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歌鸫

白眉歌鸫

中文名 白眉歌鸫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脊索动物门
学名 Turdusiliacus
白眉歌鸫
鸫科
鸟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白眉歌鸫白眉歌鸫(15)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头至尾橄榄褐色,以头部最暗,尾上覆羽较淡。眉纹白色或皮黄白色、宽而显著,眼先和耳覆羽深褐色,耳覆羽具细的淡色中央纵纹;两翅暗褐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具淡黄橄榄褐色羽缘。下体白色,胸缀有皮黄色具黑褐色纵斑,喉侧和胸侧纵斑黑色,两胁、翅下覆羽和腋羽栗棕色。

幼鸟和成鸟大致相似,但上体、翅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具茶黄色纵纹。背、肩具黑色端斑。下体暗白色具黑色横斑和斑点。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黑褐色,基部较淡,脚黄色或肉灰褐色,幼鸟黄褐色。

大小度量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蹠
雄性 52-65克 214-240毫米 18-23毫米 112-124毫米 76-84毫米 30毫米
雌性 59-73克 1222-230毫米 18-23毫米 103-116毫米 76-84毫米 30毫米

近种区别

大小度量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蹠
雄性 52-65克 214-240毫米 18-23毫米 112-124毫米 76-84毫米 30毫米
雌性 59-73克 1222-230毫米 18-23毫米 103-116毫米 76-84毫米 30毫米

栖息环境

白眉歌鸫与欧歌鸫(Turdus philomelos)相似,欧歌鸫既没有白色的眉羽,也没有砖红色的胁部,鸣叫声也更加短暂。

生活习性

白眉歌鸫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桦木林、白杨林等各种类型的森林中,也栖息于北极苔原灌丛。在欧洲北部通常栖息于针叶林和苔原。巢最好是建设在针叶林中,但也很容易营造于桦树林,甚至在该地区的杨柳树上。往南该物种占据了优先植被生长在湿地,沿河岸或热带雨林的边缘。在迁移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沿海岸或山顶上的任何位置。在冬季的几个月里,它们出现在树林和灌丛,更加开放的栖息地,如农田、牧场、公园和果园及国家边缘。在北非,发现在橄榄树和雪松森林。当天气情况很严酷时,也会进入城市园林和城市。

分布范围

行为: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成群。常沿河流沿岸柳树灌丛或杨、桦灌丛中活动,也在树上或地上活动和觅食。白眉歌鸫是候鸟,迁移。冬天几乎分布于全欧洲、英伦三岛和土耳其。出发一般是集群进行。即使是在大城市中,也未必能观察到北方的白眉歌鸫迁移。在夜间可以听到它们的鸣叫,这些鸟在飞行中用彼此的呼叫沟通,从而保持联系。它们更爱交际,尤其是在冬天,会形成超过200只的大群。受惊扰时,它们会去开放一个新的领域,很快飞向最近的树,当确认危险已经过去了才会返回原地。在法国只有冬天才出现,有时组成在田野、草原、果园觅食的大军,从3月起向欧洲北部分散越冬。

鸣声:鸣声为低声的吱吱尖叫接一小串哀伤的下降音。告警叫声为gak或持续的trett-trett-trett……声。群鸟歇息时唧喳作叫。冬季发出单薄的tseee叫声。

食性:白眉歌鸫的饮食多样化,吃昆虫,蚯蚓和水果和无脊椎动物。有蚂蚁、甲虫、蟋蟀、蚯蚓、蝗虫、苍蝇、蜈蚣、蜗牛、蛞蝓、蜘蛛。还有植物:树莓、沙棘、樱桃、黑醋栗、接骨木果、山楂、冬青、爬山虎、杜松子、茜草、梨、橄榄、野生草莓、红豆杉等。也在地面上寻找食物,但很少用它的喙挖而只是啄食。

繁殖方式

存在居住地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耳他、摩洛哥、波兰、斯洛伐克、瑞典、突尼斯、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繁殖格陵兰、哈萨克斯坦、挪威、俄罗斯(东亚俄罗斯、中亚俄罗斯、欧洲俄罗斯)、斯瓦尔巴和扬马延。

存在(非繁殖阿富汗、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直布罗陀、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科威特、卢森堡、荷兰、北马其顿、葡萄牙、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

存在(通道)吉尔吉斯斯坦。

存在(季节性不确定)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

游荡(非繁殖)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游荡加拿大、日本、约旦、利比亚、美国。白眉歌鸫分布图白眉歌鸫分布图

亚种分化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白杨林、桦树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巢多置于树权或树桩上,也在灌丛上和地上营巢,距地高0.3-3.0米,但在欧洲北方苔原区,往往直接在地面上产卵。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枝、枯草茎和枯草叶等编织而成,内壁糊有少许泥土。巢的大小为外径11-14厘米,内径8-10厘米,高11厘米,深4-6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蓝绿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3.5-27毫米×17.5-20.0毫米,平均25.8毫米×18.7毫米。雌雄共同建巢,但通常由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13-15天。雏鸟晚成性,雏鸟于出生后的12-15日换羽即可出巢,然而父母仍继续照顾幼鸟一段时间,再过14天幼鸟就会独立。一年中通常可以繁殖两窝,除了在欧洲北部地区和斯堪的纳维亚的阿尔卑斯山山区。

保护现状

白眉歌鸫(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白眉歌鸫指名亚种 Turdus iliacus iliacus Linnaeus,1766 繁殖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南到波兰、德国、法国,往东经乌克兰、白俄罗斯、西伯利亚,一直到贝加尔湖、勒拿河和科累马河,越冬于英国、欧洲中部和南部、地中海、黑海、小亚细亚、叙利亚、高加索、伊朗、里海、中亚,偶尔到中国新疆西北部、印度西北部和北非。
白眉歌鸫冰岛亚种 Turdus iliacus coburni Sharpe,1901 繁殖于冰岛和法罗群岛,越冬于法罗群岛、英伦三岛、荷兰和法国。

保护级别

白眉歌鸫(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白眉歌鸫指名亚种 Turdus iliacus iliacus Linnaeus,1766 繁殖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南到波兰、德国、法国,往东经乌克兰、白俄罗斯、西伯利亚,一直到贝加尔湖、勒拿河和科累马河,越冬于英国、欧洲中部和南部、地中海、黑海、小亚细亚、叙利亚、高加索、伊朗、里海、中亚,偶尔到中国新疆西北部、印度西北部和北非。
白眉歌鸫冰岛亚种 Turdus iliacus coburni Sharpe,1901 繁殖于冰岛和法罗群岛,越冬于法罗群岛、英伦三岛、荷兰和法国。

种群现状

词条图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