2尺,以石砌基,城墙东西南北四面各修垛墙400个,每一面还建铺4个,阁楼1个。明末战乱中,城垣毁废,清代顺治至乾隆初年,历任知县多次重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李章堉主持进行了大规模修补,共修补砖城7处,北门瓮城1座,厦檐3间,土城53处,修补后的城垣周围4华里,外砖内土,墙基宽1丈2尺,顶宽8尺,高2丈,上面女墙高2尺,垛口高2尺,共高2丈4尺;城壕宽1丈,深7尺;城墙内四周马路广1丈。新建城楼4座,李章堉还在四门上各题石额1块,东门额曰“逻峰森列”,西门额曰“汝水环流”,南门额曰“陆浑旧壤”,北门额曰“伊阙分封”。北门还修照壁1座。乾隆以后,直至1947年汝阳解放前夕,城墙虽多次修补,但基本没有大的变动。解放战争时期,部分城墙被毁,剩下的断垣残壁建国后被拆毁,现已无存。

二、衙署

明成化年间建县时,衙署设北街,明末被毁。清顺治年间,邑令借东门内民房理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县李章堉始就东门内动工修建规模巨大的衙署,计有大门3间,仪门3间;大堂5楹,卷棚3间,东西廊书、吏房各5间;大堂后门屏1座,东西门房各2间;二堂5楹,二堂后内宅门屏1座;三堂5间,东西厢房各2间;三堂后四堂5间,五堂5间;二堂东偏北书房3间,小房2间;其南书房3间,东厨3间,介其间又东南书房3间,又南书房3间;二堂西小房2间,花厅2间,花厅对房4间,又南小房4间;仪门迤东马王庙1间,马号3间,萧曹庙3间,其前为快班房,迤西为捕班房,其前为壮班、皂班房。此衙署在民国18年(1929年)范龙章、邢玉丑破城时烧毁。

三、文庙

位于城北街偏西,明成化时建,之后多次重修,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是祭奉孔子的场所。其它建筑有启圣祠、崇圣祠、明伦堂、戟门等。大成殿前原设置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的神位,再往前为戟门、棂星门、月池、照壁。东门上额书“圣域”,西门上额书“贤关”。院内巨柏数十株,庄严肃穆。据道光《伊阳县志》记载,大成殿前悬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御书“圣协时中”等匾额。文庙建筑大多于建国后毁坏,现仅存大成殿。

四、奎星阁

在东南隅城墙上,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共3层,下为钟楼,中为文昌阁,上为魁星楼。自地面登阁,有50余台阶,阁身八角形,纯木料结构,下层有内外两圈木柱构成环廊。三层阁檐均为木架飞檐,檐角上翘,各挂一小钟,微风吹动钟舌,铮铮有声。阁顶覆琉璃瓦,自地面仰视,凌空欲飞,壮丽精巧,是汝阳古建筑中最为精巧的一座。此阁于1947年解放战争中毁坏。

五、仓廒

据道光《伊阳县志》记载,明代在城北街城隍庙东设有常平仓,明末毁废。清代历任知县陆续复修,至乾隆时,共有仓廒25间,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宇、洪、永、裕、园、地、实、盈、斗、阜、安、新、灰、有、余、富、足等字号,可储谷19000石。另外,还有城隍庙、碧峰寺、关帝庙、火神庙等建筑也较为讲究,今俱不存。

新城建设

为提高县城品位,改善投资环境,掀起了以打通四个出入口为重点,以“绿、亮、净、美、畅”为目标的县城建设高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河南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最佳人居环境”等荣誉。

词条图册

交通

2013年,全年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13262.3万吨公里,货物运输量193.9万吨。旅客周转量20582.2万人公里,旅客运输量601.5万人。[10]

通讯

全县98%的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并实现了光缆传输和程控数据交换,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县,全县交换机总容量6万门,建成了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和彩色会议电话网。对外联络方便快捷。  

电力

由洛阳供电局的左寨220KV变电站和平顶山供电局的龙泉110KV变电站双路供电。全县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5座,容量78000KVA;35KV变电站9座,总容量54150KVA。城乡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电网运行平稳,电力供应充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