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棱骨痛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眉棱骨痛是因经气不通致眉棱骨部或兼眼眶深部胀痛的眼病,相当于眶上神经痛。

历史沿革

该病名见于《眼科阐微》。在《儒门事亲》“头痛不止”中已有“攒竹痛俗呼为眉棱骨痛者”的记述,《证治要诀》将眉棱骨痛包括在“眼眶骨痛”内。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之眶上神经痛,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神经衰弱、屈光不正或经期有关。

病因病机

1、风热之邪外袭,循太阳经脉上扰目窍而致。

2、风痰上犯,阻滞目窍脉道,清阳不能升运于目而发。

3、肝血不足,目窍脉络空虚,头目无所滋养而引发。

4、肝郁气滞,郁久化火,形成肝火,上炎目窍而导致。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眉棱骨部疼痛,白天较轻,晚间疼痛明显。

2、攒竹穴处(眶上切迹)压痛。

3、视力疲劳,畏光羞明,常欲闭目。

相关检查

眼部检查:患眼眶上切迹处有压痛。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论治时宜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必要时针药并施。

治疗原则

祛风化痰通络。

证治分类

(一) 风热上扰

症状:眉棱骨部疼痛,鼻塞,身热,恶风。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邪止痛。

方药:驱风上清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白术、荆芥、枳壳、川芎、防风、羌活、独活、前胡、薄荷、桔梗、白芷、甘草、蔓荆子、葛根。

(二) 肝火上炎

症状:眉棱骨痛,眼胀痛,或有头晕目赤,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药:洗肝散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赤芍、菊花、木贼、蝉蜕、甘草、羌活、防风、川芎、苏木、红花、白蒺藜、青蒿、薄荷。

(三) 风痰上攻

症状:眉棱骨痛,甚则眼眶深部胀痛,白天症状较轻,暮后症状加重,头目眩晕,目喜闭,胸闷泛恶,纳食不香。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痛。

方药:防风羌活汤加减。

常用药:防风、羌活、细辛、川芎、半夏、半夏、白术、黄芩、南星、甘草、天麻、僵蚕。

(四) 肝血不足

症状:眉棱骨痛,羞明畏光,干涩,不欲睁眼,不能久视,妇女月经期间症状有加重趋势。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滋养肝血,温通目络。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牛膝、防风、甘草、白术、天门冬、白芍、黄芪、桂枝、地龙。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可取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风池等穴;全身取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等穴,均以泻法为主;亦可采用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捻转至局部有酸、胀、麻等得气感即止,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取2%普鲁卡因注射液,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0.5ml加维生素B12注射液0.5ml注射于攒竹穴。

3、理疗:于眶上切迹压痛处作射频温控热凝,或取艾叶、生姜适量炒热温熨。

转归预后

一般良好。

预防调护

1、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正。

2、避免过用目力及熬夜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